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历史的真相

“咳咳!”李恪发觉众人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干咳两声打破这种僵硬的气氛,“难道就没有别的解释?”他嘴上这么问,心里却是已经接受了马周分析的结果。 因为,通过马周的分析,他想到了今天在千秋殿杨妃听李世民给自己的任命后的表情,他当时就觉得杨妃可能已经猜到了李世民任命自己的意图,只是她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才没有说出来,怕自己心里受不了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想到这里,李恪不由的疑惑道,“难道真的是这样吗?”随即他的心情也变得沮丧起来。

“殿下,微臣觉得马御史的分析确实有道理,但微臣猜测皇上的意图并不这么简单。”岑文本见李恪有些难堪,便开口说道。

“先生的意思是父皇另有深意?”李恪将目光定格在岑文本的脸上询问道。

岑文本见李恪急切的想知道答案,便对他微微一笑道,“皇上确实另有深意!”随即,他将目光转向众人不紧不慢的说道,“如果单从皇上今天上午对殿下的任命来分析的话,宾王的解释很有道理,皇上对殿下下达这样的任命确实为了阻止殿下回京。可是,刚才殿下又提到另一件事情,让微臣想到了这件事情才是对皇上上午对殿下委以重任的真正目的。”

“哪件事情?”岑文本的话还没有说完,邓同达便急忙问道。

“高丽使者请求皇上重开两国边关贸易的事情。”岑文本含笑着说道。

李恪听岑文本这么一说,突然心有感悟,不由的联想到了上午自己和李世民在御书房的对话,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而书房中在坐的众人当中除了李恪之外,马周和褚遂良两人听完岑文本的话,心里也有所领悟,沉思片刻,不由的点头示意,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岑文本见孙伏伽和邓同达两人还是有些疑惑便解释道,“皇上上午在御书房对殿下的任命是统领河东道河北道两地的数十万大军,那么邓县令有没有想过皇上这个任命的另一层意思呢?”

“另一层意思?”孙伏伽思索片刻不由的出声道,“难道皇上的意思是让殿下掌管河东道河北道两地?”

“对!”岑文本道,“皇上的意思就是让殿下通过领军而掌管两地,而高丽想重开边关贸易的话,那大唐就必须要开启河东道和高丽国之间边境所接壤的城市通道。因此,皇上之所以任命殿下牧守两地,就是想防范于未然,防止今后高丽对大唐有所企图。”

岑文本的话说完,邓同达、孙伏伽两人不由的暗自松了口气,他们现在终于明白了皇上对汉王这样任命的真正原因。

不过,随即孙伏伽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皇上为了防止高丽今后作乱,那为什么非要任命殿下担当此任呢?”

确实,孙伏伽的问题提的很尖锐,大唐能征善战的大将不少,李世民确实没有必要非要任命李恪!因此,他的这个问题说明了岑文本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

岑文本没有说话,他只是看了一眼一旁的褚遂良,对他微微点了下头,褚遂良会意,便开口说道,“皇帝给殿下这样的任命可能是今天在御书房跟殿下问话时才下的决定,而他之所以任命殿下统领两地兵马并防止高丽今后作乱,以微臣的分析,原因有两个:第一,昨天在太极殿中殿下对吐谷浑王子的强硬手段向四国使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谁不尊重大唐,谁就不会有好下场。而四国使者中高丽使者已经见识到了殿下的强硬手段,知道殿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皇上让殿下掌管大唐跟高丽今后贸易的边关重镇,就是想告诉高丽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二个原因就是,今天御书房殿下和皇上的对话,其实是皇上想真正的了解一下殿下是否有能力被委以重任,而殿下的回答又恰好让皇上很满意,所以,皇上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恩!”褚遂良分析完,众人不由的点头表示这个解释很合乎情理。

“如果按照秘书郎和岑中书的意思,那皇上早就知道了高丽使者此行的目的?”邓同达不解的问道。

“高丽出使大唐,这样重大事情岂能瞒得了皇上?”孙伏伽开口反问道。

“确实瞒不了皇上!”邓同达发现自己问的这个问题很白痴,不由的尴尬一笑。

因为有了岑文本的分析,大家发现李世民对李恪的任命并不是马周所说的那样气氛便活跃不少,不再像刚才那么压抑。李恪同样心情也畅快了很多,不再像刚才那么沮丧,要是真如岑文本说的那样,李世民任命自己掌管河东道和河北道两地是为了防止跟高丽重开边关贸易后高丽有所企图的话,那么自己这一趟回长安又赚了不少啊!

而这个时候,岑文本又道,“殿下,不管是哪种猜测,我们现在还都不能确定。毕竟两种分析都合情合理,都有可能,因此,只有等待皇帝同意了跟高丽开通边关贸易,通过高丽使者对你的态度才能够真正的确定哪种分析更为恰当。”

“恩!”李恪听岑文本这么一说,刚才还有点激动的心情冷静了下来,沉声道,“确实不能过早的下结论!”

不过旁边的马周倒不像李恪这样因为心情遭遇了两重天而变得冷静了下来,他对岑文本的分析颇为信服,同时又不由的问道,“岑中书的分析马周颇为佩服,只是不知道岑中书从何而得出高丽必会作乱呢?而皇上肯定是为了防止高丽作乱才这么任命的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岑文本笑道,“宾王可曾记得前朝和高丽的关系吗?”

岑文本这么一提醒,马周便陷入了沉思,片刻他醒悟过来,急忙对岑文本拱手道,“岑中书大才我不及也!”

而李恪同样对岑文本睿智佩服不已,岑文本说他是从高丽和隋朝的关系中判断出高丽是个不安分的国手机看家,他们只要等到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肯定不会安分守己。

对于隋朝和高丽的关系,李恪通过这两年多来对大唐的适应和了解,他对隋朝和高丽的理解和后来历史记载和史学研究家的分析不一样,他认为隋朝征伐高丽的原因并不是历史上说的那样,而他认为的隋征高丽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丽在东北扩张、企图控制东北民族以及不断侵扰边境,因而引起隋朝的自卫反击。

虽然这种观点在后世颇难成立,但是李恪在亲历和了解很多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事实之后,觉得历史上对于隋炀帝发动这场战争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多是来自唐朝以后的文献记载,而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是不断通过唐文献中的记载从许多方面发表评论,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才会认为隋炀帝三征讨高丽只是自己好大喜功,隋朝的覆亡是隋炀帝三征高丽所带来的代价,是他彰显文治武功的结果。

殊不知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直接导致隋王朝的倾覆,作为唐朝统治者当然要以隋为鉴,要从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等现实政治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因此,他们才会谴责隋炀帝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人的评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以此来概括这场战争的起因,则无疑失之偏颇。

而后人只是以唐文献中得来的研究结果来理解这场战争,理解这段历史,这无疑是用唐人的身份以政治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因此失去了历史原因的本色,人们才会对随征高丽有那样的评价,把全部的责任归结到隋朝的统治者杨广而不是高丽的野心膨胀。

而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统治者,他对这场战争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洞若观火。所以,他在这场战争中把战争的责任归究于隋炀帝个人的同时,也实际上继承了隋朝对高丽的政策。因此,才会未雨绸缪,才会在高丽和大唐还没有开通边关贸易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今后边关可能出现的危机。

而这个决定的真正目的就是,李世民借鉴了隋朝和高丽的关系,他知道高丽在自身强大之后肯定会不断侵扰边境企图控制东北民族和地域,才会有了这样的安排。

通过岑文本的一句话,李恪想到了这段历史发生的真正原因。

因此,岑文本一说,马周通过对前朝和高丽的关系的了解,便很自然的理解了岑文本为什么会说李世民任命李恪掌管数十万大军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高丽在开通边关贸易后的作乱。而隋朝灭亡不久,三征高丽时间不过才过去了短短几十年,因此大家对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还很了解。因此,他们对于岑文本的解释表示信服。

李恪见自己心中所忧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看了一下窗外,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便吩咐众人早点回去休息。

众人离开后,李恪又在书房中召见了朱童,朱童向他汇报了今天鹰卫获得的情报。可是,李恪听完朱童的汇报后脸色不由的变得阴沉起来,他愤怒的将自己紧握的双手狠狠的砸在书桌上。

朱童被李恪的举动吓了一跳,但他不敢过问,只能静静的等待。半响,李恪似乎从愤怒中稍微缓解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又问了朱童一些其他情报。朱童不敢怠慢一一将自己获得的情报详细说给了李恪听,李恪听完朱童的汇报之才显得疲惫的挥手让他离开了书房。

朱童离开后,书房又陷入了沉静当中,静的就连蜡烛燃烧的声音也能听得出来。而李恪将自己融入到了这种宁静中,冷峻的目光注视着眼前摇曳的烛光不知道在想什么。

第390章 身披白袍的就是颉利第561章 四千颗人头起到的效果第483章 陆军学院的讲话第643章 陈其,你想干什么第195章 黎明的反击第587章 惨战(四)第603章 陌刀兵第466章 叔舅的秘密第236章 公堂上那些事儿第496章 一箭封喉第271章 最近的判决第158章 四个人的谈话第487章 挑战者,必死第137章 黑衣双狼第276章 细嗅蔷薇第193章 回家!第86章 待到相会是几时第241章 大家都在动第269章 李佑和阴妃坦白第670章 回长安,喝老酒第401章 这里也有阴谋第421章 北王也无奈第674章 信心不是很足第696章 降了吗第425章 婚礼进行时(四)第267章 交易和协定第630章 大军出发第185章 商议第74章 争锋相对第623章 又要结婚了第507章 孝便是刀,杀你于无形第339章 夜袭是怎么玩的第289章 汉王和突利二汗第655章 命运之战(上)第158章 四个人的谈话第583章 战前第114章 一人灭一国第423章 婚礼进行时(二)第65章 协助调查第159章 一寸相思一寸灰第416章 辩机死了第59章 群英汇聚第368章 真正的决战(三)第70章 贪赃舞弊第427章 简单!简单!第341章 鬼面骑的意志(中)第55章 黑衣女子第522章 置身事外第157章 颉利亲卫第353章 各方的动静第481章 李言的处理结果第288章 铁血苏烈第683章 有个办法第708章 攻克长安城第590章 乱战第230章 突然的决定第34章 你就是武则天第511章 名将各有所归第685章 长安城的诡异第222章 扑朔迷离第185章 商议第662章 玛猛,做人要低调第365章 精兵简政第52张 章 陈其的安排第230章 突然的决定第160章 重疾引起的猜疑第317章 君王的心思谁也不透第143章 追兵,还是追兵第34章 你就是武则天第252章 第三次三堂会审(中)第377章 背水一战(三)第99章 书房论势第277章 心有猛虎第325章 围三缺一第665章 定都匹播城第329章 当军神遇上枭雄(五)第562章 四十万联军第432章 大封功臣第497章 威武啊第463章 那就给他走三步第60章 真正的较量第370章 真正的决战(五)第622章 断了你的福寿膏第110章 宿州急报第354章 战争是疯狂的第473章 方天戟对镏金镋第111章 朝廷的对策第125章 斥责颉利第568章 哲羽的两难境地第146章 杀!杀!杀!第11章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第351章 张公谨的军报第328章 绝对的信任第416章 辩机死了第363章 王爷的任务第480章 李佑,你去长安捣乱吧第198章 以少胜多第306章 溃败的结果第328章 绝对的信任第492章 突然出现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