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

翌日,一辆马车缓缓驶至李府门前,从上面下来一位五短身材、眯眯眼的中年人,虽然相貌不佳,但气魄凛然,一身高冠博带,却又似军中悍将一般龙行虎步。

守门的卫士显然认得这人,并不加阻拦,只是低头行礼,称一声:“见过曹校尉”。任由其踏入大门。

曹操大步踏入府内,及至前院,忽见一人正自清扫庭院,展颜笑道:“阿衎,日日清扫庭院,可曾厌烦?故太尉陈公有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不若来我府上,予你一个职司,方能一展所长啊。”

三君之一的陈蕃幼时好读书,闲处一室,不加收拾。其父之友薛勤来府上拜访,笑问: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陈蕃以此回应,薛勤甚是赞赏。待陈蕃位列太尉,成为士人之望后,此事自然成了他的光辉历史。

而扫地之人正是孙衎,其对曹操显然已是非常熟络,并不在意曹操的橄榄枝,轻轻摇头道:“衎不曾厌烦。虽有大志,但先生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衎以为先生之言方为正理。”

“真真是歪门邪道,且等他李明远能有陈太尉之显赫,再来说教吧。”曹操故作一脸不屑的样子。

孙衎正待反驳,却听见李澈的声音悠悠传来:“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老聃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此非至理名言乎?曹公何不再驳斥一番?”

言毕,李澈已经行至前院,手中持着一卷竹简,其身后所随者正是吕韵。

曹操哂然:“明远却是歪解了,千里之行虽始于足下,但不闻南辕北辙?方向错了,恐怕走不到千里之外的目标。大丈夫当持三尺剑,立不世功,焉能囿于庭院清扫?”

李澈笑笑,他知道曹操说的没错,这才是东汉人的共识。而后世方才渐渐变化,及至清朝,甚至将文学家刘蓉的父亲之语嫁接到薛勤身上。杜撰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语来驳倒陈蕃,强行进行逻辑嫁接。

但李澈另有考量,笑道:“阿衎聪明多慧且多受磨难,其心智远迈同龄之人,见闻亦是如此。但心性稍有浮躁,澈使其清扫庭院,正是为了磨其心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险躁不可治性,何谈进学?”

曹操哈哈大笑道:“此语初听有理,却不合吾道,罢了罢了,若阿衎从此之言,可见并非同道中人,操实不该强求啊。”

李澈暗笑,这话的作者在原本历史上可是你曹家三代大敌,果然诸葛亮和曹操天生性格不合啊。

孙衎轻轻颔首道:“衎更认同先生之言,多谢曹公错爱。”

曹操也不介意,他只是起了爱才之心,觉得这小家伙是个可塑之才罢了。并非志在必得。

既然此事已毕,李澈也就做了个“请”的姿势,曹操大步上前,三人一起行入正堂,孙衎继续默默打扫庭院。

却见堂内没有旁人,曹操疑惑道:“玄德何在?”

“玄德公去何车骑府上拜访了。”

曹操眼睛一眯,轻声道:“所为何事?”

李澈笑道:“本不该与人言,但既是曹公问起,言之无妨。乃是受大将军之命拉拢何车骑,以待时变。”

曹操默然不语,半晌后幽幽道:“玄德做的好大事!看来操这几日确实对都内之事关心少了。”

“哦?不知曹公在关注何事?可能一言?”

“操一直认为并州牧董卓非常危险,所幸大将军未听本初之言引狼入室。但其驻扎河东,虎视眈眈,丁建阳恐非其敌手。故而对董卓多有关注,越是探查越觉此人危险万分。虽然理智告诉操,在大将军的镇压下董卓根本无力闹事,但似乎总有种不祥的预感。”

曹操揉了揉眉头,寻了个位置径直坐下,李澈也坐了下来,吕韵则非常尽职尽责的侍立于身后。

“董卓此人澈也略有耳闻,观其言其行,绝非忠义之辈,堪称狼子野心。且其麾下多为羌人与虎狼之属,不服王化,早晚必成大患!”李澈自然是了解董卓的,很明白曹操的预感没有错。

曹操欣然点头,终于找到了一个和他想法一样的人,继而又头疼道:“现在所虑之事无非是本初兄一意孤行,违抗军令宣董卓入京。操本来只有三分忧虑,昨日见过本初兄后,几乎可以肯定其必与董卓有所联系,本想告知大将军,又恐坏了他二人关系,影响诛宦。着实头疼。”

袁绍性格便是如此,看似礼贤下士,谦谦君子。实则内心傲慢无比,这种性格说好听点叫英雄豪气,睥睨天地。说难听点就叫目中无人。

于他而言,世间皆棋子,自己布局天下,掌控一切。丝毫不在乎宣董卓入京可能存在的反噬。

李澈叹息道:“目中无人,小觑天下豪杰。袁氏之祸,必自此而始啊。”

曹操有些讶异,他也隐隐有这种看法。袁家事实上可以说是官宦家族中的老油条,自袁安发迹,却自袁隗、袁逢而昌盛,正是因为这二人背弃士族立场,结好中常侍袁赦,方才让袁家在党锢之中安然无恙。

这二人行事素来谨慎,趋利避害几乎成了本能,堪称官场不倒翁。他们看的很清楚,一时依附宦官坏了名声又如何?只要袁家势力强大,将来诛宦时士人还是要依仗袁家。

袁绍却与他们截然不同,行事狂放不羁,再加上袁术这么一个废柴,袁基这个透明人,袁家的败亡似乎真的要应在这一代了。

“明远此言切不可让外人听到啊。”曹操还是好心提醒了一句,这话要是让袁家听到了,那真是结下死仇。

“此间唯我等六耳,曹公与小韵皆是澈深信之人,如何会传出去?”李澈不在意的笑道。

且不说曹操并非首鼠两端之人。就算传了出去,真让董卓进京了,喜欢指手画脚的袁家必然会被他拿来祭旗,袁本初哪还有精力来找他麻烦?

“明远如此信任,操必不负所望。”曹操避席而起,郑重说道。还有些讶异的看了眼吕韵,倒是没想到李澈已经如此信任此女了。

少女低着头,脸色已是殷红如血。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孙衎少时随父流浪,父疾,昭烈与荀攸救之,李澈遂收其入府,命其清扫庭院,修身养性。

曹操常登澈门,见衎而异之,欲收为己用,笑曰:“陈公尝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衎从容答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澈在其侧,赞曰:“夫君子之行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汝今知之矣。”

后遂收衎为徒,传道受业。

——《世说新语》

第一百四十五章 财物(第四更,求首订)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三百七十七章 历阳之战(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一百章 长史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梦第九十章 猛士云集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一百六十三章 战端(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战(八)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关中动乱(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决断(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七十三章 朝会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四十二章 仁义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二百三十五章 废立(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二百二十章 帝与臣(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百一十五章 论官(上)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四十六章 进谏第七十五章 赏功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二百一十八章 托庇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四百零四章 争论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三百零三章 战后杂事(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续)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六十九章 虎痴第五百五十章 韩遂之败(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与臣(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二百四十七章 群雄起(中)第五百一十章 皇权和士人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雳弦惊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三十七章 乱世(二合一4000字)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零六章 决定(下)第四百零八章 说服(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关(下)第四百四十六章 开阳之战(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驾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九十一章 开幕第四百六十五章 当以义告,以道诛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战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二百四十七章 群雄起(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蓟侯(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殇(上)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议罪(上)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营与守营(下)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三百二十七章 赏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