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昆发新书了,《激情燃烧的大学生活》,希望朋友们多给点支持。书在QB5200、起点和逐Lang都同时更新:http://www.qidian.org/book/1158294.aspx,http:///book/45282.html,http://www.**.org/100250/index.html本书QB5200首发,请朋友们支持正版,请大家多多支持,还是那句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三昆带小猴子作揖了,呵呵!
应该以妇女的身体得度的人,佛就应变成女人去超度他?
张冰有些发傻,这是什么话呀,那个所谓的佛祖的意思,不就是说为了能更好的开发他的灵根,以便能更快立地成佛,那他就要多去和女人**?
靠,这可不是原来的社会,这里也不是西藏或者印度——提倡一夫多妻,现在一夫一妻制已经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他要那么去搞不是自寻死路?只怕没有等他白日飞升,就已经白日砍头了!
想到这里张冰心里一惊:不会是类似***那些邪教组织来装神弄鬼陷害他吧?据说当年***李**就是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手段去诱惑人们,等大家进入他的圈套信仰他了,才大肆捞钱财、鼓吹歪理,最终叛国反党!
可是,那个声音明明是在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呀?难道***之流真有这么厉害?
举棋不定的张冰脑子成了一团浆糊,怔怔的站在那里不住所措。
“阿弥陀佛,施主,有什么可以效劳的吗?”背后响起一声佛号,正是张冰在这里待的太久了,主事的喇嘛还是不放心这个有背景又不知底细的年轻人,亲自赶了过来。
惊醒的张冰心里一亮:这不有现成的大师可以帮他解答吗?也许听听这些喇嘛的说法,有助于他正确理解那个释迦牟尼留下的话。
“多谢大师关心!”张冰满脸笑容的转过身来朝喇嘛行礼,“应该以妇女的身体得度的人,佛就应变成女人去超度他,大师,这话请问何解?”
呼伦大师现在已经60高龄,但精神矍铄,面目通红,耳聪目明,行动刚健如风,一点也没有老年人的残烛之姿。
呼伦大师听到张冰的问题,微微一笑,“大和尚法号呼伦,施主就如此称呼吧。欲求此句真解,请施主先遍观这密宗殿所有佛像!”
张冰无语,虽然不清不愿把时间耗在这里,但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以便判断自己的这番奇遇到底是什么阴谋,只好耐着性子一一仔细观察起大殿里所有的佛像来。
呼伦大师看张冰的表情就知道他有些不耐,这是年轻人的通病,于是微微一笑,为他详细介绍起来。
“施主请看这尊主象,名为双尊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欢喜金刚”、“胜乐金刚”和“时轮金刚”都是这种形态,明王八面十六臂主臂与明妃相抱。十六只手皆执头器,内盛有物。其中,右手执物有白象、青驴、赤驴、红牛、灰蛇。红人、青狮、赤猫;左手执物有黄地天、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日天、红日天、青狱帝、黄施财。足踏两仰卧人。明妃名为“金刚无我佛母”,一面两臂,右手执曲刀,左手执头器。”
“再请施主看这尊单体像,牛头而九体合在一起,它的汉名叫“大威德金刚”或“大威德明王”,藏名叫“吉杰多吉”。这尊欢喜佛共长9个头,但他的手和臂并不只是18只,而是在左右肩下各伸出18只,一共36只。他左右两胯下的腿和脚也是各18只,总共36只腿和36只脚。他的脚下踩着伏卧在地的金牛和头戴金冠两**的少年男女。据佛教传说,“大威德金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他为了保护佛教,在同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时候,用极其凶猛的手段向敌人发动进攻。他脚下踩着的金牛和**男女,是他所俘获的导教徒。”
等了一会儿,看到张冰全部仔细观察完毕,并进行了一定的思索,呼伦大师才接着开口。
“施主再请看其他欢喜佛佛像,无论单体或双体的欢喜佛,都表示降伏妖魔,取得大胜利的寓言经念佛。单体或双体的欢喜佛都是**的,其意是象征脱离生垢界。双体相抱男性代表方法(方便),女性代表智慧、即所谓方法与智慧相结合的意思。
关于欢喜佛的来历,有一段神话传说。《四部毗那夜迦法》上说:观世音菩萨悲悯天下众生,运用慈善法力变化成女人毗那夜迦的形状,来到欢喜王的住地,当时欢喜王看见毗那夜迦生得美丽,陡起恶心,想要拥抱对方时,遭到拒绝,于是只得规规矩矩以礼相待。此时女子说道:我虽是女子,但很早就信奉佛教,并得袈裟衣钵,你实在要想和我亲近,可以随我教,成为佛教信徒,在来世中,为佛护法,不作业障,不生恶心,这样才能成为我的亲友。当时,欢喜王听得这番话非常高兴,说道:“我按照缘分遇上你,从今以后,我定跟随你们守护法,作善事。”于是毗那夜迦女含笑与之相抱。
因此,人们看到的欢喜佛都是男女双佛相拥抱的形状。这一切正如佛经所说:应该以妇女的身体得度的人,佛就应变成女人去超度他。”
说完一大段话,呼伦大师就微笑着等在一边,让张冰自己去消化。
晕!张冰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晕!不过他也知道了一点,原来那个释迦牟尼所说的故事是《四部毗那夜迦法》这部佛经上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那么,看来那个释迦牟尼假扮的嫌疑更大了。
张冰心里骂了一声,面子上却不得不继续向呼伦大师请教,他发誓要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然到时对方又来些装神弄鬼的东西,吵的他不得安宁那就得不偿失了。
“晚辈愚昧,还请大师继续指点,务必叫我明白佛法无边的真理!”张冰送了一顶高帽子给对方戴上,他怕对方不耐烦。
呼伦大师微微一笑,张冰的伎俩他看得很清楚,但不值得计较,对方一心要弄明白这一段典故,也算是藏传密宗的有缘之人,他费些功夫也是应该的。
“先说刚才那个故事,通俗直白的翻译就是:崇尚婆罗门教的国王“毗那夜迦”残忍成性,杀戮佛教徒,释迦牟尼派观世音化为**和“毗那夜迦”交媾,醉于女色的“毗那夜迦”终为**所征服而皈依佛教,成为佛坛上众金刚的主尊。这个说的是欢喜佛的身份来历,观音所化**也称毗那夜迦女,欢喜王称为毗那夜迦男,也即后来的明王明妃,施主明白没有?”
NND,早这么说不就得了,刚才被称呼搞乱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呀!真是故弄玄虚,就欺负我们这些对佛教一点也没有常识的人!张冰心里郁闷的呸了一声,点点头算是明白了。
“好,这点明白了,和尚就再给施主解释一下藏传密宗的主要观点以及与他密切相连的印度教的观点,施主就可以通过此去获得你需要的答案了。”呼伦大师一步步引导着张冰,执着敬业的精神让张冰心里敬佩的很,连带着也认真肃敬起来。
“密宗7世纪出于印度,唐代传人中国,在西藏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藏传密宗。藏传密宗佛教(俗称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它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与被称为“显教”的汉地佛教相比,显教以理论探索为主,而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主要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欢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宗喀巴大师说:“调心要令信所缘”,对着欢喜佛“观形鉴视”,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明王那些凶恶的面目不仅是用来吓退外界的妖魔的,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对付自身,对付内孽障的。而与这些看似残暴的明王合为一体的妩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经上的话来说,叫做“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她以爱欲供奉那些残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后再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
“与佛教显教所主张的非存在(“无”)不同,密教肯定现实世界是存在的(“有”)。在肯定万物的基础上,密教认为阴阳两性的结合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后的解脱。“欢喜佛”正是这种理论观念的图解。”
停顿了一会儿,呼伦大师看到张冰有所感悟,才继续说道,“下面,和尚再给施主讲讲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以及双方的历史,以便施主更好的理解。要知道,密宗就是佛教在危难时刻吸收印度教的一些观点才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
“佛教和印度教之间本来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佛教否认有创造宇宙万有和主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则主张万物都是由无所不能的梵神创造的。佛教主张“中道”,反对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不是极端自我折磨,就是放纵酒色。在社会生活中,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印度教则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在艺术表现上,佛教追求平和宁静的理想,而印度教却力图用强烈的动感变化来表现宇宙神明的威仪。但是在笈多王朝(320年-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在南印度,由于印度教非常得势,佛教势力甚至被排除于这些地区之外。而在古印度另端的孟加拉地区,在帕拉王朝(750-1150年)的庇护统治下,佛教又保存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成为印度次大陆行将消失的佛教的最后堡垒。”
“不过这时的佛教为了延续自己的发展,已经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内容,衍变为密宗。佛教艺术也深受印度教影响,引进了许多印度教的护法神,出现了多头多臂的菩萨像、愤怒姿态的神像,以及其他强调神秘性和官能性的神像。特别典型的是出现了许多男女双修的形象。究其本原,这些男女双修也是印度教性力派影响下的产物。”
“密教也称坦多罗教,坦多罗tantra(密咒)的词根tan的原义就是生殖、繁衍。它继承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纵乐派)的思想和实践。与印度教中其他门派相比性力派是种行动体系。它也寻求解脱,但不在来世,而在“此生”,它不禁绝尘世中的各种享乐,反而去尽力地挖掘种种声色之娱及“山神”经验。性力派特别重视性能量和性信仰仪式,认为性是最大的创造性能源,通过**可以使人类灵魂和中的创造性能源激扬起来,与宇宙灵魂的大能合流,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为此他们直接把**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中使男女通神,这种仪式称为“轮宝供养”。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已婚或未婚的数对男女出席举行“五种享乐”。前四种是鱼、肉、酒、谷物和饮食,最后一种是**。在**之前需冥想和其他准备,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然后以多种形式进行**,男女在极乐中溶为一体,体验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情景。在欢喜佛图象和明王妃合抱交媾之相,明妃搂抱其头,一足围绕其腰,正是所谓“大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