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时光如梭

第579章 时光如梭

“太上皇……驾崩了……”

十月初二,南洋巨港码头,随着郑和看到最新刊报纸所报内容,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人便要往前栽倒。

“郑掌印!”

“都让开!”

四周海军卫卒反应及时,纷纷抓住了他的身体,将他慢慢放倒在甲板上。

杨展见状也连忙冲了上来,伸出手在他的人中掐了掐。

片刻后,郑和悠悠转醒,眼神先是迷糊,再到迷茫,而后才悲恸道:“太上皇……驾崩了!”

他嚎啕大哭,眼泪不断从眼眶涌出,沿着脸上的皱纹流下。

他的哭声凄切,仿佛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般令人悲痛。

“郑和,你可不能倒下,我们得回去看看太上皇才行!”

杨展着急握紧郑和的手,试图将他唤醒。

“去不了了……去不了了……”

无人能理解郑和对朱棣的感情,曾经的点点滴滴被他所回忆,不由加重了这种悲痛。

悲恸之间,他开始呼吸困难,最后直接昏睡过去。

“郑和!郑和!”

杨展着急摇动他,可却始终将他摇不醒。

“带他去船室休息,舰队立马向天津港返程!”

杨展连忙下令,舰队也在他的命令声中向着北方踏上归途。

即便如此,郑和的身体还是每况日下,自此往后几日都卧床不起,身体日渐消瘦。

过了十天,他稍微精神了一些,然而这并非是身体康复的情况,而是回光返照。

他在杨展等人的搀扶下走出船舱,眺望海平面落下的太阳,仿佛那不是太阳,而是一代人的落幕。

“越国公……”

郑和声音沙哑开口,杨展连忙上前抓住他的胳膊,激动道:“郑和,我们俩还得回去复命呢!”

从第一次下西洋到现在第五次下西洋,杨展与郑和合作了四次,如果算上下东洋,那就是五次。

二人共事的时间超过十年,每日都能见面,尤为漫长。

面对郑和此等情况,杨展尤为不舍,不断鼓励他要坚强些。

然而人力岂能战胜天数,郑和自己清楚自己的情况。

这次下西洋,本就让他消耗了不少元气,再加上忽闻噩耗,他自知自己的寿数已经到了极限。

他伸出手紧紧抓住杨展的手腕,没有什么言语,只有这简单的动作。

可仅仅几个呼吸,杨展便能感觉到郑和的力气忽然变小,不等他反应过来,郑和便向后仰去。

“郑和!”

“郑掌印!”

杨展与四周海军将士悲戚叫喊着他的名字,可郑和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洪熙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三宝太监郑和病卒万里石塘,享年六十四……

消息传到北京时,已经是十一月初二。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臭,杨展在吕宋港为郑和购买棺木,并听取部份武官建议,购买石棺,用一大一小两个棺材封闭郑和尸体。

饶是如此,在舰队抵达广州时,郑和的尸体还是因为时间太长而发出臭味。

杨展前往广州的齐王府,向齐王朱贤烶购买窖藏冰,这才让尸体没腐烂。

接下来的航程,杨展不断在沿海富户家中购买河冰,加上向北天气渐渐转冷,这才将郑和的尸体稳妥运回了北京。

朱高煦令朱祁钺主持郑和下葬事宜,并将郑和陵墓选在长陵不远处,由内帑出钱修建陵墓并安葬。

由于郑和过继了本族的郑均为养子,朱高煦追封郑和为西洋伯,其养子郑钧受封正二品,骠骑将军的武散阶,世袭降阶。

腊月初二,朱高煦将郑和去世的那一片群岛更名为郑和群岛。

接下来的时间里,朱高煦如他所说的一般,尽管没有退位,但朱瞻壑手中的权力却开始渐渐变大。

“噼里啪啦……”

在鞭炮作响中,时间进入了洪熙十八年,而历史也宣布了一代人的落幕。

正月初九,太子少师夏原吉病卒家中,享年六十八。

朱高煦追赠其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靖,入长陵燕台,辍朝三日。

不等夏原吉去世的消息传开,与他同僚数十年的郭资于正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三岁。

得知消息,朱高煦追赠其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入长陵燕台,辍朝三日。

这一年,除了夏原吉、郭资病逝,还有返回四川归养的蹇义也随之在三月去世。

对于蹇义,朱高煦给予了和夏原吉、郭资同样的待遇与追赠,谥号忠肃,辍朝三日。

在此之后,总算没有了其余噩耗传来,朱高煦也渐渐从朱棣去世的噩耗中缓缓走出。

在这一年,朱高煦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朝廷上下也基本上围绕着去年制定的西域三大铁路,漠北两大铁路和江南铁路、西南碎片化铁路,以及天下工业转型来建设。

除此之外,便是两京三省三十八县的迁徙最为重要。

江西三县二十七万四千余口人在去年便已经迁徙抵达,分别安置在西州的高昌、天山、蒲昌三县,以及庭州的轮台、金满、蒲类三县。

两京三省三十八县的迁徙从去年九月开始,户均二十亩田以下的十四万六千余户,合计七十四万人被迁徙。

他们在乘坐火车抵达前线后,开始加入修建铁路、开采矿藏的工作。

修建铁路的每日工价为四十文,进入矿场工作的工价则是一百文。

尽管比起内地低了许多,但起码比他们以前种地要好很多。

由于官吏调遣足够多,加上许多百姓都接受过官学最基础的小学教育,所以他们也清楚,必须等铁路修抵,他们才能有地方被安置,于是加快手上的工作。

随着这七十四万人中的近三十万男丁加入西域建设,当地的铁路也在不断向西前进。

洪熙十八年末,安西、北庭、河中三条铁路进展迅速,各自推进二百到二百四十里。

洪熙十九年,朱祁钺从中学毕业,朱高煦下放他前往西域任巡察御史,以此来为三十多年后的西进做准备。

朱祁钺也十分高兴自己还能前往西域,因此高兴的接下了任务。

当然,让太孙担任巡察御史,这种事情很值得诟病,但由于是朱高煦做出的决定,所以并没有人敢提出反对的声音,毕竟皇帝现在不怎么管事,可他要管的事情,旁人都别想阻止。

在朱祁钺巡察西域三司的同时,朱高煦的许多儿子也已经下放回京。

洪熙十九年四月初五,朱高煦在紫禁城册封藩王就藩。

除了最小的四个儿子,和已经就藩的三个儿子,五个儿子分别被朱高煦册封到了北洲东海岸。

由北向南,分别是老五梁王,就藩建康府(波士顿)。

老六淮王,就藩寿春府(纽约)。

老七荆王,就藩江陵府(奥兰多)。

老八卫王,就藩大梁府(新奥尔良)。

老九德王,就藩德州府(休斯顿)。

五个藩王并没有藩地,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护卫,以及自己的王府内务。

五个府由北洲宣慰司管辖,官吏和兵马司由朝廷委派。

五个府的百姓,则是护卫的亲眷,以及从受灾两京三省三十八县中迁徙。

五王分别只有一个护卫,而每个府的兵马司初设兵马一千人。

旨意传达后,由国库拨五十万贯修建五座府城,另负责百姓迁徙和后续的粮食运输,以及藩王每年俸禄也由国库负责。

王府护卫起先只有一千人,随着府城不断自给自足而慢慢增加。

面对被册封海外,几个儿子里除了老七朱瞻坪比较高兴,其余都比较难受。

现在的他们兴许会觉得难受,但日后他们便会知道就藩海外的好处。

此次就藩为期三年,需要耗时三年才能完成,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大规模册封海外藩王有多么费时费力。

光是府城建设便要耗费五十万贯,算上迁徙、后续粮食等各种费用,差不多需要耗费三百万贯。

这样的耗费,也就是如今的大明可以承担,换做历史上的大明,突然拿出三百万贯来就藩,恐怕能一下子把国库掏空。

不过藩王就藩,也确实有利于大明在海外的疆域稳定。

北洲的寒潮十分恐怖,要不是蒸汽机船已经开始运用,加上北洲宣慰司已经有不少煤炭,而东海岸内陆也有许多煤矿,朱高煦也不一定会选择现在册封五个儿子去就藩。

随着他的旨意下达,大明朝和五个亲王都开始了各自的忙碌。

洪熙十九年就这样在忙碌和太平中渡过,而齐鲁铁路也于同年竣工。

七月,安西铁路修抵焉耆府,择三万户于焉耆安家,合计十七万六千口。

九月,定辽铁路竣工,自此从海州前往旅顺到定辽只需要十六个时辰。

十月初四,成国公朱能乞请致仕,朱高煦批准,赏铜山三座,赐币三千。

十月二十四日,乌斯藏都指挥使李英病卒喇萨,追封定番伯,其子李埁世袭罔替,入翰林院任编撰。 二十五日,朱高煦调伊犁卫指挥使石亨任乌斯藏都指挥使。

冬月初五,朝鲜、日本及暹罗等三十七国入京朝贡,不过朱高煦并没有露面。

时间在快速流逝,搞了十几年大动静的朱高煦,终于在年老后开始放缓速度。

此刻他要做的,已经不再是开疆拓土,而是巩固疆土,为儿孙积攒三十几年后的西征钱粮。

正因如此,在洪熙二十年正旦节的这一日,朱高煦虽然没有参与到大朝会中,但却召户部、吏部、工部前往了干清宫奏报国情。

“依户部统筹洪熙十九年末情况,国朝有户二千七百三十六万五千二十四户,一亿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余五千口整。”

“国朝耕地有七亿四千八百余万亩,而岁入七千四百四十六万七千余贯。”

“去岁国朝基础开支五千八百六十余万,工部开支八百四十余万,积存七百四十五万。”

“如今国库之中积存五千二百四十七万,另有金库七百余万两。”

干清宫内,户部尚书王回对坐在自己前方主位上的朱高煦汇报。

五十七岁的朱高煦相比较两年前,两鬓不知不觉已经出现白发,但目光依旧锐利。

他在这干清宫中并非不问世事,而这也是群臣至今无人敢于试探他的原因。

毕竟朱元璋、朱棣都活到了七十以上,谁知道这位陛下会不会也活到七十以上。

这位可没有前二者有那么多顾虑,江南商帮的下场还历历在目,自然无人敢于试探。

“情况倒是不错。”朱高煦满意颔首,随后将目光投向黄福。

七十五岁的黄福身子还算健朗,他缓缓作揖道:“西域三大铁路,预期在十五年到二十年左右完工。”

“至于漠北铁路和漠北与安西的安西铁路,则是预计在七年内完工。”

“江南铁路,预计还有四年完工。”

“西南零碎的铁路已经陆续竣工,日后可以随着技术提高而串联起来,能省下不少力气。”

“南粤铁路已经勘察好,从交趾往广州去,一千八百四十五里,耗费约九百万贯,用时最少十年。”

黄福将手中事情一一奏报,朱高煦听后颔首道:“南粤铁路可以动工了。”

“是……”黄福作揖道:“陛下,臣年事已高,乞请岁后致仕。”

黄福坚持致仕近六年,朱高煦一直没有同意,如今他已经七十五岁,而他并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想要留给自己。

“等南粤铁路步入正轨,朕便批准你致仕。”

朱高煦没有强行挽留,只是给出了一个承诺。

让南粤铁路开工并步入正轨,其实也就一年左右时间,黄福六年都撑下来了,也不差这一年了。

闻言,黄福毕恭毕敬作揖:“谢陛下体谅……”

“坐下吧。”朱高煦吩咐一声,随后目光看向吏部尚书陆愈。

陆愈感受到目光,当即起身作揖道:“近些年来,确实有不少官吏贪腐,不过随着巡察御史增多,贪腐风险也越来越大,况且朝廷每年选拔的吏员并不少,故此吏治依旧清明。”

“虽然近年来,庙堂不断有提高科举位数,但臣以为,科举选的就是最优秀的那批人,如今的位数无需改动。”

“若是急缺官员,下面还有待职的数千名举人,故此不必担忧……”

陆愈很清楚皇帝不愿意提高科举的进士席位,所以他的态度一直都是不认可庙堂声音。

他的做法,也得到了朱高煦的满意。

瞧着他们三人,朱高煦开口道:“有你们协助太子,朕十分放心。”

“谢陛下夸赞,臣等惶恐……”三人起身作揖,朱高煦闻言摆摆手:“退下吧。”

“是……”

三人缓缓退出干清宫,而他们走后,朱瞻壑则是走入了干清宫内。

如今的朱瞻壑三十有五,已经育有四子六女,不过除了朱祁钺外,其余子嗣倒是不显什么才能。

眼看朱瞻壑走进来,朱高煦也缓缓开口道:“元宵过后,我准备去一趟南京,你好好准备准备。”

“您去南京做什么?”朱瞻壑有了不少自己的主见,若是放在以前,他是不敢询问朱高煦的,只会回答是。

这份改变,让朱高煦十分满意。

自己这个大儿子并不是什么天赋型皇帝,但他确实很努力,并且在不断成长。

“去看看你太爷爷,另外便是去帮你爷爷做件事。”

朱高煦这么一说,朱瞻壑便明白了自家父亲准备去干嘛。

他作揖应下,随后等待朱高煦其它吩咐。

瞧着他,朱高煦轻笑道:“去忙你的吧。”

“那儿臣告退了,父亲若是有什么事情,记得一定要与儿臣说。”

朱瞻壑很不放心朱高煦,自朱棣驾崩后,他便时常来看朱高煦,几乎每日都要抽空来看两三次。

在做儿子这方面,他比朱高煦更有孝心。

朱高煦颔首表示知道了,朱瞻壑则是作揖后离去。

不过他不是很放心朱高煦,离开时三步一回头,如果不是朱高煦催促,这十几步距离,他恐怕能走一字时。

瞧着他离开,朱高煦也舒缓了一口气。

十几日的时间一晃而过,随着元宵结束,朱高煦带着郭琰乘坐火车南下。

这一路上,他见到了许许多多骑着自行车的百姓,也见到了拉黄包车的车夫,还有许多等待接客的马车。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百姓的精神面貌很好,男人身上有肉,女人也可以大大方方出门。

在他们的脸上,似乎写满了对于未来的向往,只觉得未来有奔头。

正月十七,朱高煦时隔几年再次来到南京的紫金山。

他先是去孝陵看望了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后一个人在孝陵的明楼待了一个时辰。

郭琰什么也不说的陪着他,直到朱高煦起身,才示意她先回皇宫休息。

郭琰没有询问他要去哪里,或许她很清楚自家丈夫这次来南京的目的。

“记得早些回去。”

她交代一句后,便带着宫女们返回了南京的紫禁城。

“去传他们几人过来吧。”

朱高煦对如今的吉林卫指挥使郭登吩咐,郭登作揖退下。

见状,朱高煦重新坐回了蒲团上,仰视着老朱和马皇后的画像。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日渐黄昏,几道身影出现在了明楼外。

“进来吧。”

朱高煦听到了郭登的脚步声,示意他们进来。

在郭登的监视下,四道身影先后走入明楼,这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被准许走出那个地方。

“给爷爷上柱香吧。”

朱高煦开口说罢,四道身影便上前,按照他所说的为老朱上香。

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朱文奎,这四人便是朱高煦这次来南京的目的。

洪熙二十年,朱允熥已经五十九岁,朱允熞则是五十二岁,朱允熙四十六岁,而朱文奎则是四十一岁。

朱高煦瞧着他们局促的给老朱与马皇后上香磕头,随后他才起身对四人开口道:

“此前我说过,日子到了便会让你们离开,这个日子如今便到了。”

“伱们可以继续住在瓯宁王府,也可以前往瀛洲(新西兰)就藩,具体如何看你们自己。”

朱高煦的话,让四人略微局促,他们自然知道瀛洲就是南洲东部的两个大岛。

他们没去过那里,并不知道那里环境如何。

只是面对他们的局促,朱高煦却开口道:“两年前我便让人营造了城池与王府,那两个岛屿环境不错,并且已经有六千多移民在上面生存,你们可以放心就藩。”

“我会对儿孙交代,让他们不用管你们,由你们自己发展。”

面对朱高煦的承诺,朱允熞几人局促不安,而朱允熥却清楚朱高煦不会用自己的信用来迫害他们,故此点头道:

“我们愿意前往瀛洲就藩,陛下也可以派遣官员监察我们。”

“不必了。”朱高煦摇了摇头,他不认为朱允熥他们能闹出什么水花。

既然他们同意了,朱高煦便看向郭登:“你亲自走一趟,护送他们前往瀛洲,蒋贵会为你们护航。”

“告诉蒋贵,不要有别的心思,老老实实将他们送抵瀛洲生活。”

“是!”郭登很果断的应下,哪怕这件差事是一个烫手山芋,可他还是接下了,这就是朱高煦让他担任吉林卫指挥使的原因。

“谢陛下……”

朱允熥眼神复杂的对朱高煦作揖,或许他从未想过,自己还能从那狭小的王府中走出,走向拥有自由的外界。

“不用谢我。”朱高煦看向朱元璋的画像,低喃道:“要谢,就谢爷爷吧……”

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60章 岳婿矛盾第402章 瓮捉野猪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472章 瓦剌西迁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55章 道德者死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364章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70章 何不烧煤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9章 傲雪欺霜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95章 身不由己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569章 安西北庭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558章 和光同尘145.第145章 关外之王第598章 后记永历(1)第79章 中元祭日第518章 颜李案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588章 后记成化第481章 日不暇给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524章 以一持万243.第243章 月漾桥之战第28章 潜龙在渊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第593章 后记正德(嘉靖)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第106章 倭夷入寇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500章 朱门父子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129章 百废待兴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124章 前路漫漫159.第159章 血战不退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56章 永乐二征第57章 入宫觐见第495章 孝子慈孙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118章 未雨绸缪第28章 潜龙在渊第581章 日落西斜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85章 行钞税法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4章 魁首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462章 孤家寡人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6章 阴晴圆缺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424章 燕台虎峪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55章 狐假虎威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38章 宋国公府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75章 魏国公府第437章 江左耻辱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36章 以利诱之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499章 兄友弟恭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83章 擅寡而长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70章 父子合谋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