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关中(一)

关中动乱的消息很快扩散开来,自雒阳而来的使者也因为这一消息而驻足于弘农,出使者姓钟名繇,字元常,正是雒阳朝廷所任命的京兆尹。

原本他应该随大军一起行动,但钟繇却认为关中事急,若随大军则容易被阻在关外,耽误了最佳时机,故而朝廷隐瞒了拜他为京兆尹的消息,以他为使者,先往关中探查情况。

饶是钟繇已经颇为急迫的往关中赶,终究还是慢了一步。而知道长安献城的消息后,钟繇摇头道:“看来有人与卫将军想到一块儿去了,不出意外,这是一个针对马腾和韩遂的杀局。”

太史慈作为副使,同时也是钟繇护卫一同前往关中,闻言顿时一怔:“府君的意思是……长安城是诈降?”

钟繇拿起另一张绢帛,看了看,若有所思的点头道:“结合这个来看,当有八九成的可能。汉阳太守吕布与韩遂麾下的梁兴、杨秋等人因为长安城发生了冲突,吕布当场刺死了杨秋,此事恐怕无法善了。若是马腾一意庇护吕布,韩遂想必也不会善罢甘休。”

“汉阳太守吕布?”太史慈愣了下,诧异道:“五原人吕布吕奉先?”

钟繇颔首道:“不错,正是你家将军的妻父,如今看来,卫将军谋划良多,倒成了无用之功。长安城内有能人已经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帖帖,比他预想的结果还要好,若他知道了此事,恐怕要好好感谢那人。”

“那么我们只需要在此等候关中自乱即可?”

钟繇摇头道:“没这么简单。谋略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三辅的颓势,若没有我们插手,纵然马腾韩遂火并,三辅也难做渔翁。这样看来,长安城内的那人应该是把魏王或者袁本初也算计进来了。”

“是盖京兆尹所为?”

“不对,观盖元固往日所为,堂皇大气,以势凌人,算计人心非他所长,也非他所喜。当是另有高人,若能觅得此人,大王想必也会大喜。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探查清楚三辅的情况。子义,还要劳烦你明日去函谷关前叩关,若他们真的把大王算了进来,函谷关处必有安排。”

太史慈凛然回道:“谨遵府君安排!”

……

通往关中的秦函谷关名义上还在京兆尹手里,然而由于三辅官军的势微,驻扎于此的守将开始慢慢倒向了凉州叛军,与马腾和韩遂暧昧不清,但又没有彻底举起反旗。

如今关中剧变,函谷关的戒备也愈发森严,一般人根本不被允许通过。

当太史慈亮明身份,声称是来加封马腾韩遂之时,函谷关上下都骚动了起来。这事情他们没法做主,在这紧要关头把雒阳的人放进去,难免会有所变故。但若是不放,碍了两位将军加官进爵,他们也吃罪不起。

函谷关守将也只能出来请罪,好言安抚,言称须得先向京兆尹禀报,再放人通行。

几番争论后,太史慈勃然大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乃大汉,非是战国!函谷关是大汉的关隘,焉能阻挡朝廷使者?汝等居心叵测,难不成欲陷京兆尹于不义?”

“将军有所不知啊。”函谷关守将苦笑道:“关中动乱,烽烟四起,非是安稳之地。函谷关守军不可轻动,但若无人陪同,一旦贵人有所损伤,卑职十个脑袋也难以谢罪。

唯有长安方面派人来护送,有了万全的准备,卑职才敢让贵人入关,得罪之处,还望将军见谅。”

若从道理上来讲,这名守将的话确实说的过去。一般的使臣也不会强硬要求一定要过去,终究还是惜命的。

可这支使团的目的本就不怎么正常,当人群中的钟繇给太史慈打了个眼色后,太史慈拔出背上的短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死了守将。

鲜血飞溅,那守将瞪大了眼睛,仿佛不敢相信太史慈敢这般凶狠。

掷戟于地,拔剑斩下首级,太史慈提着守将的头大声道:“此人阻挠朝廷使臣,无视天子,大不敬,当诛!吾乃卫将军麾下校尉,东莱太史慈是也!奉将令接管此关,卫将军大军不日便至,降者免死!”

使团中的精锐士卒也纷纷拔出兵器,结阵以待,骤然的变故惊住了函谷关的士兵,当他们反应过来后很快便乱成了一团。

有人要为守将报仇,有人却高呼谨遵朝廷的命令,一时间,竟然先自相残杀了起来。

扫了一眼,确认顽抗者为少数,钟繇下令道:“把顽抗之人尽数诛除!”

太史慈带着五十名精锐士卒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进乱军,很快便肃清了反抗的两百多人。

带头投诚的军官吩咐属下打扫战场,控制关隘,随即对着太史慈单膝跪地道:“卑职奉士孙都尉之命,在此候王师久矣。”

太史慈指向钟繇,肃然道:“天子知盖府君病危,无力主政,此乃天子所拜京兆尹,颍川钟府君,是天子钦使。”

那军官二话不说,转头便拜:“卑职拜见钟府君!”

“免礼。”钟繇微微颔首,问道:“你所言士孙都尉,可是鹰鹞都尉,扶风人士孙君荣?”

“正是!”

“看来士孙都尉已经预料到会有王师前来?”

“这……”军官犹豫道:“士孙都尉并未说明具体时间,只说关中动乱,关东必然不会坐视不管,王师迟早会来。让卑职与这小人暂且虚与委蛇,静候王师。”

“此人投靠了凉州军?”

钟繇闻言抚掌大笑道:“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当真不外如是。既然有高人珠玉在前,钟某也不好献丑,便做些小事,聊胜于无吧。你遣人分别告知马腾与韩遂,朝廷命马腾都督凉州军事,总领凉州军政要务,凉州大小官吏将校均受其节制。

再以韩遂为代京兆尹,在盖府君病重时主持三辅事务。接下来,就是看戏的时候了。”

第三百七十六章 历阳之战(中)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三百九十章 劝学(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胜之书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与抚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杨凤(上)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七十五章 赏功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五章 党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二百二十二章 宫变(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释权第十九章 荀公达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殇(上)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下)(三千字)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四十一章 旁门左道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五十六章 决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四百四十三章 释权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七十三章 朝会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三百零二章 战后杂事(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阳县(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内务(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韩遂之败(中)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四百四十六章 开阳之战(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惊变(上)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蓟侯(下)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五十三章 刎颈之交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群雄起(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敌必救(下)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计(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五百一十章 皇权和士人第三十六章 兴趣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十章 三荀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姻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六十六章 时代的落幕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八十三章 赠剑第一百五十七章 乱起(中)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讨不臣(四千字)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