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5章 空文

拖雷自然是明白的,就算他不明白,他身旁的智者,也会仔细的跟他解释。

这支使节队伍,虽然以拖雷为尊,但正使肯定另有其人。

“多谢你的忠告,我的老师也是汉人,他教了我很多汉人的礼节。。。。。。。”

那都尉听了不由一笑,暗道,早就听闻,辽东的汉人过的猪狗不如,你们蒙古人和女真人,党项人也没多大的分别,学些礼节又管什么用呢?

不过,这样的话,自然不是他一个军中都尉管得了的。

他之所以说这么多,也不过是看在这殿下还算和善,从大同过来的一路上,这些蒙古人也都还算老实,没给他找什么麻烦的面子上罢了。

很快,前面便出现了迎接使节的队伍,其他的事情,也就不用这些大同边军操心了。

这位都尉也没再理睬蒙古王子殿下殷殷相邀,想要让他陪同在侧,一起入京的请求,而是和迎接的队伍略略交接,便径自带领属下军兵进了长安城。

他还需要到兵部报备,拿到兵部文书,然后便要返回大同。

当然,大同边军派人回转,张大将军还有书信在他手里,需要转交给晋国公亲阅。

蒙古人来使觐见,在这年关之际,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过赵石在看完张锋聚的来信之后,却已经觉得,时机渐渐成熟了。

蒙古人此来,无非是想要窥探大秦虚实,想要在中原战乱中,分得一杯羹罢了。

至于蒙古使节提出的,想要和大秦结盟,互易,遣返合撒尔,不得庇护篾儿乞人等等,不过是蒙古人的漫天要价。

嗯,也许。蒙古人接收了些金国降人,听信了他们的一些话语,认为汉人朝廷都软弱不堪,只要口头上足够的强硬。便能得到他们在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也说不准。

在蒙古人的事情上,他之前已经说的足够多,其实不必要再开口说什么了。

但想来宫中还要召见,因为草原诸事,大多为他一手操办。想要一言不发,也不太容易。。。。。。。

还说什么呢?

说蒙古人野心勃勃,跟女真人一样?或者说辽东汉家百姓如何如何?

没必要,太没必要了。。。。。。

这些事情,大秦上下,又有哪个不明白呢?

就像当年女真代契丹而起的时候,后周君臣难道都不明白,和女真签订盟约,共同攻打契丹人,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吗?

但事情摆在那里。选择面对强大的辽国还是选择将来要面对崛起中的女真人,选择很少,也很简单,不是吗?

像现在的大秦,平定中原的战事如火如荼,朝臣们是不会允许节外生枝的,至于辽东的汉人过的如何,别说朝堂上的帝王臣子们,便是他赵石,也不会升起多余的怜悯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合用的时候,拿来口头上说说,不合用的时候,高高挂起。谁又会去理会呢?

而自古以来,国家之间,便在进行着这样的游戏,看的只是谁手中的筹码更多,实力更加雄厚而已,这个规则。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显然,大秦在实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个不用多说,只不过,不知道的是,蒙古人自己晓不晓得这一点。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胡人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像契丹,女真,党项就是靠着这个,由角落里跳出来,最终立国称帝。

蒙古人也别无二致,没多大的区别。

这些不用多做赘述,赵石现在想的是,听说蒙古人在辽东很猖狂,是不是能让他们更猖狂一些呢?

实际上,这个想法已经不太靠谱。

到了长安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猖狂的意思,都老实的很。

可以说,蒙古人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从漠北南下的原始游牧民族了,他们也正在睁开双眼,打量着南方富饶的土地。

成吉思汗,也不再是那个,靠着几匹马,一件貂裘,便敢向人借兵,为自己复仇的亡命之徒了。

家大业大之下,考量的也不会太少,不然的话,在长安又怎么会见到什么蒙古使节呢?

而蒙古使节来的也正是时候,他们见到了献俘大礼,见到了长安一片欢腾,也见到了这个强大的汉人帝国最为鼎盛的一面。

所以,蒙古人没在长安闹出什么事故来,比起回鹘王子的狂妄无知,蒙古王子拖雷表现的中规中矩,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极为难得。

对于蒙古使节来说,此行最遗憾的地方不在于实际上的得失,可能只在于,他们并未见到大秦皇帝陛下,也没见到大将军赵石。

他们见到最尊贵的汉人权贵,也只有一位太子殿下。

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太子李珀掌着鸿胪寺诸事而已,不然的话,可能连太子的面也见不到。

如今随着入贡使节越来越多,接待外使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则可循。

除非一国国王来到长安,不然的话,什么王子公主之类的人物,都不会引起长安权贵们太多的兴趣。

不过,蒙古人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皇帝陛下还是召了赵石入宫相询,毕竟,蒙古人的疆域,已经和大秦接壤。

不管承不承认,一个大国,已然出现在大秦东北,蒙古人掌握着,从东北草原,到河北,山东北部的疆域,虽然,在将军们眼中,这样狭长的一片土地,缺乏最基本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受到了大秦全面的压制,可供攻击的地方,非常之多。

但无疑,这是个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新生帝国,所以,不能像对待回鹘,吐蕃,以及草原诸部那样对待他们。

接待使臣上,看上去轻描淡写,实际上,大秦朝廷上下。都表现的很慎重。

不过,还是不出赵石意料之外。

不会有任何人,在这个时候能够改变大秦朝廷既定的战略,他赵石也不成。因为无论是中书,还是枢密院,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大秦的战略,其实已经悄然从景兴年间开始的先北后南转变成了先南后北。

所以,在赵石入宫参加廷议后不久。大秦和蒙古人定下来了和议,基本上算是承认了蒙古人的地位。

当然,签订和议的双方,都没太当回事。

对于蒙古人来说,撕毁和议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束缚。

而对于大秦来说,诛灭异族,也从来都是顺理成章,借口多多,根本不是一纸空文能够控制的了的。

年关之前,蒙古使节便被礼送出京。会同他们一起回去的,还有大秦派出的使节,而正使,又是一位皇室宗亲。

这个家伙据说倒霉在,和人喝多了,随口道了一句,皇陵重地,怎可轻动上。

这话毫不意外的传入了皇帝陛下耳朵里,于是乎,这位便只能远赴辽东苦寒之地。跟野蛮的蒙古人去打交道了,能不能活着回来,真说不太准。

当年赵石出的馊主意,被皇帝陛下运用的很纯熟。而且,用的非常兴高采烈。

吐蕃,回鹘,南蛮,漠南漠北等等,有太多的地方可以送人过去。头一次,位居九重的皇帝陛下发现。

原来可以这样不动声色而又名正言顺的流放掉那些讨人厌的家伙,偶尔,还能让皇子们历练一番,这样的好法子,只愁少了,不愁多啊。

蒙古人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在成武十三年的大秦,并未造成太多的困扰。

但大秦君臣不知道的是,在蒙古使节回到辽东,见过成吉思汗后,却让成吉思汗铁木真怒不可遏。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来自敌人的轻视,又比如,大秦使节的礼节,显得过于倨傲,再比如,秦人使节让他想到了当年的金国钦使,显然那是很不愉快的回忆,甚至于,他本就有股火焰在胸中燃烧。。。。。。。。

等等等等,都让这位蒙古王者非常不舒服,怒火已经点燃,对于蒙古人来说,只能用仇敌的鲜血,方能平息下来。

但作为蒙古人的大汗,在听到使节于汉地的见闻之后,还是将这怒火稍稍压制了下来。

他并没有被怒火烧昏了头,做出杀死使者,让两国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疯狂举动,善于隐忍的他,在此时已然悄悄发誓,早晚有一天,要捉住秦人的皇帝,将其栓在马尾巴后面,拖死在草原上。

不过,不管秦人或者蒙古人抱着怎样的心态,这次和议都很顺利的达成了。

两边都没有过多的要求细节,蒙古人没有再提合撒尔以及篾儿乞人诸事,秦人也没提收回幽燕之汉家故土,让蒙古人送上金人皇帝的头颅,或是将汉人奴隶释放,任其南归等要求。。。。。。

正因如此,两国和议,只能是没有任何诚意的一纸空文罢了。

大秦成武十三年年关到了,虽然东边战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但大秦京师长安,却张灯结彩,满溢的喜气和平安祥和的气息。

年关,成武皇帝陛下摆宴宫中,大宴群臣,席间,对群臣多有厚赐。

这是灭宋之战,论功行赏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已经事先知晓,也就没了太多的惊喜。

不过,当晚皇宫之内,灯火通明,君臣夜饮,通宵达旦,歌舞不绝,花团锦簇之间,将大秦的繁盛,彰显的无以复加。

工部侍郎刘大人,喝的面红耳热之际,趁机向皇帝陛下请罪,因工部疏忽,致使先帝陵墓略有阴漏之虞,请暂迁陵寝,待修缮完毕,重新入葬。

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算是偶有发生,但绝不会闹的人尽皆知,更不会在这样的场合提起。

不过,宫中聚宴的人们,帝王没有动怒,臣子也没有丝毫的震惊,透着一种诡异的默契。

因为臣子们都明白,为了此事,皇帝陛下已然费尽周折,表现出了少有的执拗,阻是阻不得了,只能顺着来。

而且,皇帝陛下并没有乾纲独断,肆意妄为,而是事先取得了很多朝中重臣的支持。

这样一来,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走到这一步,臣子们虽多有悻然之意,帝后分葬,这不光是皇帝陛下名声受损那么简单,他们身为臣子,也会留下一些污点。

但时至今日,却无人再愿于此事上多言什么。

皇帝陛下也没侨情,欣然应允,一副终于得偿所愿的样子。

这个时候,钦天监又跳了出来,说了一大通,不过是为此事找些根据,最终给安了一个大吉的名头。

如果皇帝陛下做的再多些,让地方上献些祥瑞,让钦天监来解释一下,就更完美一些了,不过,显然皇帝陛下不愿费那样的手脚了。

这一晚,皇帝陛下兴致极为高昂,群臣陆续出宫,皇帝陛下还不算完,将太子李珀,同门下平章事周仿,枢密使张承,以及御史中丞张世杰,晋国公赵石,翰林学士沈鹤等人都留了下来。

于皇宫观星楼,另行设宴聚饮。。。。。。。

除了赵石,其他几位都是酒意醺然,也谈不了什么朝廷大事。

所以,这算是在皇宫中,赵石参加的最轻松的一次君臣聚会,没有之一。

他也明白,皇帝陛下可能单纯就是高兴,多年夙愿,一朝得尝,一块心病自此之后,也就了了。

赵石喝着酒,看着喜笑颜开的皇帝陛下,不由恶意的猜测,若是更进一步的话,应该是将景兴皇帝的陵墓拆了才算完吧?

不过,随后,让赵石最感麻烦的环节还是如期而至,皇帝陛下醉醺醺的令众人赋诗,以记今日之欢。

其他人都不怯场,虽然枢密使张承所作之词有些粗陋,连赵石都不太看的上眼,但好歹都有着底气,唯独他,对这个真可谓是一窍不通。

不过,晋国公府有好幕僚,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以备不时之需。

于是,只见晋国公赵石端坐于位,脸上皮肉纹丝不动,声调也没起伏,就这么干巴巴的弄出了一首还算不错的好词,让皇帝陛下都瞪大了眼睛,差异的望了过来。

他们其实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没想到晋国公赵柱国还有这本事?。)

第1312章 君臣(四)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六百三十九章 国武三第139章 来访(二)第782章 议和(四)第753章 无辜第447章 大胜第942章 刺杀(二)第1067章 强弱第491章 青龙第1152章 拜会(二)第826章 鬼祟第69章 暴怒第335章 消息第1128章 安置第1495章 纠结第1129章 喜事第249章 长史第1260章 韦州(六)第546章 兄妹第1299章 小事第1442章 文楼(二)诚挚的道歉今天缺更一天第421章 明尊(二)第1212章 富贵第50章 定军(三)第1187章 酒楼第1292章 大案第460章 原委第1332章 对议第811章 驸马第367章 狂战(三)第1319章 见欢第304章 为将第547章 夫妻第144章 出行(三)第1144章 君臣第119章 惊讶第1490章 行路第53章 心思第1421章 建军第679章 相遇(二)第1511章 婚姻第896章 悄临第1147章 国策(三)第1214章 财富第251章 为谋第1章 聚会第747章 震撼第265章 拜访(三)第915章 混乱第864章 吉兆第1385章 糊弄第十卷天下兴亡谁人晓七百九十九章 圣旨第82章 突破第1242章 西凉(六)第1513章 请假第481章 行进第679章 相遇(二)第1351章 周枋(四)第386章 回京(一)第1098章 商人(四)第1344章 纷扰第672章 勘议第1061章 王罕第1293章 家宴第41章 伤势第614章 灵光第503章 云涌(三)第1348章 周枋第10章 十八(二)第256章 变起(二)第342章 突围(一)第810章 相绝第238章 血夜(六)第221章 校场(二)第628章 人来第221章 校场(二)第334章 山匪(四)第1299章 小事第1205章 平凉第249章 长史第138章 来访(一)第202章 严苛(四)第177章 寿筵(四)第1174章 宫饮第316章 来意第773章 鏖兵(六)第275章 争强第九十一章第714章 无题第539章 善后第532章 犹疑第115章 迁陵第109章 茶饮第1429章 提议第1276章 溃兵第1412章 明远第535章 艰途(一)第1521章 长亭(三)第945章 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