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枯燥之科举

太子李弘的死并不能阻止大唐选拔人才的脚步,高宗颁下旨意,其实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天后颁下旨意,立沛王李贤为太子,并于七日后举行春闱。

天下举子为太子李弘悲伤之后,也开始投卷找后门托关系,大唐的科举不像几百年后那么严格,进士科的举子们在科举之前,为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写的文章诗赋等送到主考官那里,若被主考官看中说不定已经算是登科了。

至于找后门和托关系的举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废柴,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大唐的科举从某种方面来说并不能反映出举子们的真实水平,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虽然在这几日里不能饮宴作乐,但总能去秦楼楚馆喝点伤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诗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会变通的。虽无丝竹,但终究是怀中抱着美人儿,虽不能放声大笑,但总能在红罗帐里婉转低吟吧。

四日后太子灵柩放于景山恭陵,期间民夫罢工,高宗急忙赐食安抚。

很快洛阳迎来了春闱,大唐的科举没有像几百年后那么重视,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会糊名,所以这里面进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这一日,洛阳的礼部和吏部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一共约万人的举子应举,达到了自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主考官为吏部考功员外郎郑益,是一个博学的老者,他曾经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资历是足够的。这一次应进士科的举子有将近三千人,其余则是应明经科的举子。所以便分在了两处,进士科在吏部别院,明经科在礼部别院,其实这相当于后世的贡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当武清走进吏部别院的时候,郑益也是点头微笑,考官有户部官员,因为要一一核对报名信息,还有金吾卫兵卒进行全方位的搜身,还要像检查牲口一样让你张开嘴,看看牙齿。

曾经有心高气傲之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检查,他此次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娘武氏的愿望。

秋菊给武清准备好了干粮,装在包袱里面,因为要考一天,所以时间漫长,这些是必须准备的。武清在甲字十号院(此为杜撰),位置很好找。走进去一看,整个院子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格子,中间被一条宽约十步的走道隔开,这也为了防止抄袭。每一个格子里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墨和砚台需要自带。

等所有举子进场之后,随着鼓声一响,便告知考试开始,自有胥吏发下考题。

首先是贴经,进士科的贴经只贴大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

武清翻开纸卷,只一看,便大皱眉头,只见开头写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中间空了一大片,最后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武清有一种骂人的冲动,这什么贴经,这纯粹是在折磨人吧。心里虽然有准备,但是对于贴整片经还是大感头疼,这是《礼记》里的《祭统第二十五》。

武清继续看向了下一题,是《春秋左氏传》,要贴十条,没有大篇幅的贴经,不容易出错。

最后是论策三道,武清暂时不去看,先贴经再说。

看了贴经内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这些对于自己来说不难,加之自己记忆力超群,但将近五千字用毛笔写下来,实在是太蛋疼了。不过即使蛋疼,他也得写。于是拿起了毛笔,往砚台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顺了顺笔,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时间飞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体,接近于楷书,但却是行书的本质。不过三个小时,贴经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下肩膀,甩了甩发酸的手腕,而后嘎嘣嘣转动了下脑袋。

“你在做什么?”

武清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礼,说道:“学生见过大人,学生手酸颈痛,活动一下,惊扰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这倒是一个非常有礼的举子,便笑道:“嗯,不错,你叫什么名儿?”

“学生武清!”武清一礼。

那考官一愣,而后瞬间一脸敬仰之色,说道:“原来是先生,学生有礼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武清一愣,没明白过来。

那考官有些尴尬,便解释道:“学生曾拜读先生之《三侠五义》和《封神记》,实为旷世之作,学生心中十分喜欢,欲拜见先生而一直无缘,不想今日才见到先生。”

得,原来是一个粉丝,武清自然谦虚一番,而后勉励一番,而后便送走了这位主考官粉丝。

这个时候有两个士兵押着一名考生从武清眼前经过,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举子作弊被抓了现行,他不禁大为感叹,这跟后世的考试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干粮,武清还得继续作答,打开考卷,往论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国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礼》阐述治国之思想。

武清对于论策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对于他这个拥有一千多年以后的灵魂的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会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贬斥。

对于第一道题出自《诗经》,武清的理解为加大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但此时安西四镇被吐蕃占领,西域和大唐的往来贸易时有中断,比之以前大为减少。所以武清认为,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回安西四镇,打通贸易通道。而且还可以加强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并收税。如此便可以吸纳他国之先进文明来增强大唐之实力。

第二道题出自《道德经》,对于这样一道题,武清则是论述了大国气象和大国胸怀,以及皇帝的胸襟,变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狭隘。

第三道题则是比较难,治国思想,《周礼》里面规定了国家范畴,封建制度,军队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黄的竹纸上写下了“封建论”三个字。

而此时,武清没有察觉到,有数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郑益。

郑益不禁点头,说道:“看来今年的状头要落在武清头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对了。

郑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辩驳。

只见武清写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贵贱乎?吾亦不知也。盖闻天下九州,始于禹帝。封建之制,始于周公......”

总之武清在这一篇策论里阐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为一种荣誉封给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实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袭,即使能够世袭也要有功劳才行。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数量,减缓土地兼并,增加朝廷税收,增强大唐帝国实力。最终就会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荣景象,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当日头洒下最后一抹光辉,隐入西山之后,武清终于写完了。距离结束至少还有三根蜡烛的时间。

武清招来考官,表示自己已经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装写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签押房中。

武清则是满脸疲惫地出了吏部别院,便看到老娘武氏等人牵着马车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

第428章 国之储君第359章 定计素罗汗山第341章 薛怀义邀宠第307章 内相上官婉儿第41章 初见武后第154章 元日夜(中)第98章 惊变(二)第177章 出征(二)第285章 武太后政改,徐敬业起兵谋反第207章 玉树不见了第438章 帝王之路(九)第445章 帝王之路(十六)第105章 主薄想下海第147章 女想男隔衣衫第235章 天后的底线第321章 秋官尚书第435章 六第93章 老师的意志第374章 魏王的草原情结(二)第90章 县衙风波第466章 一代帝王(四)第194章 新收弟子第304章 万人招亲大会第404章 庐陵王风波(五)第194章 新收弟子第31章 清心馆第53章 霓裳羽衣初将成第133章 喜当爹第63章 武后的心思第312章 明堂成,天下颂德第269章 收官第52章 非常之事第149章 兰陵萧氏第三百二六章 魏王的伟大事业第231章 少林寺(四)第342章 火烧天堂第430章 帝王之路(一)第198章 弟子齐聚第83章 再相逢已是男俊女俏第457章 帝王之路(二十八)第47章 忽闻敏之犯错第38章 锒铛入狱谁知祸福第485章 一代帝王(二十三)地二百四十九章 输了第197章 太平生了第81章 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第51章 弘文馆风波第151章 这就是名望第198章 弟子齐聚第323章 武周革命第167章 **作乐以避嫌第471章 一代帝王(九)第325章 武周大统谁来继第273章 回家第26章 温国寺中巧解困第478章 一代帝王(十六)第179章 出征(四)第16章 官逼民反第416章 一代帝王(二十四)第433章 帝王之路(四)第346章 携美夜游神都第466章 一代帝王(四)第144章 又是一次大起大落第三百二六章 魏王的伟大事业第168章 一场武清的个人秀第238章 置清心书院于洛阳第216章 吏部 铨选第221章 再相逢第129章 邀请王勃第161章 又是一个五年第140章 师姐考校第146章 潜入闺房第443章 大周武院第103章 江南船行第492章 一代帝王(三十)第497章 一代帝王(三十五)第12章 大唐游侠儿第208章 研香阁第412章 庐陵王风波(十三)第407章 庐陵王风波(八)第122章 海船试航第67章 洛阳城中思第468章 一代帝王(六)第57章 麟德殿中舞之海洋第319章 逃出生天第353章 床弩阵再发神威第45章 教坊歌舞显盛世第413章 庐陵王风波(十四)第300章 新的城,武清县第444章 帝王之路(十五)第169章 赐婚第451章 帝王之路(二十二)第232章 少林寺(五)第416章 庐陵王风波(十七)第364章 吐蕃议和第21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第139章 面试第83章 再相逢已是男俊女俏第209章 五勇士第24章 逛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