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廉政公署

“陛下,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臣跟您提过的事,就是有关臣家乡成立廉政公署的事?”钟进卫问崇祯皇帝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记得,钟师傅说了后,朕和你说准备有合适的机会就学学。你的意思是,现在是合适的机会?”

温体仁是第一次听说廉政公署的名称,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就问钟进卫。

于是,钟进卫就又向温体仁解释了一遍。

然后他又转向崇祯皇帝,诚恳地说道:“陛下,眼下的处境和臣家乡廉政公署成立的背景极其相像,臣觉得该是学廉政公署做法的时候了!”

“钟师傅不是说要以百姓都有举人学识,举报才会有理有据,正确识别官吏犯法与否么?”崇祯皇帝记起当时的场景,带着疑惑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马上回答:“事急从权!”

温体仁听到这里,笑着插话说:“中兴伯之前想法的要求太高了。贪官污吏之事,不要求百姓事事都能监督、辨别。只要能举报影响大的贪污腐化之事,就能震慑贪官污吏了。至于中兴伯所说的那种境界,可以慢慢地实现。”

钟进卫一听,醒悟过来自己之前的说法是太理想化了。

崇祯皇帝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问道:“这样可以么?”

“陛下,太祖当年有令百姓知某官犯事,可直接纠之押送京师,敢阻拦者夷其九族。”温体仁给两位科普了下当年的反腐手段。

钟进卫一听,直觉一股王八之气扑面而来,夷其九族,好大的手笔,这也只有太祖能有这个魄力颁布这样的命令了!

然后钟进卫又觉得后世的某一场运动好像搞的形式和这差不多,当然程度更深,广度更广,持续时间更久,用意是不是一样就不知道了。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这么一说,对于百姓学识这块就不再有疑问。

他接着问钟进卫道:“这廉政公署该如何实行为好呢,朕以为厂卫已有此职能,需要另加一处衙门?”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又马上补充道:“现在厂卫也有涉及贪腐一事,这又该怎么解决呢?”

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了,温体仁不再悠哉地捋那胡子,专心听中兴伯怎么说。

“陛下,这其实是涉及监督机制的问题。臣觉得现在的监督机制存在重叠冗余之处。”钟进卫分析道。

“哦,怎么讲?”崇祯皇帝的神态专注。

“您看,御史监察文武百官,锦衣卫又监察文武百官,东厂还监察文武百官,虽然各自的重点略有不同,但差别不是太大,这是不是重复冗余了?”

“那钟师傅的意思是要调整这三处的职能?”崇祯皇帝猜道。

“正是。”钟进卫大声肯定道。

“那依钟师傅之见,该如何调整?”

“根据监察对象的不同进行分工。官分文武,其职能各不相同,因此其贪腐的特点就不一样。臣以为,都察院专职监督文臣,锦衣卫专职监督武官,会比较好。”

“那东厂呢?”崇祯皇帝提醒道,这文武百官都被监察,东厂还能监督谁。

“东厂专职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

“那岂不是东厂独大,这好像不符合钟师傅之前所说的厂卫平衡吧?”崇祯皇帝还记得钟进卫当初给过的提议,就提醒他道。

“陛下,情况不一样,所以臣觉得需要改一下。而且,东厂也不会独大,它只能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其他文臣武将之事无权干涉。”

钟进卫说到这里,又补充说明好处:“这么一来,三个监督机构各自监察一块,彼此之间以及被监察对象的隶属都不相干,有利防止贪腐的漫延。”

温体仁听得皱起了眉头:“那东厂由谁来监督?”

钟进卫转向温体仁,回答道:“成立廉政公署,由它来监督。”

“又多一个衙门?”温体仁皱着眉头道。

“我设想的这个廉政公署不是普通的衙门,我是这么想的,这个廉政公署存在于东厂,但没有办公场地,人员名单保密,甚至东厂提督也不知道谁是廉政公署的人,只有陛下知道。这样,能保证最高级监督的衙门保持清廉,因为谁想着干坏事的时候,都要考虑下身边的人是否是廉政公署的人。”

钟进卫的说法很新颖,温体仁一下拿不准好坏,就沉思起来。

“这廉政公署的人也是会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么?”还真被温体仁想到了钟进卫话里没提到的一点,就问道。

“不是,廉政公署的人只监督东厂。”

“那这个廉政公署是否可以部署到都察院和锦衣卫中,让都察院和锦衣卫也不敢有贪赃违法之事,这样不也可以?”崇祯皇帝问道。

“陛下,这种暗地里监督的事情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人人自危。俗话说,做多错多,办事的官吏就可能会转变为宁可少办事,也不能办错事。这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钟进卫都是想着说着的,刚说完又想起一个理由,就继续补充道:“而且,都察院和锦衣卫已有东厂监督,如果再加廉政公署进去的话,监督职权又会重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那这廉政公署,朕怎么去做?”崇祯皇帝不明白具体的做法。

“比如,陛下从东厂中选出甲乙两人,这两人不知道彼此已被陛下定为廉政公署的头目。再由甲乙分别从东厂中拟出他们认为可以作为廉政公署人的名单,交由陛下最终裁决。陛下由这两份名单中划去一些重复的或者不中意的人名。然后由甲乙再去通知对方入选廉政公署。这些人只能单线和甲或者乙联系,必要时,有权直接觐见陛下。”

“钟师傅,对于这做法,朕有几个疑问。”

“陛下,请说。”

“这头目是要有甲乙两人?”崇祯皇帝问道。

“陛下,这个可以由您看情况而定,如果东厂比较清廉,少有犯法违纪之事,您可以只定两个或者一个,如果犯法违纪之事比较多的话,您可以适当增加。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一共存在多少个头目。”

“这是为了让他们自身也感到有人在监督其做事,不得贪赃枉法是么?”崇祯皇帝按照自己的理解,问钟进卫道。

“是的,陛下。”

“那为何要给朕一份名单,等确认后再去告知对方成为廉政公署一员呢?”崇祯皇帝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有个人会被甲乙两人都看中,都去通知,这么一来,这个人就知道了那两个通知他的人是廉政公署的头目,不利于保密。”钟进卫解释道。

“那为何又要让他们可以直接面见于朕呢?”

“这个可以限定觐见条件,只有发现他在廉政公署的上司有不法行为,才有权觐见陛下。这也是为了让甲乙在拉其手下做犯法之事时,要掂量掂量其是否会告发。”钟进卫马上解释了崇祯皇帝的这个问题。

“哦,是这样。”崇祯皇帝没问题了,就在脑中过一遍刚才钟进卫所说的这一套内容。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在思考,就转向温体仁道:“温大人,您有关这廉政公署的事,有什么看法么?”

“中兴伯,你不是说廉政公署接受百姓举报么,如果此机构转为暗处,则百姓如何举报?”温体仁还真是有问题,刚好钟进卫来问他,就顺势问道。

第355章 不听劝的后果第529章 大军开拔第140章 死不瞑目第862章 君明 臣贤而后国强第606章 懦夫第684章 凯旋回京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538章 如何天降第733章 荷兰人的反应第40章 军需官第55章 白话第77章 胡正言第732章 那中兴侯本王认识第299章 新五军营第212章 昌黎解围第150章 各方涌动第371章 取自朝鲜第502章 真相到底如何第286章 挖坑等明军第322章 组建远征军第786章 北方军队的改编方案第467章 登莱战报第28章 浩劫第804章 月儿姑娘第580章 汉奸理论第388章 羞辱范氏第461章 剃发易服第792章 在北方推广第86章 理想第561章 找到了第586章 奴酋上当了第830章 真正的效果第408章 东江士气第350章 难言之隐第858章 唐王就藩第336章 袁可立第503章 生员之祸第769章 关注第823章 大失所望第121章 徐光启第382章 烟草第843章 回京第447章 新军的新第590章 追是不追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136章 京师风暴第266章 屠城第730章 见不得别人好第642章 扩招锦衣卫政委第199章 推波助澜第58章 货币战争第106章 蛛丝马迹第815章 改土归流第476章 论证新军第791章 大明危机第656章 第一次第557章 闭关锁国第457章 杀神第477章 新军配置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617章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556章 就是本官放得火第366章 流放东江镇第447章 新军的新第74章 汰兵归去第277章 求援滦州第401章 说起来容易第645章 这一年第624章 勋章第593章 杀明军第192章 第二次劝降昌黎第340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第245章 无敌炒股法第265章 伏击中兴侯第287章 反胜为败第314章 赌约第203章 昌黎第四战(3)第254章 白杆军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255章 大奸似忠么第370章 代善弃权第271章 为什么而战第106章 蛛丝马迹第554章 人可建一郎第227章 兄弟情第324章 己巳之变终章第82章 你家出大事了第64章 舆论之论第797章 李老四的婚事第833章 不得再用澳门总督的称呼第3章 相信(1)第471章 全面教育第692章 驱赶海贼搅局东南亚第285章 建虏的危机第68章 老少合谋第572章 各有算计第286章 挖坑等明军第76章 个人所得税第855章 雇佣兵第533章 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