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激进

勇士大会本就是李澈用来投石问路的石子,其比赛章程都是基本照搬的唐朝武举。

作为最初的武举,这只是用来选拔下级军官,也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猛人。

比赛项目也只有摔跤、负重、马射、平射等考验个人武勇的项目,偏重于技勇。

这对于士人的刺激极小,比较温和,却又恰好符合何进这个大将军的需求。是以李澈才敢拿出来当进身之阶。

可如今荀攸说勇士大会要加入兵法韬略考核?

“公达此言属实?澈为何没有耳闻?”

李澈神色纠结,他根本没想进展这么快。武举加入兵法韬略,那是宋朝才开始的做法,这对士人是有不小刺激的。

难不成何进府上又来了个穿越者?

荀攸皱皱眉头,并不言语。

简雍却是会意,笑道:“孙君先随雍回府吧,阿衎也可以去看看乃翁的住所。”

孙慎父子并非莽夫,见状也明白有些事不能让他们知道,简雍还贴心的给了台阶,也就恭敬告退。

待三人离去,荀攸无奈的道:“袁本初做的太过火了,太傅为了保下袁本初,向何苗他们妥协了太多。

大将军已经不再信任袁氏了,他希望能有完全受自己掌控的势力。勇士大会的赏格也提到了冠军可为羽林郎,而非别部司马。”

“可这也太激进了!”李澈揉了揉眉头,感觉一阵头疼。

别部司马,别置一部,其权势得看你自己能募来多少兵。对于参加勇士大会的一些人来说,更像是荣誉职称。

而羽林郎看似官职极低,却是给了这些人一个正经的仕途,这是影响到了察举制的核心——举孝廉。

制度的变革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莫说何进还做不到一言九鼎,天下敬服。

便是他真的做到了,一旦开始改革,那必然会触及别人的利益,然后开始无休止的政争。

历史上的改革家少有善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大将军为何没有告知我等?”刘备有些不解。

说起来何进对李澈与刘备还是很信任的,甚至给了李澈调动一部分宫廷宿卫作为护卫的权力,前些日子还遣人送来几匹良马。

就是李澈不顾反对,坚持给吕韵那匹马起名叫“无敌”,让人颇为不解。

何进准备做这等大事,却瞒着刘备与李澈,让刘备有些困惑。

荀攸用饱含深意的眼神看了李澈一眼,饶有兴趣的道:

“此事风险之大,大将军也是很清楚的。明远所安排的勇士大会便引来了吾家叔祖,还招致士林批评。

若是此事再把明远牵扯进去,怕是会断送明远的仕途啊。”

李澈与刘备相顾默然。勇士大会虽然不成定制,但其对察举制度的冲击是毫无疑问的。

本来仅有一条官官相护、世家互举的仕途,但如今却又多了一条羊肠小道。

虽然只是一次性的小道,但也会将阶级的屏障戳开一个小洞,谁也不敢保证,这洞会不会越来越大。

李澈这毫无背景的小小太中大夫,可禁不起士林的批判。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满朝公卿、天下名门又非痴人,如何不知察举之弊?终究是私心作祟罢了,这是关乎家族传承的大事,若是明远再插手进去,以后就别想到州郡任官了。”

荀攸的声音很平静,但众人的情绪却平静不下来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那么如果得罪了巨室,为政自然会艰难无比。

汉代外姓官员入仕途径看起来非常之多,有举孝廉入仕、茂才、太学、郡县吏员等等。

实则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察举。

孝廉、茂才、察廉及光禄四行为察举四大常科,其中犹以孝廉为佳,被视做“堂皇大道”、“正途”、“清流”。

然而这只是士人笔下的“清流”,这四大常科,归结在一起,仍旧是两个字“人治”。

孝廉由郡国举荐,人口不满十万则三年举一,不满二十万则两年举一,二十万人口每年举一人,上限为一百二十万人口每年六人。

茂才则由州刺史与三公举荐,多举荐在任官吏,其任职起点也以县令为主。

还有察廉、光禄四行,所有的评判标准都掌握在举荐人手中。于是上上下下,构成了一张严密的权力网,没有关系,没有家世,想出仕?有如痴心妄想。

而勇士大会一旦考核兵法韬略,则象征着在察举制之外,多了一条直接考核的路。

不需要被举荐,只要你武艺精湛、略通兵法,你就能加入大将军麾下。

这些人位列公侯或许不可能,但是成就一批出身低下的中下层军官却是大有可为。

如刘备、张飞这些出身的人,他们家可能世代为千石以下的小官吏,或是略有薄财的小地主。

读过些书,有资本习练武艺,却又不可能被举孝廉。便是察廉吏也轮不到他们。

勇士大会正是为这些人所准备的。而这也是触及了大士族的利益。

这些官位对于士族来说,有如手中的筹码,是用来进行人情交易的礼品。

可想而知,一旦让人认为这主意又出自李澈,他今后如果到地方为官,必然会招来地方家族的抗拒。

看着众人凝重的神色,荀攸抿了口蜜水,悠悠笑道:

“怎么?知道怕了?”

李澈愣了一会儿,却是嘿然一笑道:

“说丝毫不怕,那肯定是假的。但有些事,怕了也得去做。”

“好一个怕了也得去做,攸真是越来越好奇你未来能走到哪一步了。”

荀攸不以为忤,虽然荀氏也对此颇有顾虑,但以他个人而言,他却并不在意这些。

倒是荀文若为此对李澈凭添了几分不满。

“唔……大将军应该不会自己想到这一安排,是谁献策?”刘备思索了一会儿,径直问道。

何进的本事大家都清楚,优柔寡断,素来少谋,多从谋士之议。而他的谋士大多是士族出身,不可能会献这种计策。

荀攸笑道:“曹操,曹孟德。”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操。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雒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与昭烈相友。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中平五年,征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并州牧董卓阴通白波贼匪袭驾,操率军迎归天子,拜奋武将军。

后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由,劝大将军何进以勇士为羽林郎,进纳之。

——《季汉书·世家第一》

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县衙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一百零二章 济阴太守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驾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议罪(上)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协第一百零二章 济阴太守第四百四十三章 释权第三百四十八章 兖州乱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十五章 英雄第二百四十二章 遥祭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吕布与阎行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战(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官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阳终局(下)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谋划(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动(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驾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二十九章 终变(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县衙第六十五章 忠义无双十常侍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关中(一)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官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阳终局(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变(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废立(五)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二百三十章 终局(四)第二百三十章 终局(四)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一百四十一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事将止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四百章 公孙纪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三百七十七章 历阳之战(下)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六十一章 人之将死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二百八十章 办学(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谋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