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铁头娃

太中大夫,光禄勋所属,秩千石,掌论议,基本相当于议郎的进阶。

而都亭侯,虽然是列侯中最低位阶,但大小也是个“侯”,汉朝非侯不谥,没有列侯爵位,你便是三公之尊,死后也是没有谥号的。

两者相加,李澈、荀攸、刘备,也有了在朝会时落座的资格,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小虾米了。

封赏完毕,小黄门连忙为新出炉的几位贵人加上了座席,虽然位次很靠后,但终归是坐下了。

李澈有些讶异刘辩今日的表现,哪怕是何太后提前做好了安排,但刘辩能发挥的如此之好,也确实可称优秀了。

卡着所有人的心理线反复横跳,这是一名皇帝的基本功,虽然还做不到进阶的操控朝臣争端,但考虑到刘辩的年龄,确实不简单。

历史的车轮在这次事件后开始滚向了未知的方向,李澈能依赖的也只剩对历史名人的记忆,以及对后世政治制度变革的记忆。

还是要充实自己了,神棍当不了太久,现在的这些能人没有受到蝴蝶效应影响,问题还不大,后期的那些能人肯定不能套用历史上的模板去认识他们。靠天靠地,终究不如靠自己。

李澈思绪纷飞,殿内的议事却是不停,除了李澈等人的大功,还有不少人等着封赏。

例如何进又加了两千户食邑,卢植升任左中郎将。

士人与外戚开始享受胜利果实,而这只是开始,待到阉党清理完毕,还有更多的果实等着他们。

自第一次党锢之祸开始至今,压在头上的大山终于被掀翻,若非时间地点不对,士人们甚至想放声高歌。

但胜利的果实不仅甘甜,还会让人迷醉。

“宜将剩勇追穷寇”与“穷寇勿追”,这两者之间的界限确实很难把握。

二十年前的“天下楷模”李元礼,便是栽在了这上面。将桓帝对宦官的严格要求当成了胜利的钥匙,终于激起了桓帝的怒火。

而如今,新一代士人里却也不乏这样的人,认为宦官大势已去,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之时。

“启禀陛下,臣司空府掾孔融有要事上奏。”

司空刘弘身后站出一人,拱手上奏,却让刘弘面色阴晴不定。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名士。其年少之时收留那位著名党人,“望门投止”的张俭。

事败之后与兄长孔褒争相认罪,竞相赴死的事迹在士人中传为美谈。

且为人刚直不阿,最是厌恶宦官,性情亦是急如烈火,做事不计后果,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典型的铁头娃,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

例如其当年为司徒杨赐送帖祝贺何进高升大将军,因门人通报不及时便夺帖而去,令何进大失颜面,险些遭到追杀。

孔融几年前曾为侍御史,又因为得罪了上司御史中丞赵和而弃官。如今作为司空府掾,他要上奏什么,刘弘这个司空当然知道。

因为孔融是没有资格单独列席朝会的,是以先奏报给他这位司空,希望刘弘作为三公之一能起到带头作用。

刘弘显然没有孔融这般头铁,直接压下了孔融的奏折。但他带孔融上朝,却是希望孔融作为探路石,探探两位至尊的意思。毕竟这也是关乎士人地位的大事。

不过孔融作为司空府掾,若是陛下要降罪,他这个司空显然也是难辞其咎了。是以刘弘心情颇为复杂,有些患得患失。

“孔卿有何要事?”刘辩却是根本不认识这位天下名士,见他突然站出来,有些感到莫名其妙。

倒是何太后感觉到有些不对,但看了看刘辩,还是欲言又止。

“夫阉宦者,乃刑余之丑。其身残、位卑、思邪、志短,实乃国之蠹虫。却凭巧饰之词、诡诈之言欺君罔上,窃主威权。

自桓帝以来,先有徐璜等人威福自用、后有王甫残害忠良,及至十常侍,卖官鬻爵、把持朝政、残暴生灵,其害不可不察,亦不可不除。

今张让等首恶虽已伏诛,然宫中遗丑尚存,臣以为阉竖断不可信,请陛下复高祖旧制,以外朝忠良充为中常侍等,如此则天下民心大定,四海皆颂圣明!”

孔融越说越慷慨激昂,丝毫没有察觉刘辩越来越黑的脸色,以及朝臣们或怜悯、或嘲讽、或惊叹的神情。

李澈对此只能摇头不语,孔融此言根本不可能实现,特别是在何太后主动配合诛宦的情况下,简直就像在欺负别人孤儿寡母。

归根结底,阉人的存在是皇权的延伸,皇帝乃是孤家寡人,外朝众臣可信,却不可深信。

臣与君的关系并非永久和睦,皇帝必然需要能抑制百官的力量,故而只要皇权制度还在,阉人就不可能消灭。

因为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只能紧紧依附皇权,是以其忠心相对外臣而言要可靠的多。

若是何进兵临城下,威逼何太后诛宦,自然可以暂时将宦官一网打尽。但如今何太后都达成了合作协议,还要咄咄逼人的话,皇权是会掀桌子的。

如今天子一怒,未必能伏尸百万,但要硬损威望,强行拿下何进都不成问题。只是其后的局面会乱的不可收拾。

刘辩终于把控不住场面了,他求助的望向何太后。此时何太后也不再保持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凤目微睁,长眉微微挑起,嘴角勾起一个危险的弧度,冷声道:

“还有哪位爱卿赞同孔融之言?”

百官顿时感觉一阵寒意从脊柱升起,坐着的正襟危坐,站着的垂首而立,眼观鼻鼻观心,没人敢在这时去点燃火药桶。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

中平六年,辟司空府掾,会十常侍伏诛,融上书请复高祖旧制,以外臣充任内官,帝乃大怒。

——《后汉书·孔融列传》

第四百六十五章 当以义告,以道诛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五百一十五章 论官(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许女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四百三十二章 弑君第三百七十六章 历阳之战(中)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内务(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历阳之战(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赏罚(中)第三百三十五章 郑玄(下)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五章 党人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变(一)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九十七章 比试(中)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战(一)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殇(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五百零六章 决定(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乱起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与子第一百六十八章 乱象(元旦快乐)第五百五十章 韩遂之败(下)第四十一章 旁门左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五十三章 刎颈之交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内应(下)第三百零三章 战后杂事(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姻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九十六章 比试(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战端(中)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九十章 猛士云集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三百二十五章 赏罚(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怀心思(上)第四百零六章 说服(上)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讨不臣(四千字)关于剧情推进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东猛虎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兖州初战(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为镜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十九章 荀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