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前往紫阳(4)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大巴山北麓,汉水之滨,南临四川,北依秦岭,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平叔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紫阳有独具特色的生物、矿产、水利、富硒、旅游、人力资源优势。紫阳素有茶乡、歌乡、桔乡之称,这里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

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8天。

紫阳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新石器、商周、两汉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址。同时,这里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笔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带。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而得名。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一路上,这里的美景加上很多的名胜古迹,着实让陈实和小唐两人看花了眼,要拿以前的陈家庄和这相比的话,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算是现在,陈家庄比紫阳那还是要相差很多,尤其是气候还有水源。

何谓“风水”,从古至今给风水下定义者不计其数,但历史上行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而紫阳这地方要风得风,要水得水,确实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紫阳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紫阳县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紫阳富硒茶在唐朝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在清代紫阳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享誉全国。

这也是陈实此次过来的主要目的。

紫阳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在已发现的36个矿种中,有6个矿种属于开发前景好、市场广的特色矿种,同时也是紫阳县矿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这点倒是和横木县很是相似,都是以矿业生产作为支柱产业。

紫阳属南北过渡地带,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的活动地和聚集地,文化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紫阳文化旅游体系:以紫阳贡茶、中国名茶之乡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国道教南派发祥地仙人洞(真人宫)、擂鼓台、盘龙覌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阳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化,以富硒绿色产品为代表的富硒文化,以紫阳蒸盆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转弯宴席、民间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芭蕉口安康老地委机关旧址、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民间社火、跳端公、紫阳道场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芭蕉口仙中沟口志留系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弓笔石文化,以瓦板岩建材及其雕刻工艺为代表的板石文化,以紫阳风物传说为代表的故事文化,以剪纸、竹编草编、根雕、土陶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以汉江瀛湖、任河及其两岸山水风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文化,以瓦房店会馆群为代表的会馆文化,另外还有以汉王城、白马石、东明庵为代表的遗址文化。在这“十四大文化”序列中,其中弓笔石、板石文化具有世界意义,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山水文化等具有国家意义,其他文化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和代表性。

紫阳是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流传至今的宝贵艺术遗产。

早在秦末汉初,紫阳先民就在汉水流域生存繁衍,汉水文化在这里从未断裂,而且影响很深。多移民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紫阳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紫阳民歌则有相当的封闭性,这封闭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这就使它保持了自己的纯洁性,避免了污染,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着。

紫阳民歌品类齐全,歌词朴实、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号子、山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皆十分丰富。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上世纪五十年代,紫阳民歌被省音协、省艺术馆和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发现后,迅速红遍陕西,成为历次全省群众文艺调演的精品节目,并多次获奖。六十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运用紫阳民歌首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兴剧种,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七十年代,紫阳民歌进入鼎盛时期。1972年,由刘培森作词、李三存作曲的紫阳民歌《春到茶山一片新》被中央军委选送到福建前线对台广播。1975年7月,陕西省群众音乐活动经验交流会在紫阳召开,紫阳民歌成为全省民间艺术的一个典范。八十年代初,紫阳的文艺工作者经大规模采风,采录到紫阳民歌及民间故事传说数千件,整理后编印民歌10册800余首,故事传说5册。

紫阳自古有“橘乡”之称。早在唐代,今紫阳海拔450米以下的汉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积柑橘种植,尤以金钱桔最为名贵。金钱桔皮红似火,瓤嫩肉满,汁水丰盈,酸甜适度,品味无穷,深受宫廷官吏的喜爱,因此被唐朝列为贡品,至今仍为陕西桔中珍品。现在汉王城的皱皮柑由于注重品种改良,科学种植,规模生产,已成为紫阳柑桔又一品牌。

这点常识也是通过刚才的旅游地图上的说明才得到的信息,这次过来也可以作为一个考察引进的项目。

当然来到紫阳,不光要看这里的景色,观本地的风俗,紫阳的美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紫阳地处南北分界线上,明、清两代,曾有湖广、闽粤移民迁徒于此,生活习俗、饮馔文化相互交流影响,故紫阳的饮食呈南北风味,饮食习俗与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年谷、洋芋、红苕为主,豆类辅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闽粤的甜腻。

传统小吃以大米、糯米、包谷、豆类为主,如米浆馍、油糍、糍粑、洋糖饺子、豌豆饼、荠面巴、浆巴馍、包谷花糖等,城镇兼有麻花、油条、花卷、包子、椒盐饼子、酥炕炕等面粉制成品。又因出产芝麻,喜食芝麻饼、芝麻糖。豆类食品最多,有豆腐、豆腐脑、豆油皮子、豆腐干、菜豆腐、豆腐乳(素称“红豆腐”或霉豆腐),皮豇豆、豆瓣酱等。而最具有紫阳地方特色的则是除夕夜合家欢聚时方能见到的紫阳传统大菜——蒸盆子。

紫阳油糍:将面粉、黄豆粉、紫阳豆腐搅拌和匀油炸而成,吃时浇上淀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

第一百八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麻烦第八十一章 开垦处女地(5)第一百二十章下棋第五十三章 喊吧,喊破喉咙也没人救第一百七十五章良心企业第一百六十二章 路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事情的后遗症第八十四章 川妹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黄老板的投资(4)第二百六十章 留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惊喜(4)第一百九十八章驻军的到来第二百零四章 局花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的福利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的项目(4)第二百六十五章 答卷(4)第一百九十一章 沟渠事宜第一百七十五章良心企业第一百八十二章 褐马鸡园的成型(4)第三百零八章 高速公路(3)第六十九章 再去水源地第三百四十二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3)第九十五章 试吃第二百八十三章 销售终端的形成第二百五十八章 学生穷游队(3)第七十九章 开垦处女地(3)第一百一十五章 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百三十九章 惊喜(4)第一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第一百三十八章 有麻烦了(8)第二百零九章 陈家庄的新住户第三百一十章 达成所愿(1)第九十九章 初见黄老板第七十七章 开垦处女地(1)第三百一十四章 竹子(1)第六十七章 水不是问题(1)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以吃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养土鸡(2)第二百五十七章 学生穷游队(2)第三百零六章 高速公路(1)第二百零一章 收拾小的第九十八章 大丰收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姨妈第一百八十一章 褐马鸡园的成型(3)第二百八十三章 销售终端的形成第二百五十九章 学生穷游队(4)第二百四十九章 转机第六十七章 水不是问题(1)第七章 天坑蹲守第二百零一章 收拾小的第二百八十五章 金秋十月第三十三章 寻找胖子第五十章 讨厌拉第三百三十七章 种茶(4)第九十一章 忙碌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过年前准备第一百六十一章 各路人马齐回陈家庄第三十六章 再见胖子第九十六章 销售方案第十九章 制服怪鱼第一百三十一章 有麻烦了(1)第十九章 制服怪鱼第三百三十六章 种茶(3)第二百七十四章 开门大吉(7)第一百一十八章 沸腾的黄土地(3)第六十六章 牛刀小试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项目(1)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的项目(3)第九十章 盖大棚第一百二十一章过年(1)第三百四十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1)第六章 天坑奇遇第二百八十七章 新的项目(2)第一百零六章 内部通气第四十四章 极限就是处女第八十九章 第二个合作伙伴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姨妈第十三章 秦寒雪第一百八十二章 褐马鸡园的成型(4)第八十七章 第一个合作伙伴第一百九十七章准备工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有麻烦了(3)第二百四十章 生活还要继续第二百一十九章 荷花池第十二章 集市偶遇(2)第三百三十九章 种茶(6)第三百四十二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3)第二百六十三章 答卷(2)第一百七十六章 小学的规划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麻烦了(6)第八十三章 开垦处女地(7)第二百六十五章 答卷(4)第一百二十章下棋第四十九章 小心看路第三百四十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1)第四十八章 黄老板的女儿第五十八章 再遇寒雪第三百三十七章 种茶(4)第二章 天无绝人之路第五章 再探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