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西凉(六)

这一天,吐蕃人没有再攻城,诡异的平静之中,本来被围的死死的西凉城也闪开了一道缝隙。

面向戈壁沙漠方向的北城这边,围城的吐蕃人收拾行装,退了开去。

围三阙一,典型的攻城路数,趁势而来的吐蕃人,终于开始变得不那么张狂了,但理智的攻城者,在战争中往往会显得更加可怕一些。

这是西凉城被围之后,最平静的一天。

但在平静的表相之下,城中内外都是暗流涌动。

在城外吐蕃大军当中,一些准备好行装,想要离开的这里的人,都被捉了起来,随后,数十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挂上了高杆。

太阳之子在用鲜血宣示着自己的决心和不容任何人挑衅的威严。

高地人咒骂着他的残暴和专横,也恐惧于这位低地王者的血腥手段,而低地人则俯下头颅,祈祷着他们的太阳之子能够收敛他的怒火,再次带领他们夺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而在西凉城内,守军依旧人心惶惶,一些谣言在快速的传播着,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西夏将领们,一边在安抚着城中动荡的人心,一边也加快了出逃的进程。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从吐蕃人吐蕃出现在西凉城下,这些深知右厢军司情形的军中重将们,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能守得住这座西凉城了。

相比那些像李大勇之类的低级军官,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糟糕境地。

本来够右厢军司主力数年之用。并支应甘沙等军事重镇的粮草。早已在这几年被倒腾一空。尤其是去岁,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军中将领们,都在为自己的后路忙碌。

金银细软,纷纷外运,交结朝中权贵,作为西凉城,或者说是右厢军司军中,最多也是最珍贵的东西。粮草军械等物,更成了将领们上下其手的重点。

在他们看来,西凉城一旦划归秦人,东西留着可不就便宜了外人,不如都分了了事,只要朝中的大人们能分上一杯羹,过后哪里还会追究什么,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西夏,也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所以,这些右厢军司的将领们做的分外大胆。只给留下了过冬的粮草,其余都已不知去向。即便是李成忠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些粮食什么的,到底都流入了哪些人的口袋。

可以说,右厢军司诸将,在其中都分到了不少的好处,到了开春季节,李成忠还在想着,收了自己好处的那几位大人,应该能加把劲,往西凉城这边,再运上几批粮草,那样一来,大家伙的好处定要更多一些才对。

可惜的是,他这里还没等到朝中的消息,却已经将吐蕃人给等来了。。。。。。。。

一连几日的攻守之战过后,如果说底下大胆一些的军兵,就像李大勇等人,多数会觉着番人蛮子虽然来势汹汹,但接着坚城之利,就算不能将番人击溃,自保却应无虞,还能轻松的笑声几声的话,那么一到晚间,就聚在李成忠府中的各部将领们,就可谓是心知肚明,死气沉沉了。

外间没有援军,因为根本没机会派人出去请援,内无粮草,因为右厢军司的粮草多数都是经他们之手运出去的,他们到现在最后悔的也许就是没跟着粮草一起走罢了。

在这些军中大将看来,如今的情势,只能用险恶来形容。

现在靠着各部积蓄还能勉强支撑一时,但实际上,只要吐蕃蛮子等在这里,不用怎么打,城中自己就会乱起来。

吐蕃蛮子没来之前,就已经险些酿成兵变,那就是明证,西北凉州地界,军人们向来胆大妄为,杀官造反其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之左厢军司更难管束,若非如此,朝中也不会有人提议将西凉重镇送给秦人。

历来右厢军司上下,也多有怨言,说是右厢军司是后娘养的,不能借着商道之便逐利也就罢了,粮饷上也无法跟左厢军司相提并论,守着这荒凉地界,着实眼红东边银夏等处富得流油的家伙们。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了,右厢军司势弱,也不是一日两日的工夫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也非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到得现在,右厢军司实已穷途末路,这个情势许多人心里都是明镜一般。

从吐蕃大军来到城下,联营遍布十数里,李成忠带着众将只在城头看了一眼,心下骇然之余,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此城已不可守。

事实上,跟他一样心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三日以来,众将议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成忠只是命众将安抚军心,却拿不出一点办法来退敌,而众将议论纷纷,说的虽多,却也只能说是坐困愁城,无计可施。

。。。。。。。。。。。。。。。。。。。。。。。。。。。。

“姑父,城南城西被围的死死的,看样子是出不去了,咱们得。。。。。。。。早做打算啊。。。。。。。。”

此时已是深夜,李成忠府邸中,李成忠面沉似水,听着外甥在那里着急上火的劝说,只是一言不发。

不过看上去平静,心里却已是在暗暗后悔,当初将亲眷送走,其实他自己也已有了离去之意,只是朝廷那里有人送密信予他,让他收拢人心,一旦议和事成,绝不会让他没个下场。。。。

实际上,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李成忠再明白不过。

时至今日,虽说右厢军司已呈穷途末路之势,但毕竟右厢军司驻守西夏西南久矣,多年以来,见的阵仗不比左厢军司少,和回鹘人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

换句话说,右厢军司的底子,在西夏各大军司当中,那要算得上是厚的,就算这些年情势急转直下,但军中之精锐还是留了一些下来。

而关节之处就在这里了,朝中之事,身为党项皇族的他再是清楚不过,这些年来,朝中风波实际上就是皇帝和国相之间在斗法。

说起来也是可笑,自太祖元昊立国,除太祖元昊南征北战,国朝上下无有不服之外,以下历代帝王皆都受制于人,少有人能像太祖元昊般乾纲独断的,不是政出后宫,就是主弱臣强。

这般一来,皇帝与外戚,皇帝与臣下之间的斗争,简直是无日或无。

好在的是,左右厢军司以及各大军司相互掣肘牵制,从来没有哪个将军接着兵权在手,于朝堂上话事,不然的话,西夏也不能存世至今才对。

当然,由将军而国相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当今西夏国相李元康,就是如此,此人在平灭任得敬之乱中暂露头角,以后二三十年间,率兵屡次攻秦,官位扶摇直上,先帝晚年倦政,此人也越发得势。

上面联结朝中重臣,下面各大军司司主不是出自其门下,便是甘为其驱使,所以,先帝驾崩,与秦人议和之际,此人趁机独揽朝纲,成了西夏又一大权在握,爪牙遍布朝野内外的强势国相。

这话说的有些远了,回到当前,其实在李成忠看来,李元康叔侄两人一内一外,把持西夏军政这些年,也没什么不好。

这叔侄两人本就是皇族,比那些外戚看着要顺眼的多的多,西夏皇族们的日子不好过,那根本怨不得旁人,谁让历代先皇都那么能生呢。。。。。。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了,李成忠看的很清楚,别说李元康叔侄掌权,就算是当今陛下拿到了权柄,皇族们的日子就能好过起来?

那才是真正的玩笑,说句大不敬的话,就算是当初太祖皇帝在时,杀起自己的子侄兄弟来,也不带眨眼的,实际上,外姓掌权还要好些,总归要忌惮一下皇族脸面,不会对皇族子弟大开杀戒。

实实在在是皇族掌权,要更加忌惮这些叔伯兄弟一些呢。

而李元康叔侄皇族出身,这些年下来,却没对皇族子弟大动干戈,只是将他纷纷贬至外方,其实已经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在这一点上,李成忠是看的分外透彻。

但话说回来了,身为西夏皇族,有些时候。。。。。。你不争,却指望旁人心慈手软?做梦去吧。

就像之前,密信到了他这里,他左思右想之间,还是决定在右厢军司等一等,右厢军司看上去是完了。

但所谓破家还值万贯呢,何况成军百年的右厢军司了,而这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西凉精兵。

这些在黄沙戈壁之间纵横多年的军汉,只要掌握住了他们,任是到了哪里,都能卖出去好价钱来。

而密信中的意思,是要他选出精锐,去京师汰换一些京师近卫下来。

到了这里,熟悉朝局的李成忠哪里会不明白,等到朝廷旨意下来,他可能就会一头扎进京师那个越来越湍急的漩涡中去了。、

那里其实是一处险的不能再险的险地,一个不慎,他李成忠的人头很可能就要飘荡在兴庆的城头,陪着他的,也断然不会少了,但他能不答应吗?能不去吗?

答案显而易见。。。。。。。。。。(未完待续。。)

第257章 变起(三)第1454章 老僧第1457章 密谈第1366章 聚饮(一)第368章 余生第827章 王氏第756章 施政第1299章 小事第1290章 教诲第725章 过河第162章 分配第903章 北进第949章 赏识第1468章 战议第1394章 两丧第500章 异心第553章 夺关第44章 麻衣第913章 屠杀第375章 汗王第153章 相抗第825章 枢密第1186章 种家第1479章 张承第1510章 较量第1263章 韦州(九)第二百九十二章第1402章 商队(三)第63章 杀戮第1293章 家宴第896章 悄临第371章 誓言第1363章 进言第988章 军议第1067章 强弱第1413章 分院第233章 血夜(一)第837章 突破第1034章 相争(二)第531章 商议第568章 恩威第425章 军务第1494章 入城第208章 年关(一)第1430章 书信(二)第1339章 恼怒(二)第559章 寨子(三)第1203章 训诫第1082章 冬天(二)第722章 相邀第336章 遇敌第911章 结义第246章 故人第1165章 远见第38章 解围第473章 打听第269章 思虑第1474章 大案(二)第277章 初到第752章 大火第734章 临汾第107章 长安第1428章 稍定第291章 先锋第954章 自荐第262章 练兵第1392章 佛会第345章 入山第1571章 尾声(二)第947章 借力第778章 道途第1471章 盛会第220章 校场第387章 回京(二)第1439章 做歌第1184章 事多第60章 山贼第1394章 两丧第747章 震撼第128章 选择第1418章 碰撞第1018章 说服第1008章 赐名第13章 遭遇第622章 红鸾第37章 开拔第1423章 告示第1108章 盟约(三)第1462章 麻烦第1528章 大势第380章 豪杰(四)第1100章 颁赏第1467章 斗气第608章 夜谈(三)第736章 细数第1428章 稍定第307章 聚歼(二)第410章 奖惩(十四)第51章 儿戏第950章 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