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精神还不够,无论多么荒诞的电影,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情节,一瓶从天而降的可乐,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这一瓶可乐,砸进保安科长包世宏的面包车,包世宏下车指着天大骂,结果汽车顺坡滑下去,撞到了房地产商的宝马车,因为房地产商要收购工艺品厂的土地与厂长发生口角,所以那个猥琐的跟班正在工艺品厂的墙上喷“拆”字,双方发生纠纷——到此为止,似乎这一个系列的情节已经有了一个逻辑的顺序,可是,并不仅仅如此。
接下来会怎么样,我想,为了出品方着想,为了我的职业道德,所以我不打算继续下去了,各位看官只有走进电影院,用自己的眼睛告诉自己答案了。
我只能告诉所有看官,《疯狂的石头》哪怕到了故事的结尾,也是一部严谨又荒诞的电影,折射出来的黑色让人在发笑之余不禁心生感慨,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现实,也许不应该与严肃紧密挂钩,它也可以很具新意。
最后提一句,演员的表现很精彩,不是一个,不是两个,是所有。
陈海的心情因为这评影评好转了不少,刘飞扬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报纸,脸上洋溢着旧社会过年才会看到的兴高采烈:“看看,我全部买齐了。”
扫到陈海桌子上的这一份,刘飞扬说道:“你怎么才买这一份?”
“这个记者写得很不错,你要不要看一下?”陈海将报纸推到了刘飞扬面前,刘飞扬扫到那个名字,有些意外:“是他啊,我们真是走了狗屎运了。”
“怎么了?”陈海问道。
“你先告诉我,他写的是好是坏,让我有个心理准备。”刘飞扬的态度很不一般,这让陈海越发在意这影评人的身份了。
“很好,而且很精僻,把这部电影的精华完全抓住了。”陈海突然听到电脑发出提示音,转身一看:“太好了,终于有人登上网站开始写影评了。”
因为提示注册的时候要使用实名,所以陈海可以看到写影评的人的真实姓名,刘飞扬的头凑过去:“这也是他。”
“《看电影》杂志的主编,周明。”陈海吸了一口气,这个名字很大众,可是又很熟悉:“他是广州人?”
“对,怎么,你知道他?”刘飞扬觉得陈海的大脑是一座宝库,他无所不知。
“他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也是内地最知名的影评人之一,我记得昨天晚上他好像不在现场啊。”陈海疑惑道:“要不然,你也不可能不知道,对不对?”
“难道……”刘飞扬找来了昨天参加试映会的媒体人名单,在上面一一地查看着:“这是签到表,这些人我都认识,除了这一个,周大明,这个还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别人奉承他,喜欢客观地评判电影,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在签到的时候用了假名,我真没想到,他会给这个面子。”
刘飞扬想着心里又觉得疼:“可惜啊,我还一次没有见过本尊,我就这么和他擦肩而过了。”
“以后一定有机会。”陈海的心情大好,又去翻看其它的报纸,这些舆论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最终的放映安排,能够卖出多少拷贝,就看它们了。
幸好,大家的评论都比较客观,大多是对情节与拍摄手法表现出了赞扬,在对演员的评价上,也很有些有意思的评语。
“这个应该是普通观众吧?”陈海看到一条有趣的评语,不像专业的影评那样专业,可是一言一词都很有意思。
“这部电影,我会再带我的家人一起去看,这是一部适合全家大小,不用去考虑年纪与阅历的电影,反正,就是值得到电影院里去看,你根本没有办法等到出VCD或是录像带,等啥啊,去吧!”陈海一边念,一边哈哈大笑起来。
“今天下午就要确定卖出去的电影拷贝了。”陈海突然停住了笑声,这让刘飞扬有些猝不及防,陈海这种冷静的程度让他吃惊。
“是啊。”刘飞扬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卖出去多少拷贝意味着第一步能够赚多少钱。
电影的利润当然不止票房这么简单,电影的主要利润来自票房收入、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播放权转让收入、音像制品版权转让收入等,在陈海当初的时代,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就是一笔不小的利润,不过,广告植入,作为第一部电影,陈海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他要的是口碑,一部过硬的作品来替华星打响知名度。
眼下的第一步,是要保证票房,下午就要将各个城市的电影院的订单汇总了,大战在即,这时候的陈海终于领会到什么是商场如战场了,风一吹,草一动,就牵动着自己的心。
运营部现在都是些新手,但他们也有新人的积极性,陈海中午饭也是在办公室吃的,他现在只想知道卖出去了多少拷贝,所以,当刘飞扬带着那个运营部的代经理进来的时候,陈海马上放下了手上的筷子:“怎么样了?”
“我们汇总了一下,目前是两千个拷贝。”代经理叫汪杰,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年纪比陈海要大得多,不过站在陈海面前,比陈海还要青涩,不知道什么时候,原本应该属于陈海这个年纪的青涩已经一层层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成熟。
两千个,在九六年,不知道这个数字如何,陈海的面部表情有些复杂,汪杰说道:“其实据我了解,两千个是个很不错的数字了,而且只要上座率高,后面还有追加的。”
陈海微微点了下头,他觉得太奇怪了,自己关于这一块的知识原来这么薄弱,两千个拷贝,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怎么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呢?
“好吧。”陈海说道:“拷贝准备得怎么样了?”
拷贝其实就是电影胶片,与照相的胶卷差不多,只不过电影胶片上面的画面是正像。一部电影要需要10多卷这样的胶片,一套就称为一个,这是俗称,应该是一部电影拷贝。
陈海亲自去看那些准备好的拷贝,现在要做的就是复制好所有的拷贝,然后赶在上映之前送到各家影院里,时间有些紧张,幸好才两千个,这个时候这样说不知道合不合适,误打误撞到了现在的地步,只有顺其自然吧,跌跌撞撞,这就是陈海自己的总结。
“以前的电影胶片是易燃片,胶片发脆,容易折断,也容易燃烧,常常是一部拷贝,一个轮回下来,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修复。现在好多了,电影拷贝的材料比过去的有弹性,拉力也强,复制出来不会有问题,运送的时候也能够放心不少。”电影拷贝厂的负责人十分热情,他显然已经知道这部电影的内容了:“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啊,我太喜欢了,到时候我得买张票到电影院里捧场去。”
不管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心话,听了都让人觉得心里舒服。
送去拷贝也是一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情,一旦接手的影院确定了日子,他们就已经开始制作这部电影的海报了,如果拷贝不能在上映前送到,那么,影院会无情地取下制作好的海报,甚至取消上映的场次,因为拷贝运送延迟,这就在释放一个信息,影院会由此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影片本身就不受片方重视,如此一来,情况就会越来越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