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少年朱熹

朱熹听后,却是叹了一口气,劝慰道:“爹,我知道您还忠于太上皇,反对汉王掌握朝中大权。但您看看,太上皇当政时,我朝连战连败,丧失北方大片领土,财政拮据,官吏腐败,民不聊生。而汉王掌权只有一年不到,但各地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金军和辽军皆被击败。被金军洗劫的江南之地也很快恢复了元气。新皇登基,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海外诸国皆来朝贡。这可是太上皇在时从未出现的事。只要人民过得好,何必在意谁当政呢?”

朱松一听,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道:“熹儿,你怎么会站在岳云一方说话?武将干政,原本就是朝廷大忌,而且岳云扶持赵琢上台,名义上尊其为我大宋新帝,却不将朝政交于他手,对朝中诸事皆擅作主张,自号首相,大权独揽,乃是实实在在的奸臣啊!你可别被他的一些收买人心举动蒙蔽了啊!”

朱熹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在这方面,自己和父亲的看法差距是南辕北辙了。而且父亲是个老顽固,想说服他太难。只不过,从父亲中午的回来的表情看,似乎在赵构那里遇到了什么问题,导致十分不快。

他知道自己父亲虽然迂腐,却是一个刚正不阿之人,要不然也不会以前秦桧多次招揽他都拒绝了。能让他如此难受,只怕是赵构有什么决定引起了他的反感吧。

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心思活跃了起来。回忆起在临安学院时。教授他算术的老师曾在课间悄悄给他说的话:“朱熹同学,如果你感觉你父亲有什么异常,一定尽快告诉我,这样才能阻止你父亲犯错,以免成为朝廷和民众的罪人!”

“爹,我下午还要去学院一趟,拿些书回来复习!你好好休息一下吧!”朱熹回头对自己父亲说道。

朱松倒是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快去快回吧……三个时辰后,几份情报已经汇集在岳云的桌上。

第一份:监察部报告,上午刘子羽、王居正、朱松、何铸、王嘉五人探望了赵构。密谈近半个时辰,内容不详,但出门时。朱松与王居正二人脸有怒意。

第二份:情报部报告,午饭后,王嘉到了临安码头,坐上了到高丽的船只。据情报人员估计,因最近对前往金国的船只排查较严,极有可能是先到高丽,再从高丽坐船到金国。

第三份:刑部报告,朱松之子朱熹向刑部设在临安学院的眼线禀报,称朱松在上午见过赵构之后,表现极不正常。十分愤怒,应是赵构做出了某样举措,让朱松极为不满,刑部认为,可以对朱松进行争取。让其吐露赵构的计划。

岳云看着这几份情报,不禁感叹道:“这万俟卨还真卖力,他把刑部快搞成联邦调查局了,竟然把临安学院的老师也发展成了他的眼线,还把朱松的儿子朱熹也说服站在自己这一边了……”

“等等!朱熹……”看到这个名字,岳云突然觉得眼熟。

回忆了片刻之后。不禁一拍大腿,惊叫道:“这不就是那位理学大师吗?”

朱熹的名气在后世太大了。他生于绍兴十年(公元1130年),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十八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他这时不禁对这位牛人大感兴趣,眼下的朱熹才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加以塑造,他极有可能不会成为一个理学大师,反而会成为一位宣扬新思想的教育家。

想到这里,岳云便对身边的杨兴道:“杨兴,帮我去通知一下万俟卨,让他安排我和朱熹见一面吧,我看看这小子堪不堪重用!”

杨兴听后,不禁有些惊奇,这朱熹不过才是个毛头小子,且是对岳云不太服气的朱松之子,怎么岳云还对其大有兴趣呢?

他略有些迟疑,提醒道:“汉王,这朱熹才十七岁也就罢了,毕竟现在提拔的许多官员岁数也都不大……只是,这朱熹平素可没听说他有多出众啊。顶多就是年少时背四书五经比较厉害,而且还是朱松的儿子,万一提拔到重要岗位后,和他老子一个想法,可就成了我们的心腹大患啊!”

岳云听后,却是微微一笑道:“杨兴,你放心,这些道理我自然明白,不过此人如果运用得当,必是第二个陆游,当年我提拔陆游为红河州知府时,他也只有十七岁,也是很多人反对。但事实证明,他干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我有信心,朱熹也会同样出色的!”

听岳云如此一说,杨兴自然便不好说什么了,于是便躬身行了一礼,然后下去通知万俟卨了……RQ

第401章 潜入浣衣院第209章 使节团被劫持第540章 巴东之战(上)第517章 袭营之战(上)第44章 新式拐杖第151章 秦熺回京第436章 离别前的缠绵第744章 出兵南洋的决定第611章 招摇撞骗的岳云第685章 宋金大海战(三)第536章 初战巴东(中)第517章 袭营之战(上)第544章 势如破竹的辽军第93章 秦桧的诡计第823章 洞房花烛夜第102章 进抵襄阳第654章 万俟卨的计策第335章 蔡景方的阴谋第437章 南宋剧变(上)第718章 赵琢的篡权大计(上)第624章 逃之夭夭第94章 全能太守第503章 宋金之间的首场海战(四)第511章 德昭朝廷第452章 纠结的李家第167章 决战小商河(八)第192章 掌控信阳第113章 负荆请罪第711章 西姜口之战第546章 耶律松山的应对第332章 薜源相投第580章 赵构的还价第404章 新的计划第276章 秦桧的算计第767章 德州之战(下)第517章 袭营之战(上)第413章 潼关之战(四)第121章 明确思想第475章 台湾军事学院第310章 赵构召见第388章 有理有节的胜利第633章 第一道关隘第182章 局面难打开第559章 辽军奇袭的惨败第427章 汉城危机第728章 宴会的异常情况第299章 大获全胜第781章 沙河之战的序幕第730章 赵琢之死第413章 潼关之战(四)第87章 善后事宜第358章 刘光世赴任第10章 群体性上访第703章 拯救大帅岳飞第53章 舌战金使第373章 “吕宋国”的覆灭第194章 约法三章第426章 逃出金国第384章 与赵滢儿的谈判第121章 明确思想第571章 黄秀丽的逆推第296章 攻岛计划第649章 前往四川第482章 完颜亮南侵第287章 帐薄的问题第447章 占城驸马第210章 无理的要求第365章 萨摩藩的覆灭(下)第779章 辽国援军到了第46章 说服虞允文第263章 李清照的邀请第134章 汴京之战(一)第539章 再战巴东第323章 诗词较量(下)第250章 临安,我来了!第613章 横插一杠子第380章 千钧一发第94章 全能太守第236章 葫芦谷之战(五)第361章 鹿儿岛海战第369章 收获颇丰第316章 扑朔迷离第536章 初战巴东(中)第434章 席间惊变第698章 张宪的重大进展第816章 大决战(下)第768章 德州光复第658章 新科举考试第569章 赵构现身第243章 混乱的临安城第165章 决战小商河(六)第143章 紧追不舍第14章 文人与商人第487章 采石矶之战第487章 采石矶之战第710章 纥石烈志宁的挑战第296章 攻岛计划第753章 曼德勒攻防战(四)第161章 决战小商河(二)第322章 诗词较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