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9章 长亭(一)

蹄声得得,长安城西十里之外的官道上,一行十余骑占据了半边官道,收束着马缰,缓步而行。

骑士们身形彪悍,背插翎羽,腰悬利刃,此时正值初夏时节,但这些骑士却还穿着皮袄,头上戴着厚厚的皮帽,装束样貌皆与汉人大异。

路上行人纷纷侧目,好奇的打量着这一行人马,但也仅止于此罢了,这些年大秦威名远扬,入贡之异族,往来之商旅数不胜数,对于长安左近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异族人已经没太多的神秘可言。

而这些异族人也确实和其他初到大秦的人差不多,样貌“丑陋”,身上处处都是风吹日晒的痕迹,而且他们显得过于严肃,努力的仰首挺胸,却并不能掩盖他们的自卑和紧张。

这就是这些年来,出现在大秦的异族之人给秦人留下的普遍印象了。

对于见到这支骑队的秦人来说,可能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们队伍中竖起的那杆大旗还算别致。

飘扬的旗帜上,有着精致的金色花边儿,中间绘制着一头白象,骑士们大多背后都有着背旗,很像是大秦军中的传令官儿。

路人们猜测着,这应该是西边儿哪个部族来大秦入贡的使节才对。

想到这个,大多数的路人都会报之以自信而又骄傲的微笑,避让于道旁,有见识的人还会告诉身旁人等,后面肯定还有大队人马跟着,要看个稀奇的话,不妨再多等等。

骑士中,有一人穿着一身白袍,年纪不大,身形高大健硕,高颧深目,带着弯曲的长发编成许多发辫,系着金银饰品,虽说脸上还带着些稚气。但不用故作威严,便有威势流露,显得格外惹眼。

而这位年轻的贵族其实和周围的骑士差不多,心中多少有些焦虑。不过他和身旁的这些人不同,他所忧虑的是,这次出使大秦,他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汉人帝国的强盛,他已经有所预料。而且,也让他十分仰慕,他也相信,那位拥有着几乎可以与真主相比美的权力和荣耀的皇帝陛下,应该早已知道他们的来意。

但。。。。。。。当离那座传说中的黄金之城越来越近,他还是有了一丝恐惧,当然,真主在上,再强大的异教徒,也不会让真主的信徒畏惧。真主也会给他无穷的勇气,去战胜那些愚蠢而又狂妄的敌人。

不过,他现在的使命不是让异教徒明白真主的威严,而是去结交一个强大的盟友,这。。。。。需要耐心和手段。

真主说过,在强大的朋友面前,应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敬意,如果必要,甚至可以卑微一些。。。。。。。

年轻的贵族,在为自己找寻着理由。缓解着自己的焦虑和忐忑,实际上,更为可悲的是,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差不多已经失去了继承回鹘汗位的资格,而现在,他还需要借助身旁这一群异教徒的帮助,才能加重自己的筹码。

到了这里,远远已然可以隐约看到长安城高大的城墙,年轻的贵族对身旁这些佛教徒的忍耐也已到达了极限。放下那些混乱的思绪,年轻的贵族用他那生硬的吐蕃语说道:“桑达大人,我想应该到了分手的时候了,感谢您在这一路上的帮助。。。。。。。”

他身旁身材粗壮,满身散发着浓重的羊膻味的吐蕃汉子听了,爽朗的笑了起来。

他毫无顾忌的身手拍了拍年轻贵族的肩膀,“王子殿下,不用这么急着离去,在那座大城里,我们也许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需要互相帮助,而且,这也需要僧主的旨意,您说是吗?”

年轻的回鹘贵族心中涌起无法遏制的怒火,暗自咒骂了一句,该死的异教徒,但得益于长年累月的宫廷教育,脸上还是露出了温和的微笑。

“您说的对,我们的前途确实充满了未知。。。。。。但。。。。。。也许僧主大人并不愿意跟一位真主的信徒交往太多啊。”

吐蕃汉子撇了撇嘴,显然他并不算是一位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对于教派之别也并不那么在意,实际上,他更在意的是,还能再多喝上几天回鹘崽子们酿造的葡萄酿。

吐蕃汉子没有再说什么,他们口中的僧主是吐蕃白象佛国的大僧官,地位相当于佛国的太子,主持着佛国的政务。

虽然作为武士的他对佛祖并不那么虔诚,但对于身边这位来自回鹘汗国的,信奉真主,在旅途上大肆浪费清水的王子殿下还是充满了由衷的厌恶。

民族,信仰,身份大异的他们,永远都不会成为朋友,这一点他知道的很清楚。

沉默下来的他在想着,据说来到长安城外,应该有人迎接他们,在这里,是不是应该让队伍停下来,汇合在一起,等待那些迎接的人呢?

这是白象佛国第一次入贡大秦,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而他们唯一的目的,其实也和其他几个佛国一样,都是向这个令人敬畏的宗主献上自己的敬意,期盼得到大秦皇帝陛下的垂青,让白象佛国在吐蕃的地位更加稳固罢了。

不过不用他下令,一行骑队已经缓缓停了下来,因为,十里长亭到了。

当然,这些异邦人并不知道何谓十里长亭。

看着道旁不远处的人群,以及停在道旁的车马,吐蕃武士们不由自主的勒住马缰,茫然四顾。

“这里是我们汉人送行的地方,看这个样子,应该是有人要去远方为官,所以送行的人多了一些。”

一位随行的汉人官吏给吐蕃官吏解释着。

很快,汉人的礼仪以及他们对异族之人的宽容便表现了出来,有人过来彬彬有礼的打问了几句,道旁的车马便挪了开来。

不过吐蕃人和前导中的汉人官吏商量了一下,还是停在了此处。

不过,热闹的十里长亭,还是让回鹘王子兴奋了起来,他还年轻,喜欢看个稀奇,而一路上,虽然经过了许多汉人大城,却没什么机会领略汉地风情。

不然的话,以他的身份也不会带着贴身卫士,跟一群吐蕃武士混在一起,作为大队人马的前导。

跟吐蕃武士首领桑达说了两句,这位王子殿下便带着贴身卫士慢慢靠近了人群外围。

桑达无所谓,只是又请求汉官跟上去,别让这位王子殿下闹出什么事来,而他自己则对属下武士们严加告诫,不允许他们私自离队,接着又派人去后面,让那些懒惰的回鹘贵族们赶紧过来,劝一劝他们的小王子。

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汉官的警告,这些聚集在这里的年轻人,都是汉人中的武士,其中很多人身份都很尊贵,不能轻易招惹。

从这个也能看得出来,深受佛教影响的吐蕃人,表现的更加驯服一些。

十里长亭周遭的年轻人们,并不很在意突然出现在这里的入贡使节队伍,对于他们来说,今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要送别一些去西北为官的同窗。

人还没到齐,正式的仪式还没开始,他们身着青衫,挂着腰刀,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相互谈笑,温文有礼,却又透着一种难言的彪悍之气,肆意挥发着青春年少的热情。

当这位回鹘小王子殿下靠近人群的时候,他有些后悔,因为侍奉真主的原因,他并没有认真的学习汉话,所以他听不懂这些汉家年轻人在说些什么。

其实,这也正是他作为王子,却被众多的贵族诟病的一点,与强盛的大秦交往,需要回鹘人去学习汉人的一切,而非一心想去当大食人的神明的徒众。

换句话说,他并没有尽到一个王子的义务。

当然,在他那位宫廷教师,一位在宫廷中很有地位,并是虔诚的穆斯林信徒的贵族教导他,不用去管其他人说什么,因为真主会告诉他,前方的道路在哪里。

世上所有事情的对错,在可兰经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他一直以来,对这一点也深信不疑。

对于父汗的厌弃,以及兄弟们以及众多贵族的攻讦,他也能做到有攻有守,最让他得意的是,他现在几乎可以用真主的教导来描绘世间的一切了。

将教义融入生活,这也正是一位虔诚信徒的标志。

对于这次出使,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感化异教徒,这在穆斯林教义当中,是最宏大的功绩之一。

强盛的汉人帝国,众多的人口,不正是真主赐下的考验吗?

当然,他也清楚,能够争取到这次机会,是因为汗国已经多次派出使节,想要借助汉人的帮助,打通前往西方的道路,却又一次次无功而返。

当初贵族们口中铺满黄金的商路,现在却让回鹘汗国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物产匮乏的回鹘汗国,如今却只能眼瞅着通畅的丝绸之路,却不能从中得到利益,这让回鹘汗国上下,都很苦恼,因为他们缺少交易的资本。

所以,在多次失败之后,他才能得到这样的一次机会,带领使节队伍,来到这个汉人国度。。。。。。。。(未完待续。)

第1477章 殿议第264章 拜会(二)第559章 寨子(三)第1211章 围攻第43章 书吏第917章 序幕第936章 权势第231章 父子第1543章 激战第564章 谣言第82章 突破第1152章 拜会(二)第1368章 聚饮(三)第1399章 烽烟第563章 蛮兵第1376章 学说第271章 开拔(一)第1028章 交战(一)第90章 马球第1023章 决定第1469章 女国第943章 刺客(三)第1067章 强弱第1162章 交锋第335章 消息第811章 驸马第1368章 聚饮(三)第316章 来意第916章 请降第1190章 廷议(二)第30章 残军第1369章 聚饮(四)第1494章 入城第418章 圣旨第770章 鏖兵(三)第111章 夜宴(二)第911章 结义第1368章 聚饮(三)第1003章 活着第479章 围城(二)第1352章 阴私第240章 血夜(八)第1374章 雄心第155章 比斗第150章 陌刀第1550章 享受第716章 开端(五)第692章 新鲜(六)第605章 入宫第1476章 入宫第489章 劳军第1086章 震撼第1323章 家宴第269章 思虑第480章 蜀亡第551章 夜战第118章 试探第1230章 布置第974章 商议第988章 军议第1430章 巡狩第831章 蜕变第403章 奖惩(八)第191章 故人(一)第812章 公主第192章 故人(二)第508章 云涌(八)第5章 大雪第780章 议和(二)第1173章 入宫第1306章 忘形第1513章 请假第1505章 进攻第126章 波澜第124章 顽劣(四)第454章 条陈(三)第529章 艰途(五)第1534章 辽东第263章 拜会(一)第1169章 争辩第1681章 来历第343章 突围(二)第228章 进京(三)第1465章 家宴第261章 府中(一)第1037章 献策(三)第1436章 音妙第1368章 聚饮(三)第33章 惊议第1282章 天狼(三)第1252章 峡口第963章 突袭(二)第1555章 覆灭第778章 道途第778章 道途第1071章 夺旗(二)第957章 幕僚第258章 潼关第1008章 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