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访 将军恭谨对(中)

莘迩说道:“伪魏虽然相继败於谷城、洛阳,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北地诸胡之中,自匈奴赵氏灭亡以来,一直都是鲜卑慕容氏最为强盛,被其奴役的六夷胡部众多,据报,此次慕容炎北窜入幽,随行所带的除了伪魏的侍御郎、尚方兵、龙腾甲骑等两万余的禁兵精锐之外,还有从邺城周近聚居的诸夷胡落中,征调出来的近十万胡骑,合并一处,只慕容炎直接控制的部队,便犹有可战的步骑兵马十余万;又,平州(辽阳等地)、幽州(北京等地),特别平州,本就是慕容氏的起家之地,慕容氏在这两个州的根基还是相当深厚的,……故此,两下相加,臣以为,慕容炎今虽弃邺,但至少在一段不短的时期内,慕容氏应该仍还能支撑。”

说到这里,唐艾插了句话。

他带着点追昔抚今,指点国家兴亡的喟叹语气,摇扇说道:“明公分析的甚是。慕容氏的确虽然北遁,然而实力犹存。明公、太后,若仍是慕容暠当政,说不得,怕慕容氏还有翻身的机会,只是慕容暠的诸子,全都比不上他,如今观之,却慕容氏的覆灭,必定是早晚的事了。”

左氏临朝的时候,已是慕容暠执政魏国的末期,当时的左氏连国内的军政情况都还眼前一抹黑,就更别说国外了,因而对慕容暠,她不是很熟悉,听了唐艾的话,说道:“慕容暠?”

唐艾当然知晓左氏此前不预政事,不了解慕容暠的作为事迹,便在闻了左氏此问之后,心生一念,想道:“匈奴、鲜卑、氐、羌等,虽俱胡夷,近百年间,不乏杰出之士,甚至可以说是英豪辈出。先是匈奴赵氏,趁我唐室内乱,诸王纷战,单骑还漠北,凭其匈奴贵种之号,内召引匈奴、鲜卑、戎、羯诸胡,自称秦家外甥,外延揽北地诸州唐士,遂竟於短短的数年中,就陷我神都,弑我天子,制霸北地,创起了一份胡人的基业,甚有政治眼光和权谋兵略。

“继而慕容氏崛起,起自苦寒之地,连出雄健之主,征战南北,无有不胜,遂吞鲜卑段氏等部,降复羯人等胡,取代赵氏,侵据河北、中原;现之虏秦的蒲茂,於重武之外,更是以仁主自居,效我华夏古之明君,大行王道之政,我定西能够在以偏僻的陇州此一隅之地,寥寥的百万唐人民口,抗举世之胡的情势下,一路支撑到现在,委实不易。

“现今诸胡中最强的伪魏虽危在旦夕,可蒲秦、贺浑邪,一播仁声,一逞兵凶,却就像慕容氏当年取代匈奴赵氏一样,竟是隐有继霸之态,我定西当下、以后将要临对的局面,比之往昔,却是毫无改善,伪魏一旦败亡,中原、河北被蒲茂、贺浑邪分占以后,与我定西接壤的蒲秦,反而实力会比以前更强,也就是说,我定西将要面对的局势,也许还会更劣於过去。

“如下明公虽已掌国事,然朝野内外的那些阀族余烬、清谈之士,非议明公者还有不少,别的不提,只那张浑、陈荪、麴爽,就肯定是心中不服。我当略与太后讲一下慕容暠的故事,以让太后明白,我定西昔之不易和今后之艰,也好让太后更能不听信那些污蔑明公的话,不理会那些嫉恨明公的奸佞,全心全意地把国家的军政委与明公。”

念头想定,唐艾就先问左氏,说道:“太后,已死的魏主慕容暠,他是僭号於魏乱之际的。这一点,太后知道吧?”

左氏说道:“我听说多年前魏国大乱,魏主死於权臣之手,因乃有了慕容暠的继位,可是如此么?”

唐艾说道:“正是。当时魏国所以生乱,是因为当时的魏主重用唐士,强行改用我唐人的国制,以解决胡人松散、难治的问题,因此引起了其治下诸胡的叛乱。慕容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那些叛乱的部落推举出来,继承了伪魏的国主之位。

“太后,慕容暠此人,着实是个既能隐忍,又心狠手辣的。他初僭号继位时,才二十多岁,年纪轻,威望低,对推举他出来的那些人个个都是十分的礼敬,哪怕当面被他们轻视,亦是百般的忍耐,笑脸相对,对魏国朝中最大的权臣,也即他的妻父可足浑髡,尤其堪称言听计从。可就在不久后,慕容暠借其妻可足浑氏怀上了身孕的机会,邀请可足浑髡入宫,说是设个家宴,做个庆贺,可足浑髡无有戒备,便应召入宫。太后,殊不曾料到的是,於酒宴之上,慕容暠居然绕到可足浑髡的坐后,操起烛台,猛砸其头,却竟是活生生地把可足浑髡亲手打死在了席上!可足浑髡杀掉了此前的魏主,也算是伪魏的一代枭臣了,就这么轻易死去。”

左氏瞪大了眼睛,说道:“就在席上,拿着烛台,打死了可足浑髡?”

“是啊。”

“那可足浑氏可在席上么?”

左氏关心的点,是唐艾没有想到的,他怔了下,回答说道:“说是为可足浑氏怀孕庆贺而乃设的宴,想来可足浑氏应是在席上的。”

左氏怜悯似的,说道:“看着自己的夫君打死了自己的老父,可足浑氏也真是可怜。”

唐艾说道:“太后,胡夷,不知王化,禽兽之类也,他们就是这样的。莫说打死妻父,父杀子、子杀父也是屡见不鲜。太后不闻么?就我定西国中的胡人,杀父者亦时见之也。”

听到“禽兽之类”这四个字,莘迩瞧了唐艾一眼,他是不赞同唐艾这话的。

胡人之所以多有父子相残这种情况出现,根本之缘故,用后世的话说,是因为鲜卑等北胡现下大多正处於一个刚从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的时期,在母系社会中,男子的子女属於母方氏族,新的父系已在成形,而旧的母系传统还存在着顽固的基础,没有完全解体,故是这就造成了北胡各族在当下这个转变的阶段中,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处於在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不管是鲜卑等族现下尚存的同姓婚姻,叔伯兄妹仍有通婚者,还是继承法这方面,嫡庶长幼的区别还不明确,诸子之母靠其背后娘家的力量,经常会参与到继承人的选择中,且有很大的话语权,比如慕容氏、拓跋氏就都是这样,又或是如唐艾说的,父子相残等情况,其实都是出於这个其社会体系正在转型的缘由。——定西的胡部受唐化较深,在父子相残这块还不是很明显,与鲜卑同源的乌丸人,母系社会遗风更重,儿子杀掉父亲后,乃至无人理会,习以为常似的,唯是不杀其母,因为母亲后边有其氏族,若是杀了,就会有母族的人为之报仇。

不过莘迩也知,如唐艾这般瞧不起胡人的唐人,才是当下的主流,这是时代的局限,想要把之扭转过来,让他们客观地看待这个现实,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就没有开口纠正的意思。

在不存在武器代差的情况下,先进的文明衰落之时,总会败於落后的文明,而当先进的文明再次兴盛,落后的文明终归会失败,要么消失於历史的长河,要么被先进的文明同化。

慕容暠杀其岳父的举动,说是野蛮也好,说是凶悍也好,固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与之相对的,於下之贺浑邪,恃兵自雄,也是六亲不认,所过处以杀戮、抢掠为事,凶焰滔天,但这类的胡主,他们所代表的到底还是落后的文明,纵能称霸一时,因缺少文化、制度的底蕴,灭亡无非迟早而已,莘迩虽然不会鄙视他们的落后,毕竟唐人也是从落后到先进的,但实事求是的说,他们都不在莘迩的眼中,不被莘迩认为是强敌,只那蒲茂,在孟朗的辅佐下,有模有样地学华夏先贤之教,行王道之政,实是被莘迩看作为了将来唯一的劲敌。

自匈奴赵氏开始,称雄北地的诸胡,为能统治唐人百姓,无不接受、利用唐人的天命、五德终始之说,匈奴赵氏、鲜卑慕容氏、氐人蒲氏、羯人贺浑邪,一个个都从百余本流行的谶书中寻找模棱两可的依据,配上捏造的祥瑞,自称得到了天命,是五德中的当世之德运,——定西之前的令狐奉,今降蒲茂的羌人姚氏,也皆如是,但这一堆堆的天命,於有识之士看来,却不免都如笑话,莘迩也是这样认为。

天命就这么不值钱么?抑或说,天命到底是什么?只靠自称就可以得到的么?显然不是。莘迩认为,天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可它同时也是看的见,摸的着的。他认为,天命就是民心,就是先进的文化。

慕容氏、贺浑邪,他们自称的得到天命是荒唐的,是无稽之谈,可仍放到蒲茂的身上,其所自称的天命,结合其在秦境内施以的政策,却真是有点要把天命从江左抢走的架势了。

因了唐艾的这番话,莘迩的思绪,不觉重新转到了他适才所在看的洛阳之战的情报上,只不过唐艾的话还没有说完,莘迩便就按下心绪,听他接着给左氏介绍慕容暠。

唐艾往下说道“慕容暠杀了可足浑髡后,伪魏有几个胡部再次叛乱,慕容暠颇有军略,在其幼弟慕容瞻的协助下,把这些叛乱尽数平复,於是一掌权柄,之后,他北挟拓跋,数攻柔然,南扰江左,屡胜王师,东镇贺浑邪,西威蒲秦,一时间,颇有重振慕容雄风之态。

“太后,慕容暠此人,诚然胡夷之杰雄也。”

左氏犹没从适才“慕容暠亲手打死可足浑髡”的骇人听闻中恢复过来,葱葱玉手按住胸口,呼了口气,说道:“还好,慕容暠已经死了!”

唐艾说道:“太后,慕容暠虽死,其诸子,慕容炎一味行权诈之事,无有仁义之举,慕容武台勇则勇矣,少谋略,匹夫勇耳,慕容权小有美誉,然年轻,固是如臣方才所说,皆不足虑,可也正像征虏将军刚才说的,慕容氏的根本本在平、幽,今虽北窜,死而不僵,仍是不可小觑。而一旦北地被蒲茂、贺浑邪分窃,蒲秦与我接壤,我定西所面临之局,恐怕比起之前还会更加危险!”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左氏,说道,“太后,我定西现虽坐山观斗,却不可懈怠啊。”

左氏颔首,赞成唐艾的此话,放下手来,目视莘迩,微微笑道:“我定西将要面对之局,确是可能更会凶险,但是好在我朝中有征虏这样的干臣,我与大王能放心得多了。”

唐艾得到了他想听的话,摇起羽扇,满意地不复再言了。

莘迩说道:“臣必竭尽全力,以报太后、大王。”

左氏问道:“将军,你说慕容氏还能支撑,那此回北地的这番乱战,胜出者会是何人?蒲茂已占洛阳,贺浑邪据得青州,以及兖州的大半,接下来,会怎么样?”

莘迩说道:“慕容炎弃邺北遁,留下了慕容权守卫邺城。接下来,臣以为,蒲茂与贺浑邪势必会对邺城展开争夺。他两边谁能抢先打下邺城,谁就能成为这场混战的最大赢家。”

“那将军觉得,他两边谁能抢先打下邺城?”

“现在还不好说。”

“为何?”

莘迩用温和的语气,耐心地说道:“太后,单从路途上看,贺浑邪占了上风,从谷城到邺城只有二百余里,路程不远,但其前有大河为阻,后有慕容瞻的余部在南,要想立即进袭邺城,只怕难成;反观蒲茂,其后虽无魏重兵威胁,但洛阳距邺城四百余里,路途较远,沿途郡县,俱有守卒和慕容武台留下的兵马把守,要想赶在贺浑邪前,顺利地打到邺城,也非易行。”

“我明白了,将军的意思是,贺浑邪、蒲茂虽然各自取得了一场大胜,但现今他两边,一个前后有敌,一个是前路受阻,是以欲马上攻取邺城,对於他两边来讲,目前都还是不好做到。”

莘迩微笑说道:“太后冰雪聪明,臣正是此意。”

左氏不觉面颊微红,目光如水转动,却没有避开莘迩的视线,说道:“这般说来,慕容氏、蒲茂、贺浑邪三方战事的结果,如今只有静观以待了。”

“太后,不是三方的战事,此回北地的混战,还有两个变数。”

“两个变数?”

“一个是江左朝廷,一个代地的拓跋氏。”

左氏柳眉微动,说道:“将军,我今天来,正是想问一问,你之前传书与江左,建议我定西与江左联兵,共伐伪秦、伪魏,这件事,有何下文了?”

莘迩与唐艾顾视一眼。

莘迩笑了起来,说道:“太后,臣给江左的这道去文,只是走个形式罢了。”

第四十章 秦与唐并立 孟朗绘蓝图第四章 魏咸万里侯 可呼你字乎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与偏 湖陆送棉衣第十三章 牡丹额前绽 志气胸中展第三十七章 乞活投蒲茂 计破铁浮屠(上)第一章 枭豺无亲情 救子母感恩第二十章 宋方无法杀 王令不可说第一章 枭豺无亲情 救子母感恩第二十五章 怒命斩平罗 得令点兵出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点兵 贺浑高力雄(五)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驰马将军府第四十四章 择将选麴爽 投书谒蒲英第十二章 平罗忠孝愚 元光计高明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驰马将军府第十一章 羊馥夜报讯 晨曦入朝去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惧第五十九章 将军号辅国 力近与麴齐第七章 遍观诈与虐 唯是取信难第三十三章 飞黄腾踏去 美人嫁丑夫第三十四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二)第三章 陇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二十章 造像耗民力 初悟理政意第二十四章 患难苦双鸳 勒胡迎都督第六十六章 朝封建康侯 徐州号单於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点兵 贺浑高力雄(六)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阴城守弛第五十二章 唐艾识孟计 苟雄斩姚国(四)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内史同氾宽第十二章 延曹夺槊精 贺兰威名震(六)第四十五章 姚谨辞动心 吕明平叛乱(上)第十五章 举事解怨恨 吕季不辞功第三十五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传捷报(上)第十四章 一日访三人 宴荔将起兵第五十章 笮桥鼓声动 捷报两路传(上)第十九章 臣前与令旨 为子削荆棘第二十二章 图图劫二路 风度有一吏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五章 陈氾明暗谋 莘迩斥门户第十四章 修史为今鉴 考功利数得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十六章 豪牧羊马万 应徙多贫困第十一章 显美鄙虾兵 麴硕报军情第二十六章 朝廷拜征虏 荆州欲伐蜀第五十七章 尽收西域宝 显美面子贵第八章 舒望连战胜 麴球突围出第十七章 唐艾出奇谋 李亮三斫营(中)第五十八章 一语稳士心 校场问高下第十五章 轻骑趁夜东 贫道方外人(下)第五十章 蒲秦占洛阳 江左攻下邳(上)第十二章 援手产成就 从兹觉我存第二十四章 机敏促约成 魏主嘱诸子(下)第六十三章 陇魏不足虑 蒲孟两相得第十四章 照瓢描葫芦 觅得一策来第八章 翻云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五十四章 蒲秦占洛阳 江左攻下邳(五)第十章 阿瓜胸怀暖 辅国果善谋第二十一章 黄荣驳氾议 勃野使拓跋(下)第十三章 傅乔仓皇至 秃连狼狈回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六章 仁心得好报 虎狼互相谋第五十九章 将军号辅国 力近与麴齐第一章 元光块垒积 麴爽奏设州第四章 大事不惜身 曹斐意豪然第二十八章 秃连五金饼 黄荣第一计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点兵 贺浑高力雄(五)第十三章 牡丹额前绽 志气胸中展第四章 大事不惜身 曹斐意豪然第二十四章 碧鹅黄荣恨 明公重旧情第五十章 笮桥鼓声动 捷报两路传(上)第三十四章 虽然无所长 名可由行立第十三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下)第五章 武校乡射礼 蒲英起兵乱第十三章 轻骑趁夜东 贫道方外人(上)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迩箭双雕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点兵 贺浑高力雄(六)第二章 香火亦没用 子明辛苦了第六十章 佳人难再求 长路漫漫险第二章 御敌策已备 张韶领兵至(中)第十七章 孟朗三计上 还都清君侧第二十二章 机敏促约成 魏主嘱诸子(上)第二十八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四)第二十九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五)第八章 群寓谋前程 录事揣上意第八章 托请谒将军 孟苟生矛盾第十五章 曼歌小解忧 元光谋已动第十八章 府兵除旧弊 可闻京师谣第十三章 牡丹额前绽 志气胸中展第五十章 笮桥鼓声动 捷报两路传(上)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访 将军恭谨对(中)第二十章 千骑卷云驰 战罢效吴起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热 神爱挥马鞭第二十三章 喜与乔友壻 宋翩顾家耳第四章 将勇难当弩 他是因你死第九章 延曹夺槊精 贺兰威名震(三)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众 季和挫爽军(中)第六十六章 朝封建康侯 徐州号单於第三十三章 飞黄腾踏去 美人嫁丑夫第三十三章 苟雄送儿衣 李亮要事办第二十三章 机敏促约成 魏主嘱诸子(中)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传捷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