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定计

何太后怔怔不语,刘备若是从国家大事、天下倾覆的角度来讲,这没有政治细胞的女人自然不会听。然而刘备所言却是恰好戳中了她的心事。

亲近与否暂且不提,对于长居皇宫十几年的她来说,真说不准是宦官亲近还是何进这个异母兄长亲近。

但关于自身和刘辩的安危,她却比对任何事都要警觉。刘备的分析并没有问题,何进目前确实不具备王莽一般的政治根基,士人团结在他身边也只是为了诛宦。看似一呼百应,实则是空中楼阁,短时间内担忧他篡位实属杞人忧天。

而关于诛宦的浪潮,何太后对宫外之事也不是瞎子聋子,她还是了解一二的。

官宦士族两大领袖之一的袁家旗帜鲜明的要求诛宦,各地名士也纷纷响应,如今连清贵士族领袖之一的荀氏都下注了,荀六龙更是亲身入京,足见诛宦集团的势力之大。

如今只剩地方大员们态度暧昧了,何进没有召集并州牧董卓,幽州牧刘虞、徐州刺史陶谦等人也未有回应。

但已经足够了,地方大员也不会逆中枢潮流而动,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声援宦官,阉宦集团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

若是再袒护十常侍,一旦十常侍被诛除,皇家威严何存?想到这里,何太后怒气已然消散大半。

可何太后心中还有一层顾虑,她眼神闪烁,有些犹豫要不要询问刘备。刘备却仿佛猜到了她的心思,进言道:“太后可是忧虑诛宦后大将军声势暴涨,威望大增?”

见他猜出了自己的心思,何太后索性不再掩饰,直言道:“不错,吾正有此虑,玄德可有妙策?”

刘备蓦然失笑,叹道:“太后何以如此小觑皇权?大将军之所以为大将军,是由天子所任,天子高高在上,何以要惧臣僚有功?

大将军诛宦,固然会声势大增,可天下人都会明白,是太后与天子圣明,方才诛宦功成。若等到大兵压境,太后迫于压力再诛宦,那才是大损皇家颜面之事。

臣以为,太后若有自信能抗住天下物议,自可一力袒护宦官。若不忍弃生民不顾,还请尽早诛宦,以令天下人明了,新君乃圣明天子。取舍之道,还请太后思量。”

一番话语,让刘辩懵懵懂懂,何太后却猛然心动。确如刘备所言,刘辩乃是新君啊,此前种种俱可推为先帝所为,刘辩只需做出士人们最向往的圣君模样,自然能得到士人拥护。

三极之中没了宦官,大可以士人去抗衡何进,维持平衡。天子高高在上,何以要自降身份去与臣工争斗?

而阉竖本就是工具,既然这工具如今惹人厌恶,那自当早早放手,以免引火烧身,重新寻找好用的工具才是正理。

想到这里,何太后不由得打量起刘备。先帝在进入中平年后其实也有了放弃宦官的想法,大力提拔刘姓远支宗亲,如幽州牧刘虞、侍中刘岱、益州牧刘焉等等。

刘备比起这些人还有很大的优势,他与刘焉一样是前汉宗亲,孝景皇帝之子的后人。但其家世却又不如刘焉,对皇权的威胁性天然较小,又容易提拔,还有才能。

何太后越想,看刘备越顺眼,浑然忘了之前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的样子。

想到这里,何太后轻咳一声,拉着刘辩坐了下来,示意刘备落座,然后笑道:“玄德此言大是有理有据,吾深有同感啊,不过此事干系重大,且先等等。这里另有一桩要事,还要玄德为吾解惑。”

“太后但说无妨。”

“先帝即将入陵,谥号也该定下了,公卿们议定的谥号是‘灵’,不知玄德以为作何解释?”何太后颇为期待的看着刘备,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谥号本该由辅政大臣们议定,然后交由太后和天子宣布,如今还未宣告便告知刘备,也算是恩宠了。

刘备略一沉吟,肃容道:“乱而不损曰‘灵’,太后以为如何?”

何太后欣喜万分,脸上却只是微微一笑,颇感满意。“灵”是一个有多解的谥号,其并非纯粹的恶谥,而是更接近于平谥。但其中的“乱而不损”之解完全是恶谥的解法。

放在之前,何太后还对此颇有不悦,但经过刘备一番话,何太后却是动了将锅都抛给先帝的念头,不过那些锅本就是灵帝自己造的,倒也谈不上无端背锅。

她甚至觉得“灵”还不够恶谥,可惜在谥号议定上,汉朝的皇家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

见刘备的回答甚合心意,何太后满意的道:“好啊,玄德果然才思敏捷,非同凡响。且忠义过人,又是宗亲之属,本当有所封赏。只是这拜为议郎不过旬日,再加封赏恐朝野不满,对玄德亦是不利。此功暂且记下,吾与天子不会忘记功臣。”

刘备避席而起,肃然道:“明远先前有一言,臣甚为欣赏,‘封侯非臣意,但愿社稷平’。惟愿太后莫要忘了今日之言,臣心足矣。”

何太后郑重回道:“玄德放心,吾自有思量,必不会令忠义之士寒心。另外,虽不能加官封赏,财物却不可吝惜,赏金五十,以嘉忠勇,稍后吾会令人送去府上。”

汉朝的一金差不多是一万钱,五十金已经算是高额赏赐了,毕竟刘备立的不是战功。

“如此多谢太后恩赏。今日天色不早了,臣请告退。”刘备也不推辞,欣然笑纳,府里全靠何进留下的东西撑着,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好事。

“也好,玄德且先退下吧。回去告诉那李明远,皇宫不是龙潭虎穴,他是黄门侍郎,若是不能常侍宫中,要他何用?”何太后一脸愤愤然,倒也没几分怒气了,更像是借着发脾气来显示对刘备的宠信。

刘备也是不知该作何表情,拱手道:“宫廷肃清,智能之士自不会避而不入,请太后谅解。”

“吾知晓了……”

→☆→☆→☆→☆→←★←★←★←★←★←

昭烈入宫,直陈宦官之恶。何后恶澈拒召,讽之:“汝不惧死耶?”昭烈笑答:“人生自古谁无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敢惜身。”后遂敬之,言恐何进诛宦而势大,无所制,问所解。

昭烈哂曰:“夫天子者,人主也,岂有明主惧臣势大?此非圣君之道。太公、酂侯、留侯之功,远胜于进,武王、高祖可有惧之?”何后由是定计诛宦。

——《季汉书·昭烈帝纪》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兖州乱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五章 党人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二百四十七章 群雄起(中)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须虑王莽(起名无能了)第五百四十九章 韩遂之败(中)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杨凤(上)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恶名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群雄起(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营与守营(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二百四十章 废立(终)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二百七十四章 对错(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动(二)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马韩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八十四章 孙慎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七十五章 赏功第三章 抉择第一百章 长史第五百一十七章 谈心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二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四十章 崩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四百五十五章 别离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战(九)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谓贤名(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宫争执(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乱起(中)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三百九十八章 内应(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应(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马韩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一百五十五章 议罪(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话第四百零六章 说服(上)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战(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