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间歇

殷鹏、史琥等人确实想着再接再励,拂晓时分就对孙彦舟、胡荡舟残部所据守的内城发起强攻,只要攻入内城,选锋军主力随后就可以径直往獐子沟而去,再战退守獐子沟的赤扈骑兵残部,最终实现对焦陂-泉河之敌形成包围。

王举赶到汝阴坐镇,却是要尽可能避免选锋军消耗太大,宁可放走一部分敌军,也不希望选锋军及从靖胜军抽调的精锐马步兵承担所有的恶战,随即就对殷鹏、史琥他们之前所拟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暂停了选锋军骑兵主力天亮后直接强袭獐子沟的作战安排,而是以选锋军骑兵部队与从靖胜军抽调的马步兵在南城门外进行待命,静观战局有无新的变化。

倘若焦陂-泉河之敌拂晓时分就不顾一切往陈州方向逃窜,选锋军骑兵主力以及马步兵,则配合焦陂-泉河以南的主力兵马,衔尾追击逃窜敌军。

倘若焦陂-泉河之敌不动,选锋军就继续在南城外待命;焦陂以南有近二十万主力兵马,大可以从容不迫对焦陂-泉河实施合围。汝阴这边接下来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与宣武军、骁胜军进行配合,拦截平燕宗王府有可能从徐宿等地增援过来的兵马。

对进攻、消灭孙彦舟、胡荡舟残部的安排,虽然会照着既定的时间于拂晓时分就会实施,但也不再以孙延观、徐惮所部重甲步卒为主力。

而是改由杨霁、唐渊、虞谟、郭云昆等将率领起义兵马,并收编投诚兵马有序的对内城展开进攻,对攻陷时间也不加以苛求。

杨霁、唐渊、虞谟、郭云昆等将,早就接受军情司的策反,暗中为京襄效力,自然早就获得京襄嫡系将军的同等地位与待遇;他们麾下的部众,即便之前不清楚情况,但在杨、唐等人公开身份之后,只要第一时间选择归附京襄,都按照起义军将领对待,即保留原有职务,率领原有兵马参与后续作战。

投诚的守将,其个人会受到一定的优待,但原部人马则必须拆散后接受收编。

至于那些缴械投降的,将领没有顽固抵抗的,会从轻发落;而曾顽固抵抗但最后看大势已去、为保命而选择投降的,与麾下人马都会被视作俘虏处理。

除开被歼灭的外城守军,包括郭云昆等部,汝阴约有两千人马在阵前起义,投诚人马计有七千余众,投降与被击溃后就地俘虏的人马计有六千余众。

而随孙彦舟、胡荡舟等贼酋逃入内城负隅顽抗的,就两千残兵而已。

由杨霁、郭云昆、唐渊、虞谟等人在两千多起义人马的基础上,收编七千余众投诚人马,用于看押近七千降兵、俘虏,进攻内城孙彦舟、胡荡舟残部,兵力上是足够用了。

在完全控制外城区域之后,也收缴了一批攻城战械,足以用于对内城的进攻。

虽说效率会低很多,可能三五天都未必能将内城攻下来,但这也是快速组织、整编投诚兵马的有效手

段。

选锋军以及从靖胜军抽调出来的精锐兵力也能得到难得的休整与喘息之机,而不是马不停蹄的持续高强度作战,去承受过去惨重的伤亡。

而事实上白天这一战,伤亡已经足够惨烈了。

…………

…………

在京襄大股马步兵增援汝阴战场之后,赤扈骑兵在兵力上已经处于劣势,更难撼动密实的甲卒阵列,而援骑久候不至,孙彦舟、胡荡舟部又被击溃被迫撤入狭窄的内城坚守,摩黎忽只能选择撤兵回到獐子沟。

獐子沟与早前南岸的泉河一样,都只是颍水沿岸普通的村寨。

泉河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一些,与焦陂互为犄角,北接汝阴、南下淮川,几经扩建加固,已经成为颍水右岸(南岸)的重要城池。

然而在颍水左岸(北岸),作为颍州州治的汝阴城已经足够雄阔,左右没有必要再修筑城池。

还是淮川被围之后,岳海楼考虑到需要在汝阴城南浮桥之外进一步加强颍水两岸的沟通——獐子沟附近的颍河水流更为平稳,岳海楼最终将两座浮桥建于獐子沟附近,獐子沟才升级为军寨。

獐子沟紧急修建了城墙,但整体规模很小,仅四百步见方,还都远不如汝阴内城大,驻入一些兵马,主要也是看护那两座横跨颍水的浮桥,确保人马、物资能顺利通过。

虽说颍水全流段都已经封冻住了,人马来往两岸,暂时不需要依赖于浮桥,但除了河淮南部地区冰封期较短,通常不足两个月外,冬季天气异常回暖也时有发生。

还有一个,就是当世手段再简陋,还是有很多破坏冰层的手段。

比如人力破凿,又或者积薪柴、石炭点燃或吸热融冰。

即便这种种简陋手段,要将上百里河道的冰层都破坏掉阻止通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极其惊人,但眼下是关乎河淮之得失的大战,即便驱使数万苦役劳力用最笨拙的手段去做这些事,绝大部分将帅都不会皱一下眉头的。

因此在颍水封冻住之后,岳海楼还是保留了汝阴城南、獐子沟附近的三座浮桥,并派兵看守。

现在汝阴已经注定失陷,而鹿沟-颍上援军逡巡不敢北上,岳海楼还想率主力固守焦陂-泉河待援,獐子沟是一定要守住的。

要不然的话,待镇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集结足够多的援兵赶到,仓促间无法强攻汝阴城,想绕过汝阴,又被浩浩荡荡的颍水所阻,困守焦陂-泉河的人马,如何才能逃脱升天?

獐子沟军寨还是太小了,之前仲长卿又亲率两千精锐甲卒赶来加强防守,撤下来的赤扈骑兵都只能宿于雪地之中。

獐子沟距离汝阴不足二十里,风雪停止的夜晚又额外的澄澈。

仲长卿与摩黎忽、单薛等将登上寨墙,甚至能隐约看到汝阴城头叫一堆堆篝火照见的人影。

他们能看得出来,汝阴

外城已经彻底落入京襄的掌控之中,而孙彦舟、胡荡舟即便退守内城还没有被歼灭,但一两千被杀破胆的残兵已经很难再发挥多大牵制作用了。

“鹿沟那边可有新的消息传来?”

从汝阴城下撤出,阔惕负责率部断后,这时候才回到獐子沟,登上寨墙看到摩黎忽、仲长卿、单薛等人都在,便问起鹿沟-颍上那边有无新的动静。

“我早就说过契丹汉将没有一个可用,偏偏大宗王不信这个邪,也不知道被这个姓孟的狗东西灌了什么迷魂汤,竟叫他统兵来援,”

从泽州等地奉命率一万镇戍军精锐南下增援的赤扈大将单薛,想到今日麾下那么惨烈的伤亡,想到岌岌可危的战局,遏制不住内心的怒气,见阔惕问过来,没有好脸色的回道,

“姓孟的这狗东西现在缩在鹿沟大营,头不敢伸出来,能有个屁消息!”

阔惕眺望东南方向,虽说他也猜到孟和没有第一时间出兵,后续会继续装死缩在鹿沟大营,但心里的愤恨却难消除,碗口大的拳头狠狠的锤在垛墙上。

说实话,他们今天并非没有胜机。

甚至只需要孟和能从鹿沟不顾一切代价,调动数千骑兵从侧后方缠住京襄第二拨往汝阴奔袭的万余马步兵,他们就算将手里两万骑兵拼光掉,至少能助孙彦舟、胡荡舟重新控制住汝阴城。

现在他们两万多骑兵都拼残了,却未能守住汝阴,现在也只能破口大骂孟和怯敌畏战,抱怨大宗王错信了孟和这些契丹降将,以此发泄心里的愤恨。

仲长卿心里只是悲叹,他知道有些事不是不想,实是不能也。

当初镇南宗王府与平燕宗王府悍然南下,镇南宗王府接收了契丹在云朔的残部势力,平燕宗王府则接收了契丹在燕蓟的残部势力,但在汉将任用方面,镇南宗王府更信任岳海楼、曹师雄等南朝降将,平燕宗王府却更信任、重用契丹在燕蓟投降的将领。

然而这一切都是有缘故的。

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契丹灭亡时,在云朔的残部势力,有相当一部分被萧林石带走了,而李处林、萧逸等契丹降将,又先后亡于京襄(楚山)之手。

这些才注定了岳海楼、曹师雄等人在镇南宗王府辖下的崛起没有其他人能够替代。

然而在平燕宗王府麾下,以孟和等契丹降将为首的燕蓟军,一直以来却没有遭受到什么重创,很好的保存了实力,反倒是以杨景臣雄州兵马为代表的降附汉军,却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淮南会战中遭受到重创。

燕蓟军有较大的骑兵编制,相对又擅长寒冬雪地作战,平燕宗王府这个冬季想要增援颍州作战,除了使燕蓟军充当主力外,还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岳帅怎么说的,接下来是守是走?”阔惕抑住内心的愤恨,问及正事。

“眼下只能守一线生机,没有办法走!”摩黎忽说道……

第一百零一章 赏功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惊夜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错铸就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章 避祸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一百二十八章 错与罚第一百二十九章 万万而已第五十二章 大匠师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耻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价而沽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六十八章 祸从天上来第一百八十二章 晋家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四十九章 联结第十七章 换血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来第四十章 越宫晓月第六十二章 贴身相随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卷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忧烦第一百五十七章 统兵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八十一章 瞒天过海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七十二章 围垸之策第六章 危急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五十二章 大匠师第五十一章 借刀杀人计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将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六十二章 归去第六十四章 长夜惊魂第二百四十六章 译者布剌蛮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四十章 越宫晓月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二十章 谁无狰狞容第一百七十二章 阵前第二百一十三章 击溃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决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战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五十六章 形势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谋第一百七十五章 国公爷第四十八章 讲究第二十七章 欲谋当藏身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六十六章 斩将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二十八章 胜负总有时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说恩义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二十章 旧吏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九十三章 红白乡营立第一百三十四章 乱战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二十七章 将变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谋第一百章 当机立断第二十章 讨粮路行迟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锋第一百七十章 突围之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几多厮杀时第七十章 消息第十六章 云停风不息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旧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战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二百五十四章 殿中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遗民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一百零二章 战后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