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徒,北雁南归,每个人对于养育过自己的土地都有着深深的眷恋情结,它是生命的烙印,是时光的见证,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10月的秋天,阔别十年之久,我决定完成奶奶的心愿,陪同奶奶和一群昔日的朋友再返绿源,十年时光,十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其实,这又何止是奶奶的心愿,而是一群老铜矿人共同的心愿。
迎面而来的秋风干燥凉爽,心事却浸润得有些潮湿,像秋后的山道被昨夜的浓雾所笼罩。坐上车的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我们内心共同的声音,或是激昂,或是感概,是C小调与F大调和重合,是世界是最复杂也是最难得的旋律。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如回家的那段路。是啊,默默风尘的时光里,即使离开了这片土地,不再饮绿源江的水,但我们已经习惯把绿源当成了心中的故乡。
当我们的双脚重新踏上了绿源镇的道路,今日的街道回荡着昔日的足音。当年,这里曾经被称为“小**”,过去的繁华已经悄悄湮灭。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这个曾经显赫的“铜都”早已凋零。只有宽阔的街道,废弃的楼房、关闭的电影院和破旧的公园,荒芜的厂区,以及刻有深深时代烙印的建筑,被风雨侵蚀的宣传口号无处不在提示着曾经辉煌的过去。
每一块青砖仿佛沉睡于时光的底部,只有时间的印痕而没有流年的味道,任何世间的繁华和喧嚣再不能闯入她的梦境。时隔十年时间,她如山坡上那朵静静盛开的凤凰花,自由地,宁静地,安然地独自飞翔,独自坠落,独自盛开,又独自凋零。
在这些残痕里,我们寻找着过去的足迹,聆听江水流过的声音,往事如烟浮上记忆,再也无法想象当年绿源灯火阑珊时的样子,昔日亲密的朋友已经渐渐散去。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因大自然的恩赐而兴,又因大自然的枯竭而衰。
经过联系,当地**的一名工作人员陪同我们参观,这位年青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当地**部门工作,被分配在绿源镇**,他对绿源有着新的热情和期盼,更有着把绿源建设好的充足信心。他说:**正在筹划依托绿源独特的山光景色和铜矿文化资源,打造“滇铜古镇”的设想,据说,到此地规划设计的专家们针对绿源的特色提出了几项重点建设内容:一是针对绿源江及其沿岸风景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光、漂流、攀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二是针对绿源镇的人文景观,在矿洞、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农业基地等方面作出文章;进行矿洞探险旅游,民族风情游、度假农村的开发等。
最后,这位年青人还特意介绍了一项最重要的开发,就是专为老铜矿人保留的老建筑和老厂房,这些被废弃的建筑将永远地被保存下来,不仅成为一份历史的证据,更给老铜矿人追思的地方。绿源将依托铜矿基础,开展矿井参观,铜矿生产工艺参观,铜工艺品制作,矿史参观,矿家生活体验等系列参与型旅游活动,重温铜矿昔日辉煌,重诉铜矿昨日历史。集中展示绿源铜矿的起源、沉浮、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图片和实物、人物、重大事件记载等传世资料,并展出铜矿的地质标本,向旅游者提供感受绿源铜矿文化,了解铜矿变迁,增长铜矿地质知识的场所和机会。
这位年轻人还介绍,绿源镇历年挖掘的矿洞长达150万米,相当于从这里到昆明的五个来回,完全可以称为“地下长城”,进入地壳深处寻幽探秘,对于好奇的游客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矿山的地面景观和地下矿井建立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矿山旅游,已经成为资源枯竭的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以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最为著名,深达327米的盐矿共分为九层,巷道总长度近300公里。1995年,维利卡奇结束了它作为盐矿的使命,改建成为专门的观光休闲地,在离地面130多米深的盐道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供旅游者参观的“地下王国”。
听着年青的工作人员娓娓诉说,记忆和未来相交错,时间在某一刻悄然停滞,敲打出金铜般的声音,回荡如绵绵细雨,润尽世间精华万物。都说叶落归根。尽管绿源不属于故乡,这里的矿工多数来自于****,很多人离开家乡一辈子,死后深葬于此。有些人带着梦想而来,最终悄然离开,还有些人出生于此,最终带着深深眷恋而去,一旦离开,仿佛幼鸟斩断最后一丝温情的牵绊,变得刚猛无情。天空是广阔的,可以尽情自由地飞翔。但是,不论走得多远,别忘了回头看看,脉脉山影,潺潺流水,杏花烟雨,春风绿柳……这才是灵魂最后的归宿。
我回头去看我的奶奶,昔日的少女金玲儿,此时,她和罗惠齐排,俩人已是白发苍苍,皱纹履面,两双手始终紧紧握在一起,走遍万水千山,不忘故里,不缅来路,她们的人生可谓风雨兼程,却始终心怀梦想去践行自己的漫长道路。人在前,心在后,相约黄昏,梦里醒来看清晨。青丝飞扬还剩几缕,可随风而去。
窗前花落,更深露重,你可曾有过落泪时候。
两位老人眼含热泪,在昨日的追忆中,又仿佛看到来日的希望,这片土地曾经蕴育过她的青春,如今同样蕴育她们的梦想。她们深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滇中铜都绿源小镇,或许会在几年之后,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延续过往几十年的繁华和热闹,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故人。
我们默默期待着,也憧憬着,行走着,也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