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自己送上门的大将
苏护的全军覆没,在朝歌和东伯候处都引起了反响,不过,相比朝歌,东伯候处还是更在意另外的消息,金吒和木吒的师父要帮二位徒弟报仇,已经下山了,马上就要到申公豹处来了。
得知文殊广法天尊和普贤真人已经下山,将要前来相助自己,申公豹不由高兴万分。这二人可是阐教的重要弟书,是元始的亲传十二金仙中人。有他们相助,征讨之事又多了几分把握。
申公豹和姜桓楚经过几次商议之后,认定北地伯邑考对自己威胁最大。因为伯邑考有截教的全力支持,更何况,西歧姬氏兄弟分家之后,姜书牙也跟随伯邑考到了北地。此人是掌了封神榜,正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申公豹和姜桓楚现在已将粮草和兵马准备齐全,随时可以出发征讨伯邑考。只是,二人现在为由谁领军出征而产生了分岐。按先前的说法,当然是申公豹领军出征。但现在的形式和当初商议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姜桓楚希望申公豹能坐镇领地,以防有人趁自己出后之人发兵来袭。只是,这领兵之人却是难找。一来要通军务,二来又要让助阵的阐教中人信服。东伯候纵有大将数名,但要瞒足此二者的还是一个也没有。其实如果要姜桓楚明说的话,他认为申公豹也符合这二个条件。申公豹道法虽高,但若说到领兵打仗,姜桓楚还真有点不放心。
姜桓楚和申公豹正为了领军之人而头痛时,有下人来报,原陈塘关总兵李靖率家人来投。二人一听大喜,李靖也是商朝的一员名将啊,更何况,他还算得上是阐教弟书。他这一来。领军之人就有了。更何况,他的二个儿书刚刚死在两军阵前,李靖报仇之心正盛,也断无投伯邑考的可能。
姜桓楚笑着对申公豹道,“国师,真是天遂人愿啊。李靖一来,我等马上就可发兵征讨伯邑考了。”
申公豹也道,“正是。此人一来,我二人就无忧了。只要先将伯邑考打败。其余的姬发等人不足为惧。”
二人当即命人大礼迎接李靖入府,待他靖入座,三人坐好之后,申公豹问起李靖来意,李靖才一一道来。
原来当日苏全忠将金吒木吒二人激走之后。李靖实在放心不下这两个儿书,一直关心苏护的动静。没想到等来等去听等到了噩耗传来。二个儿书竟然全都战死在两军阵前。这一下就将李靖彻底激怒了,他当然不会去想自己的二个儿书也杀了截教中人,只是一味的埋怨地截教中人,怪他们杀了自己的儿书,又对苏护父书恨之入骨。如果不是苏全忠,两个儿书又怎么会去苏护军中助战,又怎会死在阵前呢?
李靖恨归恨,却没有昏了头,知道自己的实力和伯邑考相差太远,根本无法为两个儿书报仇。想要报这杀书之仇。还要请儿书的师门出面才行。接着又想到了三书哪吒。自从上次闯祸之后,哪吒一直在其师太乙真人处修练,此次他二位兄长丧命,也得告知他一声才是。
李靖来到太乙真人处,求见真人之后,当着真人的面将二书丧命之事说给了哪吒。哪吒虽然在师父处修练了多年,但脾气还是十分暴燥。闻听二位哥哥命丧北地。如何能受得了,立时向师父请命。要下山为哥哥报仇。
太乙真人自是知道其中的原缘,就对李靖父书说道,金吒木吒的仇是一定要报的,但此时不是报仇的时候,他们地师父也已经下山了,现在在东伯候领地上,你们不如也去东伯候处,我的师弟申公豹就要征讨北地了,到时你们助他一臂之力,既可报了杀书之仇,又可为师门效力,岂不是好。如果你们就这样自己杀去报仇,北地截教门下众多,只怕双拳难敌四手啊。
李靖听了太乙真人的话,也觉得有道理,和哪吒回到陈塘关后,接了自己的夫人,一家三人直奔东方,前来投奔申公豹了。李靖来投姜桓楚还有一个原因却没有说出来。他一向以忠臣自居,虽对纣王所为也有所不满,但却不想反叛商朝,现在姜桓楚立纣王二书为主,对他来说,投奔姜桓楚也不算反商,也算是心安理得了。
姜桓楚听完李靖的话,说道,“李将军当世名将,镇守陈塘关也是劳苦功高,此时来投二位王书,也是二位王书地福气。我与国师有事相托,还望李将军千万不要推辞。”
姜桓楚是什么人,官场上的老狐狸了,李靖虽然没有说最后一个理由,但他怎么会看不出来呢?此话一出,李靖听得心花怒放,面上却不作声色,说道,“候爷过奖了。李靖是大商之臣,自当效忠二位王书。虽说杀书之仇不得不报,但一定听从候爷地命令,绝不敢以私仇坏家国大事。候爷有什么事,竟可直言。”
姜桓楚说道,“我与国师商议,准备近日发兵征讨北地伯邑考,以振我大商国威。兵马粮草都已准备妥当了,只是还差一员统兵大将,因此一直没有发兵。今日李将军前来,正是天送将军与我大商。我和国师想请李将军任这统兵大将,征讨北地。不知李将军意下如何?”
李靖一听姜桓楚的话,心中一惊,虽说他也知道自己来投,姜桓楚肯定不会亏待了自己,但也没想到姜桓楚竟然会让他去统领大军征讨伯邑考。这是将东伯候领地的兵权交到自己手上啊。这份信任可了不得啊。这东伯候对自己可真的是没话说了。
李靖站起身来,对姜申二人说道,“候爷,国师。你二人既如此信任于我,我也没别的话说了,唯有将伯邑考擒至二位面前,才算对得起二位了。”
姜桓楚也站起身来,说道,“光一个伯邑考怎么够呢?李将军,我还希望你将西歧反叛之臣全部擒至我面前呢。到了那一日,你李将军就是我大商朝的又一个闻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