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赴宴

同一时间,孟津渡丁原军营迎来了几名客人,为首者身长八尺有余,体态魁梧,面上横肉丛生,眼神凌厉而凶狠,虽着官袍,却掩不住浑身煞气,令人望之而生畏。

其后诸人个个神态轻松,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身处众军包围之中。

“建阳公,卓受邀已至,未带兵马,何不出来一见?”那为首者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抹狞笑,猖狂的叫道。

此人正是并州牧董卓,其所统率数千兵马正在黄河北岸与丁原隔河相望,他不知为何却带着寥寥几人渡河赴会。

丁原大帐中,全身甲胄的丁原一脸难以置信,他也没想到董卓真的敢赴会。

数日前董卓送信给丁原,言称欲兴兵诛宦以助大将军,可惜被小人谗言,困顿于此,还连累丁公这等世之名臣。

他愿在营中摆酒谢罪,具陈忠心,望丁原能将他这份天地可鉴的忠义之心转达给何大将军。

丁原又不傻,当然不会赴他的约,回信说受大将军军令,不敢稍离半步。但有感董牧伯诚意,已在军中设宴,董牧伯尽可渡河赴宴。

本意是嘲讽董卓,谁知道这厮竟然顺水推舟直接过来了,丁原若是拒绝,反倒显得怕了董卓。丁原一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侍立于身侧的吕布微微沉吟,拱手道:“主公,事已至此,倒不妨与其开诚布公一谈。毕竟在我军营中,董卓身边亦不过数人而已,便是项王之勇也插翅难飞。若董卓真的心怀不轨,大可就地拿下,想来大将军亦不会怪罪我等。”

丁原揉了揉眉头,叹息道:“只能如此了。奉先,你且派些人马盯住对岸,万不可有丝毫差错。”

“请主公放心,布断不会让一兵一卒渡河!”

……

天子御辇中,张让几次三番欲言又止,咬着牙关不知道该说什么。刘辩有些疑惑,轻声开口问道:“张常侍可还有要交代之事?”

张让看看刘辩,再看看刘协,面色变幻不定,良久之后长叹道:“陛下,老臣以为,渤海王还是留在京中为好。”

张让说完便低头不言,身子放松下来,仿佛卸下了什么重担。

“父皇驾崩以来,张常侍终于真正关心了朕一次。”

刘辩带着些许笑意的声音传来,惊的张让背上一阵冷汗直冒,抬头难以置信的看着面前的少年天子。

刘辩是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或许是因为幼时长居道士家中,这孩子颇不似皇室中人,心地良善,无欲无争。

再加上其母何太后为人凶厉、严苛,刘辩自小便是没什么主见的性子,更别提表现出什么帝王心术了。

张让此次也是以情谊相求,刘辩方才同意帮助他们远走高飞。

万没想到,一直表现的像个孩子一样的刘辩竟然能说出这番话,他真的看出了什么?此行是否圈套?张让心中甚至冒出了一丝杀意。

刘辩的神情复杂,失神的望向外面,半晌后幽幽道:“朕知道很多事情,但又不知道很多事情。史师教朕,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母亲教朕,帝王无情,唯权至上。

太傅教朕,为政以德,选贤用能。而前些日子,那个中山靖王之后,他说要做到君君臣臣,为君者当先正己身,爱民如子。”

张让默然,这是帝王所必须经历的路,从不同的老师、繁杂的诸子百家道理中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君王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辩是幸运的。他有时间慢慢去吸收,去容纳这些思想,何太后无法垄断对他的教育。而桓帝与灵帝是不幸的。

桓帝被梁冀欺压十三年,战战兢兢,时刻担心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在成长的过程中满腔尽是对权臣的仇恨和对宦官的亲近,特别是最后借助宦官之力诛杀梁冀,更是将这份感情推到了巅峰。

而灵帝,虽然有胡广、刘宽等名臣不断教导。但他童年深受董太后熏陶,登基后又被曹节王甫等人掌握,三观早已扭曲,虽然随着年岁渐长渐渐醒悟,但却为时已晚。

“朕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但朕却明白,阿协的存在是对朕的威胁。他若在宫内还好,若离了宫,有心人恐怕都想将他掌握在手里吧。”刘辩没有管张让的表情,继续自顾自的说道。

而身边的刘协也不哭了,沉默不言,死死抓住皇袍。

“但是他留在宫内也不行的。朕听太傅讲课,前汉之时,惠帝拼尽全力去保护赵王,然而赵王还是被高皇后害死,惠帝因而心伤。

母亲和大将军若想杀阿协,朕想来也保护不了他,因此才允许张常侍带走阿协。但是张常侍你方才能说出那番话,朕真的很开心。”

刘辩爱怜的摸了摸刘协的头,眼角泪珠滑落,泣不成声。

张让面色复杂,叹息道:“老臣侍奉三位天子,从未见皇家能有这般亲情。陛下心地仁善,颇类孝惠皇帝啊。请陛下放心,老臣会带着大王隐姓埋名,必不会让大王落入奸人之手。”

“皇兄,臣不走了。”刘协突然开口,惊住了张让和刘辩。

半晌后,张让木然道:“大王此言何意?”

“孤偷听到了,张常侍暗中与并州牧董卓勾结,你如何能保证孤不会被董卓抓走用来反抗皇兄?”

刘辩沉下脸,严肃道:“休要胡闹,宫中于你而言如龙潭虎穴一般,只要离了宫,哪里都好。”

刘协泣声道:“臣宁愿如赵隐王一般身死,也好过淮南厉王一般与皇兄为敌。”

张让与刘辩面面相觑,不愧是自小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子,年仅七岁的刘协,甚至比刘辩懂得还多,二人千算万算,却没料到会在七岁稚子身上遇到阻力。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时大将军何进欲诛阉宦,虑卓野心,以骑都尉丁原驻守孟津,卓不得渡,遂书丁原曰:

“自桓帝以来,宦官弄权,危害朝政,卓虽居偏鄙之地,亦常怀忠义之心。今闻大将军欲重整朝纲、中兴汉室,卓喜不自胜。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今卓辄鸣钟鼓入雒阳,欲收让等,以清奸秽。然奸佞谗言,致使君臣离心,卓今困顿于此,亦累及丁公,实为惭愧。故军中设酒,扫榻以待,愿陈忠心,望勿推辞。”

原阅而哂之:“此鸿门之宴也,吾焉能中计?且问彼敢渡否?”回书邀卓共饮。

卓身不着甲,携左右渡河赴宴,原乃大惊。

——《后汉书·董卓列传》

第四百二十六章 张闿第二百六十章 谋权(下)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殇(下)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梦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八十四章 孙慎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二十七章 醒转第三百五十五章 谋算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许女第三百一十八章 穷途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乡侯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权柄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动(三)第六十六章 时代的落幕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动(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开端第二百八十一章 办学(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第三百章 功利与道义第二百三十九章 废立(五)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零五章 决定(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官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八十章 办学(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谓贤名(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边市(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胜之书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战(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十三章 前倨后恭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一百章 长史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严刑慎行第一章 初见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爵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怀心思(上)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四百零八章 说服(下)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六十章 斥贼第一百章 长史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汤与细作(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九章 勇士大会第四百九十七章 来使(上)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讨不臣(四千字)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