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

叶蛰走后,李澈默默沉思,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李澈揉着眉头问道:“韩君、王君,你们怎么看?”

王越很干脆的回答道:“王某只通剑道,不通政务,就不献丑了。”

韩浩则低头沉吟,随后肃然道:“君侯之意,是在邯郸为政多久呢?”

“有何区别?”

“若君侯在邯郸只呆上年余,那么同时交好各大族才是正道,因为君侯无需在意邯郸会不会变好,只要安安稳稳的度过任期即可。

若是要长居邯郸,想有所作为,那么扶持一族,打压其他大族才是正道。一地之患,九成离不开这些大族豪强,抑强扶弱必然能令邯郸焕然一新。只是为政之难,在于罪巨室,若是选择了这条路,前途艰险可想而知。”

说完,韩浩、王越等人都盯着李澈,想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李澈失笑道:“那自然是选第二条路了。区区赵国大族,连世代两千石都难以做到。若连这等家族本侯都心生畏惧,何谈大事?

那赵氏费尽心思攀附的赵忠,当时可就是死在了本侯的面前,赵忠尚且不惧,岂能惧了小小的赵国赵氏?

本侯先前说过,邯郸的天该亮了,那就用一把火来照亮这深沉的夜色吧。”

韩浩心里的石头也落了下来,他追随刘备,是不想在京城碌碌无为,是想成就一番功业。若李澈只想着明哲保身,碌碌度日,韩浩根本不会理会他。

“愿为君侯效死,荡平这邯郸的魑魅魍魉。”韩浩单膝跪地,低头宣誓道。

李澈起身扶起了韩浩,笑道:“能得韩君效死,何惧邯郸的大族?”

走出县衙,看了看天色,李澈抚须道:“天色还早,我等且去拜访拜访这邯郸的地头蛇。”

“君侯,去邯郸氏?”

“不,去赵氏。”

……

邯郸赵氏,邯郸三大族中最昌盛的一族,放到天下来说自然不算什么,便是在冀州也排不上名号,但在邯郸,赵氏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

族中历史上最高位者曾经做过九卿,虽然近几十年没什么中央的权臣,但也出过两千石。

这种家族,才是东汉地方豪族的主流,他们历史悠久,但于天下却无太大的声名,在中央也没有太过显赫的人物。

只是由于常有两千石,又传承久远,故而家族中经学不缺,地方官员也会卖他们几分薄面,常举孝廉等科。

其族人把控本地吏员中的绝大多数,与异地而来的主官合作治理地方,以此掌控自己所在的郡县,以权势化为利益,以保长盛不衰。

看着赵氏门前迎候的众人,李澈叹了口气。他是临时起意来赵氏的,中间也没有绕路,赵氏却能这么快准备好迎接他,由此可见其对邯郸的掌控能力有多么强大。

下了马车,李澈换上一副笑脸,不慌不忙的走到赵氏众人面前,揖礼道:“敢问可是赵瑾老府君?”

赵氏如今的掌舵人乃是渔阳太守任上致仕的赵瑾,这个消息在来到邯郸前李澈等人便已经搞清楚了,毕竟赵氏是邯郸正儿八经的最大家族,赵瑾也是邯郸目前除了赵王与刘备外地位最高的人物。

“县君客气了,老朽已经致仕多年,如何能当得起府君的称呼?县君直呼老朽之名便可。”

年已知天命,头发花白的赵瑾精神却很好,目光炯炯有神,却不知邯郸氏那位老府君的身体如何。

李澈思绪飘飞了一瞬,笑道:“老府君是官场上的前辈,曾经为国治理一方,本侯不能不敬,不过是称呼罢了,老府君当得起。”

赵瑾深深看了李澈一眼,也不再纠缠,笑道:“县君里面请。”

……

到了府内,分宾主坐下,赵瑾轻笑道:“国相去了刘氏,老朽本以为县君也会去刘氏,却没料到县君会光临寒舍,准备不足,失礼之处还望县君见谅。”

“能见老府君一面,便是幸事,谈何失礼?本侯初来乍到,还需要老府君多多指点啊。”

李澈低头抿了口水,神色意味不明,心里倒是挺满意刘备的举动,可以说两人确实想到一块儿去了。

“赵国很小,邯郸也小,县君天纵之资,治理邯郸不在话下,何须老朽多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邯郸虽小,却也未必好治理,要治理邯郸,离不开国中大姓的帮助啊。”

“老朽致仕已久,赵氏也素来谨慎奉法,县君无需忧虑,也不需要老朽指点什么。”

赵瑾悠哉悠哉的敲着案几,一张老脸上笑意盈盈。

李澈叹了口气,说道:“既然老府君说赵氏素来谨慎奉法,那赵涉看来不是赵氏族人了。本侯原以为他是老府君族人,看在老府君面上便没有多做追究,却不想妄纵奸人,着实可恼!”

赵瑾瞳孔一缩,手也不敲案几了,挥手止住了侍立的赵氏族人,漠然问道:“不知这赵涉有何过错,竟让县君恼怒至斯?”

“根据功曹史刘护交代,赵涉勾结廷掾秦淳,谎报军功,诈领抚恤,其罪大恶极,若非以为其是老府君族人,本侯早就当场将他拿下问罪,安能令其逍遥法外?”

李澈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看起来很是悔恨。

赵瑾淡淡的道:“据老朽所知,此事似乎是秦淳一人所为,与赵涉毫无干连。且县君连秦淳与刘护都没有问罪,仅仅是夺其吏职,何谈罪大恶极?”

“老府君此言差矣,以本侯之见,这赵涉乃是首恶,秦、刘二人是从犯,若首恶都不处置,本侯又怎好处置从犯?

是以前来拜会老府君,想请教老府君,这赵涉该如何处置?”

这下换成李澈悠哉哉的敲着案几,还伸展了下筋骨,意味深长的望着赵瑾。

赵瑾眉头微蹙,身子绷紧,低头沉吟。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澈迁邯郸令,依烈祖意,抑强扶弱、审查不法、收揽权力,赵国遂归烈祖矣。

——《汉记·李澈列传》

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战(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选择(上)第一百五十章 惊变(中)第二百七十六章 选择(下)第三百三十章 算计(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遥祭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谈(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会说话第三百六十一 试探(上)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议罪(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五十九章 从贼第三十五章 离经叛道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胜之书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赵子龙(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传攻势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四章 吹捧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零四章 争论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三百零二章 战后杂事(中)第三百二十五章 赏罚(上)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须虑王莽(起名无能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雳弦惊第三十五章 离经叛道第二百三十九章 废立(五)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宫争执(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倾诉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九十八章 比试(下)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怀心思(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论官(上)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内务(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终变(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敌必救(下)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内务(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五百零五章 决定(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终变(六)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