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章 相议

(两更,求点月票撒。)

天下大势,赵石看的清清楚楚,细数朝廷上下,有如此目光者,也就是他了。

到也不是他高瞻远瞩,而是旧部传递消息,加上朝廷邸报,如此种种,才会有如此优势罢了……

宫中还是那般,十年如一日。

有的地方阴沉昏暗,有的地方繁华似锦,有的地方庄严肃穆,有的地方则冷清寂寥。

赵石从来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轻易不会入宫,渐渐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习惯。

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这番做派,在外人看来,不免就有韬光隐晦的意味,乃明智之举,只有最为亲近的人,才会明白,他对皇宫之地隐隐流露出来的戒备和厌恶。

担着皇帝近臣的名号,身在长安,却一个月也不定能见驾一次,遍数朝臣,他也是独一份……

来到乾元殿,直接被宣召入殿,见到了成武皇帝陛下。

шшш_ttkan_c○

看到皇帝陛下精神抖擞,亢奋无比的样子,赵石心里立即就有底了……

不过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若这会还激不起皇帝陛下的雄心壮志,那么,所谓的定鼎天下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大家还是洗洗睡吧……

而这两年战事未起,其实除了大秦内政不畅之外,还有忌惮河北李任权的原因在里面。

那个时候,一旦动兵,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不定战事一起。战火就能从南烧到北。将河中。河东各部都拖进来,将河南河北以及两淮都变成战场。

那样一场战争,若是当年,赵石肯定瞅准机会,便一头扎进去了。

但现在嘛,总览全局之下,那样一场战争在他眼中也就变了模样,虽然波澜壮阔依旧。但这样一场战事对于大秦意味着什么,他却不那么确定了。

为什么河北出了变故,会让大秦上下如此振奋的原因,也就此处了。

李任权如今无力南下,威胁大减,正是伐宋之机……

其实,依赵石看来,此时把南边先放一放,不如臣河北移民,民怨沸腾之机。挥军过太行,进入河北。攻灭李任权之余,还可以顺势,图谋辽东。

这样一来,草原再有木华黎率领诸部联军东进,南北相应之下,用两三年的时间,定能平定蒙古诸部,如此,可以彻底杜绝北方边患。

但现在根本没有先南后北,或者是先北后南的问题,大家一股脑都是盯着中原。

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大势,不说赵石,便是眼前的皇帝陛下,也没那个本事……

所以也只能将这个颇为诱人的想法,埋在心里了。

“爱卿来的到快,来人,赐座。”

赵石见礼已毕,坐了下来。

皇帝陛下就笑问道:“国武监那里怎么样了?进展如何?”

这明显是开胃菜,差不多属于没话找话的范畴,国武监那边怎么样了,皇帝陛下能不清楚?

外间人都在传言,这几年发生的大事其实就两件,一件是朝廷改了文举之制,一件就是国武监在地方设下武学。

这么说有点过,但也有些道理。

文武两道的根基,文人这边好说,自然是科举制度,有了这个,文人们才算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公平的晋身机会。

而武人这里,自古以来都没有一个太过明确的制度,来保证武人的传承,说他们靠着自身的武勇和本事获得晋身之阶,不如说是机缘巧合的成份多一些。

而在景兴年间,赵石创立了国武监,到了成武初年,又在地方设下武学。

这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革新,为武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官宦之途。

维持了千百年的文武平衡之道,很可能会因为这个而改变。

所以说,有识之士,才会说这两件事,是成武年间,最重要的变革,其他的,影响都不会如这两件事那么深远,也只能膛乎其后了。

如何选拔人才,又能选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王朝的基础,王朝的存亡断续,在这个上面其实就能看出一二。

而这样的事情,皇帝陛下又怎么可能不时时关注?非要等这个时候问他这个枢密副使?

所以,赵石答的很随意,“应该还好吧?微臣这两年也没太过问,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莞尔,接着就埋怨,“你呀……”

本要出口的话却还是生生咽了回去,因为说出来有些不合适。

这两年赵石懒于朝廷政事,他都看在眼里,该放手的好像都放了手,不该放手的也越来越不管不问了。

不过越是如此,他这里对赵石却凭空多出几分敬重之意来。

因为在皇帝陛下看来,晋国公赵柱国这是因母亲亡故,而有些心灰意懒了。

侍母至孝,这样的事情放在历朝历代,也许能博得皇帝的好感,但绝对不会如成武皇帝这样感同身受……

所以,无形间,这两年皇帝陛下对赵石的信任,其实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不过皇帝毕竟是皇帝,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事,绝对不会宣之于口,而且,赵石如此,确实让朝堂上下的很多人感觉到了轻松,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所以,这两年皇帝陛下不论是出于自身感情,还是从皇权的角度考量,也就都听之任之了……

不过现在不成,战事将起,皇帝陛下需要最信任的人,给他一些信心。

也可以说,成武鼎革至今,检验军事改革的成果的时候终于到了,一旦有所失利,这些年的诸多努力,也许就成了笑柄。

其实,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武臣,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朝堂气氛,越来越是紧张,弄的皇帝陛下本已高涨起来的信心,却又突然之间有些惴惴了起来。

皇帝陛下麻利的转了话题,“白象佛国和回鹘汗国同时入贡的事情,爱卿知道了吧?”

赵石愣了愣,这事儿跟他应该没什么干系才对,所以觉得有些突兀。

不过还是很快回道:“臣有所耳闻,不知陛下说的是……”

“回鹘使节不提,白象佛国这次所图非小啊……送来的贡品尤为丰厚不说,其意嘛……却想在吐蕃立一佛主,更想朝廷下旨,允其在低地建立寺庙,传播佛法,爱卿深知吐蕃情势,在此事上,爱卿怎么看?”

赵石想了想,道:“两国同来,不过是人多胆壮而已,依微臣之见,这等仰我鼻息的小国,有所妄求,当予薄惩,以为诸邦之戒……”

赵石顿了顿,见皇帝陛下没有接话的意思,便继续道:“可令鸿胪寺严责来使,若有不服,再诏其他吐蕃佛国,以及低地归义王共起伐之,以易其主,以昭我大秦上国之威,如此先礼后兵,可戒天下口舌。”

这样的回答,很合皇帝陛下心意。

“爱卿考量的周全,甚合朕意……只是,佛主之事不提,有人也说,低地部族林立,民风悍野,何不让各部沐于佛法之中,泯其戾气?爱卿以为如何?”

赵石一听就知道,这八成是李之问的主意。

不由笑道:“此议将来或可行之,如今不成,归义王有功于国,又首唱大义,有归义王在,低地便与秦土无异,哪里有帮着外人算计自己人的道理?”

想了想,皇帝陛下也笑了,点头道:“疏不间亲,是这么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站起身,漫步走到大殿正中,赵石也赶紧站起身,皇帝陛下来说转了两圈,道:“要说这外事之上,朝廷诸人,无出爱卿其右者……朕容爱卿清闲了这几年,而以爱卿之能,今后嘛,当以国事为重,不能再懈怠了,朕可还等着给爱卿封王呢。”

这样的转折,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正文马上就要来了。

赵石躬身,“陛下谬赞了,微臣惶恐……再说,微臣可没懈怠于国事,这些年,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如此熟悉的节奏,让皇帝陛下心情愈发愉悦,不由调侃了一句,“若朝臣都像爱卿一般,想找见人影都要费上一番功夫的话,朕这个天子,岂非当的没滋味的很?”

这还不算完,皇帝陛下继续道:“春宵帐暖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朕如今还能耐得住辛苦,每日里奔波往来,爱卿这做臣子的到好,连早朝也不露面了,嗯,你说朕是不是应该罚你几年俸禄再说?”

赵石没做声,做恭顺状,实际上心里却是腹诽,就那点俸禄,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皇帝陛下斜了他一眼,满意的又踱起了步子。

良久,才幽幽道:“爱卿应该知道,朕今日召你入宫,是为了什么吧?”

“微臣能猜到一二……”

“那就说说,以当今之势,若挥兵东向,能有几分成算?”(未完待续……

———————————————————————————————

第755章 太原第1411章 迁徙第19章 血战(六)第347章 许诺(二)第632章 人来(五)第811章 驸马第1131章 圣旨第122章 顽劣(二)第1352章 阴私第328章 鏖战(二)第1373章 吐蕃第169章 扬威(三)第1355章 踏青第531章 商议第70章 打斗第1414章 笑话第1363章 进言第1005章 降俘第963章 突袭(二)第1392章 不满第505章 云涌(五)第176章 寿宴(三)第373章 毡帐第197章 孤僻第474章 飞燕第849章 侯府第1102章 商人(五)第1302章 沈鹤(二)第587章 廷议第496章 风起(五)第155章 比斗第1033章 相争第295章 解州第900章 请战第491章 青龙第294章 精兵第1483章 劝谏第206章 严苛(八)第1187章 酒楼第1310章 君臣(二)第193章 故人(三)第457章 君臣第1318章 偶遇第794章 抽丝第1560章 狭路第938章 走马第798章 见驾(四)第624章 处置第7章 征兵第1416章 商议第847章 百态第67章 剿匪第281章 归来(二)第1418章 流放第1547章 大将第511章 云涌(十一)第683章 相遇(六)第1399章 烽烟第1251章 陆相(二)第619章 陛见第679章 相遇(二)第1399章 烽烟第1527章 心结第569章 陌生第1171章 年礼第1420章 压服第564章 谣言第539章 善后第921章 死战(四)第1119章 盟约(十四)第923章 安定第1236章 右厢第678章 相遇(一)第215章 年关(八)第1375章 大夫第1394章 交底第281章 归来(二)第九十一章第542章 奏表(二)第904章 雁门第43章 书吏第929章 姿态第1243章 西凉(七)第1316章 封赏(二)第235章 血夜(三)第302章 斩获第176章 寿宴(三)第1404章 邀请第782章 议和(四)第678章 相遇(一)第108章 谈论第597章 提议第1041章 对战第1044章 北迁第226章 进京(一)第35章 支使第1334章 款待第1393章 质询第749章 攻城(二)第1557章 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