第172章 朝局分析

第二天,李恪早早的穿戴整齐在陈其的护卫下来到了承天门,当他走到太极殿的时候才发现殿前人满为患,有不少新面孔,以往朝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见过,显然今天的朝会不同寻常。

李恪的到来让很多身穿绯袍和绿袍的官员纷纷给他上前施礼,他挨个给众人拱手施礼,一番寒暄下来已经到了上朝的时间让他想跟李靖和李道宗聊几句的机会成为了泡影。李恪跟随在众人的身后缓步迈入太极殿,同众人一同跪地施礼高呼万岁。

“众位爱卿平身。”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谢皇上。”众人喊道,然后起身之后自动的站成两排。

“众位臣子。”李世民等众人站定这才朗声说道,“贞观元年十一月突厥寇边宿州,抢我财务,掠我百姓,烧我房屋是为朕之耻辱,大唐之耻辱,”李世民话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众人不由的低下了头,李世民继续说道,“宿州百姓被掠,朕欲以出兵讨伐,但新军训练不足一年,战斗力难以跟突厥铁骑一教高下,又有辅机等人多方劝阻,所以朕只能派遣使者前去议和用钱财赎回宿州百姓。”李世民说到这里看了站在人群中低头不语的李恪继续说道,“然汉王李恪长安县令狄知逊不畏突厥之虎狼之地之凶险自荐出使突厥,仅用少量的钱财就赎回了我大唐宿州百姓,他们的功绩不低于大唐对突厥的一次胜仗。所以,自宿州百姓赎回之日朕就想封赏两人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只是当时狄知逊还在宿州,又有太子大婚之事。所以,此事才推迟到今天。”李世民说到这里,众人再不明白就是傻子,他是想封赏出使突厥的有功之臣李恪和狄知逊啊。

李恪听到要给自己封赏不由的抬头看向了李世民,见他正微笑的看着自己,眼中露出对他的赞赏,心里安慰了不少。

“李恪、狄知逊上前听封。”李世民说道,“王德宣旨!”

李恪和狄知逊两人出班跪地,王德“诺”的答应一声,拿出圣旨走上前念道,“汉王李恪忠心为国.........”圣旨前面的李恪一句都没有听见去,就听见后面王德念道,“以出使突厥有功,特赐封汉王李恪为并州大都督。”

“并州大都督?”李恪心里一惊,让他去并州是李世民在年前就告诉过他,只是当时他认为顶多给他封个并州都督的官职,没有想到李世民对自己还是很看重,直接就封了个大都督的官职。都督和大都督虽然只差一个“大”字,但两者在职权方面的区别很大。

首先各地的都督府以管辖军务的大小不同分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和下都督府。大都督是从二品大员,中都督府都督是正三品,下都督府的都督是从三品。从官职的品级上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恪的宠爱有加。官职的品级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就是军务的管辖大小和军队的节制。下都督府最多只能管辖四洲军事,中都督府管辖州数也不能超过十个,而大都督可以管辖十多个州的军务,可以节制所管辖范围内所有的边军和府军。那李世民赐封给李恪的并州大都督是什么概念,就是管辖和节制着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的军务军队。权利不可谓不大,通俗点说就是整个河东道的军务和军队都掌握在李恪的手里。

王德圣旨念到这里,大殿中突然静了下来,所有的大臣都吸了一口凉气,他们都被李世民的赐封给震住了。并州大都督权利有多大,册封并州之地意味着什么他们岂能不知道。所以,他们震惊的是没想到皇上对汉王会如此器重,会把大唐李氏的根本之地交给李恪管辖。

王德在念完赐封李恪的圣旨之后没有停顿继续念李世民关于狄知逊的赐封,李恪沉浸在刚才的赐封中还没有回过神来,等王德念完对狄知逊的赐封,狄知逊轻轻了拉了一下李恪的衣衫示意他谢恩时,李恪方才回过神来。“儿臣——微臣,谢过父皇——皇上。”李恪和狄知逊谢恩完毕退了回去。

然后,李世民继续长篇大论一番,又开始册封和升迁一部分去年成绩的优异官员。只是此时的李恪心里一门心思的想着并州大都督这件事情,所以整个朝会直到结束,他除了知道自己赐封并州大都督;狄知逊为并州刺史;李泰迁升越王,为扬州大都督;李佑齐王,被授予齐州都督;李靖任职兵书尚书;李道宗为礼部尚书兼鸿胪寺卿记得很清楚之外其余众人的封赏他心里很模糊。

李恪出了太极殿,先是来到杨妃的千秋殿给她汇报了一下自己被封为了并州大都督的事情,杨妃看到李恪脸上的兴奋之色心里安慰了不少,对于她而言,只要李恪开心,李恪过的幸福他就很满意很知足了。出了千秋殿的李恪回到府上,汉王府众人知道李恪被封为大都督的事情,自然要为他赐封并州大都督祝贺一番。李恪不好意扫了大家的兴,吩咐杨恩在聚义殿偏殿设宴。宴会从下午结束,李恪和众人来到书房。对于今天朝堂对众人的册封他现在还是很恍惚,他想和马周、许敬宗等人往清楚掠一掠。李恪认为李世民这次大规模的赐封,简直就是让大唐的朝堂换了血一样。

首先是李靖任职兵部尚书的事情就让李恪难以理解,不过通过他对李靖往日的权利分析还是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作为大唐边关的主帅,李靖的职权很大,所有北方的兵马都归他节制。李世民这次将李靖调回长安入职中枢,虽然让李靖有了入阁为相的机会,但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北方兵马归一人节制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各路兵马都由各地的大都督和各道的行军大总管分而管之。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军权的看重和警惕,就是连李靖这样的大唐军人都不敢有所懈怠。

其次是李道宗为礼部尚书兼鸿胪寺卿的册封,李恪怎么分析也难以理解李世民的这个举措。李道宗是作为李唐宗室除李孝恭之外的另一位能征善战的将才,他在李唐宗室中有很高的地位,在数年的征战中战功彪炳,足以封侯拜相。可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尚书职衔职,再加上鸿胪寺这个专掌外交事务的卿。武将回朝之后在兵部任职的例子很多,但让他去礼部做尚书,管朝廷中的礼仪、科举、祭祀、外交等事务,李恪想不通这是对李道宗的晋升,反而觉得是对他的褒贬。

至于杜如晦坐上吏部尚书的位置李恪很坦然。他觉得杜如晦为贞观名相,吏部尚书的位置对于他来说已经很屈才了。然而,同时他也能想到李世民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给他出阁入相做准备。因为,六部以吏部为首,吏部尚书再往上升就只能是尚书仆射的位置了。

而魏征出任秘书监卿的位置李恪到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这句话的后面还加了四个字“参掌朝政”,就是说可以参与和主持朝政。通俗的说就是他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权力不可谓不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才华的欣赏和器重。

然而,最不能让李恪接受就是封德彝致仕之后李世民将尚书右仆射的位置给了长孙无忌。对于封德彝致仕他没有意见,毕竟年过花甲的封德彝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已经不适合出任尚书右仆射这样拥有宰相实权的职位,早让他致仕倒是可以让他在家颐养天年。但是,李恪郁闷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册封为尚书右仆射,他跟长孙无忌不对付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现在长孙无忌添为尚书省副相,李恪心里岂能安稳。然而,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无能为力,只求自己别犯在他的手里,免得被他整死。

李恪想到的问题汉王府的众人岂能想不到,只是这是朝廷的旨意,他们心里虽然不舒服但也无济于事。所以,马周在诉说完关于长孙无忌的升迁之后说到了李恪比较关心的越王李泰。

然后,此时朝廷的封赏对于李泰而言确实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因为他现在的实力大涨,足以抗衡李恪和李承乾。首先是他的老师王珪从谏议大夫升迁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门下省除了侍中之外权利最大的官,是门下省的副长官,权力不可谓不大。其次是杜淹从御史大升一跃迁为民部尚书(唐时称民部),掌管一部之事,可谓位高权重。然后是韦挺迁为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虽然官职有些小但在尚书省里是有实权的职位。王珪和杜淹还有韦挺是当时太子李建成的人,他们当时的关系就很好。当初三人被赦免回京,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时,杜淹和韦挺没有多大官职,所以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此次他们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官职有所升迁,现在王珪又是李泰的老师,所以杜淹和韦挺自然而然会倒向了李泰一边。而另一个李泰的铁杆温彦博升迁御史大夫的同时还兼任检校中书侍郎,也是手握实权的职位。李恪通过对李泰实力的分析,发现李泰现在的实力足以抗衡李承乾。

反观自己一方,李恪就觉得这次册封除了自己的并州大都督,狄知逊的并州刺史外,其他人的官职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尤其是封德彝的致仕对自己一方实力的打击很大。封德彝的致仕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除了萧瑀之外,朝廷中枢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说话。然而,对于萧瑀李恪没有接触过,自然也不清楚他到底是支持自己呢?还是处于中立状态,或者在两者之间摇摆。除此之外孙伏伽坐了大理寺卿的位置,马周从从六品下的待御史升迁为正五品下的监察御史是汉王府升迁最快的一个人。其次是岑文本从从六品的秘书郎升迁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褚遂良因为李世民对他书法的欣赏和喜欢坐上了岑文本秘书郎的位置。

李恪想想自己汉王府的人,再想想李承乾的实力,李泰的实力,他觉得自己在朝堂上现在已经真的没有了跟他们一较高下的能力了。然而,戴胄任大理寺少卿的职位也是李恪没有想到的。不过李恪仔细一想戴胄的身份,心里就对他的任命有了解释。戴胄本身就是以前秦王府的参军,并且他的性格耿直,对于律令法规和典章制度颇为通晓。从李世民任命他为大理寺少卿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大理寺这个管理司法的部门还是相当重视。

第389章 最后一战第517章 李治的陈词第390章 身披白袍的就是颉利第683章 有个办法第550章 两国所谋第536章 朔方之行第201章 长安的情报第183章 军人武德第702章 发兵长安城(四)第409章 北国之王第60章 真正的较量第518章 两小儿真有福气第592章 唐军之中怎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单挑呢第669章 亲自动手吧第342章 鬼面骑的意志(下)第425章 婚礼进行时(四)第329章 当军神遇上枭雄(五)第86章 待到相会是几时第505章 东王府的两大势力第670章 回长安,喝老酒第698章 魔鬼的承诺第36章 联赛的设想第256章 有个靠山第390章 身披白袍的就是颉利第4章 历史的反思第71章 缜密的分析第54章 渭水送别第360章 突厥的现状第398章 皇上对将军说过的话第689章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第21章 初遇马周第695章 战斗第679章 辽东战况第61章 蠢蠢欲动第207章 理想是禽兽第105章 御赐真迹第276章 细嗅蔷薇第267章 交易和协定第426章 洞房花烛夜第103章 坐而论军第424章 婚礼进行时(三)第483章 陆军学院的讲话第146章 杀!杀!杀!第185章 商议第56章 ‘唐’和百骑第163章 惊天!惊天的秘闻啊!第209章 爱我就跟我走第690章 诸将的心迹第190章 鬼面骑的颓败第317章 君王的心思谁也不透第283章 北伐部署第245 严查到底第434章 放权五年第344章 李敬玄的选择第222章 扑朔迷离第180章 斩首示众第427章 简单!简单!第568章 哲羽的两难境地第462章 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第554章 哎!怎么比都是输第267章 交易和协定第473章 方天戟对镏金镋第401章 这里也有阴谋第51章 两仪殿论朝政第128章 自荐第605章 又是死战第479章 嗜血的七杀第194章 阴谋还是阳谋?第524章 那就这样吧!第474章 战斗吧!骚年第630章 大军出发第496章 一箭封喉第461章 不惧豪门士族第438章 消减突厥骑兵第67章 鹰的故事第663章 发现了东吐信使第424章 婚礼进行时(三)第374章 这就是宿命第210章 又见李泰第432章 大封功臣第547章 回长安的目的很简单第338章 你有更大的舞台第97章 心中情,画中人第570章 本王让你喷血第417章 过年才是王道第473章 方天戟对镏金镋第167章 铁案第293章 兵力部署第324章 当军神遇上枭雄(二)第411章 还有后手第389章 最后一战第555章 报仇!报仇!第133章 背水争雄不胜则亡第650章 出现的骑兵第357章 生者伟大第436章 跟李世民要“皇家”两个字第214章 你想单挑第135章 弯弓射大雕第376章 背水一战(二)第692章 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