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断

翌日,李澈自昏迷中悠悠醒转。自审判赵氏开始,他就没好好睡过觉,一闭上眼睛,仿佛就看到了那些人死前的样子,有如前世看过恐怖灵异后的感觉,脖颈上似乎总有一双手。

李澈知道这不正常,他来到这个时代后也不是没见过死人,应该说如今的大汉朝,走不了几里地你就能看到枯骨,没见过死人才是奇事。

也不是没逼死过人,张让几人当日里可以说都是死在他手上,但他当时心情没有任何波动,甚至还有些快意。

然而这几日下令处死了这些人,他却总是过不了心中的坎。他也知道这样是错的,汉朝不是二十一世纪,就算是二十一世纪也做不到百分百断案准确。

以汉朝的科技水平和刑侦水平,基本只能依赖于口供和目击证人,强求无冤案纯属痴人说梦,只要尽到应尽的程序即可。

一切的制度终究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后世有了种种探索真相的手段,才能采用疑罪从无等等方式将法律不断柔和化。汉朝若是学着后世用疑罪从无等等制度,只会搞得天下大乱。

有口供、有证人,确定他杀了人,那就可以断案判刑了,而不需要像后世一样刻意去搞清楚他的动机和作案背景,进行酌情量刑,这样做的法律成本太高了。

李澈也是一时钻了牛角尖很难拗过那股劲,如今被刘备打晕后睡了一觉,反倒是想通透了不少。

脸上露出一抹苦笑,怔怔发呆的李澈正待起身,却见吕韵正趴在榻边小憩,看见她的睡颜,李澈忍不住伸手在她脸上戳了一下。

“噫!”吕韵猛的惊醒,看见李澈那来不及缩回去的手,也是怔了一下,随即“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好了好了,帮我更衣,还有些案子需要处理了。”使坏被抓了个正着,感觉形象受损的李澈轻咳一声,转移话题道。

听见李澈又要去断案,吕韵脸色一变,显得有些不情愿。

“不用担心,我已经想明白了,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了。”看见她的脸色,李澈当然知道她在想什么,起身揉了揉她的头,轻笑道。

细细打量了一番李澈的样子,确定那个自信飞扬的李明远又回来了,吕韵才有些迟疑的站了起来,然后挠头道:

“明远,已经没有案子需要你去解决了。”

作为县令,李澈显然不可能什么案子都去管一手,他也只能去审人命案子,其他的案子都交给了麾下的县尉与吏员。

但这几日邯郸大家族服软,以前积累的不敢判的人命案子都堆了过来,李澈忙得连轴转,依稀记得还有大约三十起左右,怎么转眼就没了?

“我睡了多久?”

“大概十个时辰。”

“十个时辰,三十几起人命案子就没了?怎么没的?”李澈有些纳闷,虽然都是些陈年旧案,而且证据确凿,连案犯的家族都卖了他们,但程序还是要走的。

他忙了两天多,近二十个时辰才解决了三十多起案子,这才十个时辰剩下的三十起就没了?

“那位大司马……他亲自断案,准确来说只用了六个时辰就审完了,杀了十八人。”

说到这里,吕韵显然心有余悸。刘虞看起来是一个面善的老者,颇有仁人之风,结果断案之时仿佛换了一个人,出言要斩人犯时,面上无丝毫波动,仿佛杀的不是人而是鸡。

李澈也恍然想起刘虞和刘备一起回了邯郸,但却没想到,这位天下有数的人物,会坐在一个县衙里断起了人命官司。

见吕韵的脸色发白,李澈轻笑着问道:“怎么?吓着了?”

“嗯!”吕韵猛的点点头,苦笑道:“真的太可怕了,从没有见过这般心如铁石之人,可我听说他是一个很仁慈的人啊,对乌桓等胡人都很温和,怎么会这般凶狠?”

李澈抽了抽嘴角,胡人大多畏威而不怀德,刘虞若真是个好好先生,怎么会为胡人所敬仰?其到北疆后悬赏花红,传檄定幽冀,手段可谓是果决至极,又哪里像腐儒了?

说到底,仁义什么的也只是片面之词,难以完全形容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

他对汉人普通百姓或许确实很仁和,因为他在甘陵国相任上,安抚灾民很有政绩。但对于胡人的怀柔,恐怕是因为实力不足,故而只能怀柔。

这等官场老手,在断案之时自然不会像李澈一样畏畏缩缩,他们或许没有亲手杀过人,但是笔下杀的人恐怕能成一军了。

“哦,对了,那个赵王仆陈遂也被大司马斩了,赵王被下了禁足令,待大司马回京禀报天子后再做处理。”吕韵突然又想起了件事,连忙告知了李澈。

李澈微微颔首,赵王那边是个烫手山芋。他害怕国相县令之类的官员弹劾他,官员却也无法擅自处理他,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陈遂也与赵瑾等人不同,他是正经在任的千石官员,是能享受“上请”制度的,也就是说要处理他必须要上报给朝廷才行,地方无权对他怎么样。

是以李澈也只是派人将赵王宫封了起来,把陈遂禁足,等刘备回来处理。

却不想刘虞果断的砍了陈遂,还禁足了赵王。刘虞作为大司马,还有天子特赐的节杖,以剿匪兵事而论,砍了通匪的陈遂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下令禁足赵王,却是有些逾礼,但谅他刘赦也不敢说半个“不”字。朝廷更不会为了一个通匪的诸侯王而指责刘虞,只会夸赞他临机决断非同凡响云云。

“我知道了,这两个麻烦被处理了也好,没有大司马下的禁足令,赵王若真的耍起横来确实能让我们头疼一阵的。”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虞于邯郸断案,凡一日,断命案三十余起,无一冤者,昭烈美之。

——《季汉书·烈祖诸王世家》

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战(八)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第九十六章 比试(上)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梦第一百一十章 赵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四十一章 旁门左道第五百一十章 皇权和士人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五十六章 决心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讨不臣(四千字)第三百八十八章 决断(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终变(完)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六章 入城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关中(八)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应(上)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二十章 包头吕布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变(一)第五百零六章 决定(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铁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中动乱(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三百七十七章 历阳之战(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战(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议罪(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游说(中)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三百零一章 战后杂事(上)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战端(下)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关中(八)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兵为国,安问袁卢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六十五章 忠义无双十常侍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五十九章 从贼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七章 袁府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师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执第四十五章 伤仲永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师出有名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四百零六章 说服(上)第二百二十章 帝与臣(下)第六十章 斥贼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兵为国,安问袁卢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阳终局(下)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须虑王莽(起名无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