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尧趋舜步

“事情已经结束,我也该去漠北看看了……”

五月初十,待朱高煦将王回的事情处理好后,他又安心在吉林待了半个月,走访了曾经自己去到过的一些地方。

他去看了矿工们工作的环境,解决了他们口中两班倒的问题,随后又解决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民生问题,并将问题了解。

期间,朱高煦不是在与李失等人讨论北边的开荒问题,就是在帮他们解决去北边开荒的顾虑。

当时间来到这一日的时候,朱高煦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

他站在自己的马车前,向后看着那可能不会再回来的渤海郡王府,感慨万千。

“走吧……”

朱高煦走上了马车,队伍也开始向城外开拔。

队伍还没走多远,许许多多一直关注这边的百姓便自发赶来,在街道两侧眼巴巴望着离去的马车。

“陛下!您还会再回来吗?”

道路两侧队伍中,渐渐响起了这样的声音,朱高煦闻言只是隔着玻璃笑着点头,并未回答。

“陛下笑了,一定会回来的!”

“会回来就行……”

百姓们脸上露出笑脸,一步步的跟着队伍向城外走去。

随着队伍被人发现,队伍身后的百姓数量也越来越多,渐渐发展的城内一空,尽皆拥簇车队往城外而去。

从渤海郡王府到城门口,从城门口到鸡西关……

二十余里路这般被他们跟上,期间朱高煦好几次回过头来想多看一眼吉林城的百姓们,却又担心这一看自己就不想走了。

最终在车队抵达鸡西关的时候,朱高煦让亦失哈命令队伍加快了脚步,这才将百姓们甩远。”

他们向鸡西关北边的吉林站赶去,不多时便换乘了火车,向着北边的漠北赶去。

这一时间,朱棣与朱祁钺却早已抵达漠北整整半个月了。

此刻的俩爷孙远远走过了他们承诺朱高煦的燕然城,而是来到了漠西一带。

大明在漠西设立西然府,治所在西然城,大约在后世的科布多城附近。

从燕然城前往西然城有一千八百余里,故此朝廷在前往西然城沿途合适地区修建了一个个小城。

如安北城、浑河城便是从燕然城前往西然城路上的一个个小城。

当下铁路已经修抵安北城,即后世巴彦洪戈尔一带,距离西然城还有一千二百余里的距离。

按照当下速度,最少还需要四年才能修抵西然城。

除此之外,工部的人也正在研究从安北城前往哈密天山北部地区,以及绕开天山前往哈密的路线。

如果这一路线勘察无问题,那北方的漠北铁路将连接西北铁路。

日后从西域调兵前往漠北,从漠北调兵前往西域就会十分简单。

“嘭!!”

爆破声在辽阔草原上传出,骑马站在一座矮丘上的朱棣与朱祁钺看着那升起的尘埃,脸上写满了兴致。

“陛下,那是在开采碎石铺设铁路路基,朝廷日后恐怕会从安北城开始一南一北修建两条铁路,所以要多多储备碎石。”

“另外,当地的煤炭和石灰等资源也十分丰富,就是缺乏人力,速度快不起来。”

坐在一旁的马背上,一名负责铁路修建的工部官员对朱棣汇报,朱棣颔首道:

“嗯,你们得监督好这些东西,时间可以不赶,但质量一定要有保障。”

带朱高煦带久了,朱棣说话也渐渐偏向他,反倒是朱祁钺依旧粗鲁。

“俺瞧这地方适合放牧,日后铁路修建好了,把这地方拿来放牧也是极好的!”

朱祁钺兴致勃勃,工部官员却苦笑作揖道:

“工部也是这般想的,但陛下说为了限制漠海移动,靠漠海的地方不得放牧,并且得植树固沙。”

“既然是俺爷爷说的,那必然是极有道理的。”朱祁钺转进如风,让工部官员不知道如何作答。

“行了,你先下去吧,我们爷孙自己走走。”

朱棣示意工部官员去做事,自己则是抖动马缰,带着朱祁钺向南边走去。

身后数百骑兵见状连忙跟上,至于夏原吉则是被他们丢在了安北城。

没了朱高煦,这对爷孙少了许多限制,对付夏原吉的手段不要太多。

“爷爷,你说那群老蛮子都没来过这漠北,凭什么说这漠北苦寒啊。”

“俺瞧着漠北水草丰盛,除了冬期长些,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啊。”

“况且这漠北有煤炭,所谓白灾也没有那么恐怖吧?”

朱祁钺不知者不怪,但朱棣却笑道:“他们没来过是真的,所以我北征的时候时常带上他们。”

“不过你说这漠北水草丰盛,除了冬期长期没问题,这就不对了。”

“若非你爷爷有看山点矿的本事,这些煤炭我们也无法那么快找到。”

“况且有煤炭的地方不一定有水,没水就不能耕种。”

“加上冬期太长,这群胡人所种植的青稞、麦子甚至还没成熟就得收割。”

“如此一来,那粮食不仅产量低,口感也不好。”

“这次我们多待两个月,等九月初我们快回去的时候,你去看看燕然城、东然城产出的粮食你就懂了。”

“哪怕现在漠北种植的是你爷爷让人引进的黑麦和耐寒小麦、玉米,但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能提前半个多月耕种罢了。”

“一到八月中旬就得收割,不然就会被冻死。”

“在南边,这粮食我们能种满四个月,但在这北边,如果没有伱爷爷他们改进,那连三个半月都种不满。”

“饶是如此,这漠北的粮食即便用上化肥,每亩地产出也不过一百二十来斤罢了。”

“想要养活一个人,得最少种四亩地才行。”

朱棣略感唏嘘,同时又宽慰道:“不过有了火车,倒也不用倚重漠北的粮食了。”

“漠北这几十万人都去采矿务工,每日工价虽然比关内低,仅有八十文,可粮食从辽东运抵漠北,价格也不过每石六百文罢了。”

“工作一个月就足够买四石粮食,四个月的工钱就能养活一家五口了。”

朱棣这般说着,朱祁钺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爷孙向南边走去,但由于朱棣年龄大了,往南没走多远便踏上了回程的道路。

直至黄昏,他们已然来到了安北城南边的不远处,隔着二里地眺望安北城。

安北城并不小,城池用混凝土修建,周长十二里,内有民舍五千余间,还有县衙、军营和仓库等占地不小的衙门。

除此之外,尚有两千余亩土地没有使用。

真正利用起来,足够再修建五千余间民舍,能容纳八九万人在此居住,而今这里居住着三万被发配的工人。

他们大多都是被发配燕然城的罪犯,而他们的妻女留在了燕然城,身为男人的他们则是来到前线修建铁路。

当然,他们不可能都居住在城内,大部分人还是主要在铁路沿边的帐篷里生活,每工作一个月可以返回安北城做一些碎石的轻松工作来休息。

眺望这座城池,朱棣唏嘘道:“再过十几年,漠北就是我们汉家的地方了。”

“从匈奴到如今,算起来也差不多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这战事最终在我和你爷爷手里停下,日后留给你们的就只有西边的敌人了。”

朱棣看向朱祁钺,朱祁钺挺了挺胸膛:“俺会收拾他们的。”

他这般说着,朱棣也笑了笑没说话。

这对爷孙返回了安北城,进入安北城后不久,就在县衙看到了端着把椅子坐在县衙门口,翘首以盼的夏原吉。

“太上皇……”

见到朱棣他们出现,夏原吉连忙作揖上前,想要搀扶朱棣下马。

朱棣无奈看他一眼,最后还是承了他的心意,扶着他翻身下马。

不过朱棣年纪毕竟太大了,所以下马之后脚步还是略微有些踉跄。

这一幕看得朱祁钺心悬到了嗓子眼,连忙过去搀扶。

朱棣摸了摸有些发晕的脑袋,回过神来后只能唏嘘道:“老了啊……”

感叹之后,他便带着夏原吉和朱祁钺走入县衙后院,而这里已经被整理出来供朱棣与朱祁钺居住。

刚刚坐下,朱棣便见到郑和快步走入正厅对自己作揖道:“太上皇,陛下已经从吉林出发,按照时间来看,差不多也快到白城了。”

“顶多五天,陛下就能抵达燕然城,您看……”

“这小子来的真快。”朱棣啧啧几声,随后才道:“这西边也看的差不多,是时候回去了。”

“明日出发去燕然城等他,等漠北的百姓耕种结束,我们再适时返回北京吧。”

说罢,朱棣看向朱祁钺:“你日子还长,这次漠北粮食成熟,爷爷就不陪你了,日后你有的是时间来看。”

“是!”朱祁钺知道自家太爷爷的意思,无非就是自己从军后很有可能会在漠北待着么。

经过自家爷爷和太爷爷的开导,他已经对从军任吏这些事情没那么抗拒了,只当是自己人生重要的一环。

简单寒暄几句,朱棣便吩咐众人各自退下休息去了。

翌日清晨,他们乘坐火车返回了燕然城。从安北城前往燕然城,具体距离还是有七百里的,需要一天一夜才能抵达。

抵达安北城后,时间已经是五月十三。

接下来的几日,朱棣带着朱祁钺去看了看漠北的百姓如何耕种,顺带还让朱祁钺亲自下地跟着农民干了会活,把十一岁的朱祁钺累得不行。

饶是他比同龄人高大有力气,但农活这种事情并非有力气就行了,个头高大在干活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加分项。

几天下来,他只觉得自己的腰跟快断了一样,故此朱高煦抵达燕然城的时候,只瞧见了佝偻着背的朱祁钺,和似笑非笑的朱棣。

“小子这是怎么了?”

看着眼前的朱祁钺,朱高煦饶有兴致的询问,朱棣却嘲笑道:

“小子干了几日活,便寻死腻活,好像没了腰杆一样。”

“哈哈哈……”朱高煦爽朗笑出声,让朱祁钺满脸涨红羞愧。

“有何感想?”朱高煦询问朱祁钺,朱祁钺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才道:

“这种地真不是人干的活,这些耕君也是真的苦,怪不得他们那么多人都想去工地,俺宁愿去工地干一年,也不愿意农忙干三四个月。”

“嗯,倒是懂得什么是疾苦了。”朱高煦满意点头,同时主动坐在县衙的主位,朱棣则是坐在旁边。

二人瞧着朱祁钺,朱祁钺也佝偻着背坐下,忽的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是干活干得不行了。

对此朱高煦也能理解,这个时代种田苦的可不只是体力。

由于所有工具都十分原始,所以整日干活下来腰酸背疼,汗水流过被草割伤的地方,又疼又痒。

漠北种地还算好,若是在南方种地,那还得被蚂蟥咬,被蚊子叮。

如果是新手,一个月的农忙就有可能去掉半条命。

“农民苦,所以我们才要善待农民。”

朱高煦教导着朱祁钺,朱祁钺点头道:“若是太学的那些东西都能弄出来就好了,耕君们干活就不会那么苦了。”

朱祁钺所说的那些东西,便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收割机和播种机。

这些东西从十九世纪初火车出现后就开始被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末内燃机热效率提高后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有了这些农业机械后,如果再搭配足够多的耕地,那当农民干活就不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了。

中原虽然地大物博,可论起人均就不太行了。

不过以大明现在的疆域,如果能够稳扎稳打的扩张,那未来的人均农业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

“这些东西我这代是见不到了,但你努努力的话,说不定能见到。”

朱高煦将大希望于朱祁钺身上,这点他觉得不会有错。

“行了,稍微休息一日,明日去燕然城外看看,过些日子就返回北京吧。”

朱高煦起身对朱棣行礼:“父亲也注意着身子,每日检查必不可少。”

“知道了知道了。”朱棣略微烦躁摆手,朱高煦见状也不生气,只觉得还能见到老头子生气,这就已经很让人高兴了。

几番寒暄后,他便下去休息去了,而朱棣也朱祁钺也因为这几日的劳累而感到疲惫,不多时也跟着午休去了。

倒是在他们父子三人都在午休的时候,南边的京城却因为王回的返回而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对于王回的返回,新政派内部意见不一,但南边的保守派却持顽固反对的意见。

即便知道王回的回归是皇帝的示意,他们也不断上疏来阐述王回带来的祸患。

面对他们的奏疏,朱瞻壑也感到十分头疼。

“王回是陛下示意复起的,这群人百般阻拦,怕是觉得我比陛下好对付才如此。”

午后东宫春和殿内,朱瞻壑坐在主位眉头紧锁,浮现一抹忧愁。

坐在下方的人除了王骥、高观、陆愈外,还有在工部任职的张渤海。

四人见朱高煦如此,首先是老而持重的王骥率先发言道:

“陛下没有示意给王惟中什么官职,只是让他返京待职,恐怕主要是想看看殿下您敢给王惟中什么职位。”

“当下江淮被调走,而户部尚书郭资也不断以年迈而请求致仕。”

“这些事情,陛下心里都是清楚的,而陛下没有安排,恐怕就是想让殿下您安排。”

郭资请求致仕并不奇怪,他比夏原吉还要大,如今已经七十岁,实在是干不动了,毕竟这个时代洪熙年间的差事,可比前世宣德年间的差事多太多太多了。

继续干下去,郭资恐怕会提前两年病逝任上。

故此,朱高煦给朱瞻壑两个选择,要么拔擢王回为户部尚书,要么就是殿阁大学士。

就这两条路,没有第三种选择。

“户部尚书如何?”

朱瞻壑询问众人,陆愈作揖道:“户部尚书若是由王惟中担任,这自然是最好,但以王惟中的性格,恐怕他担任户部不久,户部便要闹出不小的事情。”

陆愈说罢,张渤海也附和道:“户部承旧制,实际上早就应该改制了,王惟中虽说有清廉之名傍身,可真要闹起来,他也不见得能落得什么好处。”

张渤海话音落下,王骥却持反对态度:“你们太小瞧王惟中了。”

王骥摇摇头叹气道:“王惟中若是任户部尚书,旁的暂且不提,张孟存等昔日下属必然会以他为首。”

“上次他有这般实力时,可是与三杨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以两败俱伤为结束。”

“当然,说是两败俱伤,但王回这一派除了他被夺职以外,其余人纷纷得到了陛下的拔擢。”

“反观三杨那边,不仅因为无法平息与王惟中的争乱而遭到江东、浙西等派不信任,还被缉拿了一大批江南出身的官员。”

“王惟中若是任吏部尚书,便是殿下亲自出手,也不见得能斗倒他……”

王骥这般说着,陆愈等人心中虽然觉得王骥有些高看王惟中,但心里却不得不重新衡量起来。

“这王惟中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但如果用的不得当,便会划伤主人的手。”

高观适时开口,而这也是朱瞻壑担忧的,只是他想了想后不免凝重道:

“这王惟中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若要了解他,你我都不够,唯有三个人足够了解他。”

“其一为陛下,其二为杨士奇,其三便是徐硕徐孟明。”

“陛下既然让我选择,那自然不会主动帮我,而杨士奇虽因长子被挟制而不得已低头,但也只是向陛下低头罢了。”

“三人之中,唯有徐孟明能帮我们,而徐孟明以陛下马首是瞻……”

朱瞻壑沉吟片刻,最后还是开口道:“高观,你亲自走一趟询问一下徐孟明。”

“是!”高观不假思索的起身应下这门差事,随后便向外走去。

朱瞻壑等人在殿内等他的消息,而走出东宫的高观首先便见到了跪在东宫门前的近千名官员。

他们无视高观,就这样堵在东宫门前,也不唱声来干扰朱瞻壑。

高观快步离开此处,随后走出宫城,向刑部走去。

两刻钟后,他来到了刑部的衙门,并得到了刑部尚书徐硕的接见。

徐硕将接见的地点放在了他办公的书房,并让人回避十步开外。

“高主薄想来是为了王惟中的事情前来吧?”

徐硕开门见山,高观也不藏着,直接开口道:“如今陛下有意让殿下主政,想来徐尚书应该了解。”

“此次王惟中的事情闹得有多大,不用下官开口,徐尚书也应该了解。”

“若是徐尚书能帮助殿下走过此关,则未来可期……”

高观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也十分忐忑。

徐硕毕竟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人,所以他手下的官员也不少。

王回的强大在于他自己不贪,也不让自己的亲戚贪。

徐硕虽然做不到王回这般完美无瑕,但他可以保证自己干干净净。

只要他不去牵扯一些争斗,那以他的情况,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再干十几年,然后圆满致仕。

当然,就凭他当下的政绩,即便去世也很难获得谥号,所以高观只能用“未来”来暗示。

不贪钱的人,要么贪权,要么贪名。

这三者,朱瞻壑都能给得起,就看徐硕接不接受。

“我这椅子虽说稳固,但时间久了,也不免摇晃。”

“椅子尚且如此,何况主人呢?”

徐硕打了个谜语,意思也挺明显,那就是朱瞻壑的位子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牢靠。

别的暂且不提,如今越王和郑王已经就藩,可身为二皇子的宋王朱瞻圻却没有就藩,这如何让人不遐想。

“东宫的椅子要更稳固,因为两旁多了两根横木。”

高观目光灼灼看着徐硕,徐硕也知道他所说的两根横木是什么。

其一是武定侯府的郭镛,其二是太子妃所代表的黔国公府沐春。

然而面对他的这番话,徐硕却轻笑摇摇头道:“横梁看似稳固,但实际却不一定……”

他一边说,一边从自己的书桌上拿起一封书信推到高观面前。

高观眉头紧皱,不解看着徐硕,但最后还是将书信给打开了,而信中内容却不由得让他眉头越来越紧了……

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29章 百废待兴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6章 以利诱之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变朱允炆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507章 乱云飞渡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89章 孤家寡人第133章 让利移民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第574章 可汗舞乐第76章 造船平倭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348章 恩逾慈母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603章 地府浓眉大眼朱重八第51章 孜孜不倦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61章 校台比试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86章 为人三思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447章 瘈狗噬人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337章 离经叛道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第38章 宋国公府第66章 宫中密谈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56章 衣锦还乡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111章 喜事连连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23章 杀鸡儆猴162.第162章 死伤甚重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413章 狗咬狗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212.第212章 搭台唱戏第14章 常鳞凡介第98章 但愿海波平第120章 各有难处297.第297章 海贸之争第568章 四面胡歌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28章 潜龙在渊第557章 各方局势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97章 龙江船厂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62章 老丈难当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254.第254章 登州海战第594章 后记隆庆第465章 风浪不止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395章 厚德嘉贞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第587章 后记景泰第616章 地府始秦终明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4章 魁首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337章 离经叛道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66章 宫中密谈第10章 轻钞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