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

“明远,备知错了,知错了。”见李澈作势欲走,刘备也一时慌了神,连忙拉住李澈并不停的道歉。

见李澈停下脚步,又言道:“备实不知明远为何如此看重备,不知能否解惑?”

李澈一时恍惚,为什么看重刘备?一开始当然是因为他的历史地位,汉昭烈帝,三国三巨头之一,被陈寿评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也感动于他和诸葛亮的君臣相得,“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毕竟李澈也不想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相比于另外两家,按照历史记载来看刘备无疑是仁义宽厚的。和刘备相识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况且大汉数千万人口,自己能得遇刘备已是邀天之幸,刘备也并非不堪造就之人,追随他也并非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是为什么呢?李澈想到了刘备之前在路上时的那番话,想到了一路上的所见,还有随刘备和曹操外出时的情景。

是刘备的态度啊。他会为民众的悲惨遭遇而伤心,会不忍看,会把资财散尽,拜托曹操在城外搭建粥棚救助难民。

会在背过人时痛骂自己。因为天下纷乱的根本是天子之过,是刘氏之过,自然也是刘备之过。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他是真的在乎民众安乐。

三国双雄中的另一人曹操却不同,曹操确实是豪杰,行事大气,才略不凡。但他行的是霸道,以己心为民心。其人雄才伟略,却总让李澈觉得有些冷酷

这也是这个时代很多豪杰们的想法。终究是民智未开,人民大多愚鲁,豪杰们也多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姿态去面对民众。

不过来自后世的李澈自然更加亲近于刘备的思想,他无法认同曹操屠城的做法,也不敢肯定自己能不能扭转曹操的性格。若是帮了曹操,很可能一辈子沉浸在助桀为虐的自责中。

他更喜欢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这种性格在争天下时很容易处处碰壁,甚至原本历史中刘备到了知天命之年后,由于蹉跎一生,也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在庞统建议下行了“权宜之计”。

但其固然因此乘势而起,极盛之时坐拥荆益,但仿若饮鸩止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若非还留有一些底线能得诸葛亮认可,季汉恐怕也坚持不到几十年后。

“李明远认可刘玄德,是因为刘玄德看到民众不幸会流泪;看到民众开心会高兴;看到天下纷乱会自责。以安定天下为己任,以民心为己心。而‘民心即天心’,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诸葛亮治蜀便是如此,益州民众即便过了很久还是怀念他。陈寿在几十年后著《三国志》时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而武侯祠在两千年里名气也一直远大于刘备的昭烈庙。明朝的蜀王朱椿,认为人臣不可比帝王更受礼遇,将武侯祠迁入了昭烈庙,然而后世之人大多仍只知武侯祠,不知昭烈庙,人心向背足以为鉴。

刘备听及此言,眼神越发明亮,颤抖着双手握住李澈的手,颤声道:“明远,你真的能理解备之所思,备之志向?”

“玄德公,澈亦想平定天下,还百姓以太平。只要你志向不改,君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李澈握住刘备的手,认真发誓道。

刘备的眼睛霎时变的通红,抬起袍袖抹了一把脸,一字一句的道:“今日之言,备铭记于心,松柏青山,永不相负!”

“那就请玄德公先拾掇一下自己的仪容,终究有些事是只有玄德公才能做的。澈先行告退了。”李澈洒脱的一笑,转身便走。

却听得后面刘备道:“明日若大将军征辟,明远可自去,备必不会落于后!”

李澈闻言一顿,继而大笑道:“澈知道了。”

看着李澈的背影,刘备怔怔出神。突然一声哂笑,自语道:“十几年没见,都变了,袁公路,你当备看不出你的意图?遮遮掩掩,蝇营狗苟,诚为可笑。还有孟德兄,你想打破备对朝廷的幻想,带着备遍访一群空谈之士,着实是一番苦心啊。”

“明远啊,松柏青山,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君,你心中究竟是作何想法呢?唯愿你我能成一段佳话吧。”

随即又大声道:“云长,明日备车备礼,我要去拜见卢师。”

自从进了都城寄人篱下,刘备心中总是感觉很难受,为自己仅剩的尊严而难受。因而越发看重颜面,被名士拒绝后故作洒脱的挥袖而去,本质上还是在士族面前有自卑的心态。

如今被李澈一通痛骂敲醒,其人毕竟是不世出的豪杰,是蹉跎到快知天命之年仍然奋发向上的英雄,是最符合曹操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枭雄。

现在却是下定了决心,即便豁出颜面,也要为自己的志向和功业尽一番力。卢植与刘备终究有一段师徒情分,虽然卢植弟子不少,但刘备大礼上门,作为名士的他也不好意思闭门不见。虽然屈身去求有阿谀之嫌,但刘备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李澈的分析全部命中,都中波云诡谲,显然大乱不远,如果不能在这漩涡中插上一脚,如何能大鹏乘风,扶摇直上?岂不是辜负了李澈一番谋划?

再者关张皆是不世出的豪杰,勇烈非常,甚至对军略之事多有天分。简雍也是颇有智计的谋士,若再如此蹉跎下去,亦是对不起三人的追随。

看到进来的关羽、张飞和简雍,刘备展颜笑道:“云长、益德、宪和,备将来必与诸君万户侯,此生绝不相负,以报诸君之情义。”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李明远献策于大将军何进,或进言于昭烈,言恐势大难制,昭烈哂曰:“倾心相交,志趣相投,何以言制?”

——《世说新语》

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八十章 送礼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五百一十章 皇权和士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惊变(上)第四百四十二章 托付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战争第三百二十七章 赏罚(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宫争执(下)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三百二十七章 赏罚(下)第九十一章 开幕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国长第一百四十六章 断其一臂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一百二十五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一百二十五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关中(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对错(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渊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论商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亲(上)第二十七章 醒转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须虑王莽(起名无能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赏罚(中)第四百零八章 说服(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二十六章 赏罚(中)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队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应(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亲(上)第九十一章 开幕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会说话第一百八十四章 杨凤(上)第六章 入城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穷途第一百章 长史第三百二十七章 赏罚(下)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断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渊第一百八十章 送礼第三百零九章 风水轮流转(上)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战(二)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三十九章 巾帼不让须眉第二百八十一章 办学(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八十五章 激进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殇(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