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

青州局势动荡,其他地方自然也不安稳,六月二十六日,汝南、颍川黄巾贼何仪、刘辟、黄邵、何曼宣布向刘辩臣服,接受招安,受封中郎将、校尉等职。

这四支黄巾势力纵横中原腹地,势力颇为强大,拥有共计十余万的兵力,一时间南阳朝廷声威大涨,骇的司空张温全军后撤二十里,唯恐被包了饺子。

随即,南阳方面全军前压,一副将要决战的模样。而此前奋力勤王的诸侯们却仍然一言不发,既不选择南阳,也不向雒阳表忠心。

兖州刺史刘岱还象征性发了一篇传檄,言称黄巾罪大恶极,寇略州郡,号召青、兖、冀、徐、豫五州牧守合力剿除黄巾。

这篇传檄自然只是一个幌子,然而刘岱同时还做了一件大事,他诱杀了威远将军领东郡太守桥瑁。

桥太守自受拜将军以来,自然是春风得意,对于自己的未来甚是憧憬。若按照常理也是,一州之内两个得拜将军的太守,朝廷制衡兖州刺史刘岱的意图昭然若揭,只要刘岱不发疯,桥将军便稳如泰山。

而刘岱也确实稍稍按捺住了自己的动作,从六月的动向来看,刘岱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山阳太守袁遗身上。

虽然没有站队,但袁遗这个铁杆袁氏离得如此之近,无论是谁都会心下不安。刘岱调兵遣将防范袁遗,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刘岱传信,询问桥瑁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潜在意思便是询问桥瑁如何站队,自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两人相约会面,迎接桥将军的却是刘岱的屠刀,在那一刻,桥瑁忽然明白了刘岱的选择。

诛杀桥瑁后,刘岱却并没有按照与袁遗的约定行事,而是托词黄巾进犯州郡,保境安民才是当务之急,选择了继续一言不发。

有趣的是,当袁遗将此事告知袁绍后,袁绍的回复却是让他静观其变,并不在意刘岱的选择。

兖州再次陷入了僵持,虽然青州黄巾已然攻灭了任城国,还斩杀了任城相郑遂,但苦于内部不稳,刘岱始终无法放开手脚与黄巾接战。

是以传发檄文,自然是想以大义相压,暂时稳住袁遗。若是放任黄巾继续肆虐下去,他这个擅自诛杀太守的刺史,恐怕再无前途名声可言。

……

而与此同时,渤海方面也陷入了一触即发的局面。三十万黄巾入境,比之蝗虫也不遑多让,所过之处可谓是赤地千里,在这种乱象之下,百姓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跟着黄巾走,由被害者转变为加害者;要么只能是背上家当,开始逃亡之路。

渤海郡,一郡之地上百万人口,冀州第一大郡,在历史上荀谌劝韩馥向袁绍投降,给出的理由之一便是“渤海虽郡,其实州也”。虽然是有些夸张,但也确有几分道理。

然而这堪比一州的大郡,南部却是满目疮痍,这花花世界迷乱了黄巾的眼睛,兽性与凶性被无止境的发泄,正常的生产工作被完全破坏,田地被荒废、畜禽被掠夺,百姓的积蓄毁于一旦。

关羽来到东光县,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城外聚集了逃难的难民,哀鸿遍野,惨叫声不绝于耳,虽然渤海积蓄还算厚足,东光县衙也及时的救济流民,但这般情势肯定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纵然不考虑仍在北上的黄巾军,东光县也绝难负担起如此多的流民。

“关校尉,不是下官不愿救济,实在是力有不逮。已经快到秋收时节了,如今县衙的存粮已经不足,若再发放粮食,秋收之后上缴州郡,县衙便再无存粮,恐有大祸啊。”关羽站在城墙上望着难民们,神情没有丝毫波澜,身旁的东光县令半分不敢怠慢,战战兢兢的向关羽解释道。

关羽轻轻颔首,淡然道:“主公知晓你们的难处,已然授命于关某,令尔等放粮救民为先,至于上缴州郡之额,东光县今年可减半数。”

东光县令双眼大睁,大礼向邺城方向参拜道:“牧伯洪恩,下官代东光万民拜谢!”

“放粮之事便交予你去办,莫要辜负主公之信任。若是让关某发现尔等有中饱私囊之举,休怪关某翻脸无情!”

说到最后,关羽一双丹凤眼猛的睁开,骇的东光县令连退数步,举起袖子拭去额头的汗珠,恭声道:“请校尉放心,下官断不会做出这等无耻之事。”

见关羽眼睛又眯了起来,东光县令连忙又道:“只是这贼寇来势汹汹,东光恐怕难以阻挡,若让贼寇破城,一切都是空谈。不知校尉带了多少人马前来?”

“汝无需忧心此事,关某此行共带有步骑三万余人,战事由关某负责,与汝无关。”

东光县令大惊道:“可……可贼寇号称有三十万之众啊!校尉是否应该再向牧伯请援?”

关羽瞥了他一眼,漠然道:“土鸡瓦狗罢了,于关某眼中不值一提,明日关某便会提兵南下,彻底击溃这些胆敢越境侵略的贼寇。”

“这……”东光县令还想再劝,却见关羽忽的转身离开,连忙追上去道:“贼寇来势汹汹,是否避其锋芒为好?毕竟贼寇混乱,又无粮秣辎重,全靠劫掠为生。只要坚壁清野,贼寇迟早不战而溃啊。”

关羽理也不理,身旁的孙慎拉住东光县令,肃然道:“那渤海南部的无数百姓,今年又该如何维生?他们辛苦耕耘一年的土地就这样放任贼寇破坏?汝无需顾虑这些事,关校尉与本官自然会全胜归来。”

说完,孙慎转身便走。空留东光县令站在风中凌乱。这事他自然没法放下心来,若是州里派来的援兵覆没了,且不说贼寇会继续攻打县城,单说州郡可能的问罪,都让他难以宁神。

然而这两位显然都不是亲近人的性子,若是赶上去打破砂锅问到底,东光县令还真是有些发憷。只能唉声叹气的甩袖离开,默默思索着该如何布置准备来解决战败后的烂摊子。

第二百七十四章 对错(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终变(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四百七十三章 议罚?议赏?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二百二十二章 宫变(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战(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战(五)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乱起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五百一十七章 谈心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五百章 演(下)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断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战(八)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赵子龙(上)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五百一十五章 论官(上)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一章 初见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一百一十四章 恶名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权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乱起(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郑玄(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动(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刘表(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二百三十四章 终变(完)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谋划(下)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动(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关中(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二百三十四章 终变(完)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章 公孙纪第三十章 三荀第一百八十章 送礼第一百四十四章 达成共识(第三更,求首订)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谈(下)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废立(四)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