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建元靖康

自汉高祖刘邦统一海内,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创立了大汉王朝开始,汉室历经了文景之治,武帝扩疆,及至王莽篡汉,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等阶段,曾经辉煌强盛,威震天下,但还是于公元二零零年在末代汉帝刘元手中结束,将天子之宝座禅让于吴王周瑜。

大汉王朝的帝运延续了四百零二年,在内外交困之下,终于轰然倒塌。

自此,华夏大地上崛起了崭新的大“华”帝国,而历史就此改变!

初登帝位,建立新朝,周瑜自是大赦天下,安抚百姓,恩泽贫民,文武百官俱得封赏。后宫之中,立吴王妃邓渝为皇后,封小乔为贵妃,此时的邓渝,早已不是昔日与周瑜青梅竹马的青涩模样,雍容华贵,心怀更加仁厚,母仪天下之风范令周瑜也刮目相看。

长子周循,年方十五,聪明睿智,心地宽厚,极具领袖风范,被立为皇储。次子周胤,年仅十一,却是身姿雄伟,力大过人,师从赵云、张辽等人,隐隐有一代名将之潜质,周瑜大力培养,以期其未来成为国之栋梁,辅佐其兄周循。

二子之后,还有周浚等一子二女,分别是邓渝和小乔所生。皇室人丁兴旺,自然也是国家之幸。

大华帝国的都城,仍旧定于秣陵。此时秣陵城的规模,早已超越了长安和洛阳,成为天下第一大城,城内外所辖居民,怕不有了百万之众!

登基后不久,周瑜便下旨,将秣陵的名字改回为金陵,以更符合其天下都城的身份。金陵之名源自五百年前,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四百余年前,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如今又被周瑜改了回来,自此以金陵的名称传于后世。

世事轮回,该是如此。

终结汉室,本非周瑜所意,他已是事实上的天子,威加海内,文武百官皆以其意为旨。然形势如此,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们都有此意,若是自己一味推让,便会让他们寒了心。且周瑜已下决心革除旧弊,改变历史,为日后的华夏大地免遭异族蹂躏,只有自己建立新朝方有最大的可能。

因此,周瑜毫不客气地接受了刘元的禅让。他心里明白,自此以后,他将独立于高处,天子之威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他还明白,自己统治的大华帝国将肩负着传承、光大华夏的历史使命,华夏民族的生或死、存或亡、辉煌或衰落都将压在他的肩头上,沉重异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周瑜最迫切想要推行的便是官制的改革。

自西周开始,其官制承袭自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以师、保、宰、太宰为百寮的首领,设六官制,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务官,亦称“六官”。周天子分封诸侯,这些诸侯王在其领地内,“专扬于国”,享有至高的权力。

随着地方诸侯实力的不断增长,周王室逐渐被削弱,最终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霸主之位,不断地相互攻伐,天下分裂,战乱不休。

由此可见,分封诸侯王一法,于周武王其时尚可谓得当,毕竟当时的社会、经济很不发达,人口也少,天子无力统管那么广大的地域,由天子亲信的诸侯来分而治之,不失为一个良方。但此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地方诸侯拥有的权力过大,会对中央朝廷形成巨大的威胁。

及至秦王嬴政统一华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守管政,郡尉掌兵,监御史负责监察官员,郡之下的县,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大为分散了郡守的权力。中央官制,则是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为核心,以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九卿辅佐丞相管理政务。

秦时官制,是确保皇帝至上权威的制度,缺点在于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

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稍有改变。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这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后果便是,宦官、外戚势力的不断增长,过多地干预朝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

此外,汉武帝时推行的州郡制,初期是为了便于对各地官员的监察,而设立了州刺史,但是后期这些州刺史的羽翼渐丰,权势越来越重,变成了一个个的诸侯王国,最终也导致了汉室的灭亡。

从官员的铨选和任用制度上来看,夏商周及先秦时期,采用的是世袭制,王权与族权相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世袭制的缺陷是巨大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得到重用。

西汉时,推行荐举制,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包括察举和征辟两种制度。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在周瑜看来,他最想要做的官制改革是,中央官制改三公九卿制为三省六部制,地方官制改州郡制为行省制,官员铨选制度改荐举制为科考制!

三省六部制,是历史上的唐宋中央官制,由隋文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二十四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较之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好处便在于分工明确,运转高效,互相制约,集中皇权,分散相权。

第194章 合肥之战(三)第350章 夏侯中伏第138章 屠龙计划(八)第275章 颍川郭嘉第58章 居巢问计第248章 陶谦心事第524章 横扫兖州第313章 期待后缘第129章 渡江计划第243章 绝色师妹第295章 断桥隐语第427章 淯水河畔第582章 科举制度第69章 南阳袁术第52章 洛阳局面第132章 屠龙计划(二)第448章 凄凉袁术第342章 南海士武第171章 攻略丹阳(十七)第327章 军情往来第142章 渡江战役(二)第552章 大军北撤第546章 曹操之死第113章 居巢之变第527章 锦帆海军第433章 一座孤城第471章 巧思绝世第393章 生擒刘磐第241章 轻骑逆袭第10章 卖艺父女第541章 袁军总攻第100章 许攸之策第360章 迁都许县第404章 月夜情怀第257章 柴桑水军第30章 袁绍定计第352章 走或不走第426章 曹操之怒第433章 一座孤城第277章 曹操志向第28章 巢湖夜谈第91章 南阳调粮第117章 陆康之托第252章 抢先行动第157章 攻略丹阳(三)第561章 清风渡口第399章 辽东夜谈第412章 进军象林第280章 孙策到访第495章 许都巨变第551章 兵临碣石第50章 曹庄之变第220章 初战黄忠第463章 江都陈矫第401章 汉室礼仪第123章 常山赵云第550章 潜袭邺城第353章 南下江东第191章 寿春军议第202章 说降贾诩第483章 破除连环第448章 凄凉袁术第567章 巴蜀地第189章 回师庐江(上)第337章 娇艳樊氏第360章 迁都许县第130章 东城鲁肃第417章 恐怖巨象第96章 飞龙在天(一)第575章 烟消云散第24章 灵蛇献剑第291章 书生瓜园第38章 月下貂蝉第115章 归心似箭第321章 周瑜赠粮第440章 下邳求援第358章 古都许县第489章 水军突围第61章 招贤告示第497章 虎视中原第247章 陈登荐曹第25章 庐江陆康第200章 合肥之战(九)第276章 纵论英雄第295章 断桥隐语第581章 官制改革第306章 黑白世界第548章 大军北归第52章 洛阳局面第314章 筹备婚礼第210章 王朗兵败第169章 攻略丹阳(十五)第178章 攻略丹阳(二十四)第120章 汉阳傅燮第491章 棋逢对手第497章 虎视中原第42章 何进之死第439章 张辽徐晃第180章 攻略丹阳(二十六)第164章 攻略丹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