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九章 巧舌如簧

(谢谢好友清风淡月的月票~~)

诸葛颐暗道一声果然如此,心里对杨彦叹服不己,从惟氏的前踞后恭来看,令拓跋部去代王号反而起了作用,毕竟只有在细节上下足工夫,一应规矩做的有模有样,拓跋部才不会起疑,若是这不计较,那不计较,有心人难免会有想法,于是抱着节杖拱了拱手:“明王仅即了大王位,若代主仍为代王,岂是为人臣子之道?惟夫人是个明白人,想来不须老夫过多解释。”

“不妥!”

席中一人嚷嚷道:“去了王号,如何令我拓跋氏诸部臣服?”

诸葛颐微微笑道:“代王可曾令各部臣服?其实代王也好,代公也罢,只是个名号,何须过多计较?他日我家大王登基,你部重新进位为王亦非不可能,风物长宜放眼量,何须计较一时短长?”

惟氏不置可否的问道:“明王如何助我一统拓跋全族?”

所有人都是精神一振,目光灼灼望向诸葛颐,在他们眼里,无非是宣喻各部,但有不从者,再于明国的支持下发兵征讨,包括惟氏也是这么认为。

诸葛颐向东南方向拱了拱手,便道:“惟夫人问的好,我大明若是派军相助你部讨逆,一来路途遥远,二来恐会生出不必要的误会,故大王有令,请贵部出兵并州,并承诺,代公可为并州刺史!”

“什么?”

殿内沸腾了!

这可是并州啊,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太行、吕梁两山一东一西构成天然屏障,其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而东木根山风沙漫天,干旱荒芜,与并州恍若地狱与天堂之别。

如能占取并州,任何人都敢断言,最多十来年,拓跋部将急剧壮大,有了强大的实力,一统各部还不是轻而易举?甚至百来年后,明国衰败,还能以此作为跳板进取中原呢!

别说席中诸人,就连惟氏,都控制不住的现出了意动之色,一统拓跋诸部是她的梦想,能借力明国更是再好不过,但她毕竟是通过宫廷政变上位,比所有人都多留了个心眼,她清楚自家实力不足以取下并州,更何况明国真那么好心?于是双手向下一压,待殿内喧闹止歇之后,便道:“石氏于并州驻有重兵,仅凭我一部之力,恐非对手,同时,若明军也入并州,将来不愿退出又该如何?”

诸葛颐捋须道:“惟夫人无须担心,石氏重兵布于上党三关及蒲坂津,并州内地反而空虚,据细作探得,各城池驻军总数不会超过三五万,而大王将于贵部出兵之际,兵逼蒲坂,令当地驻军不得妄动!

至于上党三关,受地形限制,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可进去难,出来也难,惟夫人以小股兵力扼其要道,可令三关守军望之兴叹,更何况三关乃拱卫襄国而立,若非得已,岂会轻易出关作战?莫非不担心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料区区并州一隅,还不值得让石勒甘冒奇险。

故于贵军来说,只须攻破雁门,将一片坦途,而雁门守军不足万数,倘若贵部连仅有万人把守的关隘也束手无策,那我家大王将不得不重新评估贵部是否有扶持的必要。

另于贵军攻占并州期间,大王将按兵不动,除非你部力有不逮,否则,绝不轻入并州,我家大王素来守信,惟夫人当是清楚,老夫可代大王与贵部歃血为盟!”

惟氏转目四顾,殿中的大人们,满脸激动,仿佛一座金矿摆在了眼前,他们从未想过,杨彦会有背信弃义的可能,毕竟自出道以来,杨彦的名声还是挺不错的,牙齿能当金使。

虽然攻入并州,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征战不可能不死人,总之,就是一个字,值,这个诱饵,扰到了拓跋氏的心坎里!

惟氏又打量向诸葛颐,此人手持节杖,单手负后,昂首挺胸,嘴角微微翘起,一幅以上视下,有如恩赐般的模样,换了寻常人,肯定心里不舒服,可如此作派,反让惟氏放下心来,这说明明国已经把自已当藩属看待了。

如诸葛颐卑躬屈膝,大献殷勤,那才叫不正常。

暗暗点了点头,惟氏却问道:“孤并不讳言,明王此议实解了我部燃眉之急,但我部与你家大王素无渊源,明国为何要助我?”

“实不相瞒!”

诸葛颐拱了拱手:“既然惟夫人爽快,老夫也无须遮遮掩掩,羯赵虽于长安城下十余万精锐尽丧,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次灭石,要么不动,动则倾尽全力,我大明虽蒸蒸日上,奈何立国时日尚短,根基不足,国内兵力、粮草、物资俱缺,还须防备江东掣肘,换言之,仅以我大明一家,吞不下羯赵,须广结同盟,我军的主攻方向为襄国,并州实是有心无力,还望夫人取下并州之后,守住井陉诸关,匆让羯人窜入太行山中。”

这话合情合理,也贴合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明国实际情况,惟氏彻底放下了心。

“砰!”

惟氏重重一击几案,大喝道:“自即日起,我拓跋氏向明国称臣,永生永世为明国藩属,迟至夏未,起族中精锐八万攻打并州,来人,取礼器来!”

在来的路上,诸葛颐通过与拓跋族人交谈,再根据人口规模,推算出拓跋氏本族丁壮约为十二三万,而游牧民族上马即是战士,惟氏派军八万作战,几乎是倾尽全力了,毕竟她还得留一部分看守东木干城,派出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可看出她对并州的必得之心。

这让诸葛颐再次对杨彦充满了钦佩,以惟氏实力,既便拓跋氏的其他部族袖手旁观,明军至少也要发十万大军才敢言必胜,但也仅止于取胜,因着东木干山有险可据,不敌可走的地形,谁也没把握全歼拓跋。

诸葛颐此行,先往长安,再由长安北出萧关,亲眼见到,这一路荒凉干旱,千里无人烟,根本没法补给,粮草的消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漫长的运输线又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难怪以汉武帝挟文景之治的雄厚国力,与匈奴作战仅十余年就耗尽了家底,再以现今明国的人口基数与粮食产量,要想攻克东木干山,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准备。

有这五年时间,拓跋部耐心经营,根基日厚,拖的越久,日后征讨的难度也越大,相比起来,有机会把拓跋部主力诱入并州聚而歼之,区区名声算得了什么?

诸葛颐是文臣,有百年家世为后盾,并没有武将那种迫切的建功立业愿望,他更加在意的,是发兵远征对江山社稷的负面影响,如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后汉与西羌长达百年的漫长战争,无不耗尽了国力,导致国内危机四伏,矛盾重重,这是他竭力避免的,因此对杨彦的手段颇为赞同,毕竟兵不厌诈嘛,拓跋氏自己愚蠢,怪得了谁?

同时诸葛颐也能看出,惟氏并非全无防备,发锐卒八万,正是为了保证安全,毕竟这八万军纯是骑兵,以此警告明军莫要毁诺,否则随时可倒向石勒。

此时的惟氏,满面自信,美艳的脸庞上散发出煜煜光辉,诸葛颐也暗暗欢喜,能引八万拓跋部众入并州,显然是奇功一件,且此趟出使的顺利,也出乎了他的意料。

“哈哈哈哈~~”

诸葛颐哈哈大笑道:“惟夫人果为女中英杰,有你我两家联手,石氏何愁不破?不过在出兵之前,你部须出一子质往洛阳。”

刹那间,满堂的欢声笑语偃旗息鼓,很多人面现不善之色,其实一个质子不算什么,死了就死了,古人对亲子的命素来不在乎,讲究只要自己活着,儿子死了还能生。

质子的意义主要是一个表示臣服的仪式。

惟氏倒是没太在意,挥挥手道:“纥那次子,年方三岁,可入洛阳为质。”

诸葛颐拱手道:“请夫人见谅,老夫来前,大王已有交待,贵部须以拓跋郁律次子,拓跋什翼健为质。”

“为何?”

惟氏秀眉一蹙,现出了明显的不快之色。

第四二八章 月华见地第四四九章 石勒震怒第四三一章 火炮上阵第二八二章 促人好事第三八五章 大破石虎第一九二章 扼守两山第六零二章 决战姑孰第八十二章 裴妃上殿第五二五章 袁耽的出路第三一五章 羊鉴心思第五零九章 郑阿春第二九九章 回到东海第一五七章 前溪歌舞姬第一四五章 借东风第三六二章 死去活来第二五八章 深夜交心第一五二章 借沈氏之刀第八十四章 纪明传诏第六零七章 楼船沉没第四零六章 崔访上朝第七六七章 丧心病狂第七十四章 收割之道第四六四章 乞活军第五八七章 司马绍过江第四六七章 王敦上岸第六五七章 亲自劝降第八零零章 制定战术第七十章 明春土断第八三四章 父命难违第六四零章 阵前交涉第七一四章 鲜卑举义第五一二章 竹甲之威第二五六章 不臣之心第六七九章 劫粮第四十三章 石虎心动第五八零章 忍痛割爱第二二零章 奔袭奉高第五八零章 忍痛割爱第五十七章 夜投巴豆第五八八章 两难庾亮第二十一章 土法治阑尾第七六二章 形势危急第三五九章 不收分文第六零五章 硬碰硬第五八零章 忍痛割爱第二五一章 把尿第二八二章 促人好事第六五三章 张骏来降第二二二章 石虎败逃第七十章 明春土断第六一五章 钱凤归降第二九二章 收留刁协第四五三章 连夜接人第六五二章 入千牛卫第六四一章 谈判破裂第三零五章 围点打援第八十五章 杨彦上殿第八五零章 公审大会第八零一章 河畔中伏第一七四章 南士心声第三二三章 截住沈充第二四二章 钱凤登门第七十章 明春土断第四六七章 王敦上岸第一六六章 唇枪舌剑第二四三章 略施巧计第三九一章 为天子献礼第三一六章 先登郗鉴第六四零章 阵前交涉第一七二章 回娘家第一零零章 吏部难登第二零五章 郗璇去郯城第四一一章 交换条件第一零七章 立军制第四三二章 杨彦兵至第二五四章 袖里乾坤第五零九章 郑阿春第三一六章 先登郗鉴第三十三章 两只小辣椒第八二四章 白眼狼第五八一章 枉凝眉第三四一章 抽丝剥茧第一五七章 前溪歌舞姬第五九二章 复辟功成第五九九章 千人聚考第一四一章 天助我也第三十八章 返身回射第五零六章 冲入建康第一五一章 暂时打退第六五二章 入千牛卫第二九七章 得偿夙愿第六五九章 关中韦氏第六四六章 总攻之前第一七五章 宣阳门前第七四三章 三公九卿第五零九章 郑阿春第八章 诊病断脉第六九四章 李雄发飙第五十七章 夜投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