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分封(三)

封了四个人,其实就是封了四个部落。

简单的分封,没有多少正式,甚至于不是在诸部盟会之上颁下。

而且,赵石的身份也有些不妥当,鞑靼人的大汗也不在场,这样的分封,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不论是大秦朝廷,还是鞑靼人的大汗不颜昔班,只要一个提出异议,也许就能推翻前议,甚至于,在大秦朝廷之上留下话柄。

但话说回来,此为借势而为,凭他现在在鞑靼人中的威望,封的四个人又都有理有据,鞑靼人不会有任何的异议。

简单的分封,要想一切落在实处,之后要做的还有很多,现在也只不过是一个开端罢了……

等到不颜昔班回到草原,必定要与其商议,之后也会有条陈奏上大秦朝廷。

其实照现在情形看来,不是什么大事,鞑靼人王庭,听上去前途壮阔,志气恢弘,但想要建立王庭,以现在的鞑靼人看来,根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三个万户,一个千户,也还都是架子,想要真正名副其实,需要努力之处太多太多。

像不鲁黑台,虽然现在在鞑靼人中有着威名,但出身并不高贵,之前的部落也并不算强大,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万户官,将来他要付出的心力和时光,都是无法计数的。

像阿勒察薛坛,出身足够尊贵,但阿勒察部到底已经没落,想要将分裂中的阿勒察部重新统和在一起,一样艰难万分。

而鲁乌尔阿拔,前路之上,更是满布荆棘,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只能是靠着自己的弯刀,用敌人的鲜血和头颅,来换取这个荣耀。

反而是身为赵石仆人的巴勒塞合部。要轻松一些,他们只是一个千户,而且有着赵石的支持,虽然脱离鞑靼人的趋势越来越是明显,但他们的前程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赵石还在。他们就能获得汉人的庇护,并借机壮大自己。

所以,由此观之,这样的分封。并不足以称之为大事,只不过是定下了名分而已,分封出自赵石之手,他也获得了忠诚,但名义上。绝对不归赵石统辖……

其实可以想象,能够感受到此次分封的影响的,还是鞑靼人自己,如果鞑靼人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持续的壮大自己,那么这场分封也就是个笑话。

之所以说是借势而为,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征战,鞑靼人有了丰厚的回报,并拥有了一定的信心。

但想要他们作战英勇。听从军令,却还需要额外的刺激,鞑靼人王庭,显赫的官职,有层次的指挥体系。规划出这些,鞑靼人才能称之为一个整体,他们才会有拼杀的理由。

夺取敌人的部众和羊群,这种原始的欲望并不足以让鞑靼人拿出真正的勇气。汉人所谓民心士气,往往包含于对外扩张之中。

荣华富贵。封侯封王,留名青史,这才是汉家儿郎为之奋勇拼杀的目标,而作为一个草原部族,鞑靼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凝聚力和目标,不过,当他们具有了这些之后,也象征着他们开始被汉人同化了……

当然,赵石并没有那么长远的打算,分封诸部,为鞑靼人确立一定的秩序,这有利于明年的战事……

鞑靼战士充入秦军军伍的事情一直在做,但遇到的阻碍也十分的明显,第一个便是语言不通,只这一项就让鞑靼人很难融入到秦军军伍当中。

第二个训练不易,根本不知军纪为何物的鞑靼人,成为职业军人的路还很漫长,也许,在未来的一段时日内,秦军中会出现一些鞑靼人将领,但普通士卒,根本无法进入秦军的体系……

第三个,鞑靼人战士都归属于各部,他们已经习惯了打仗的时候受到征召,战事结束便回归各部的作战方式,可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作战方式是草原上严酷的环境所决定的。

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草原人打仗不用后勤补给什么的,打仗对于草原部族来说,依旧是不小的负担,一旦无法得到胜利,或是胜利之后没有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很可能会让一个部落马上垮下来。

战争的消耗,对于汉人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对于草原上来说,轻一些,但普通牧民也要背负沉重的战争所带来的损耗。

这也便让只靠放牧为生的草原部族,根本无法产生成规模的职业军人,因为负担不起。

汉人总将胡人视为虎狼,实际上,他们是分外脆弱的,也许一场风雪,就能让许多部落消失在草原上,胡人的南侵,多数都是因为迫不得已,为了自己的生存,汉人一旦固步自封,处于守势,胡人的作战方式也就显得可怕了起来。

其实,自古以来,一场胡人和汉人的战事下来,多数时候,胡人都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每一场战事过后,都将有部落消失在草原上,只是汉人无法,也不愿关注罢了,他们总是警惕警惕再警惕,却很少愿意了解北方的敌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汉人的疆域实在太大了,北方翰漠之地,便无法顾及周全……

反正,经过半年的时间,以李刑为首的秦军将领,都是明白,与其招募鞑靼战士,不如依照草原的规矩,将他们编成一个个千人队,自成一体,来的合适,起码,照眼下的情势,是这样的。

不需要注重那些作战的细节,只需要这些各部战士能够听从秦军的指挥,用他们最擅长的战术,为秦军打开胜利之门。

这样的提议,早已有之,但关键之处,却还是在于,鞑靼人各部首领参战,往往是以部落为作战的基本单位,大大小小,令出多门,指挥体系混乱的一塌糊涂。

这也就需要梳理出明确的指挥体系,换句话说,就是要挑选出一些将领,来代替这些部落首领们发号施令。

而赵石也正准备用这个冬天,来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让鞑靼人真正成为秦军征战草原的有力臂助,而不是一窝蜂冲上去的乌合之众……

俗话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李之问的进言,让赵石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想法,谋士和幕僚的重要性和他们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祭礼上的变化,让赵石更进一步,分封出了三个万户,一个千户,将来,他们便是他麾下鞑靼人的将领人选。

而他们回去之后,必定也要挑选一些得力之人来辅助自己,这些人必将成为他们的亲信,在鞑靼各部中拥有威望之人,这样一来,鞑靼人作战时各部将领人选,便很容易便能得到战士们的认同,并愿意在他的麾下作战。

还是那句老话,赵石所做的一切,不为千秋万代,只为明年的战事在做着诸般的准备,这个目标一直没有变更过……

也许朝廷上会有一些议论,认为他这个大将军有着篡越之嫌,若是有意构陷的话,甚至可以延及谋反之事……

但那也只能是臆想罢了,根本不可能发生。

一来,他是大秦的大将军,如今地位,更在诸将之上,临阵封几个胡人将军,算得了什么大事?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就算是镇抚一方的宣抚使,宣慰使等地方重臣,若是军情紧急之下,或罢或杀,也只在他一念之间,何况这里还是北方草原,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二来,赵石已经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大秦朝廷,封上一个草原汗王,估计也就是极限了,想要多封一些官职,根本不可能,如今大秦朝廷对于草原部族的态度,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顾及不来,只能保证其起码的恭顺,获得名义上的好处,振奋大秦上下人心,至于落在实处,还是任其自治而已。

那般说来,不如由自己来真正的控制鞑靼人,将其收归麾下,朝廷要的,只是一纸文书呈上去,还不是得任凭大将军施为?

也许在将来,会是一桩罪状,但只要他赵石尊荣不改,这点小事,根本与他无损……

三来,这也完全可以推到鞑靼人的头上,等到不颜昔班回来,让他上书大秦朝廷,封上几个万户,根本不曾到过草原,也根本不明白草原部族风物的朝堂重臣们,最大的可能,就是欣慰于大秦威名远播,竟让胡人敬服。

至于其中大将军赵石出了多少力,又在其中有着怎样的好处,他们哪里会清楚?估计也没人愿意去弄个清楚才对……

第944章 大笑第609章 书课第796章 见驾(二)第856章 中书(四)第192章 故人(二)第413章 离京第1409章 布局第1028章 交战(一)第124章 顽劣(四)第512章 云涌(十二)第1304章 论政第1398章 战争(二)第1362章 变更第21章 意外第1300章 拖延第13章 遭遇第1118章 盟约(十三)第1014章 战报第747章 震撼第112章 迁陵第1398章 激战第328章 鏖战(二)第512章 云涌(十二)第1458章 北上第1349章 文武第504章 云涌(四)第264章 拜会(二)第1379章 启程第1306章 忘形第387章 回京(二)第1061章 王罕第708章 战略(一)第600章 来人第371章 誓言第210章 年关(三)第62章 追踪第174章 寿筵(一)第812章 公主第1103章 商人(六)第1542章 南下第1428章 稍定第305章 完颜第18章 血战(五)第604章 折腾第315章 香侯第651章 教武第1011章 朝野第892章 重整第221章 校场(二)第959章 狂热第1278章 犹豫第367章 狂战(三)第182章 为官第332章 山匪(二)第83章 风云(一)第1337章 邀约第975章 王子第1378章 埋伏第220章 校场第794章 抽丝第1366章 聚饮(一)第383章 商人第855章 中书(三)第632章 人来(五)第1452章 夜饮第237章 血夜(五)第1326章 消息(二)第494章 风起(三)第42章 谋算第831章 蜕变第536章 勇气第508章 云涌(八)第1381章 进军第931章 见客第1347章 谈论第441章 游园(四)第376章 遇匪(二)第1400章 商队第81章 捉贼第823章 天妖(五)第787章 宣旨第1220章 诈城第481章 行进第945章 来历第1069章 敬酒第782章 议和(四)第505章 云涌(五)第403章 奖惩(八)第886章 靖佳第910章 草原第1208章 初战第188章 开始第990章 决定第739章 唠叨第1213章 攻城第1344章 大坑第1165章 远见第720章 开端(九)第193章 故人(三)第1334章 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