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可汗舞乐

第574章 可汗舞乐

“唏律律……”

十一月初六,当马群的声音在西天山脚下出现,一支乌压压的庞大队伍也面对凛冽冷风缓缓北上。

那飘扬的旌旗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但此时此刻,整支队伍却显得格外忐忑。

两万装备火绳枪的马步兵,以及两万负责警惕的骑兵,十万负责短距离后勤的民夫。

仅是看规模,不知道的还以为帖木儿国与大明朝即将开战。

养夷城头,身穿绯色圆领袍,披着貂裘的朱高煦手持望远镜眺望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脸上却浮现笑意。

“给我施压,让我知道帖木儿国的实力也不弱吗……”

他语气不以为意,因为在过去一个月,他用辅兵调来了不少物资,又将骑兵调到养夷城。

如今,养夷城有骑兵一万,马步兵五千,辅兵一万,合计两万五千兵马。

仅凭这点兵力,朱高煦就足够俯视沙哈鲁。

当然,养夷城供养不起那么多军队,所以这只是朱高煦聚集物资,短暂将他们调来的结果。

当沙哈鲁服软后,朱高煦便会将他们撤走,只留下两千人驻守养夷城。

“他们的军容不错,有我们的影子,看来那个兀鲁伯没少学。”

站在一旁,朱棣与朱高煦说着帖木儿军容的事情,朱高煦也颔首道:“这应该是他们能拿得出最好的军队了。”

“看规模,装备火绳枪的马步兵不少于两万,骑兵应该有一两万。”

“他们会调来这么多兵马,无非就是想让朝廷看看他们的实力。”

“有这样的心理,我的计谋也就成功了一半。”

朱高煦笑着收起望远镜,朱棣也转身向马道下走去。

两个月的时间,养夷城已经被明军修葺完善。

尽管城墙还是夯土,城内建筑也是石屋为主,但大概都修葺完备。

屋舍被增加到了五百间,足够容纳五百户百姓生活,而军营也被扩建,可以容纳三千兵马。

整座城池如今足够容纳一万人,但这还不够。

等西域安定下来,养夷城的扩建是势在必行的。

原本朱高煦是准备拿下怛罗斯的,但怛罗斯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帖木儿国夺了回去,加上多年没有修葺,如今的怛罗斯还不如养夷城。

师出无名加上距离、补给等问题,朱高煦最终决定放弃拿回怛罗斯。

“河中河谷(伊犁河谷)有二十余万百姓,如果要修建一条铁路,出动八万男丁还是不成问题的。”

“从纳剌秃到阿力麻里也就大概五百里左右,但从阿力麻里到养夷,便需要一千五百多里了。”

朱棣与朱高煦说着铁路的问题,朱高煦也颔首道:

“从纳剌秃到阿力麻里的五百里倒不是问题,有八万男丁的情况下,只要将河谷内的铜铁矿坑继续好好经营,边挖掘冶炼,边修建的情况下,应该四年就能修通。”

“不过从阿力麻里到养夷,这一路上虽然有不少城镇,但人口稀少,大概看下来也不过三四万,男丁顶多两万。”

“河谷的男人不会都愿意远离家乡来修铁路,加上河谷也提供不了那么多数量的铁轨,这铁路还是得多线开修才行。”

“从高昌往庭州、再到昆陵、北上阴山州(海岬力),然后修抵阿里马图,这路程不是一千二百里就是一千五百里。”

“有移民不断迁徙工作的情况下,大概六年就能竣工。”

朱高煦与朱棣说着说着走下马道,而胡季则是等待许久。

“陛下,朝廷那边于西州府的高昌县进行吏考,招募吏员一万四千。”

“帖木儿国兵马撤出喀什,宁阳伯收复喀什与于阗。”

“眼下许多官员已经抵达南疆各地,河中河谷也抵达了不少官员和吏员,您看着地名……”

胡季小心询问,朱高煦闻言这才颔首道:

“亦力把里改伊犁县,河中河谷改为伊犁河谷,设伊犁府。”

“此外,阿力麻里改弓月县,忒勒哈剌改鹿州县,纳剌秃改鹰娑县,南边的乌孙故地设乌孙、昭苏二县。”

伊犁虽然是乾隆起的名,但实际上在《汉书》中就有“伊丽”、“伊列”的记载,所以取伊犁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阿里马图、托克摩克、峪穆翰、阿忒八失设河中府,更名为河中、碎叶、热海、赤谷。”

“养夷不改地名,归属河中府。”

缓了一口气,朱高煦便继续说道:

“喀什改为疏勒府,治所疏勒,附近选择几个合适的地方修建演渡、双渠二县。”

“叶尔羌改为莎车府,治所莎车,下设碛南、蒲犁、皮山三县。”

“于阗设府,治所于阗,改齐喇、克牙列、桂力昌、罗卜为渠勒、精绝、且末、若羌四县。”

三言两语间,朱高煦就把除养夷城外所有城池地名给改了个遍,基本恢复到汉唐时期的称呼。

当然,也有的地方在汉唐时没有记载,所以朱高煦只能根据河流与地形,亦或者是后世之命来赐名。

在他赐名结束后,他也对胡季说道:“将朱勇所抵达的地方设为金山府,择地设县。”

西域三都司十二府四十二县,这就是日后汉人在西域的基本盘。

按照每县最少三万人来说,西域三个都司,最少需要一百二十多万人口才行。

如果以游牧的方式,那西域自然不能稳定养活一百二十万人。

不过以农耕的方式,加上对环境和自然改造,以大明眼下的工业实力想要盘活一个西域,养活四百万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光是一个伊犁河谷就足够开垦近千万亩耕地,亩产即便只有九斗,也能养活二百万人。

算上南疆的可开垦耕地,养活四百万人并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朱高煦从哪里找人来将这些土地给开垦出来。

“西域的好地方虽然不少,但缺人却是事实,你准备怎么做?”

朱棣也看出了西域的问题,而朱高煦闻言则是颔首道:

“当年我便与爷爷说过,卫所制不会裁撤,反而会随着开疆拓土而保留。”

“中南半岛人口众多,不需要卫所,但北方地广人稀,纳入疆土后就需要大量人口了。”

“我准备从两淮、齐鲁之地迁徙人口来西域,哪怕百姓谩骂,这恶名我也背了。”

朱高煦目光一如平常,但只是这一句话,便决定了数十乃至上百万人的去向。

朱棣瞧着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刘勉策马而来,翻身下马道:“陛下,沙哈鲁和兀鲁伯求见。”

“让他们去军营,我们现在就过去。”朱高煦说罢看向朱棣,见他点头,便示意胡季牵马过来。

不多时,父子二人翻身上马,向着军营前进。

与此同时,刘勉让人带沙哈鲁和兀鲁伯进城,向着军营赶去。

此刻的养夷城外是数千马步兵的营盘,他们甲胄鲜明的被要求列队在西城城门外,队伍长达一里。

面对骑马前进的沙哈鲁、兀鲁伯及百余名帖木儿马步兵,他们目光中有好奇,有轻视,还有的人并未观察他们。

尽管放在世界各处,火绳枪都属于现有的“高科技”产物,但对于明军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淘汰多年的军械了。

百余名背负火绳枪的马步兵,都不等他们开枪,明军就能赶在他们前面将他们击毙。

马背上,沙哈鲁看着这些背负燧发枪的大明士兵,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可笑。

在他还在志得意满自己拥有两万火绳枪射手军团的时候,大明朝已经拥有了数十万使用“自生火铳”的士兵。

此刻沙哈鲁算是明白了,大明这样的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一旦形成,对四周将会造成多么庞大的影响。

大明活着,他们惧怕……

大明死了,那将会将他们压垮……

这就是他们面对的现状,单一一个地区的兵力就足够横扫一个乃至多个国家。

北军都督府十余万,西军都督府十余万,南军都督府二十余万,东军都督府十余万,海军都督府近十万。

任意一个都督府,都能覆灭帖木儿国,尤其是海军都督府。

如果大明发生内乱,那整个宗藩体系下的所有属国,恐怕都会遭受波及而乃至灭国。

相比较之下,面对一个单一的大明虽然倍感压力,但起码他们有着一定的战略定力,并不是说想打谁就打谁,而是要评估是否值得才会决定用兵。

正如当下,如果朱高煦执意要覆灭帖木儿国,那也自然有这样的实力覆灭他们。

不过后果就是征调西北甘陕之地百万民夫,耗费上千万贯的军费从海陆远征帖木儿国。

最后大明可能会遭受经济倒退的局面,但留给帖木儿国的绝对是灭国。

想到这一切,沙哈鲁反倒佩服朱高煦了。

如果他拥有如此庞大的帝国,恐怕早就四面开战了。

这位洪熙皇帝的战略定力,远远超过东西方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

当然,他的战略定力也代表了他不动则已,动则灭国。

与这种人所执政的国家相处,得万分小心才行……

穿过城外明军的营盘,走入养夷城西门的甬道,来到清洁干净的道路上。

兀鲁伯不由得感叹汉人改造环境的手段,明明一个月前,养夷城还十分残破。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整个养夷城已经焕然一新,仿佛刚刚修建的一般。

这样的基建实力,与他们为敌绝对是最愚蠢的选择。

不过兀鲁伯很清楚,帖木儿国没得选,因为大明朝不会放过帖木儿这么庞大一个体量的国家存在。

在他的忐忑中,刘勉率领他们穿过了军营的营门,二人跟随刘勉翻身下马,他们的护卫也被留在了军营外。

军营内,如上次一般,数千骑兵分列左右,留下一条丈许宽的通道供他们前往前方重新修葺的衙门。 兀鲁伯跟着自家父亲与刘勉下马前进,不多时走上那三十余台阶,走进了那衙门之中。

说是衙门,其实就是个宽阔的四合小院。

朱高煦与朱棣坐在正厅主位上,无须兀鲁伯介绍,沙哈鲁都能猜到谁是朱棣、谁是朱高煦。

“下国臣子沙哈鲁,参拜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沙哈鲁用着蹩脚的官话进行唱礼,但他并没有完全下跪五拜三叩,只是单膝跪在地上,抱胸行礼。

朱高煦也没有强硬要求他下跪,毕竟下跪并不能代表什么,他在得知自己的要求后还能来这里,这便已经足够了。

哪怕他没有下跪,日后的河中也会传出他对自己下跪磕头的谣言。

“平身赐座”

“谢陛下……”

朱高煦打量着沙哈鲁,虽说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实际上河中的蒙古人早已突厥化。

因此沙哈鲁的长相说是蒙古人,实际上却更像中亚人种,高鼻深目。

眼看他和兀鲁伯坐下,朱高煦这才开口道:

“早年你父亲就要亲征天朝,不过他没成功,你反倒成功了。”

朱高煦说这话的时候,朱棣来了几分兴致,毕竟当初他还兴致勃勃的等着帖木儿来搅乱漠北局势呢。

只可惜,这厮还没到西域就病故讹答剌了,自己与他也没能交上手。

如果当时的帖木儿和大明交手,那双方即便只是小规模冲突,却也能打个势均力敌。

毕竟大明的西北人少,帖木儿的人更少,打的不是战场上兵将多寡,而是谁的后勤能撑住。

帖木儿要是征服了西域,那说不定双方真能在哈密和肃州一线碰一碰。

只可惜他失败了,而历史没有如果。

“我没有冒犯皇帝陛下的想法,只是想出兵帮助皇帝陛下罢了。”

“至于和亦力把里那群人的事情,那也纯属是谣传,我并没有想要接收他们的心思。”

事到如今,沙哈鲁自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

“陛下,这是我父亲为了庆贺您攻灭叛乱的察合台而带来的礼物,希望您喜欢。”

兀鲁伯适时开口,并交上了一份礼单。

胡季上前接过,走回来双手递给朱高煦,朱高煦接过看了一眼,内容十分丰富。

价值十几万贯的金银,还有一万头耕牛和五万只羊。

单说价值,恐怕不低于三十万贯。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接受,而是将礼单放在一旁说道:“天朝和朕并不贪图你们的金银和牧群。”

“你们的心意,朕已经看到了,礼物讲究礼尚往来,金银你们带回去,牧群可以留下。”

“稍许会有官员与回赐你们礼物,你们也带走吧。”

大明朝不缺十几万贯的金银,但上万耕牛和五万羊群确实是当下西域欠缺的东西。

伊犁河谷的牛需要驯化才能耕作,而这一万耕牛如果运用得当,每年能开垦数万亩耕地,是笔不小的财富。

“是……”

沙哈鲁和兀鲁伯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朱高煦语气变软的态度变化。

其实在他们来的路上,便已经得知郑和率领两万海军在忽鲁谟斯靠岸的消息。

显然,如果北边真的爆发战事,郑和恐怕会重现当年在波斯作战的雄风。

因此当下之急,取得朱高煦和大明朝的原谅,才是他们最需要做的事情。

当他们需要大明朝原谅的时候,朱高煦的计谋便已经达到了目的。

“上膳吧。”

朱高煦示意胡季,胡季也颔首派人前去传膳。

尽管冬季的河中没有什么新鲜蔬菜,但野物还是比较多,能做的膳食也并不少。

宴席间,朱高煦拿着酒杯坦然道:

“朝廷现在拿下了西域,便要好好的治理西域,日后伱们和月既别都可以来养夷城互市,朝廷也会为了你们的互市而修建一条铁路来到养夷城。”

“当然了,这条铁路没有十几年之功是修不成的。”

朱高煦一提到修铁路,沙哈鲁便紧张起来,他主动笑道:

“陛下,即便没有铁路,我们也能前往京城互市。”

显然,他并不希望大明将铁路修到自己的家门口。

然而他只是笑着试探一句,朱高煦的脸色便冷了下来:“朕不是在和你商量这件事。”

一时间,沙哈鲁整个人变得尴尬起来,脸色都红润了几分。

兀鲁伯见状,当即笑着起身道:“这是自然,陛下想做什么都可以,我父亲的意思并非是不满陛下修铁路过来,而是想要前往京城瞻仰一下世界的中心。”

说话间,兀鲁伯走出位置,来到正厅的中间对朱棣和朱高煦作揖道:

“陛下,太上皇,臣上次返回河中后,特意学习了波斯人的胡舞,不知道能否为陛下演奏。”

父亲的颜面和自己的颜面,兀鲁伯选择了前者。

原本这支舞蹈是他用来让朱高煦原谅自己父亲,不让自己父亲下跪而准备的。

本以为派不上用场,但朱高煦用行动向他演绎了什么是君王心性,变幻莫测。

“波斯人的胡舞朕倒是没有见过,你可以演奏演奏,让朕和太上皇看看。”

“不过此间没有音乐,单纯的跳舞恐怕没有什么意思。”

朱高煦摸着自己的八字胡,饶有兴致的说着,同时对沙哈鲁开口道:“沙哈鲁,你会乐器吗?”

“臣……会弹塔尔,但臣没有携带。”

沙哈鲁面色尴尬,他没想到自己躲过了下跪磕头,却躲不过给皇帝奏乐助兴。

“无碍,朕随行有琵琶,虽说与你所说的乐器有所不同,但大致应该有些相通,你可以适应适应。”

“胡季,将朕的琵琶取来。”

朱高煦示意胡季,胡季闻言立马退出去,不多时便取来了一张琵琶。

他将琵琶递给了沙哈鲁,沙哈鲁本不想弹,可面对朱高煦那微笑中带着几分凌厉的目光,他最终还是将手搭在了琴弦上。

他试了几下,最后强颜欢笑的看向了兀鲁伯。

兀鲁伯一直在假笑,见自家父亲看向自己那充满无奈的目光,他忍不住鼻头一酸。

然而随着沙哈鲁弹奏琵琶,兀鲁伯还是灵活的在正厅内跳了起来。

说实话,朱高煦并没有兴趣看一个快四十岁的胖子跳舞,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试探沙哈鲁和兀鲁伯的忍耐力。

事实是,这两父子的忍耐力都不错,身为一国之主和储君,居然能在大庭广众下弹奏跳舞,没一定的忍耐力,还真的做不到这一点。

轻快的波斯曲子与兀鲁伯的胡舞搭配,不显油腻,反倒是有几分观赏性。

朱高煦摸着胡子看完全程,末了主动拍手道:“跳的不错,如果你不是国家的储君,朕倒是真想把你带到北京去,闲暇时看你跳跳舞。”

他这话有几分羞辱的意味,可兀鲁伯依旧不生气,反而陪笑道:

“能为陛下演奏,这是臣的荣幸。”

“如果不是担心河中的百姓,臣肯定求之不得。”

“毕竟河中的百姓也是陛下的子民,臣只有治理好他们,才能让天下知道,天子的恩泽遍布九州万方。”

兀鲁伯的儒学学的倒是不错,居然连九州万方这些词都清楚。

见识到了这对父子的忍耐力,朱高煦便彻底放心了。

以他们的性格,除非有掀桌子的实力,不然他们便会老老实实的臣服到最后一刻。

当然,他们兴许会在暗中备战,但所备的并非是进攻,而是防守。

当他们开始防守,就代表朱高煦的目的达到了。

正因如此,往后朱高煦也没有再为难他们,只是推杯换盏几次,他便以有事离开了正厅。

沙哈鲁和兀鲁伯见状,不多时便向朱棣请辞,朱棣也自然而然的批准他们离去,并让刘勉跟上,将回赐的礼物送给他们。

待宴席散场,朱棣这才走到了衙门后院,见到了在后院书房坐着喝茶的朱高煦。

“这两人倒也是挺能忍的,你这么羞辱他们,他们都能忍下来。”

朱棣捋着大胡子走进来,朱高煦则是笑道:“能忍最好,他们多忍几年,朝廷就多几分胜算。”

“话倒是如此,但还是得小心防备才行。”朱棣坐到了朱高煦身旁的位子上,脑中想到了沙哈鲁奏乐、兀鲁伯跳舞的画面,不由继续笑道:

“此番景象,倒是与唐宗抓颉利舞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棣笑的合不拢嘴,朱高煦闻言也露出笑脸:“您若是喜欢,下次等他朝贡,让他单独给您一个人跳一首曲子。”

“嗯?”朱棣收起笑容,与坏笑的朱高煦对视,最后两父子都突然笑出了声。

那笑声传出了书房,而沙哈鲁和兀鲁伯的窘迫也随着笑声传了出去……

第74章 二子善谋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482章 狼子野心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184.第184章 火绳枪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453章 棒鸡倭狗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484章 把控舆论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300.第300章 满载而归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356章 永乐二征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56章 衣锦还乡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605章 地府翘首以盼朱高煦第21章 权力游戏第61章 校台比试第604章 地府本性纯朴燕朱棣第420章 亦步亦趋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第25章 春和宫内第51章 孜孜不倦第61章 校台比试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502章 洪熙大阅兵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1章 兄仁侄狠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60章 好事成双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610章 地府肉体坚韧朱允炆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265.第265章 午夜惊魂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77章 北地难安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75章 魏国公府第12章 天下糜烂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501章 天子点兵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489章 仓攒吏第425章 人君姿态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75章 魏国公府第53章 难成大器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438章 旧人将去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421章 坝上江南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456章 衣锦还乡第392章 新年气象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405章 怨种父子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第499章 兄友弟恭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564章 多方唱罢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第134章 以待天时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第127章 终抵吉林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124章 前路漫漫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