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安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E3最新更新想要留住人心,绝非点滴的恩惠就能达到目的。

其实,子书心里清楚,天明王朝,不得民心绝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烧了一两个瓦伦城造成了今天的状况。汪鹏火烧瓦伦百万军民,只不过是在将倾的大厦上多加了一粒砝码而已。

事已至此,想要挽回,绝不是一两张安民告示,或是一两条好看的政令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

秉烛夜谈,等到天亮的时候,连粗鲁的依鸣都有点架不住了,更别说是略显瘦弱的子书和海涛。千里奇袭,仍旧没有个可行的方法,不过海涛倒是提出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安民之计。毕竟他还是邓力老爷子的嫡传弟子,思想上纵使比不上,也学的一二。

传统的安民手法,什么开仓赈粮,什么出榜安民,自然是一样都少不了。

实行了整整半月有余,依鸣驻军领地内的所有大小村落,都贴满了天明军队的安民告示。无非是什么有关军队扰民的处罚,赈粮时间的公布,缴平州城府县贼寇的捷报之类的传统科目。

送上门的好处没有人会拒绝。百姓默默地接受着天明军队的粮食,不光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感激。至于满街乱飘的告示,倒是引起了不少的议论。只是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大部分都是什么“事后诸葛亮”,“假仁假义”,“抢完媳妇说对不起”之类的批判性语言。还有少数的激进分子直接撕了告示,去擦屁股,解决了生理问题再马上几句“纸质太次,划屁股”之类的低级评价。

唯一得到一点点好评的,倒是围剿山贼这一举动。毕竟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个大问题。

如此结果也都在众人的意料之中。他们没想过仅靠这点无关痛痒的小恩小惠就打动整个大陆的穷苦百姓。

海涛的第二个建议是尽力避免战事。这一点倒是和子书月前离开北伦时,给汪鹏的建议不谋而合。

动荡不安的社会,已经让百姓对战争厌倦到了极点。有战争的地方,百姓就绝对不会有安宁。

依鸣当然也清楚这一点。北伦和沙林所在的东伦相对安宁,周边没有相邻的敌人驻军,可依鸣的西伦就完全不同。河对面就是沃尔帕托城,里面还有着随时想要复仇的李基和千秀。所以,西伦渡口的战事绝对不会少。

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骚扰。李基本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主儿,怎么着也很难有大动作。动不动就排除几艘船,跑到西伦这边转一圈,做着收复西伦的大梦。

本来依鸣是“有求必应”的,如今却老老实实的按照海涛所说,能不打就不打。李基的船开到眼皮子底下,如果不是做的太过分,他依鸣就能忍住脾气,不发一兵一卒。至于陆军,短时间内,他更是不动一分一毫。

可依鸣心里也一直犯嘀咕,这么做老百姓都知道么?当然不知道。这么做老百姓会领情么?不知道怎么领情。

可有些事不管结果如何都得做。

海涛的第三个要求是整顿军纪。这一条必须做,而且想真正的实行,难得难以想象。

天明王朝的军队里,很多都是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为的是军队里极为优厚的待遇。也就是因为这种优厚的待遇,给老百姓带上了极为沉重的生存枷锁。而这些疲沓惯了的士兵,向来缺乏纪律的约束。所谓“饥则寇略,饱则弃余”,说的也就是他们。

针对这样的状况,的方法就是用较为严厉的纪律进行约束,然后杀一儆百。矫枉必须过正。于是,一纸盖着皇帝大印的法令,凌空降世:

即日起,

无故滋扰百姓者,杀无赦。

私拿百姓钱粮者,杀无赦。

无将令,大军不得进城,违者,杀无赦。

无特殊原因,士兵随身携带三天军粮,无故浪费者,杖责三十。

。。。。。。

法令初下,立时再军营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比当初削减军费时也只是小了一点点。对于懒散惯了的天明士兵,这样的法令似乎有点过于苛刻。别的地方不好说,东伦,北伦,西伦三处的士兵是绝对没有人敢违反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依鸣的阎王脾气,说到做到。

海涛的最后一个建议,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小,那就是大军让出三伦,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在三伦中繁衍生息。依鸣自己算计了好几天才决定照做。毕竟三伦是好不容易才抓到手的一块肥肉,那能说让就让呢?再说,让出了三伦,士兵又变成了野营,如何去抵御敌军呢?

但是当日海涛说得句句在理。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最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安定的生存地方。如今瓦伦城没了,给他们三个小城,不过是做了一点补偿。反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想,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没了城池,看起来是失去了防御凭依。可事实上,三伦脆弱的防御禁不起大规模的进攻。

没了城池,队伍的机动性更为灵活,敌人也就失去了明确的攻击目标。

没了城池,顶多也就是少了一个根据地。可防守有两种,一种是抱残守缺,一种是以攻为守。想要收复失地,自然是要进而争天下,而不是守着几个岌岌可危的小城。

有此三点,即便是让出三城,也是有得无失。依鸣纵是有所不愿,也只得拿“民者,天下之基本”来劝慰自己。

看着依鸣左一个甜枣,右一个甜枣的安抚百姓,章明也开始有所动作。

他做的不是一粥一饭,一城一池的施舍。他要做的是让天下百姓都吃上饭。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百姓饱受荼毒,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吃了上顿没下顿。没了田地,老百姓又靠什么活着呢?

天明王朝曾一度强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天明的制度法规相对宽松,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曾几何时,农赋的税制是二十五税一,基本上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可随着诸侯势力的逐渐膨胀,各种苛捐杂税便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从各个潮湿的犄角旮旯勃然而发。随着时间推移,战事一起,黎民百姓的生活只能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曾经男耕女织的盛世画面,演变成千里饿殍,野草遍地的凄凉景象。

章明心里清楚,百姓的穿衣吃饭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他颁布了一道屯田令,大致内容是由政府提供工具、种子,官兵协助开垦,再承包给百姓自由种植。等到秋季丰收,按照三税一的税制上缴所得,额外不增加任何多余税项。

三税一,是当初天明盛世所定税制的八倍有余。可如此高的税制,依旧让所有活不起的百姓乐开了花,起码他们能吃上粮食了。当然,前提是官府真的不再增加任何额外税项。

屯田令颁布之初,整个天明王朝所属领地,为之振动。越是贫苦的百姓,越是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连子书也不得不佩服章明这一手的高的离奇。把分崩离析的民心,结结实实的拢了一把。

其实章明早就在计划着屯田令,本想多做准备,而今只得借着汪鹏火烧瓦伦的契机,提前推行。收效也在章明的预料之中。

如此看来,如果江山有一天落在章明的手中,也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他似乎知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可以为人君。

(本周最后一更!期待您的鲜花!)

第144章 借尸还魂第143章 猫腻第134章 诚信商人第84章 干戈玉帛第75章 窃符第2章 大事第147章 让位第154章 哀兵第111章 民兵第160章 文东武西第11章 我是沙林第91章 挑拨离间第129章 兵败如山第58章 十日叹第57章 金钱开门第3章 心中的她第123章 高山国第128章 连营第107章 众矢之的第150章 后勤部长第85章 围魏救赵第4章 初战第6章 埋葬铁骑军第86章 沙匪第114章 铸剑第81章 挥师北上第104章 无中生有第96章 枫城游第165章 强盗第156章 故乡人第33章 第三战场第74章 盗尸第29章 瞒天过海第72章 打草惊蛇第33章 第三战场第78章 回马枪第109章 完璧归赵第8章 短暂的平静第55章 逃出生天第3章 心中的她第12章 自守之贼第120章 乱舞第20章 江山谁主第147章 让位第120章 乱舞第160章 文东武西第110章 柳暗花明第114章 铸剑第77章 亲疏第63章 目标第52章 生死劫第5章 突围第56章 生死有命第100章 母亲第156章 故乡人第50章 将计就计第70章 太监军第109章 完璧归赵第165章 强盗第148章 倒霉脸第85章 围魏救赵第40章 兵发何处第81章 挥师北上第128章 连营第28章 只身退敌第150章 后勤部长第128章 连营第109章 完璧归赵第66章 逃命第11章 我是沙林第40章 兵发何处第151章 收网第161章 摄政王第81章 挥师北上第73章 太阳之城第99章 功败垂成第21章 何谓兄弟第138章 假途伐虢第117章 第一桶金第158章 高国仁引子第129章 兵败如山第100章 母亲第161章 摄政王第146章 阳城密谋第25章 火锅第137章 一箭双雕第59章 亲人第28章 只身退敌第34章 双龙出水第117章 第一桶金第31章 以暴易暴第117章 第一桶金第81章 挥师北上第1章 重逢第33章 第三战场第39章 酒计第138章 假途伐虢第107章 众矢之的第141章 美女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