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票号之争

“陛下,臣以为,可使那些世家大族,本金雄厚之人开设票号、钱庄即可。”毕自严给出的答复显然出乎了崇祯皇帝的意料。

他的意思是把朝廷认为不可靠的票号、钱庄给封了,用这种方式来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

“陛下,臣以为,还应包括那些常年开设而没出过意外,信誉良好的票号、钱庄。”徐光启听到毕自严的话,就出列补充道。

崇祯皇帝没听到他想要的答案,眉头就皱了起来,他不由地看向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看到崇祯皇帝的目光,心领神会,他转身看向毕、徐两人道:“世家大族或信誉良好的票号、钱庄就不出问题了么?这晋商的票号在事发之前可有劣迹,本钱可谓不多么?”

这话一问出去,毕自严和徐光启有点不服气,这其实属于意外,谁会想到他们东家做那卖国勾当而被中兴侯发觉后查抄了。

辅臣何如宠听了也有点不以为然,抢在毕、徐之前说道:“这是个案而已。”

温体仁显然事先有做过功课,他不等殿内其他人附和何如宠,就面向他质问道:“万历二十八年,浙江钱塘一钱庄因东主经营海贸亏本,其名下钱庄之银钱被其挪用一空,引发局部骚乱;天启二年,苏州又一钱庄发生类似事件。光本官所知就有两起,更何况本官未知的又有多少?难道这些都是个案不成?”

温体仁说到这里,缓了口气,转向毕、徐两人接着说道:“百姓之所以会把自己的血汗钱存进票号、钱庄,就是相信他们的信誉。如果票号、钱庄有前科、劣迹,谁又会如此之笨存入自己的血汗钱呢!”

殿内众人听首辅如此一说,都不由得点点头,一般都是外出经商用到大钱的人才会把银两存进票号、钱庄。这些人无一不是笨人,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类似文华殿内的这些官宦之家,除了手底下在全国不同地方有生意的之外,一般谁也不愿花钱让别人替自己保管银子,都是自己藏在隐秘之处,用时再拿出来。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中,田地才是最保值的资产,一般人的第一选择是把银子换成田地。

这点其实也算是汉人的一项传统了,可谓根深蒂固。就算到了几百年之后,还是有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一直到那啥公有为止。

“请问首辅,依您之见该当如何处理?”徐光启想不出办法,就直接问温体仁了。

温体仁就等着这句话了,他马上回答道:“票号、钱庄一旦出事,其金额不小,对百姓伤害尤其大,这些天的事情就足以证明了。因此…”

他说到这里,转身面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建议民间不得私开票号、钱庄,但因其又不能缺,可由朝廷来开这票号、钱庄,可谓一举两得。”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把话题又带了回来,掌控了局势,心中满意。他配合着说道:“首辅言之有理。”

辅臣钱象坤听了皱了下眉头,出列奏道:陛下,此事还需谨慎,朝廷开票号、钱庄可是恒古未有之事啊!”

温体仁这个建议确实太骇人听闻了,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钱象坤的说法。

只有左都御史曹于汴的看法和他们不同,他早就憋着一股劲,此时大声地说道:“盐铁不也朝廷专卖么?多一个票号、钱庄又如何,此举有利于保护百姓钱财,正是我辈为民作主之举。”

他说到这里转身面对崇祯皇帝,仍然大声而又坚定地奏道:“臣赞同首辅之提议。”

曹于汴之所以如此表态,并不是说他拍首辅和崇祯皇帝的马屁,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都察院在之前的京师反腐一案中,各级御史纷纷落马,狠狠地打了以清廉自诩的都察院一记响亮的耳光,其名声更是一落千丈。

虽然崇祯皇帝大赦天下,免了所有人的罪责,可都察院头上这顶自私贪腐的帽子却不是那么容易摘掉的。他们见了同僚,都觉得矮人一头,再没有以前那监察别人时的底气。

这种情况一直让都察院的各级官员忧心,想着如何扭转这局面。

现在京师闹得沸沸扬扬的票号事件给了都察院一个机会,如果他们能强势的站出来,给百姓一个交代,就能在百姓中逐步建立起以前为民做主的形象,慢慢地找回以前的尊严。

因此,才有左都御史曹于汴这高调的表现。

钱象坤并不认可他的说法,当场和他辩驳起来:“盐铁专卖自古有之,我朝沿用旧例,也无可厚非。但这票号之事,如若朝廷来经营,则有与民争利之嫌,不可不慎啊!”

“钱阁老老成持重,说得在理,臣附议。”何如宠站在钱象坤一边,向崇祯皇帝奏道。

殿内其他人中又有好几个赞同钱象坤的看法,纷纷附议。

曹于汴一见,更来劲了,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他大声争辩道:“是得利之百姓多,还是损害之百姓多?有利于大部分百姓之事,朝廷就应该做起来!”

这下徐光启都出来反对了:“票号、钱庄虽有出事,但毕竟是少数,封了所有票号、钱庄之举,到底是受益之百姓多还是损害之百姓多,还真不好说。”

曹于汴不服,拿着现在京师之事不放,和这些不同意见的人打起嘴仗来。

温体仁自从提出了建议后就一直没再说话,看着左都御史口若悬河地舌战群儒,尤立于不败之地,好像都跟他没关系似的。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到这个情况,心中也不急,还暗赞御史的嘴果然是张铁嘴。

文华殿内仿佛变成了一个菜市场,争吵声不绝于耳。

崇祯皇帝睁着眼睛,神游了一会,看看天色好像差不多了。他知道任由他们这么吵下去,啥时候有结果都不知道。

于是,他坐直了身体,正准备说话时,徐光启忽然先摆手阻止了众人的议论,然后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这么辩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如传中兴侯过来,看他有什么建议。”

他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更多得是给同僚解释:“臣以为,中兴侯见识广博,点子很多,或许他有两全齐美的方法。”

第606章 懦夫第225章 商人逐利第198章 对虏策略的转变第295章 献俘第472章 修路基金第367章 洪承畴第19章 中计第648章 吐血第859章 蒙古生变第175章 小民的看法第558章 锦州军械监第705章 张献忠的生活第190章 火攻昌黎行么第501章 南京民变第860章 和平演变第550章 科举之补充第205章 昌黎第四战(5)第680章 快点来吧第621章 玄虚第664章 打天朝人的脸第698章 建虏的无奈第848章 不愧为隆武帝第689章 重现大明无敌水师第61章 布告第686章 大明水师学堂第8章 担忧第86章 理想第580章 汉奸理论第120章 老人和狼及无赖第402章 做起来难第841章 暴乳第282章 官匪一家第762章 兵变第555章 大明定远侯第24章 防御第824章 市舶司困境第419章 大明烟草的危害第227章 投石报信第562章 新来的吧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350章 难言之隐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192章 第二次劝降昌黎第423章 自己儿子怎么办第77章 胡正言第570章 苦啊第858章 唐王就藩第275章 祸福难料第66章 汰兵第23章 勤王诏第604章 六王议政第860章 和平演变第673章 退回海州城第275章 祸福难料第452章 改造鸟铳第371章 取自朝鲜第475章 检验新军第557章 闭关锁国第243章 宝钞隐忧第356章 死亦无憾第298章 京营改编第108章 挑选护卫第582章 男儿本色第99章 江阴八十一日第8章 担忧第164章 定期体检第653章 觊觎南海第793章 蒸汽机的进度第547章 有喜了第62章 义捐第735章 专利法第79章 断人财路第313章 绝不纵容第140章 死不瞑目第686章 大明水师学堂第860章 和平演变第143章 《甘薯疏》第447章 新军的新第507章 阎应元的请求第821章 状告孙传庭第207章 祸福难料第740章 长生天也要听大明皇帝的第456章 张献忠的观察第724章 四小请战第608章 精兵的区别第679章 新军能行么第495章 藩王会议(5)第571章 晾他一晾第738章 敢犟嘴就战场见第801章 斗战胜佛第350章 难言之隐第748章 登莱出征第733章 荷兰人的反应第485章 明三藏取经第49章 扁人第661章 飞夺海州城第190章 火攻昌黎行么第163章 山海关前的笑话第585章 奴酋到了第167章 纸币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