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9)

在云南,秋天已过,所能吃到的松茸,无非是冰鲜刺身,或者干品炖鸡,自然没有沧桑之感。但松茸独特的香气仍然让人迷醉。不明白为什么云南人会叫它“臭鸡纵”。说到底,食物的好恶也许本来就没什么道理可言吧。

易门是玉溪州的一个县,地处滇中,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空气和湿度天然利于野生菌的成长。这两年他们自称“野生菌之乡”,抢了原来的“野生菌王国”——楚雄南华的不少风头。

陈实在本地结实了松露猎人—飞云春,所以陈实也就不用牵着一头猪到处跑了。

飞云春立在路边等我们,浓眉大眼,额头很宽,35岁上下,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上10岁。他穿一件脏兮兮的衣服,笑起来有点羞涩,但眼中有精明之气。

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一个脏兮兮的麻袋,这就是飞云春全部的工具。陈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没有猪?也没有狗吗?法国人将寻松露的过程演绎成了一场神秘的行为艺术。普罗旺斯冬日的清晨,光秃秃的橡树林,青苔爬满残垣断壁,白胡子农人牵着一只母猪,或者经过训练的松露狗,在寒冷的空气里细细寻觅,香味达到巅峰的黑松露才会被挖出来。

“咳……”飞云春说,“哪有那么复杂。看看山形,摸摸土就知道了”。

他扛起锄头闷头就走,眼睛一路紧紧盯着地面,不再与我说话。与他同行的还有七八个人,有男有女,都是同村的人,其中两个是他的姐夫和弟弟。这么多人一起走,是因为他们要去采的山头是属于另一个村庄的,经常引发纠纷,人多,万一起了冲突也有帮手。

一路行来,还能看到锄头在地上留下的坑坑洼洼的痕迹。过去3个月,飞云春与村民已经将这个山头翻了好几遍。今天他们只是来碰碰运气,找找有没有落网之鱼。12月本该是采松露的旺季,这里却已经找不到多少松露了。

与绝大部分的天朝农民一样,飞云春的话很少,浓重的方言几乎无法交流。

他们的锄头东扎一道,西扎一道,看到可疑的地方,就停下来往下挖的深一点,有时候松露会像石头一样蹦出来。他们的眼力得非常好才行——松露藏在地表三四十厘米以下的地方,混杂在松针、快要腐烂的树叶和淤泥之中,肉眼几乎难以辨识,很容易就错过了。

“你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有松露?”

不到10分钟,飞云春就挖到了今天的第一颗松露,在一棵不怎么起眼的小松树下。松露被锄头劈成了两半,小小的,可怜兮兮的样子。人群中还是爆发出了欢呼声。这是开门红。飞云春眼疾手快,飞速地把它抓到自己手里。这里采松露的规矩是谁捡到算谁的,亲兄弟也不会客气。刚刚被掘开的土壤中散发出一种怪异的气息,十分刺鼻。据说第一次见证一颗松露从土中被挖出,是终身难忘的瞬间。

松露甚至是霸道的。在欧洲,当一棵橡树的根部开始长出松露时,它周围的植物会逐渐干枯死亡,直径范围一般一两米,有时甚至宽达20米。植被枯死后,土壤外露,犹如烧焦的土地。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人以为它是恶魔的化身,从而冷落了它近千年。直到今天,对于这种烧焦现象的原因,科学家也没有定论,一种解释是,这是松露与周围草本植物之间“营养竞争”的结果。

松露是“地方”的造物,它的香味、颜色、形状、大小不仅取决于气候、共生树木,还来自它所形成的土壤。土质松软的,松露外形接近圆形,表面较平滑。若土质较硬,或者碎石较多,松露成长时受到压力,表面会凹凸不平,不规则。但松露的大小和品相并非最重要的,关键还是香气。都说云南的松露以高黎贡山为最上品,个小、丑、但风味极浓郁。

火把果树不是松露的共生树种,但它下面是一片参天的华山松林,当地人叫“阔松”,起码有数十年的树龄,巨大的根脉蔓延到了这里。小小的火把果在冷风里开得红艳艳的。这种小野果有个别名叫“救军粮”,据说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曾靠它们果腹。

“猎人”们全都下到松林去了。那里松毛很厚,腐殖土也够多,散发出强烈的泥土气息,仿佛是某种召唤一样。寂静的松林里,耳边只听到锄头使劲砸击地面的声音,不时与土壤里夹杂的砾石相撞,火星迸发。不知是谁在最大的一棵松树下挖出了一个松露窝,四五个人闻讯都围了上去,挖到后来锄头都扔了,开始用手使劲刨,双腿几乎有一半没在泥土里,在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空间里,那都是松露与松树根茎“血脉”相连,彼此交换养分的地方啊。那里有松露的菌丝、菌根、幼体……

只是陈实是过来培育栽种松露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来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陈实采用的是菌根合成技术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很快就成功地培育了块菌与华山松、云南松、板栗菌根树苗。

有了这个前提以后,陈实开展接下的商业活动也就是水到渠成了,难怪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呢。

第三百四十九章走出去的陈家庄(10)

干完这些,陈实布局全国的事情基本上差不多了,以后如果还有需要的话,可以再来这么一次。

回到陈家庄,他都有点不相信眼前的所看到的一切,陈家庄古色古香的小镇已经修建完成,附近的几个山头也已经变成的山林,一望无际的湖泊让人看着心旷神怡。

枣园的规模一再扩大,放养的草鸡也是占据了整个戈壁……

不过陈实还没有停止下来的打算,农作物始终是初级产品,保存难度大,还是需要深加工。

他把目光投向了罐头,好在陈家庄的果树林也开始收获了,原料是一点也不用担心。

每一次投向一个新的产业,就好像是重新十月怀胎一次。

1809年,世界贸易兴旺发达,长时间生活在船上的海员,因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而患病,有的还患了严重威胁生命的坏血症。法国拿破仑政府用12000法郎的巨额奖金,征求一种长期贮存食品的方法。很多人为了得奖,都投入了研究活动。其中有个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阿贝尔,他用全部精力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把食品装入宽口玻璃瓶,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这样,最早的罐头出现了。阿贝尔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奖励,也受到了海员们的热烈欢迎。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经营的根本。凭着陈实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客户的以诚相待,他的罐头产品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销量日趋猛增,成了当时市场上的主力军。这也和陈家庄的现在的声名远播有关,口碑做出来了。

为了让企业适应市场需求,陈实在产品开发和包装上下了苦功夫,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换花色品种,使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在市场恶劣的大环境下,企业效益成倍增长,规模也逐渐扩大,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国外市场对产品供不应求。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陈实抓住发展机遇,投资450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罐头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此后,公司又先后投资3000万元,扩建生产车间4800平方米,库房22600平方米,配套了5000吨的恒温库和速冻生产车间,使职工人数达到2000余人,年加工能力达到近6万吨。

这就是陈实的故事,只是故事只是一个开始,远远没有结束……

第一百七十一章 归心第二百零六章你要多大的地方(2)第二百四十七章 枣林的问题(1)第三百一十九章 竹子(6)第二百零二章 迅雷不及掩耳第五十章 讨厌拉第二百二十四章 新事物(2)第九十章 盖大棚第一百六十章 111号第四十八章 黄老板的女儿第二百章 一触即发第三百三十二章 回陈家庄第二百一十章 小柒也是专家第八十五章 不辣不是川妹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合作建厂意向第三百三十四章 种茶(1)第一百八十九章 事情没那么简单第三百二十二章 买竹子(3)第七十八章 开垦处女地(2)第一百六十九章 彼得潘综合症第四章 天坑之谜第一百四十八章 黄老板的投资(5)第二百九十五章 窑洞种蘑菇(6)第一百五十二章 种子有问题(2)第二百零八章 缘分无处不在第二百四十三章 连轴转(2)第五十七章 没有头绪(求收藏,求票票,求批评)第二百六十章 留下第一百五十章 种子第二百六十九章 开门大吉(2)第三百零八章 高速公路(3)第一百八十八章 和事佬第一百七十三章 拉鸡/八倒第二百四十五章 连轴转(4)第一百五十二章 种子有问题(2)第三百三十章 前往紫阳(4)第八十六章 初次见面第一百零六章 内部通气第八十二章 开垦处女地(6)第二百三十二章 生态湖泊养殖经营(1)第二百章 一触即发第十二章 集市偶遇(2)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个都不留,回家第二百七十九章 存在的问题第三百一十五章 竹子(2)第十四章 收拾第二十四章 来了个大佬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的项目(3)第一百七十九章 褐马鸡园的成型(1)第一百二十章下棋第二百八十五章 金秋十月第二百六十七章 开门迎客第二百五十九章 学生穷游队(4)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以吃了第三百四十七章 走出去的陈家庄(8)第八十九章 第二个合作伙伴第三百零七章 高速公路(2)第一百一十七章 沸腾的黄土地(2)第二十章 收获小米第三百一十三章 达成所愿(4)第五十七章 没有头绪(求收藏,求票票,求批评)第一百六十一章 各路人马齐回陈家庄第二十二章 陈家庄的队伍(2)第一百七十五章良心企业第三十八章 回到聚居地第五十三章 喊吧,喊破喉咙也没人救第七十五章 无解(1)第一百八十六章 医药费我出了第六十四章 不用死了(2)第一百一十四章 秦老爷子的转变第一百六十九章 彼得潘综合症第二百六十二章 答卷(1)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喜(3)第二百二十三章 新事物(1)第二百零二章 迅雷不及掩耳第二百八十三章 销售终端的形成第一百四十二章 陈家庄队伍的回归第九十二章 摸索中前进第一百八十九章 事情没那么简单第五十一章 关门放狗第九十六章 销售方案第一百零三章 事业的奠基(1)第二百四十四章 连轴转(3)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项目(1)第二百五十六章 学生穷游队(1)第十章 除掉怪鱼(3)第一百三十三章 有麻烦了(3)第二百零五章 你要多大的地方(1)第二百四十二章 连轴转(1)第三十一章 来到横木第三十章 路上(3)第一百零七章 酒厂易主第二百二十六章 关注第三十四章 小米苏醒第六十二章 皮厚是怎么来的(2)第二百六十七章 开门迎客第二百一十一章 先到先得第一百三十三章 有麻烦了(3)第二百四十五章 连轴转(4)第六十一章 皮厚是怎么来的(1)(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