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抄家流放

第331章 抄家流放

“我要见殿下!我要见殿下!我是燕山的学子!我是燕山的官员!”

“掌嘴!”

天启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当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监察司诏狱中不断传出严刑拷打的声音和求饶声,整个北方都陷入了人人自危的氛围。

官场之上,被缚至黄河斩首者不下万人,牵连犯事的官吏不下三万,波及家属族亲近逾百万。

即便是被朱由检视为弟子的燕山官员也不乏被抄家斩首者,而民间不断被抄家的士绅豪强,粮商劣贩更是达到了大小二百余家。

整整二百七十一家,牵连人数几近四万。

准确的说,当对这二百七十一家商贾劣贩抄家结束的时候,摆上朱由检案头的,是三万八千四百三十二人……

拿着手中的奏疏,此刻的朱由检正坐在马车上,赶往北直隶的最南端的大名府。

瞧着手中的这份罪犯文册,眼睛时不时的一眯,片刻后才抬起头来,而眼前则是跪在车上的陆文昭,御马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内阁首辅顾秉谦。

“此次监察查出犯事官员二千九百六十七人,犯事胥吏三万二千余人,犯事的燕山书吏四千六百余人,另有二百七十一家商贾劣贩,一共牵连上百万人。”

想要减少官员贪腐,那得先涨俸禄,而百官的俸禄每翻一倍,都是上百万两的支出。

到了天启年间,朱由校又按照朱由检的话,将官员俸禄折色为现银发放。

“若是尽数发配工场,那即便这些人罪有应得,也会令百姓自生惶恐。”

他们在骁骑卫的监视中走来,随后翻身下马,为首之人是曾经为难过齐王党的王舜鼎,以及一脸沧桑的徐光启。

眼见着滚滚黄河向南方流去,这时朱由检也见到了骑马而来的十余名官员。

“上百万人,这是按照九族的标准来计算的,可依下官之见,实际上三族即可……”

王舜鼎一字一句的介绍、解释,让朱由检满意的点头,不过他还是对徐光启询问道:

“是!”曹变蛟见状,当即命塘骑前往传召,而同时朱由检也对王承恩和陆文昭道:

汉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而从汉代开始,森林开始逐渐消失,到唐代时森林数量骤减,偌大的陕北成为了草地。

顾秉谦难得交心,甚至隐晦的也承认了自己也是那挡不住诱惑的一员。

所谓“皂隶银”就是官员雇佣长年差役的银子,这个差役不是一般征用民夫抬抬扛扛的那些,而是衙门的捕快,班役,吏簿的雇佣银。

“从今日起,废除皂隶银、柴薪银、直堂银、常例钱、年例钱等等奖赏,户部重新厘定百官各级俸禄。”

这听上去或许不多,但如果真的算下来却让人有些唏嘘。

“百官的俸银并不需要加,而是需要统筹为正俸发放,方便计算,监察是否贪腐!”

毕自严忽的回应,答案让朱由检皱眉,而毕自严也继续说道:

“我大明的官员俸禄,经过殿下的调整,正一品的正俸已经达到了五百二十二两银子一年,从九品也达到了三十两银子,次九品的书吏也达到了十两银子。”

明代的财政是一笔糊涂账,这点朱由检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明代官员的俸禄也拿的这么糊涂。

不过“皂隶银”这个灰色收入,正在被朱由检制定的“次九品书吏”制度给干掉,这也是他为什么忙着给百官涨工资的缘故。

在大明朝,一般的情况,一个衙门差役的俸禄是当地的正官给,比如知县。

这“皂隶银”是京官地方官都有,地方官员贪污这银子的行为,实际上朝廷也知道,不过历代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有盈余,就是当官的灰色收入了。

“事情难做,无非是因为朝纲不正,官场上全无是非。”

不过这项“优免”,却因为朱由检常常对官员动手,因此总是担心朝廷没银子而对自己下手的官员们,在畏惧朱由检的局面下,也会或多或少的交一点点意思意思。

这些因素是他稍微能想起来的一些因素,都是他在地理课上记下的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

“殿下,下官以为,我朝俸禄并不低……”

一句话说完,也就说明朱由检手中可以用的文官把柄已经用完了。

“论罪三族,主犯尽数押往当地水泥劳改十五年,其余人迁移至南州、小西洋监察使司……”

不过这银子虽然是知县给,但是这个银子实际上是朝廷出。

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确立的俸禄标准,大明朝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毕自严开口说道:

“俸禄的事情,户部有没有仔细想过应该如何提?”

因此、顾秉谦不得不作揖说道:

“殿下,此次牵扯之人众多,我大明百姓不过万万,而此次牵扯便有百万。”

“做了有功的也不一定会赏,反而做了出错的要被严厉惩处。”

朱由检一句话,给目前被查出来的所有人定了案,但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二十余万人不过只是案子里被揪出来的人罢了,还有许多没有被揪出来的人隐藏在水面下。

“直堂银与柴薪银、皂隶银不同,它不并非按照官员个人品级发放,而是按照衙门发放。”

因为工钱是各府县衙门先发给百姓一笔,等百姓抵达黄河再发一笔,最后百姓按照工期结束回家发最后一笔的流程。

但百姓如果不砍伐树木,那就没有柴火和建造房屋的材料。

“以次九品俸禄十两为例,向上逐级提升,今岁百官俸禄发放前交出奏疏。”

他确实不喜欢王舜鼎和浙党,但他都是本着能用则用,不能用或者用不了在处理的心态在处理政治。

“上游的治理,有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孤的建议进行?”

“下官领命……”毕自严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倒是要看看,这群哭穷的百官,到底有多少收入。

“你们说说,这百余万人,该流放还是发配工场……”

朱由检的话说到这里,整个马车内的人不由心底一寒。

不过也不出意外,徐光启虽然在政治上不太行,但在水利上的能力倒是比较不错。

“三个月,我要看到崭新的御马监和锦衣卫……”

之后朱由校又觉得一直折色有些不好,毕竟粮价一直在浮动,因此干脆就按照五百文一石的高价永久定额,只发现银。

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为至……

朱由检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尽管每次都在叫嚣废除“润笔银”却依旧没有真正的执行,因为他知道废除“润笔银”没用。

既然他提到了发配工场这几个字眼,那显然在自家殿下心里,这个选择是要大过流放的……

毕自严的话让朱由检眉头紧锁,他询问道:“依你之见,从九品的京官和外官,实际俸禄是多少?”

“起初下官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渐渐地下官就明白了。”

气候和土壤的因素,朱由检没有说太多,因为他感觉即便说了,徐光启他们也解决不了,倒不如说说人为的因素。

前世的朱由检见过长江,却没有机会见过黄河。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徐光启和王舜鼎更像是设计师和监工,而各省府县才是工程队。

说到这里、毕自严才说道:“太祖高皇帝虽然说过永不加俸,但我大明历代先帝都在为百官加俸。”

而说会俸禄的优免,这玩意并不是上不封顶,而是各有级别。

不过这辈子当的官可能都不会太大,不入流,七八品也就到头了。

秀才可以获得“食廪”,应召各地官学、私学的廪膳生员,由官府分发一定的粮食及日用品,一般能满足个人的生活所需。

朱由检已经尽力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所以他想要知道徐光启在这样条件的基础上做了些什么。

正当朱由检几人在马车内商议百官俸禄的事情时,曹变蛟策马从前方返回,对着车内的朱由检开口。

不过他们终究是太小瞧朱由检了,朱由检不是那种会因为个人喜好,去擅自杀一个、一批对国家有益的人。

“殿下千岁……”

这样看来,似乎折色之后,官员的俸禄倒也不是太差,但对比其他朝代的官员,似乎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徐光启主持黄河从西宁至洛阳河段的梳理工程,而早在工程开始前,朱由检就花几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治黄河上游疏》,并在交给朱由校的同时,发给了徐光启参考。

全程下来,都是布政司在处理,而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虽然负责治理黄河,但实际上只负责黄河整体治理,以及地方如何修建堤坝上。

“这并不能很好的计算,但从九品的京官俸禄在殿下下令实银发放后,应该不少于六十两,而从九品官员应不少于四十两。”

首先是气候因素、其次是土壤因素、最后是人为因素。

到了一定的年限,或者如果对功名进取绝望了,直接去当地衙门混个吏员也是有,而且还不少。

当森林退化为灌木,饥饿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毁坏植被,在陡坡开垦田地来耕种。

正如毕自严所说的一样,现在朱由检要做的,不是给这群官吏涨俸禄,而是应该统筹拨发俸禄,结束俸禄发放乱到连朱由检、毕自严都需要去查奏疏才能弄明白的情况。

面对徐光启等人,朱由检毫不避讳的夸奖,并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殿下革新百官俸禄,是因为皂隶银的收入锐减,可下官查阅调查过后,百官的收入,并不仅仅限制与“皂隶银””

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清楚,自家这位殿下心里有一面明镜。

因此、在布政司贪腐的局面下,他们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并没有慌乱,而是老老实实说道:

“下官等人依照潘少保的“束水冲沙法”来治理黄河,并在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道两岸修筑起了用于束水冲沙的近堤,防止洪水泛滥的遥堤,用于挡水攻沙的格堤,起到加固作用的月堤等合计一千二百三十四处堤坝。”

“算下来,似乎并不算高,但我朝的俸禄并不仅仅只有正俸,还有则例优免。”

但由于这定额是多年前定下的,实际上县衙的差役只有十个人了,那么知县就可以只发五十两银子,把剩下的五十两贪墨。

毕自严很好的回应了朱由检一个道理,那就是贪污不贪污和工资高低没什么绝对联系,高薪养出的贪污犯亦是多如牛毛,而明代官员的俸禄事实上也并不低。

以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朱由检很清楚的一些官员收入方式。

面对朱由检的询问,他作揖回答道:

顾秉谦算过,即便只算上三族,这牵扯案件的人数也会高达二十来万人。

三年时间,毕业的十五万燕山学子中,居然有三十分之一的人成为了他们学习中一直讨厌的贪腐官员,这无疑让朱由检觉得有些唏嘘。

等到唐末,内迁的昭武九姓乱牧、滥牧,连草场也被破坏,加上气候开始从先秦的温暖期逐步变为低温期,没有了大批森林草地的黄土高原自然也就渐渐戈壁化、沙地化了。

眼下陕西民变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实际上黄河梳理的工程上也有许多猫腻,他们自然有些畏惧朱由检。

陕西民变、官吏贪污百姓工钱这件事情,和徐光启他们问题不大。

不过即便如此,牵扯二十几万人的案子,也绝对能排入史书前十的大案了。

此外、除了优免,还有许多来自朝廷给予的灰色收入,其中就包括皂隶银。

以天启年间的标准,京官一品是优免三十丁,也就是官员家中有三十个人都不用去衙门当差,服徭役。

朝廷财政不足,百官俸禄低,只能借由“润笔银”和各种手段来捞银子。

顾秉谦口中的百姓,可不是只在田地里刨食的农夫们,而是指其他地方的士绅豪强、商贾摊贩们。

“宣……”朱由检原本略微高兴的心情瞬间低沉下去,淡淡吐出一个字。

之所以数量会骤减这么多,也是因为案件之中牵扯的人里,只有被杀的那上万官吏才有资格牵扯到三族,其余的官员胥吏和士绅豪强,商贾摊贩也不过就是牵扯自身罢了。

因为他们即便不当官,也被朝廷默认是备选官员了,与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

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

“此次查抄结果如何……”朱由检转头看向了陆文昭,而陆文昭也当即回禀道:

“查抄府邸宅院,商铺别墅二万六千四百余处,田地三千一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亩六分,其中有六百余万亩是兼并的军屯田。”

就人为的因素来说,要治黄河,首要治理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落败,主要是因为气候,其次是因为人为,又或者两者占比都一样。

那二百万胥吏的队伍,经过这次的打击,恐怕也只剩下不到一百四十万人了。

“此外还查抄出黄金五十三万四千二百两,白银一千四百三十二万余四十三两,铜钱五百余万贯,粮七百七十余万石,盐铁珠宝不计其数……”

不过说到这里,陆文昭也抬头看向朱由检说道:“这些便是牵扯三娘子案和陕西民变大案的最后官吏。”

“殿下,徐尚书、王尚书求见……”

“冲了下游的河沙,但如果禁不住上游,那黄河拥堵依旧是时间问题。”

毕自严说起了“则例优兔”,而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免税,免役。

想到这里、他深吸了一口气后才开口道:

之前一直支持朱由检的毕自严,这次突然站出来唱反调,这让朱由检有些不解,而毕自严则是解释道:

“下官仔细翻阅近些年来户部和内帑的奏疏,这才发现我大明官员的俸禄并不微薄。”

“你们督理黄河做的不错,孤此次前来,是想听听伱们准备怎么治理黄河,顺带看看黄河被治理的如何了。”

朱由检的模样被顾秉谦看得清楚,而他也小心说道:

“殿下,这几年都在兴国,您本身并没有过错,错就错在这些人拿了不该拿的,做了不该做的,挡不住诱惑。”

不过这次牵扯的大案人数确实太多了,近百万人若是尽数发配工场,那后来的史书和民间或许都会认为自家殿下是嗜杀之人。

一般来说、朝廷是给了足额的,而这银子在正官的手中过了一手后再分发下去,那给多少,就不一定了。

例如今岁朝廷按照当初制定的县衙差役人数发银一百两,每人五两银子,一共二十人。

“百官除了“皂隶银”,还有“柴薪”,以及各个衙门的“直堂银”

他不知道是明代的荒漠化比后世严重,还是因为明代处于低温期,而眼下又处于小冰河的缘故,黄河给他的第一感觉,居然还不如长江的一些支流。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检给出的方案就是发放蜂窝煤票,以及在当地用罪犯来制造水泥,用水泥和砖石来建造房屋。

“奴婢(卑职)遵命!”二人作揖应下,而马车也在这时停下。

因此为了避免河套也变成黄土高坡一样的存在,朱由检首要就下达了百姓不得随意砍伐树木的令旨。

另外、京官一品还能获得“优免田”一千亩,也就是一千田不用交赋税。

在奏疏中,朱由检强调了治理黄河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唯一让朱由检觉得有些疲惫的,或许就是同样被查出贪腐的那近五千燕山学子了。

也就是说,在大明朝当了官员后,就可以不缴田税了,也可以不用去当差役了。

作为内阁首辅,顾秉谦还能不了解自家殿下?

虽说朱由检宽于内、严于外,但宽也是有限度的,这次的官吏士绅显然是触碰到了自家殿下的底线。

出多少,这是朝廷按照定额给地方的。

王舜鼎和浙党,就目前来说、还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他自然不会公报私仇。

不过算来、三娘子案前前后后牵扯的官员数量有近一万八千余人,陕西民变大案又牵扯官员三千余人。

朱由检起身,顾秉谦等人也纷纷起身,一行人走下了马车,而下了马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滔滔而下的大河。

这么一来,大明朝正一品官员的月俸就是四十三两五钱银子,而从九品官员则是二两五钱银子。

毕竟王舜鼎他们这派是清一色的浙党,而浙党和朱由检的积怨不浅。

“此外,百官还有“常例钱”,“年例钱”等等收入……”

“下官初入仕途时,也曾想过为百姓做一些事情,可奈何每件事都做的十分艰难。”

当然、乱牧滥牧只能破坏草原,而树林的消失则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势力需要冶铁,兴建土木房屋导致的。

“到后来,不做不错,便是百官自保的手段,而这也便是百官墨守成规的原因。”

“眼下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段,只需要在当初潘少保的长堤上重新修葺加固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就能造福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百姓,避免运河堵塞。”

这还是查出来的,如果算上没查出来的,那十五万燕山学子里到底有多少贪官污吏?这点谁也不得而知。

面对朱由检,十余人翻身下马作揖,而除了徐光启一派的人,王舜鼎一派的人都心情无比忐忑。

赋和役,是大明的主要收入形式,而除了当官以外,举人和秀才也是都免的。

大明朝原本九万的文武官员数量,从三娘子案开始,至眼下为止,只剩下了不到七万文武官员。

“下官按照殿下所说,给上游各府下令,清理黄河淤泥来填平当地坑洼的地面,并命朔方、九原、五原等地府县,清理黄河淤泥来堆肥沙地,在沙地养殖鸡鸭牲畜堆肥,并种植树木。”

“自今岁开始,上游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往年出后套便变黄的黄河,年初开始变黄的河段,比起往年要后移数里,并且逐渐后移。”

徐光启的话让朱由检稍微点头,虽然他并不认为只是治黄三年,就能初显成效,不过该有的安抚还是得有:

“上游治黄非一年之功,需要勤恳才行……”

说着、朱由检也开始带着徐光启、王舜鼎等人,在骁骑卫的拱卫下,跨出了北直隶的地界,进入河南地界,近距离的开始观摩起了黄河……

(本章完)

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263章 俺叫李定国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618章 宗藩一体第528章 稳中向好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177章 朝鲜太上皇杨镐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263章 俺叫李定国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179章 出兵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148章 东林想变法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76章 浙党势大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226章 收拾内贼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69章 满桂到来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324章 收复交趾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304章 建虏内斗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第121章 备战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121章 备战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78章 叶向高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527章 盛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