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

第169章 西虏猖獗

八月,秋高气爽……

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日子,理应是值得高兴的日子。

可是南京城奉天殿外,却是一片寂静。

奉天殿广场上,数百名正五品以上官员眼观鼻,鼻观心。

奉天殿门口,正三品以上官员也是如此。

唯一没有沉默的,是那名正在低头上疏的正五品礼部官员。

“丁巳朔戊午,陕西行都司肃州卫上疏,国使傅安、郭骥,及率将士一千五百余人于今岁二月抵达帖木儿国都。”

“然帖木儿傲慢,言“倨中国去我远,天子何如我也?”,遂扣国使。”

“百户官张樽率十数人及时逃离,于七月返回肃州卫,遂上疏言情,请朝廷派兵救援国使……”

礼部官员的话说完了,可奉天殿上下却更为寂静了。

朱元璋脸上无悲无喜,倒是那朱允炆眼神忽明忽暗。

“还真被他说对了……”

朱允炆脸色很不好看,脑中瞬间想到了那张消失好几个月消息的面孔。

当初朱高煦在武英殿里的话还依稀在耳,如今不过才过去两年不到,事情却被他说中并发生。

那帖木儿,难道真的要出兵入侵我大明吗……

朱允炆将目光放到了自家皇爷爷身上,相比较他,朱元璋依旧稳坐钓鱼台。

“那张樽,如今到哪了。”

朱元璋缓缓开口,礼部尚书门克新上前一步,持着笏板作揖道:

“那张樽,如今已经在奉天门外候着,等待陛下传见。”

“传他上来。”朱元璋不假思索的开口,门克新也作揖应下,随后命人去传张樽。

约两字时,朱元璋便看到一名武官被人带着穿过奉天广场,往奉天殿上来。

不多时,那人便来到了奉天殿门前,并五拜三叩道:“百户官张樽,参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那帖木儿国,国力如何?”

朱元璋脑中还记得朱高煦说过,帖木儿有民两千余万,兵马数十万,因此他想知道是不是朱高煦那小子胡诌。

“臣与国使一路西行,越往西便越为繁华,那撒马尔罕人口丝毫不亚于苏松等府繁华。”

“其麾下兵马,虽说不如国朝明甲俱全,却也能将锁子、明甲装备其军,依臣这一路过去,所见兵马便不下数万。”

“据其官员所说,其最精锐兵马还在外征战,控弦之士便不下三十万。”

“此次他们不仅扣押我朝国使,还将西边的鲁迷(奥斯曼)国国使一同扣押,以示其国强大。”

张樽诉说着自己这一路所看到的一切,而他口中讲述的种种,也让金台前的六部尚书、五军都督等文臣勋贵紧皱眉头。

单一来说,帖木儿官员或许是在夸大自己的实力,但对于大明朝来说,刚刚将蒙古人赶回漠北的他们还未享受几年太平,如今突然又冒出这样一个强大的蒙古人国家,饶是他们足够有自信,那防范之心却不敢松懈。

更何况,当年渤海郡王朱高煦在武英殿为傅友德、冯胜开罪的说辞,基本朝中正四品以上官员都有所耳闻。

现在扣押使臣这事情被朱高煦说中了,那帖木儿是否会真的借助别失八里国作为跳板,从西域入侵大明的河西走廊?

“你们以为如何……”

朱元璋坐在黄帐之下,金台之上,轻声开口。

在其面前,众人纷纷催动脑筋,沉吟了许久后才有一人上前。

“臣曹国公李景隆以为,帖木儿距国朝数千里之遥,即便有别失八里国相助,却也不是那么容易侵犯我大明。”

“当务之急,应当是派使臣前往别失八里国,打探其态度如何。”

“若是真如当年渤海郡王所言,那理当防范。”

“如何防范?”朱元璋心里有自己的主意,却还是询问李景隆。

对此,李景隆也没有露怯,而是根据自己所知的河西情况分析道:“河西之地,如今常以陕西输粮才得以维持,当地色目、胡鞑、番人常有叛乱。”

“臣以为,可增设卫所,增加屯兵,大开其屯田,以养军用。”

“若行此法,不出三载,河西诸卫皆可自给自足。”

李景隆毕竟经略过西北,还主持过松潘地区的茶马贸易,对于陇山以西的地情地貌还是十分了解的。

在他看来,河西走廊虽然比起汉唐时贫苦恶劣了许多,但也不是不能屯田耕种,最少地图上有卫所的地方,基本都紧邻祁连山上流下的河流。

只要合理利用这些河流,依旧可以开垦田地,并且还是质量仅次于水田的水浇田。

不过想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开垦荒地为水浇田,那就需要足够多的屯田兵。

在不影响战兵数量的情况下,屯田兵只能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增加。

李景隆对此心知肚明,而朱元璋也更为果决,他目光扫视左右,随后开口道:

“诏令四川承宣布政司,移成都府民户五千前往陕西汉中,又移陕西汉中三千民户编为军户前往陕西行都司。”

“臣,领旨……”六部尚书纷纷作揖,朱元璋继而再开口道:

“礼部派人前往别失八里国,询问其国主近况,若是别失八里有助帖木儿之心,速速回禀。”

“臣领命……”礼部尚书门克新作揖应下。

见此情况,朱元璋也起身离开了金台,旁边的鸿胪寺卿见状唱声:“散朝——”

“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唱礼,随后在朱元璋离去后,先后有条不紊的离开了广场上。

在他们走后,五军都督府的李景隆等人也继而离去。

倒是朱允炆与六部尚书留了下来,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留下了,最少户部尚书郁新转身离去了。

瞧着郁新离去的背影,朱允炆倒是不觉奇怪,只是上前皱眉对暴昭等其余五部尚书开口道:

“这事情,倒是让高煦给料中了,你们以为那别失八里国的国主是否会嫁女给帖木儿?”

“这……”暴昭等人面面相觑,却是说不出个一二。

他们这群人里,哪怕是北方山西人的暴昭,也不曾了解过陇山以西的一些事情。

倒不是他们不想了解,而是即便想要了解,也得听得懂当地官员的话才行。

更何况,甘肃行都司的军户读书都还没几年,基本都没有参加科举,因此他们想了解陇西是十分困难的。

这个时候,众人不免怀念起傅友德和冯胜了。

起码二人对陇山以西十分了解,而且又是当世名将,若是他们在……

“罢了。”朱允炆有些不喜,但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平静。

他朝暴昭等人作揖,众人也纷纷回礼,而后看着他转身离去。

见他离去,众人也先后离去。

在他们离去的同时,帖木儿扣大明使臣的事情,也通过塘报传遍了各地衙门。

这其中不少人都有些担心蒙古人会卷土重来,但只有始作俑者的朱高煦才最清楚,帖木儿根本没有实力远征大明。

“殿下,您不担心吗?”

八月中旬的吉林城承运殿里,看着面带笑意看完塘报的朱高煦,亦失哈脸上忧虑之色难以掩盖。

“担心?”朱高煦放下塘报,脸上笑容更甚:“与其担心这些,不如担心担心我的稻田什么时候成熟,又能产出实粮几何。”

朱高煦确实不担心帖木儿的事情,因为他记得没错的话,帖木儿当下应该准备同印度西北地区的德里交战。

这场战事会拖住他大半年的时间,随后接着爆发叙利亚战争和安哥拉战争。

等他回过头来,大明靖难之役已经结束,他错过了最好的东征时间。

当然,这是朱高煦这个清楚历史的人才能知道的情报。

如果当下的大明去打探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那他们就会获得许多让朝野震动的消息。

礼部现在派人前往东察合台汗国,那应该可以打听到其大汗黑的儿火者派其长子沙米·加罕前往撒马儿罕,商谈同帖木儿和亲的消息。

不仅如此,黑的儿火者汗还在两国商谈结束后,将宗室之中的一名公主嫁给帖木儿,并与帖木儿签订盟约。

他不仅将女儿嫁给帖木儿为妻,还口头承诺,日后会为帖木儿的东征活动准备粮饷。

尽管这些消息,都只是黑的儿火者汗为了稳住帖木儿而做出的部分假消息和妥协,但在大明看来,这不就是他们之间结盟的手段吗?

所以,如果朱高煦没有猜错,那等到明年大明得知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结盟的消息,便一定会增加甘肃屯兵,一直到帖木儿和东察合台汗国汗国撕破脸才会撤军。

不过,这两个国家撕破脸皮,得等到三年后的建文元年。

建文元年,这一年的整个世界,可以说是十分热闹……

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去世,其子继位后率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撕破脸皮,两国战火再起。

其次,北元的额勒伯克汗为部下所杀,坤帖木儿被立为王。

往东南亚看去,安南国相黎季牦杀其主陈日焜,拥立自己的长子颐为王,不久,黎季牦杀子颐,立幼子寅,因其年幼而诛杀,自立称王。

至于欧洲,朱高煦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将会继位,而英国也会在他即位后不久爆发贵族叛乱。

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国外的事情,若说国内,那则是更为热闹。

朱允炆下令包围湘王府,湘王自杀,随后又废齐、代、岷三王为庶人,朱棣被逼奉天靖难…… 这一年,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各国皆有大事爆发,可谓热闹。

到了那个时候,朱允炆根本来不及获知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也不敢轻易调离甘肃等卫兵马。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朱棣已经解决了大宁,而自己……

朱高煦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却是让面前的亦失哈看不懂他在想什么。

其实这个时候,朱高煦在想自己有没有机会拿下西域。

诚然,眼下的东察合台汗国对大明十分恭顺,但这是因为大明强大。

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朱元璋和朱棣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朱元璋从洪武八年开始在肃州以西设立安定卫,随后又会在明年的洪武三十年设置罕东卫。

尽管这些卫所都是蒙古人当政,但他们毕竟还是大明的臣属,而朱元璋的这些布局,也让大明逐渐对哈密地区形成了战略包围,为日后朱棣经略哈密打下了基础。

等到朱棣靖难结束后,经过三四年的休养生息,朱棣又开始着手对西北进一步深入。

先是册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不过这人在哈密根基不稳、威望不足,致使他连三五千人的哈密都难以管理。

与此同时,由于他接受大明册封,并且帮助大明打探西域和漠西的消息,因此哈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大明对西北的边防前哨。

这样的情况,引起了哈密周边势力的不安。

北元大汗鬼力赤在获知哈密倒向大明后,立马派人前往哈密刺探消息。

在得知安克帖木儿毫无威望后,鬼力赤当即便派人将安克帖木儿毒死。

安克帖木儿死后,尽管他有自己的孩子,但由于他的侄子脱脱自幼被俘入大明,因此朱棣为了更好的控制哈密,于是决定派他前往哈密继位,继续为大明稳住哈密。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朱棣直接干预哈密内部事务,并重新进行西北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

在朱棣的压力下,哈密贵族们只能被迫接受了脱脱袭封忠顺王的事实。

不仅如此,朱棣为了保护脱脱,还派了一百甲兵充当他的护卫。

一百甲兵对于只有三五千人的哈密卫来说,绝对是威慑力极大的一股力量。

不过脱脱带领着一百明军入驻哈密的举动,也让当地贵族开始不舒服,毕竟安克帖木儿有自己的继承人,脱脱属于鸠占鹊巢,因此他们开始派人与北元鬼力赤密谋驱赶脱脱。

这一消息被朱棣很快获知,因此朱棣派遣千余骑兵常年来往哈密与肃州之间。

然而即便有着明军在一旁威慑,但由于脱脱毫无威望,且无能力,最后脱脱还是被当地贵族驱逐出了哈密,对此朱棣极为失望。

毕竟朱棣寄大希望于脱脱身上,希望他能为大明守住这个明军进驻西域的桥头堡。

结果脱脱和支持大明的五六百哈密百姓被驱赶,并且在逃回肃州后纷纷乐不思蜀,整天就是种瓜放债,生计百出,把甘肃视为人间天堂,完全乐不思蜀。

他们的这副模样,让许多文臣明里暗里的都认为朱棣做错了,就连朱棣都陷入自我怀疑,继而对哈密轻视了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大明却并非没有再次拿下西域的可能。

毕竟在脱脱被驱赶后,哈密贵族依旧愿意被大明弱羁縻,而东察合台汗国也承担着为大明侦查鞑靼、瓦剌两部情报,时不时配合明军出塞的任务。

这样的局面,本该很好的维持下去,然而它却在宣德年间发生了变化。

宣德三年,东察合台汗国大汗在作战中身亡,此时因为王位问题,东察合台汗国贵族分成两派,整整闹了七年时间。

可以说这七年时间里,是大明介入西域的最好机会,但这个时候的大明皇帝,是朱高煦的那个未来大侄子朱瞻基。

朱瞻基曾经明确讲述过他自己的军事理论,他反对汉武帝“海内虚耗“和唐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的战略思想,主张“有寇则乘机剿捕,寇去不必穷追”的守备战略。

这条战略看上去与老朱的“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守边战略一样,但问题是老朱的守边战略,他是一条也没有遵行。

既没有移民实边,又没有恢复洪武年间的漠南卫所,搞得北地沿边兵马不经训练,放任瓦剌坐大。

放着现成的作业不抄,偏偏在意那百来万石粮食而缩在关内,错过了出兵西域和打击鞑靼、瓦剌的两个重要战略时机。

一想到自己那个大侄子,朱高煦就有些上火。

他那十年寿命,还不如全拿给朱高煦那好大哥朱高炽,起码朱高炽知道守边要怎么守。

明明是一个不错的骑将,朱棣活着的时候他表现也十分惹眼,结果当了皇帝就畏首畏尾了。

“果然,这大位置就得我来做!”

朱高煦暗自笃定,同时也站了起来,对亦失哈说道:“走,陪我出去看看。”

“是”虽然不明朱高煦的想法,但亦失哈却从不质疑他,因为朱高煦在大方向上从没有出过错。

他既然不担心西北的事情,那就说明西北很难有事情。

跟着朱高煦走出渤海王府,亦失哈在走出的同时回头看了一眼,随后对朱高煦的背影道:“殿下,王府是不是得修葺扩宽一下?”

“嗯?”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也停下脚步,转过了身来。

他看着自己那低矮的渤海王府,虽然并不觉得寒酸,但这王府确实是张纯他们抓紧时间抢修出来的,因此有着不少毛病。

例如火墙和火道无法对所有房间供暖,以及部分房间积水,返潮等现象。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了看四周,只见王府四周的房屋已经大多被推倒,废墟之中到处都是正在为自己干活的百姓们。

房屋被推倒,并不是它们都是危房,而是因为当下的吉林城正在进行重筑。

城内连接育苗田的供暖管道正在铺设,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修建的所有房屋都将有火墙和火道进行单独的街道供暖。

供暖燃烧后的水蒸气,将通过火道的倾斜角度,经过育苗田,流入松花江。

火道加上火墙,以及可以保温的马粪,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把热量更久的留在育苗田的范围,继而让育苗田在三月就能生长秧苗,继而在四月抛秧。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吉林城百姓过个较为温暖的冬季,也能让育苗田始终保持温热。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耗费燃料。

经过朱高煦的计算,吉林城五万余人,从十一月开始供暖,三月末停止,五个月时间里,总共需要二千余万斤柴。

由于数量庞大,因此即便可以满足,但也会把四周的树木砍伐一空。

好在对于柴的索取,朱高煦早就做好了明文规定,将松花江上游的山林做出了规划,把临近松花江的长白山脉划为二十个区域,每年换一个区域。

当然,这里的供暖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供暖系统,说白了也就是让屋子里能保持在零度以上,不可能达到后世供暖的屋内十八度以上。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政策放在工业革命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了不起的仁政。

“城内火道的铺设都进行如何了?”

想起自己在吉林城的种种新政,朱高煦就有种自豪感。

“已经基本竣工,因此奴婢才询问是否需要翻修王府。”

亦失哈交代着,同时给出方案道:“奴婢以为,可以先拆前院,随后铺设前院火道,而后修建火墙,加盖房屋,让王妃她们从后院搬到前院,随后再拆后院,以此类推。”

“这王府确实有些小,议事起来不方便。”听到亦失哈这么说,朱高煦也围绕着王府走了两圈,最后才说道:

“这样吧,就按照朝廷的礼制,修个东西阔四十六丈,南北长六十二丈,门楼四座、置承运一殿、厨库各一座、米仓一处,厅廊五十六,屋舍二百六十间的郡王府。”

朱高煦这般说着,但就这一句话,便让眼下的郡王府面积翻了数倍。

原本占地不过九亩三分的王府,经他一句话,便成了四十七亩六分地的规模。

当然,朱高煦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日后做准备。

他可以肯定,当朱允炆要对燕府削藩,那自己将会与朱棣一起被接管兵权。

届时,朱允炆估计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假惺惺的给自己留个几百护卫。

到时候,这几百护卫都必须住在王府之中,因此王府不够大是不行的。

“奴婢领命。”见朱高煦同意扩建王府,亦失哈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他走到了一旁指挥百姓们修建水稻的一名吏目旁,对吏目指着渤海王府指指点点,吏目也颔首应下。

朱高煦好奇走了上去:“你说什么了?”

“呵呵”亦失哈尴尬笑道:“奴婢让他去找城中工匠,早些把王府给推平重建。”

“额……”听到亦失哈的话,尽管知道这是好事,但朱高煦总感觉奇奇怪怪的。

“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打扰到王妃就行。”

摆摆手,朱高煦提起了郭琰,心中有些头疼。

击退哈剌兀后,郭琰就时常问他何时同房,对此朱高煦倒也想,但是不是与郭琰,而是与她带来的那两名婢女。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对现在的郭琰,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尽管在这个时代是合法的,但内心的那些想法还是没办法彻底抛弃。

对此,他只能以王府太小,配不上她身份来搪塞。

不过这搪塞久了,终究还是得迎来个结果。

等这新的王府弄好了,朱高煦也就没有理由回避了,不过就算到了那个时候,估计郭琰也才……

“唉……”朱高煦长叹一口气,一旁的亦失哈见状,还以为他是觉得修建新王府劳民伤财,因此故意岔开话题:“殿下,该去看看各坊的工地了。”

“走吧。”抛下那些想法,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先走,自己跟在他身后。

二人一路走去,路上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许多百姓见到朱高煦,纷纷停下手中活计,向朱高煦作揖。

路上,时不时还有人喊着亦失哈,称呼他为大人或将军。

这样的感觉,让亦失哈挺起了胸膛,朱高煦在他身旁也看得十分高兴……

(本章完)

第52章 街头斗嘴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11章 亲亲相争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第92章 鸟尽弓藏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17章 兴亡百姓苦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94章 朝夕祸福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254.第254章 登州海战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111章 喜事连连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第500章 朱门父子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80章 紫金山下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21章 权力游戏第21章 权力游戏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26章 羽林左卫第134章 以待天时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75章 永乐无憾第74章 二子善谋第479章 传统手艺第90章 燕府三宝第92章 鸟尽弓藏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453章 棒鸡倭狗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338章 朝贡外交体系第405章 怨种父子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47章 瘈狗噬人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69章 爷孙和睦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第544章 各有心思244.第244章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9章 营中小院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103章 乱我家者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23章 爷孙较劲第594章 后记隆庆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87章 后记景泰第569章 安西北庭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486章 为人三思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59章 自由贸易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347章 郑和回国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