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募兵之论

第64章 募兵之论

“小子这套办法,本就不是为卫所服务……”

书房内,当朱高煦的声音响起,徐辉祖立马就愣住了,并很快想到了他的想法。

他看着眼前的朱高煦,突然觉得与自家外甥生出了一种陌生感。

改动朱元璋的政策……想过这种事情的人,大多都已经埋在土里了,自家这个外甥明明知道,却还是敢提出来。

一时间,徐辉祖脸色阴晴不定,他抬腿便要走,但朱高煦却继续道:

“眼下爷爷的卫所制还能用,但我观南北隋唐诸多朝代的府兵制,多是在开国四十年后便战力下降,七八十年后便不堪大用。”

“小子所做的,不是谋眼下,而是谋的未来。”

“……”听到朱高煦的话,徐辉祖停住了要走的脚步。

最少从他的话来看,他并不是觉得朱元璋的制度有问题,而是为了未来做打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可以留下来了。

“南北隋唐之府兵制所用数百年,我大明卫所制如何当不得数百年?”

徐辉祖反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府兵制历经朝代几何?”

“这……”徐辉祖明白了朱高煦话里的意思,那就是南北隋唐的府兵制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多个朝代在使用。

不过相同的是,每个朝代的时间,刚好符合朱高煦所说的七八十年。

“即便你说的有理,但依靠四十余万兵马就想驻守四方,这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

“国朝的情况我比你更了解,想要维持眼下的疆域,最少需要你口中的六十万募兵,而这个数量是都督府养不起的。”

“如果开放户部钱粮投入都督府,那户部就没有余力去修葺水渠、堤坝,国朝迟早有一天要被拖垮。”

徐辉祖还是觉得朱高煦的这套募兵制度不太现实,但他的话也确实戳中了大明日后倒台的原因。

在朱高煦的了解中,明英宗时期由于河南卫所贪腐的事件被曝光,六部在三杨的主持下,将卫所对于军屯仓的控制权归入了兵部和户部。

从此开始,原本日子滋润的军户成了一群吃饭都开始要看六部脸色的“讨口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军户人口繁衍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吃不上饭的军户开始大量逃亡。

明英宗亲政后,他无力将卫所军屯仓的财政权夺回,只能从其它角度来给予军户福利。

在他的主持下,大明开始施行一种不太完善的募兵制。

起初,对于主动参军的军户,朝廷发给银二两,布二匹作为奖励,后来又改为发银五两作为安家费,并免掉其家庭五石税粮,额外免除家庭两人徭役。

至于被抽中当兵的百姓,朝廷则是发给白银三两五钱,并免除家庭一人徭役,但被募的士兵不发放月粮和行粮。

不过不管怎么更改制度,夺不回财政权的卫所始终是向六部要饭的叫花子。

尽管成化年间一度夺回部分卫所的财政权,但这种权力很快在弘治年间丢失。

因此到明武宗时期,募兵标准发生变化,士兵安家银下降为三两。

等到明世宗时期,嘉靖下旨增加募兵福利,对普通士兵允许支出行粮,月粮折成银两发放。

这一时期的明军普通军士多了一个每日支取的“口粮”福利,标准为银三分三厘。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戚家军,其军兵卒每日的军饷标准就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军饷标准大概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再往后的明穆宗至明神宗时期,在张居正主持下的明军募兵福利再次上调,募兵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能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当然,表面上是这样的标准,但实际发到士兵手里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可以说,朱祁镇的这套募兵制度,尽管被历代皇帝缝缝补补,但最后还是崩溃了,并且最后还拖垮了五寺六部。

拖垮的原因也极为简单,便是徐辉祖所说的民生工程问题。

晚明天下诸多水利工程因为户部财政的捉襟见肘而多年得不到维护,最后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面对小冰河引起的气候问题,赋税重地的江南多次遭遇海水倒灌,地方水利工程无法排淤,苏松常杭等府多年颗粒无收。

这些问题加上最后士绅抗税、官员腐败、中枢不作为等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江南没办法正常的为北方供血。

徐辉祖说的并没错,但他忘记了一点,或许先进的募兵制会拖垮大明的财政。

不过他没想到一点,那就是经济并非一成不变的。

“舅舅说的不错,如果军队一味的靠户部接济,那确实容易耽搁地方的民生,不过舅舅也别忘了,大明的人口和田地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朱高煦面对徐辉祖的质疑,说出了大明日后的情况。

“人是会繁衍的,唐初人口不过一千二百余万,仅三十年后便达到两千万。”

“国朝若是如此,三十年后人口数目恐不下九千万,而大明的岁入也会增长三到四成,足够填补户部的亏空。”

朱高煦的话半真半假,因为他说的是太平三十年的情况,可照现在的局势往下走,靖难之役一定会爆发,哪怕朱棣不起兵,也会有其它人起兵。

不管谁起兵,都将会对大明的人口造成严重打击,九千万人是很难达到的。

可是这一切只有他知道,如今的徐辉祖是不可能知道未来的,所以他被朱高煦怼的哑口无言。

“因此,小子觉得,小子的看法并没有什么错。”

朱高煦清楚今日徐辉祖来自己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安抚自己,如果只是为了安抚自己,他刚才不会听到自己要改换卫所制就拔腿离开。

以他的性格,如果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他只会呵斥自己,并让自己改掉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可他刚才的第一反应是拔腿就走。

显然,两人的对话此刻正有旁人倾听,而不是像徐辉祖说的,四周都是魏国公府的家丁。

看样子,自家舅舅之所以会来这里,恐怕还是老朱的授意。

朱元璋对自己的考校,还远远没有停下……

“好了……”

果然,见朱高煦这么说,徐辉祖脸色不太好看,但他还是努力为外甥找补:

“按照伱说的,那这卫所制是要被取缔?”

“取缔?”朱高煦愣了下,并摇了摇头:“并不会,卫所制会在长久的未来一直存在,因为它还有很多可取之处,例如……”

(本章完)

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33章 数据治国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请假第476章 大明银行第336章 未竟之业第82章 拓土之论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78章 何安瑶苗第503章 洪熙之隆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71章 燕府势大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59章 东窗事发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79章 中元祭日141.第141章 大破其贼第90章 燕府三宝第422章 新年气象222.第222章 奉天靖难第580章 洪熙始终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127章 终抵吉林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66章 宫中密谈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96章 孙帮爷背锅第386章 波斯之乱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390章 皆为利攘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297.第297章 海贸之争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86章 施以恩惠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第7章 便宜舅舅254.第254章 登州海战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第130章 秦王樉薨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117章 终得所愿300.第300章 满载而归250.第250章 瑞雪兆丰年第492章 衣冠禽兽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84章 帝王心性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52章 各抒己见第95章 身不由己第73章 平倭论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2章 天下糜烂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570章 城头论政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73章 自取灭亡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76章 造船平倭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65章 上架感言第554章 辛亥变法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347章 郑和回国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44.第244章232.第232章 得辽望宁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363章 诱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