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讨袁战争在中平六年冬十二月底落下了帷幕,天下忠君之士自然是扼腕叹息,雒阳城的袁公路提心吊胆了月余,终于将心落回了肚子里。

志得意满的袁术愈发骄横,宣称自己击败了卢植与盖勋乱党,其朋党自然为袁术摇旗呐喊,上表请奏,袁公路进封车骑将军,一时威势大增。

而袁术也听取了幕僚的意见,派人前往中原各郡安抚各地牧守,希望他们能认清现实,不要做顽抗之事。

一片赞颂声中,袁本初被打发出京,为汝南太守之事实在是太过不起眼,除了几位明眼人或叹或喜,其他人都将此事当做袁公路不计前嫌,守孝悌之义的例子大肆赞扬。

司隶校尉之职也空了出来,由袁术的朋党接任,自此,袁公路志得意满,自认为京畿之地已尽在掌控,天下无人能动其根基。

袁术开始在雒阳胡作非为,奢靡享受,动辄打杀官吏、问罪公卿,丁原等人被其夺职问罪,既是示好何进部曲,亦是收拢兵权。

其麾下的鸡鸣狗盗之辈亦是随意劫掠百姓,繁华的京畿之地一时间仿若人间炼狱。

雒阳城一片乱局,东边的牧守们也抓了瞎,袁公路竟然没有尝试一鼓作气拿下卢植,而是假天子之名传旨各郡安抚的同时,号召所有牧守讨伐卢植。

原本稳坐局外,试图乘着鹬蚌相争从而渔翁得利的诸侯们顿时成了局中的鹬蚌。

讨伐卢植自然是不可能的,虽然各大诸侯的脸皮都挺厚的,但刚刚应盟,声称与袁术势不两立,转身便接了伪朝廷的旨意,要不要脸是一说,尽失人望,让天下声讨才是这些诸侯最怕的事情。

那选择只有一个,各路诸侯驱逐了袁术的使者,比较决绝的人,例如曹孟德、王匡等人,更是痛下杀手。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以及新任执金吾胡母班等人成了刀下亡魂。

随即,讨袁的声势不降反增,豫州牧黄琬、乌程侯孙坚等亦举义兵,陈王刘宠虽未应檄文,却屯兵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心思已是众人皆知。

整个中原大地已是烽烟四起,各大诸侯开始积极的募兵扩军,准备应对即将来临的风浪。

而黄河北边的冀州,冀州刺史韩馥此时落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撤军的卢植停留在了魏郡与河内郡的交界处,其兵锋是任何人都不能无视的。

偏偏韩馥还好名,不给过冬物资还能找到借口,若不供给粮草,天下人的唾沫星子都能将其淹没。

而卢子干似乎并没有找他麻烦的意思,渐渐的,韩馥与王匡也默认了卢植的存在,将荡阴、林虑、黎阳三县事实上交给了卢植。

……

陈留郡酸枣县,一座位于黄河之畔的小县城,其并无太大的名气,于天下而言可谓默默无闻。

然而自初平元年正月开始,此地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国相刘备、巨鹿太守李澈、冀州刺史韩馥、中郎将卢植、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曹操、豫州牧黄琬、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兖州刺史刘岱,合计十路诸侯应檄文汇聚于此,共商讨袁大计。

旌旗招展,打着“巨鹿太守李”“中郎将卢”“赵国相刘”三面大旗的队伍缓缓进入酸枣城,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中间的马车里,李澈与卢植相对而坐,卢子干面容愁苦,比起旬月前,脸上的皱纹又多了不少,头上的发丝已经尽数变成白发,看起来苍老了何止十岁。

李澈轻声宽慰道:“卢公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各路勤王之师汇聚于此,袁术的败亡只在眼前。”

看着城头上各色大旗,“奋武将军曹”,“豫州牧黄”,“兖州刺史刘”,这各色大旗迎风招展,很容易让观者热血沸腾。

而卢植只是苦笑一声,叹道:“袁术败亡只在眼前,大汉的国祚又能有多长呢?这各路诸侯,有几人是真的想勤王?若他们真的有忠君之心,老夫与盖元固又岂会兵败?”

李澈扯了扯嘴角,转移话题道:“事要一件一件的解决,目前的首要问题是救出天子,讨伐袁术,如今汇集于此的勤王之师们必然不会忘记这一点。至于其他的,留待以后再说吧。”

“玄德为何不至?”见李澈不想正面回答,卢植摇摇头,肃然问道。

“自是有要事在身。”

卢植并不满意这个答案,寻根究底的问道:“老夫现在想知道,是什么要事?”

李澈沉默了片刻,叹道:“去拜访广平沮氏。”

卢植瞳孔一缩,怒道:“这般时候了,尔等还在做争权夺利之事?”

李澈反驳道:“并非争权夺利,只是自保罢了。卢公屯兵边境,你可知给韩馥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韩文节满心以为卢公会帮助玄德兄夺取冀州,整日里茶饭不思,已然隐隐对玄德兄动了杀念。其麾下麴义率兵屯于赵魏边境,是为何事已经不用多说了吧?”

卢植有些意外,没想到事情还扯到他身上了,凝声道:“老夫又岂会助玄德做这等违背朝廷制度礼法的错事?”

“卢公高洁,却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您高洁。韩文节自己小人行事在先,以其心度君子之腹,自然担忧卢公会趁势报仇。

麴义兵锋锐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与其动刀兵让生灵涂炭,不如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卢公以为然否?”

李澈一番话语,让卢植陷入沉默,他自然不能说出让刘备引颈待戮的话。话说回来,他的心中也未尝没有愤恨韩馥的所作所为。

“韩文节是朝廷任命的刺史,若是贸然动手,有失大义。”

见卢植不再直接反对,李澈笑道:“刺史的权力除了来自于朝廷,还有就是境内的大族支持,若是众叛亲离,韩文节这个刺史又有什么意思?”

“你就这般自信?”

李澈高深莫测的一笑:“若是旁人为冀州刺史,尚且有些麻烦。似韩文节这般庸才,为私愤而遗贤才于野,为小利而弃大义于不顾,要拿下他真真是易如反掌,卢公且看着吧。”

第二百二十章 帝与臣(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一十五章 县衙第九十六章 比试(上)第三百零二章 战后杂事(中)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一百六十八章 乱象(元旦快乐)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下)(三千字)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变(下)第一百三十章 诛杀不当辜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海糜氏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四章 吹捧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汤与细作(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财物(第四更,求首订)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七十五章 赏功第六章 入城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三十五章 离经叛道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三百八十七章 决断(中)第二百零九章 大复仇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十五章 英雄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海糜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八十章 宗室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三百四十八章 兖州乱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六十一章 人之将死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乱起(中)第四百三十八章 开端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战(五)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宫变(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六十三章 贾诩第二百三十八章 废立(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十六章 进谏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论商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三百五十六章 马韩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订)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执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十九章 巾帼不让须眉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四百九十八章 来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