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

第234章 烽火夏至

“杀!杀!杀!”

“注意队形,不要抢步,在战场上错了一步就是你们身死!”

六月二十日,北平城外充斥着喊杀声,不过这并不是南军前来攻城,而是朱棣在训练从北平、永平等地招募的兵卒。

由于朱高煦的逼迫,朱棣的起兵时间比历史上早了两个月,而时间的提前就导致了南军的物资与兵马还没有来得及集结。

原本朱允炆是准备调集十三万大军于开封,归耿炳文节制时再动手削藩。

结果朱高煦与朱棣提前动手,致使南军集结还未结束。

加上房昭被朱棣快速击败,朱高煦也把辽东搅得一团乱,朱棣没了吴高和杨文的牵制,倒是可以安下心来练兵,以对付即将北上的耿炳文。

时局如此,朱棣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他还没想到自家老二居然能把吴高打得节节败退。

只是如果朱高煦在他身旁,兴许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他动手太慢了,正如眼下……

“那人说甚?”

当朱棣带着朱高炽与朱高燧巡视城外训练的兵马时,张玉派人送来了消息。

只是这消息的内容,让朱棣有些不敢置信。

前来报信的人,乃是已经被拔擢为千户官孟瑛,见自家殿下不信,他无奈只能二次开口:

“二殿下差人从金州乘船渡海抵达永平,说辽南四州已经全部拿下,辽阳、抚顺投诚,刘真败走九连城,唯有耿𤩽还在据守沈阳。”

“此外,二殿下已经遣兵万人渡过辽河,眼下恐怕已经兵抵广宁了。”

“二殿下希望殿下您能派人强攻山海关与宁远,与他首尾夹击辽西兵马,这是那人带来的渤海印信。”

孟瑛交代完一切,还递上了一个木盒。

朱棣接过木盒打开后,果然看到了渤海王府制下的指挥使印信,一旁还有渤海郡王印章印下的白纸。

看到这张白纸,朱棣便已经相信了那人是朱高煦派来的,不过他还是不敢相信,朱高煦居然这么快就拿下了辽南与辽北、辽阳。

“老二那边有多少人马,那人说了吗?”

朱棣不敢置信的看向孟瑛,孟瑛摇摇头:“没说,不过从他的只言片语里,张指挥使推断二殿下那边应该有不少于三万人,不然无法包围耿𤩽,击退刘真,同时还向广宁开展攻势。”

张玉的分析没有问题,至少在朱棣看来是这样的。

他可不相信自家老二就凭手上那一万六千人就敢于叫板辽东都司,并且还能把拥兵六万的辽东都司打得全线溃败。

“无碍,反正也没俺们多。”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笑着看向了自己的兵马。

击败房昭后,他将怀来人口迁到了昌平,又从降兵和北平、永平百姓之中募兵三万。

算上倒戈向他的怀来卫指挥使刘真,以及开平五卫兵马,他手中已经有了七万大军。

如今他手上的军民合计不过三十八万余人,而粮食却有二百四十余万石,足够养军民一年半。

在朱棣看来,自家老二唯一好过他的就是他只需要守肇州、复州、金州就足够,而自己四面皆敌,局势比他更复杂,调动的军队数量也被限制着。

不过,如果真的按照老二的话来办,那他就可以先拿下辽西,然后指挥老二拿下大宁,两师会兵来应对耿炳文手中十三万大军。

以十万对十三万,朱棣有自信能对付耿炳文。

“让朱能率燕山三卫进攻山海关,若是拿不下,那半个月后我亲自带兵去帮他。”

朱棣对孟瑛下令,孟瑛也作揖应下。

待他转身离去,朱棣才转身看向了刚才一直处于惊讶中的朱高炽与朱高燧。

“爹,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和二哥会师了?”

朱高燧整日担惊受怕,生怕南边百万大军挥师北上。

如今听到自家二哥拿下辽河以东除沈阳、九连城外所有城池,他心里自然放松了不少,心情也愉悦了起来。

“自然!”朱棣摸摸大胡子:“到时候俺带你们二哥南下,看看能不能让朱允炆那小崽子把黄子澄和齐泰给交出来。”

有朱高煦帮助,朱棣对于谈和之事更有把握了,不过等他看向朱高炽时,他却疑惑道:“老大怎么不说话?”

朱高炽全程都在听着自家父亲与自家二弟的骑兵事宜,但他却没有什么表态,这让朱棣疑惑。

见状,朱高炽也不安道:“南边的朝廷若是知道了老二把辽南拿下,恐怕会向长兴侯增兵。”

“倒也是……”朱棣哈哈笑道:“不过没事,你们好好看着俺与老二大展身手便是。”

朱棣眼下还能笑出来,心里还想着等和朱高煦汇合之后指挥朱高煦去打大宁。

倒是相比较他这边的高兴,他们口中的朱允炆此刻却暴跳如雷……

“沈阳坚守二十九日依然牵制贼军,可那盖州和复州怎么连五日都没守下来?”

紫禁城武英殿内,朱允炆拿着山东都司送来的奏疏,尽情质问着暴昭、齐泰、黄子澄三人。

三人之中,唯有齐泰精通兵事,因此齐泰也无奈道:“陛下,渤海庶人火炮犀利,复州不是没有守城,而是实在守不下来,其百户官以上将领尽数阵没,可见他们已经死守到了最后一刻。”

“那刘真以万九之数强攻九日都无法拿下守军六千的金州,也可见渤海贼军精锐,非西南贼寇可比。”

齐泰也很是无奈,他们动手削藩前,哪里知道朱高煦会藏着这么多兵。

原先他们估计朱高煦手上最多也就两万兵马,除去留守兵马,顶多能带一万五千人南下。

可事实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打了他们的脸,朱高煦南下便带了近四万大军,一路南下兵马还越打越多。

算上投降的辽阳、海州、盖州、金州、三万卫等城池,朱高煦的兵力恐怕已经接近六万。

他这六万加上朱棣那六万,联合起来便是十二万,几乎快比上耿炳文那尚未集结完毕的大军了。

“现在渤海庶人的兵马已经渡过辽河,进攻广宁,宁王也以广宁危急来拒绝入京,只有谷王和辽王南下入京,伱们说该如何?”

朱允炆扫视齐泰他们,道出朝廷前番下发政令执行情况。

辽王朱植与谷王朱穗二人不用多说,朱植的军队都是郭英帮忙训练,朱植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来接管军队就遭遇了朱元璋崩殂,朱允炆接管三护卫兵权一事。

谷王朱绥更不用说,先前他就被房昭所节制,房昭大败后,他的三护卫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而距离他不远处的大同还有不少于一万官兵,因此在接到旨意后,他干脆交了兵权南下。

他们如此爽快也是有原因的,不管是谷王朱穗还是辽王朱植,他们实际上都是和朱允炆同时长大的一批人,加上他们的作用也只是防止燕、晋两个强藩勾结,所以削藩是怎么都削不到他们头上的。

相较于他们,宁王朱权早在卜万接管兵权后,就带人闭了王府大门,带着三千护卫在王府内过自己的日子。

朱允炆传他入京,可怀来、开平被朱棣所获,广宁又遭到朱高煦进犯,朱权干脆以辽事不安稳,无法南下而搪塞过去。

朱允炆兴许不会对辽王和谷王出手,但他朱权一旦南下,朱允炆哪怕一开始不会对他动手,日后削藩成功后也会对他下狠手。

既然如此,还不如先观望观望。

他的心思,朱允炆怎么能不知道?

如果不是眼下朱高煦与朱棣闹的事情太大,朱允炆恐怕已经让卜万和陈亨把朱权拿下,押往京城了。

朱允炆的想法,黄子澄与齐泰、暴昭也都知道,他们同样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暴昭率先站出来劝谏:“辽王南下,而广宁和山海关又有吴升、吴寿安二人驻守,想来即便不敌,也能撑到长兴侯北上。”

“没错,请陛下放心……”黄子澄跟着附和。

倒是这种时候,齐泰再次站出来唱反调。

“陛下,臣以为,眼下当调长兴侯速速北上真定驻守,同时再调陕西、四川等地兵马给长兴侯。”

“如此一来,长兴侯兵力便可有二十万左右,对燕逆的胜算更大同时,也能在荡平燕逆后,进入辽东,将渤海贼人平定,还北地太平。”

“此外,应当从大宁抽调兵马前往辽西,不管是投入广宁还是山海关,都能让辽西卡在燕逆与渤海贼人之间,让两部无法会师。”

齐泰也十分疲惫,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听他的,率先对朱棣和朱高煦动手,哪里还有那么多事情,可他偏要听黄子澄等人去削其它藩王,从而给了朱高煦准备的时间。

“调四川、湖广、陕西、江北之地的七万兵马驰援真定,归长兴侯节制。”

朱允炆这次倒是听话了,对于大宁他不太了解,因此只能委托齐泰:“请齐先生调大宁兵马前往广宁和山海关吧。”

“另外,再调松潘的杨松、潘忠带松潘九千精骑驰援,务必要在七月十五前抵达真定。”

“臣领命……”齐泰作揖应下,同时开口道:“大宁多为燕庶人旧部,因此此战可调刘真长子,新城卫指挥使刘嵩率新城、应昌、木榆、会州等卫兵马前往驰援广宁。”

“准奏!”朱允炆应下,同时再度询问:“西南战事是否要平定了?”

“回陛下,我军已经拿下嘎赖,眼下西平侯兴许已经兵抵陇川,不日便能拿下麓川允姐木,生擒刀干孟。”齐泰也算给众人鼓舞了一下士气。

“好……”朱允炆缓缓颔首:“若能平了刀干孟,届时西南十万大军便可调往北平平叛。”

“陛下放心,我朝直隶、浙江、江西三地尚有二十万可用之兵,福建及两广也有十万兵马,区区燕逆如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黄子澄跟着齐泰鼓舞人心,可朱允炆现在没有心思听这些,他想早早将这失控的局面结束。

见皇帝没心思继续讨论,三人也识趣的离开了武英殿。 朱允炆回到金台坐下,只是没等他休息两口气,便有听到户部尚书郁新求见的消息。

忍着不耐烦,朱允炆让人宣郁新入殿。

“陛下万福安康……”

郁新入殿后五拜三叩,随后才开始说起正事。

“今年以来,北边因贼寇叛乱而折损钱粮不少于三百万,开封方向,又为长兴侯调拨钱粮不下二百万。”

“这些还只是北边,而南边更甚……”

“西南战事耗空云南、四川、广西三省布政使衙门府库,四川尚能自给自足,可广西与云南却需要调拨钱粮各五十万石来维持,合计一百万。”

“以上种种相加,朝廷已经支出六百万钱粮,而如今山西房昭、辽东吴寿安、吴升及刘真等人纷纷请求朝廷调拨钱粮,前后数额相加,不下二百万之数。”

“大宁传信,言洪武三十年所调钱粮已花费大半,仅够维持七月,请调粮秣一百三十万石。”

“这些相加,合计三百三十万之数,加上损耗,恐不小于四百万数。”

郁新果然带着让人头痛的问题而来,朱允炆只是听了个大概就明白了郁新想说什么,而郁新接下来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今岁朝廷本就削减了江南赋税,又蠲免了天下拖欠赋税,加上军饷,本就负数三百万有余,眼下又徒增一千万之开销,如此下去便负数一千三百万之巨。”

“如此下去,即便高皇帝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钱粮,却也禁不住挥霍,因此臣请陛下停下今岁的江南以钞抵税之举。”

郁新言语恳切,朱允炆自然听得下来,只是听得下来是一回事,会不会做是另一回事。

“我朝廷亏欠江南久矣,年初才答应了江南百姓要在南直隶和浙江、江西行以钞抵税之法,如今却要中断,这让朝廷有何威信?”

“况且,高皇帝留下国朝三年赋税之钱粮,不就是为了让新朝新政来惠利百姓的吗?”

朱允炆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也是来自实际。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太厚了,光储存的钱粮就是大明三年的财政收入,更别提国子监的两万贡生和百万大军了。

以朱元璋留下的底子,朱允炆蠲免天下拖欠赋税根本就影响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哪怕江南三省以钞抵税也无法影响。

真正影响朝廷的,是眼下北方闹的沸沸扬扬的叛乱之举。

“陛下若是执意要以钞抵税,那臣只能请求致仕回乡了……”

郁新十分无奈,他很清楚江南三省那些乡绅富户的嘴脸,三省一旦开始以钞抵税,那就别想停下。

三省夏税秋粮合计为一千二百六十余万石,若是以钞抵税,那恐怕今年连三分之一都收不上来。

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

若是年年如此,哪怕没有当下的藩王作乱和西南兵事,朱元璋留下的底子被耗空也只是七八年的时间罢了。

既然这样,自己不如早早致仕,以免到时候被牵连。

“郁新,你是不是以为朕离开了你,那户部就不会转了?”

看着郁新居然“要挟”自己,朱允炆站起来呵斥。

只是似乎是想到了朱元璋临终前的嘱托,他还是压下脾气:“这样吧,今年以钞抵税,给三省限额四百万贯,即使用宝钞抵税,只能抵四百万贯,如何?”

朱允炆自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并且为了防止郁新日后旧事重提,他又补充道:“等平定了渤海贼寇与燕逆后,你若是还想着致仕,那朕便不拦你了。”

“臣……”郁新话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在他看来,当初朱高煦的《削藩论》就很不错,眼下的局面完全是新君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旁人。

只是他想了想,以新君对自己的态度,恐怕自己说出来也不讨喜,因此便不说了。

“臣领旨谢恩……”

“退下吧。”

朱允炆侧过身去,不想继续看郁新那模样。

郁新见状,也自知情况,摇着头离开了武英殿。

在他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在武楼门口遇到了等待这里许久的李景隆。

见到郁新,李景隆当即皱眉询问:“如何?陛下同意了吗?”

“……”郁新摇摇头,李景隆也沉默了。

“曹国公好自为之吧。”郁新似乎是看出了什么端倪,特意提醒了一句李景隆。

李景隆见状也不说什么,只是作揖,让出了道路给这位老臣通过。

待他走后,李景隆看向他的背影,只觉得像一座山,虽然峰峦已不再高耸,但依然挺拔坚韧。

只是时光流逝,高山也渐渐被填平,最后只在地上露出一个尖角。

曾经的人知道这是一座山的顶峰,后来人却只以为是个凸起的石块。

郁新这样被朱元璋托付的重臣都遭到如此对待,那自己呢……

李景隆想到了郁新刚才的话,随后沉默着转身走出了外廷。

他在西华门乘坐马车,绕行许久后停在了一座府邸前。

经过通传,很快府门大开,李景隆走下马车,走进了府邸内里。

在那府门之上,悬挂着的牌匾有着许多,但唯有最大的那块值得夸耀……【江阴侯府】。

“淅淅……”

倒茶之声响起,李景隆坐在了一处亭榭中,而他身前之人则是刚刚被调回京城的吴高。

“多谢……”

李景隆叩指表示感谢,同时端起茶杯轻嗅几下,随后才开口道:“侯爷入宫述职了吗?”

“陛下让我二十五再入宫。”吴高的声音传来,李景隆也抬头打量起了他。

他一身素袍,面容似乎苍老了几分,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与朱高煦交手疲惫所至。

李景隆想到了朱高煦,当初那个指点自己如何平倭的人。

却不想,时过境迁,如今二人已经成为了敌人。

“侯爷怎么看渤海庶人?”

李景隆明知故问,吴高却不紧不慢喝一口茶,随后摇摇头:“奇兵可称道,正兵一般,全靠火器犀利。”

“侯爷以为,辽西能挡住他吗?”李景隆再问,吴高依旧摇头:

“对敌兵力越少,他胜算越大,越多则越容易败北。”

“何解?”李景隆疑惑皱眉,吴高也如实说道:“我在铁岭时看过,他们各部并不配合不协调,一旦与我军重兵对峙,很容易在战事中出现变故。”

“我曾试着佯败来吸引他,然而他之兵马不过追击数十步便阵脚开始自乱,若不是他及时下令停止追击,我兴许能在铁岭中取胜。”

“一开始我以为是他训练兵马不精,只是不曾想在从沈阳撤往辽南时,我又见他麾下兵马阵脚稳固,难以撼动。”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未有过领兵数万对敌之情况,而为了隐藏兵马,他麾下许多兵马从未见过,因此一旦强行将他们组织一起,便会致使诸部自乱阵脚,阵容不顺。”

“倒是他麾下那数万人四下散开时阵脚稳固,非其兵力倍数不得撼动。”

说到这里,吴高喝了一口茶,又不紧不慢道:“与他对阵,切勿守城,当选择野外,集结数倍于他的重兵,逼迫他大军集中,进而围歼。”

“火器呢?”李景隆询问朱高煦麾下火器,吴高也颔首道:

“其火器固然犀利,但其火炮一字时方可使用一次,用过之后需要再等一字时。”

“这一字时的时间,足以改变战局,而其手中火铳依旧犀利,更有黔宁王定边大捷之雄风,然而只要冲到阵前,其火铳便无法使用,因此我才说需要数倍兵力。”

吴高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用人命填上去,在火炮停止射击的一刻钟内集结重兵冲到阵前,以绝对的数量压垮渤海军。

“渤海贼军的数量,恐不下六万了……”

李景隆轻声开口,可吴高却摇头:“能打的,依旧还是那四万人,而且机会只有一次,用过之后就没办法再用了,他嗅觉灵敏,不会上二次当。”

“受教了……”李景隆起身作揖,吴高也起身回礼。

不多时,他便见李景隆离开了亭内,顺着长廊往外走去。

瞧着他的背影,吴高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本章完)

第578章 帝悲恸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20章 亦步亦趋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33章 金陵街坊第54章 洪武移民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82章 拓土之论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338章 朝贡外交体系第441章 父慈子孝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第479章 传统手艺第39章 敲山震虎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第431章 硬顶上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494章 癸卯案终299.第299章 南征北讨第38章 宋国公府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471章 西南事终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第47章 东宫名录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94章 朝夕祸福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8章 欣欣向荣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431章 硬顶上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81章 孝陵之上第545章 风向南吹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534章 耕耘海外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613章 地府不装难受朱重八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70章 父子合谋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3章 难成大器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426章 疯狂作死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117章 终得所愿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580章 洪熙始终第370章 父子合谋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68章 武英理政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15章 武英殿中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第422章 新年气象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25章 春和宫内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15章 武英殿中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第366章 此子类父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第479章 传统手艺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80章 紫金山下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22.第222章 奉天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