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永乐二征

“呜呜呜……”

三月中旬,呼声焦躁间,江东门码头再次迎来了繁忙。

站在码头上,代表天子的龙舟及黄罗盖伞一个停泊船位,一个矗立岸上。

码头之上充斥着马匹上船,兵卒上船的画面,整个码头足有两万余将士和上千名文官。

朱棣北征路上,一如既往的不会缺乏文臣的陪同,不管他是舍不得权力,还是想让这群江南文臣看看北方的环境艰苦,总之对于皇帝来说,他这做法并无不妥。

不过这样的做法,首要保证的就是己方实力能盖过对方,甚至能游刃有余的战胜对方,不然就会像某位留学生一样,不仅自己被俘,兵部和户部两位尚书,以及内阁大学士及六部侍郎大部分被一锅端。

如果不是留学生没把五朝老臣,礼部尚书胡濙和户部尚书王直带走,那北京才真是岌岌可危,仅凭于谦一个兵部侍郎根本镇不住场子。

“六部尚书我留给你,我带六部的左侍郎还有殿阁大学士去北边就行。”

“你留在南边监国之余,别忘了好好照顾你娘亲。”

黄罗盖伞下,身穿黄色衮服的朱棣事无巨细的交代着朱高煦,对此朱高煦也针对每一句给出回应。

历史上鞑靼、瓦剌两部自从分别被朱棣揍了两顿后,鞑靼每次听到朱棣北征就立马逃跑,瓦剌直接称臣,成为大明北征鞑靼的马前卒。

在朱棣北征病逝期间,马哈木之子的脱欢在朝贡北京回程路上将太平杀害,把秃孛罗失也在同年底被脱欢杀害。

老大那一脉往后数,除了朱见深和朱厚照干得不错,朱祁钰、朱载坖平庸外,其它人简直就是稀碎。

曾几何时,他带着二十几万大军北巡时,麾下骑兵也不过才七八千。

朱祁镇上台不到三年,阿台汗被攻杀身死,全蒙古统一之下,朱瞻基成功养出了一个不亚于王保保时期的一个蒙古政权。

就这份外部战略布置,朱高煦真不知道怎么吹所谓的“仁宣之治”。

虽说永乐开朝时,朱棣不放心把马政交给朱高煦一个人管理,故此把马政一分为二,但随着这七年过去,朱棣对朱高煦可谓十分满意,所以朝廷上下大小事务几乎都交给了他处理。

如今十二三年过去,自己都能轻松拉出三万多骑兵了。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看向了紫金山方向,似乎在给孝陵之中的老朱汇报工作。

不过也正因为瓦剌直接称臣,所以在朱高炽、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脸上的高兴掩盖不住。

朱棣回过神来,询问了一下马政的事情。

“没什么,就是政务上的事情。”朱高煦回过神来,只能扯了一个谎,毕竟他总不能说出老大那一家子干出的好事情吧。

“此外,儿臣觉得这一战,您最好是能把阿鲁台直接消灭,不然以蒙古人的性格,阿鲁台只要遭受这一次重创,日后必然都躲着您走。”

“眼下朝廷的太仆寺治下豢养未骟的军马为七万余匹,已经骟的军马约二十二万。”

联想到这些,朱高煦不免日常吐槽起了大侄子。

“三万四千骑兵和两万两千马步兵,嘿嘿……”

“除此之外,还有未骟乘马十五万匹,已骟乘马二十六万匹。”

直到他发现朱瞻基根本没管自己征服土尔扈特部的事情,他立马意识到机会到来,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开始统一蒙古的战争。

最起码瓦剌和麓川别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崛起,不能把他们灭亡也要把它们重创,留给儿孙十几二十年太平。

在朱高煦的汇报下,直接掌握在太仆寺和军队的牧群数量有近一百万匹马,三十余万头牛。

“北边的民夫、粮草已经征调齐全,只要您不要想着打完阿鲁台再去打马哈木、太平他们就行。”

“一旦被您重创一次,日后您就别再想找到他们的主力了。”

一想到这些,朱高煦就觉得自己取代老大那一大家子简直就是天命所归。

“你想什么呢?”

“兀良哈是没有办法,他们无法携带大量牲畜从漠东逃回漠北,但鞑靼和瓦剌不一样。”

等朱瞻基死的时候,留给朱祁镇的局面是全蒙古除阿台汗外,其余部落尽数臣属瓦剌的局面。

“对了老二,马政你弄得怎么样了?”

“嗯……”

至此,瓦剌三大部中脱欢一家独大。

北边养出了一个能拉出九万兵马的瓦剌,南边养出一个能拉出十几万兵马的麓川,海上旧港宣慰司也日渐式微,中南半岛阳奉阴违,西边哈密还被瓦剌挟持……

朱瞻基对于其它两部也不扶持,只在名义上册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为贤义王,结果脱欢直接派兵征服土尔扈特部,并忐忑等了几个月。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他对蒙古人的了解,以及对历史的清楚所分析的。

“俺这次带着羽林三卫和肇州左右二卫北上,算上孟章所辖的肇州、吉林二卫,朱能和丘福的燕山卫和蔚州卫,以及王义的大宁卫,一共是十个卫,五万六千人。”

人口没有太大增长,百姓叛乱规模比永乐年间还要大,外部局势糜烂一片。

正因如此,朱棣很多事情不用过问,朱高煦就能办的很好,甚至超出朱棣的预期。

看着朱高煦明明有事却不想说,朱棣狐疑的应了一声,随后才看向了正在上船的文臣武将及兵马。

如果算上西北、西南、西番的边骑,那大明也有近七万骑兵了。

“除了军马和乘马,牧场还养有挽马近三十万匹,耕牛三十余万头。”

就他们干的那些事,朱高煦生怕自己告诉朱棣后,朱棣直接高血压被送回干清宫和徐皇后作伴。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说话,一脸狐疑。

这个数据,是历史上朱棣在永乐十九年才完成的功绩,但由于朱高煦乱入,致使大明提前灭亡兀良哈,获得了大批牧群,加上渤海草场充足,豆料充足,故此才得到了这样的成果。

这些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挽马耕牛都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如果将他们投入到某一省,那能迅速让一省之地增加许多耕地。

当然,前提条件是配给百姓足够的豆料和粮食,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开荒。

“这些挽马和耕牛,你准备调拨给谁?”

朱棣自然也明白挽马和耕牛对农业的重要性,所以询问起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虽然有耕牛挽马六十余万,但能出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过十余万。”

“这些耕牛挽马,豢养在漠东三卫的就地发放给当地百姓,争取三年后让当地百姓每人拥田十亩以上。”

“至于剩下的,儿臣准备调给北直隶、山东和河南。”

北直隶、山东和河南,这三个省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农业上的大省,可由于两宋辽金三易回河和元代以来的黄河决口,此时生活在这三省土地上的百姓不过九百余万,所开垦耕地也不足八千万亩。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不用说多,如果能有配套的耕牛和挽马,那一户人家完全可以粗放式耕种近百亩耕地。

按照三省一百五十余万户来算,哪怕不移民,这些百姓也能在后续开垦并粗放耕种一亿五六千万亩耕地。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如果按照后世来算,那足足有三亿亩,即便黄河没有改道,没能冲击出来东营那一大片,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高煦其实很想在北方搞大农庄式的生产方式,即北方二百余万户百姓,开垦并耕种数亿亩耕地的经济形式,然而生产力不允许他这么做。

没有进入工业化前,一个农民纯人力顶多耕种五亩,一个五口之家顶多不超过三十亩,哪怕粗放些,也不过五十亩。

粗放式的下场必然是亩产不如精耕细作来的高,这点太学的试验田已经试过了。

在江南精耕细作一亩地能产出两石半乃至三石,粗放耕作顶多两石,甚至部分只有一石七八斗。

所以即便北方粗放耕种,也不会突破现有产出的产量。

想要突破现有产量,就是让生产力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除了科技进步,就只有发放作为生产力的耕牛、挽马。

十余万耕牛挽马如果投入一个省,那能在口粮保证的情况下,让这个省在人口不曾流入的情况下,耕地直接增长数百万亩。

因此,这十余万耕牛挽马对于江南是锦上添花,可对于北方诸省却是雪中送炭。

朱棣对于朱高煦的安排很满意,但还是建议道:“最好还是安排给北直隶,日后调粮走北直隶要比河南距离更近一些。”

由于朱棣上次北征返程在北直隶东边修建了天津卫,因此北直隶的粮食也可以走天津运往辽东的辽河,一路抵达开平后,北上四百里就能走长春北边的松原所运往鹤城卫。

这条路线走下来,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损耗不会超过四成。

“那就先满足迁入河南百姓的需求,然后尽数交给顺天府、永平府和河间府的百姓吧。”

朱高煦做出安排,朱棣颔首后也看了看上船的队伍。

在确定还需要一段时间后,朱棣也和朱高煦交代道:“瓯宁王府的事情,你不要查了。”

“儿臣没查。”听到朱棣说起瓯宁王府的事情,朱高煦低垂眼眸颔首。 见状,朱棣松了一口气:“这事情俺已经解决好,你不用插手,这次伱监国,不会有人给你添乱子了。”

“是……”朱高煦点头,同时也不忘对朱棣交代道:

“父亲此次北征,若是能多多缴获牛马南下,可直接交托给孟章、王义在大宁、渤海分别牧养驯化这些耕牛、挽马。”

蒙古牛不会耕种,想让它学会耕种,必须人工干涉并驯化他们才行。

这个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如果无法驯化,那就留着当牧种,等待生下小牛后,人工开始驯化小牛来耕种。

朱高煦让朱棣把牧群交给孟章,是因为渤海和大宁、辽东等地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驯化体系了。

朱棣自然也知道,所以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讨价还价,而是点头应下后重复吩咐:“记得照顾好你娘亲,俺回来要见她好好的。”

“您放心……”朱高煦躬身作揖,朱棣见状也招呼王彦跟自己准备上船。

瞧着他们走远上船,朱高煦心里百感交集。

江风吹了他许久,他才叹息着转身离去。

在回到金辂附近后,朱高煦便见到了焦急等待在原地的亦失哈。

“怎么了?”

“四川发生了民变……”

亦失哈的回答让朱高煦紧皱眉头:“上车说。”

“是!”亦失哈为朱高煦开门,在朱高煦上车后跟随上去,并吩咐金辂和护卫返回宫城。

做完这一切后,亦失哈才从袖中拿出了四川布政使蹇义的奏疏。

接过奏疏一目十行,朱高煦大致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四川人口稀少是事实,所以在李景隆、盛庸、沐春等人改土归流,平定西南夷叛乱的过程中,被俘的土民并非是就地安置,而是迁徙到了四川、湖广等地安置。

朝廷挑选的安置地方,通常是丘陵或平原地区,而不是挑选容易割据的山区。

站在土民的角度来看,从山区迁移到丘陵、平原上,这是一件大喜事才对。

况且随着四川新政展开,朝廷开始给土民和四川百姓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粮,让他们可以放心开荒耕种,这更是好事一件。

当初朝廷安置土民的地方,是朱高煦亲自选的潼川、资州和顺庆府的西南丘陵平原地区。

正因如此,他从未担心过当地土民会叛乱的事情。

此刻他手中的奏疏中,蹇义简单汇报了一下土民叛乱的原因和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自从川东南贵州地区的土司从南京返回当地后,便有不少主动选择接受改土归流。

对于接受改土归流的土司,朝廷的做法是迁移一半土民进入二府一州,调拨口粮,发放农具的同时指挥他们自己修建房屋,并对四周开垦荒地。

这一切做法并无不妥,至少在蹇义看来,这放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仁政。

然而随着土民迁徙到二府一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混杂了一些其它大土司的耳目。

他们日常煽动当地的土民,不过在朝廷调拨口粮和发放农具,修建房屋的仁政下,并没有多少土民选择信任这群人。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顽固的土民聚集在了他们四周。

起先蹇义也没放在心上,而是觉得朝廷只要开诚布公,帮助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发生哗变的事情。

可事实证明蹇义还是低估了这群人的顽固,这次的民变发生在顺庆府治下的西充县,起因是因为一场暴雨致使朝廷押运给西充县土民的粮食耽搁。

其实耽搁的时间并不长,不过五天而已,并且西充县的县丞已经调查过治下土民的情况,家中都有起码半个月以上的余粮,所以简单解释过后,他便没放在心上。

然而在朝廷的兵马司和县丞离开后,当地一些居心不良的土民开始蛊惑四周土民,并说他们吃了太多粮食却没有产出,朝廷已经决定征调兵马围剿他们。

这种漏洞百出的谎言,在当地县丞乃至蹇义,甚至朱高煦看来都那么可笑,然而对于常年被土司盘剥,被官兵追杀的土民来说却十分常见。

二月二十四日,西充县土民叛乱,好在他们准备不充足,没能攻下西充县。

随着西充县放飞信鸽送出消息,西充所的卫所兵开始调兵平叛。

由于四川卫所改制,所以西充千户所的兵卒是满额的一千人。

当这一千人出现在西充的时候,不足万人的土民叛军仅在交锋间隙就开始溃败。

对于西充千户所的官兵来说,土民只要叛乱就是叛军,所以他们自然没有手下留情。

交战半日,数千土民叛军尸首分离,剩余不足四千人被赶来的西充知县、县丞招抚。

一场普通的镇压,原本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随着有心人的发酵,二府一州不少土民却听信谣言,认为这是朝廷对土民的屠杀开始。

正因如此,过去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二府一州先后爆发了十余场土民叛乱,规模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止。

“一群杂种!”

朱高煦看着奏疏内容破口大骂,他骂的不是被蛊惑的土民,而是致使蛊惑土民的人。

这件事他都不用想就知道是川东南的贵州四大土司在搞事。

云南的三大土司里,木氏已经接手改土归流,其它两个土司距离四川太远。

广西三大土司没有那么长的手,所以只能是贵州的四大土司。

“杨文进入四川了吗?”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点了点头:“他已经在资州平定叛乱了。”

“告诉他,以招抚为主,其次才是动兵。”朱高煦提醒道:

“另外,把这件事情告诉当地的土民,让他们清楚谁才是敌人。”

说罢,朱高煦想到了西南的布局,随后继续道:“此次叛乱结束后,立马着手开始募兵训练,火器要加紧送往四川。”

“六月前要实现对四大土司的包围,当地卫所高筑城、广积粮,老老实实等待援兵。”

“另外让西厂驻川东南区域的土司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最近在干嘛。”

布置完一切,朱高煦看着亦失哈将这一切用书笔记下。

待他写完,朱高煦这才揉了揉眉心,而亦失哈也担心道:“殿下,同时对漠北和西南动兵,这会不会太频繁了些。”

“当断则断,趁朝廷有兵有钱,施以霹雳手段才能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天下共主。”

朱高煦毫不犹豫的给出回答,他从来不把那群试图顽抗朝廷的土司当正常人,他们说到底也是野心家。

如果不趁这个时候解决他们,那留到后世就又是一场播州之役、奢安之乱。

反正朝廷现在有钱有粮还有人,并且四大土司也才刚刚得知朝廷要着手对贵州进行全面改土归流。

以他们的速度和所能借助的材料来看,他们无法构筑抵挡西南军团手中的攻城炮。

既然如此,那自己为什么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群家伙盘踞当地数百上千年,手中积攒的钱粮和耕地、人口不在少数。”

“加上此前他们在安南所做之事,所劫掠之财货、人口,拿下他们之后所缴获的东西,即便无法填平军费,也不会让军费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

朱高煦做出分析,并对亦失哈交代道:“虽说我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以他们对当地的熟悉来看,这场战事应该要持续一两年。”

“抓住这个时间,让山东、渤海、辽东等地毕业的部分学子学习当地土民的土话,这样会方便我们日后直接管理当地。”

朱高煦交代着亦失哈,可亦失哈却笑着作揖道:

“殿下放心,这件事情您之前就安排过了,一些毕业学子已经学习两年有余了。”

“我之前安排过?”朱高煦闻言也尴尬一笑:“倒是忙的忘记了,现在倒是能派上用场了。”

“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抓紧学习,估计顶多一年,朝廷就需要派人前往当地部分地区进行管理了。”

“是!”亦失哈点头回礼,而此刻金辂也驶进了宫城,停在了东宫门口。

朱高煦在亦失哈的帮忙下下车,走进春和殿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回头看向亦失哈:

“对了,帮我查一查这两年科举的进士里有没有一个叫做王骥北直隶进士。”

“奴婢领教令”亦失哈点头,尽管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找这人,但他向来是按照意思办事。

瞧着亦失哈走远去办这事,朱高煦也不由看向了晴朗的天色,用手遮在眉目前,低语道:

“蒋贵、陈懋都有了,现在再凑齐王骥,大明还能再兴旺四十年……”

第570章 城头论政第588章 后记成化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431章 硬顶上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360章 再征漠北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342章 开港招抚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158.第158章 黑云压城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35章 位高权重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63章 诱敌深入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114章 东宫三杰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425章 人君姿态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582章 后记宣德(1)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第56章 陈年往事第509章 判若两人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545章 风向南吹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111章 喜事连连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炽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39章 敲山震虎第427章 积学有待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53章 难成大器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变朱允炆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560章 朝日孝子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516章 自爆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104章 归北不远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5章 洪武暮色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61章 校台比试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第117章 终得所愿141.第141章 大破其贼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122章 临出行前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第364章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93章 谨言慎行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479章 传统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