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尊荣

李贤身为内阁首辅,负有天下之望,有些事情,确实也不会轻易的做出决定。如果在邮传信息和治吏上果然有进步,而都察院的巡按和锦衣卫的廉政监察果真能杜绝原本的贪污模式,那么,不妨试一试提高商税。

至于地税,那是打死也不能提的,当然,张佳木所说的地赋改革,倒是可以一试。

比如西北到陕北一带,大约有一百多个州府,上缴的粮食有限的很,不敢说年年有灾,十年倒有八年要报灾异。

既然如此,不如全免了也罢。

以当时全国统计一千多万顷土地的规模,再加上一年超过三千万石的粮食收入,提出这个地赋全免的计划,虽然是雄心勃勃,但,亦非不可接受。

事实上明朝就是年年免除赋税的,数字多的时候,一年收入加起来不过四千万石左右,免除的地赋却在五六百万石,有时候是四分之一,有时竟接近三分之一。

这种免税,其实原因很多。

灾荒减赋和免赋是一部份,有些地方赋税收不上来,干脆借着免赋一风吹了,也是重要的原因。

特别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了。

那里士绅力量大,地方官根本没有办法和本地士绅对抗,一个大士绅一年该上缴六百石的赋税,但他抗着不缴,最多交了一半,或是三分之一,官员也拿这个士绅没有办法。

拖的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笔烂账,根本不要指望能收起来。

士绅如此,苏州和松江地方民风不大朴实,事实上,也是明初时朱元璋恼怒苏州人帮着张士诚对抗他,所以把苏州等地的赋税定的极高,百年之下,想叫苏州人完粮纳税,也是有那么点不近人情。

这些都是没必要的行政程序,明朝的所谓减赋,大抵就是如此。

既然收不上,但也不敢下调。因为劣绅刁民确实很叫人头疼,高赋税就交八成,地方官很怀疑把赋税下调之后,仍然收不齐。

这样等于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当然没有人敢这么做。

年年在账簿上玩这些花样,以张佳木现在的控制力来说,完全没有这种必要了。

西北和陕北免赋,再迁走一些无水地区的居民,可望最大程度改善当地民生,最少,就算是小冰河时期也不会有大规模的灾害和流民为祸了。

东南一带,采取务实的态度来征收田赋,完粮实收,而征收的额度也是从实际出发,不再玩账簿上的那些花样了。

改制之后,年赋税仍在三千万石以上,不会对帝国的运行有任何的影响,相反,就算有影响也是良『性』的,不足为惧。

这原本是极好的方案,但李贤还不敢答应下来。

此时他看向张佳木,语气诚恳的道:“我知道太保是唯恐时间不够,只愿做的再快些儿。但,我要直说了,现在开放海禁还勉强可行,但最少要一两年功夫才能收功。再下来才谈得上整理摊派和商税,再下来再谈免赋和调控各地田税的事。这样一步步的来,没有十年时间,很难看到成效。”

“十年?”张佳木摇头笑道:“十年对一个『政府』来说,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我要做的可不是眼前这一点事。”

以他的打算,从水利到农田,再到育种,交通、教育、行政、司法,确实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十年时间只用来做这么几件事,确实是太慢太慢了。

人的一生有限,况且现在的医疗条件也很难说人的生命能受到实切的保障,所以,还是只争朝夕的好些。

见张佳木急切,李贤却只是摇头。

他是『政府』中的首脑人物,自然知道这个庞大的官僚体制有多么僵化。要不是张佳木巧妙的手段来引导,现在做的这几件事会引发多大的风波,谁能知道?

就算如此,以李贤的信息情报来源也是知道,关于漕运和吏治的事,已经在江南士绅中引起不小的反弹。

特别是漕运改海运一事,不少士绅和读书人都担心会破坏海禁,而海禁和沿海治安有关,更和沿海居民出海有关。

在当时来说,因为永乐下西洋对民力的滥用,官绅和读书人都对出海一事持有反感,对那些出海不归的人更认为是背弃祖宗,死不足惜。

在福建和广州沿海经验有出海遇到海难的,景泰年间,广州海滩上冲上来三十余人,全部是海难的幸存者,也是迁居南洋的一批福建农民。

福建近海多山,土地也谈不上肥沃,所以百姓多以出海求活,遇到海难原本是死中逃生的幸事,但很不幸,他们被广州的地方官员抓到,然后以私自出海的罪名,全部被下令处斩了。

指望这样的官员赞同开放海禁,这原本就是一件极难极难的事。需要是以实例说明,开放海禁没有安全问题,不扰民,不损耗民力,而且不对中国的人口有太大的影响。同时,还要与国有利,也要与官和有实力的民有利。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看似一个简单的政策,但这个政策已经在这么庞大的国家执行了这么多年,要改变它,需要顾及的绝不止是公文上的考量,而是实际的执行与安抚,折冲与平衡。

李贤对这些自然是考虑的极多,所以,他有顾忌。

而且,这个顾忌还不便说出口来,哪怕就是这时对着张佳木,也并不方便直说。

但张佳木等不得了,他约出李贤,就是要畅所欲言,把今后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大政方针都定下来。

如果他在军事上有范广这个帮手,边境上还有杨信和陈逵等助手的话,在文事政治行政上,李贤是他不二的最佳助手,除了李贤,怕是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所以张佳木务必要得到对方没有保留的合作。

他看向李贤,一字一顿的道:“原德心中惴惴,恐怕也是担心朝政并不能一直稳当,我的地位,也并不保险,是吧?”

这种诛心之问,换了别人必定不敢如实回答,但此时此景,如果李贤还吞吞吐吐的不敢答,他也不配被张佳木这么看重了。

当下便是果决答道:“是的,皇上在一天,太保的地位稳固一天。但,朝中各官并不依附,太保光是要在这上面下的功夫,就不在小。而将来就算各官依附,皇上万一有所不讳,那么,政局如何,仍然难料的很。”

做为一个政治家,所看到的绝不是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

以现在张佳木和内阁的配合,还有在六部中的势力,可以说推动改革并不难。但可想而知的就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下去,遇到的阻力也就会越大。

名义上,张佳木只是掌府事的都督,锦衣卫的指挥,幼军的提督,还有宗人府的宗令。这几样官职,才是他的本职。

而推动『政府』的政务,则是以影响力,以党羽的力量来进行。当然,现在还有内阁的合作。

万一这种脆弱的联盟出现风波变动,不要说皇帝换人了,就算是换一个部的尚书,或是侍郎,现在这种微妙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现在的局面还算稳固,但一旦出现风波,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很不容易,花几年功夫把这些成果消化掉,再稳固下来,李贤已经觉得能青史留名了。

如果张佳木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稳固联盟,加强权势,再进行更难更容易遇到反弹的改革,他是必定不会奉陪下去了。

这固然不那么伟岸,但世情就是如此,李贤虽然当得起一个贤字,但毕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指望他做的更多,也殊无可能。

“原德的顾虑是对的。”张佳木看向他,沉『吟』着道:“如果原德能手握重权呢?”

“说不得。”李贤笑而摇头,道:“太保不必再提这个,要说权位,我的权位够重了,现在这样已经有不少人说话,说我是为了一已之私才趋从太保,要不是这么多年多少赚得一些名声,怕已经是身败名裂了。”

李贤是张佳木的建议,新官制下大学士为一品,而首辅为了尊重,光是称先生而不名还不行,以往三公是坐而论道,宋时撤了宰相座位,而此时君权更重,宰相有时也要跪着议事,当然,多半还是会赐座,甚至赐茶。

只是这是额外的恩典,不是常例,以张佳木的建议,以后宰相首辅例有座位,可以和君主坐而面谈。

至于例加太傅,也是允准,首辅例封侯爵,倒是没有答应下来。

但就是这样,已经使李贤饱受非议,而他自己也是再三固辞,只是皇帝对李贤的信任不在张佳木下,给李贤的这些尊荣加赐,皇帝自己也很愿意,所以,答复就是:所赐应受,所辞不允。

而现在张佳木还在提权位之事,李贤也只能报之以苦笑了。

“不,我不是说要给原德本人再加什么权位,我的意思,是要彻底的改一下这个内阁制度。”

“哦,”李贤心中大动,但不敢相信,只是看向张佳木,肃容道:“愿闻其详!”

第341章 集体第488章 下风第298章 火起第192章 连锁第318章 庆贺第131章 抓人第483章 反了第218章 入场第254章 聪明第637章 银本第61章 谢赏第145章 升座第100章 真英杰也第71章 夜宵第267章 宝刀第398 两心第365章 诉说第692章 潜藏第155章 进宫第268章 暗夜第570章 商机第120章 誓杀于谦第209章 破府第135章 选择第370章 学校第58章 赋诗第26章 恶战第414章 消息第29章 重庆公主第389章 暗桩第204章 灭火第678章 奔马第300章 大宗小宗第485章 东朝房第144章 文武之争第365章 诉说第9章 赴宴第495章 埋伏第410章 嫉妒第557章 正副使第632章 论吏第270章 手弩第246章 劝慰第80章 会客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二十三章第128章 早做谋划第338章 同年第205章 谋反第125章 夺门第610章 罗网第186章 见过公公第66章 急变第201章 夜惊第337章 儒臣第181章 忠臣的下场第691章 传承第393章 狂奴第498章 决死第355章 春茶第694章 诏旨第五卷权倾天下第五百八十七章第234章 道别第265章 生而知之第46章 难搞的小队第332章 嘉善第566章 入营第543章 和买第483章 反了第576章 家人第171章 遇真佛第595章 贡金第605章 肃贪第90章 新手下第308章 沸腾第383章 异客第653章 编制第498章 决死第51章 争执第101章 妙人第226章 风水轮流转第695章 富强第327章 重赏第345章 过河卒子第194章 一夫当关第478章 谋划第522章 动员第287章 心腹第256章 打秋风第363章 江湖第527章 先声第230章 不同看法第27章 暗箭难防第430章 遇袭第670章 密会第251章 密奏第64章 放赏第651章 钱粮第413章 哪一天第112章 罢朝第129章 卿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