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
秋临江当然不会知道千年后的那个神奇执政党才是“精兵简政”四个字出名的源头,但他此刻却是毫不犹豫地提前抢注了,而且几乎是报持着一种决死的心态才说出來的。
事实上,朝廷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等弊端,固然与朝廷的职能定位不清、未能及时跟上全国形势的真实变化、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或者管事效率低下等因素有关,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目前的人浮于事局面已经形成,人太多:“兵”不够“精”。
如果说前者是“事杂”导致“人多”,那么,后者就是“人多”导致“事杂”,这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兵”不够“精”的情况下,很多衙门的官员无所事事,按照曹参的理论,这么多官员无所事事,就很可能要“生事”,就是总要干点什么來显示他们是在做事。
同时,人太多也使得衙门内部人际关系、部门关系更加复杂,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导致文山文海,产生“事杂”的局面,而为了应付这一局面,就必须增加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进而导致恶性循环,于是机构臃肿膨胀在所难免。
可见:“兵”不“精”也是导致“政”不“简”的重要原因,不简政就难以精兵,而不精兵也同样难以简政,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自我复制,最终甚至可以导致变法越來越积重难返,拖得越久,变法的难度就越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精兵”和“简政”之间就是一种“鸡生蛋”和“蛋生鸡”的糊涂关系,而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伴生、寄生关系,一种情形的出现必然导致另一种情形的出现,所以,秋临江所谓的精兵简政,并不只是说要裁军、要撤官,他心里的深意,用后世的词语來说,其实是想推行一种管理体制改革,想要双管齐下:“简政”的同时必须“精兵”:“精兵”的同时也不能耽误“简政”。
就当前而言,秋临江气势更认为:“精兵”更具有突破口的意义,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终归都是由人來建立、靠人來执行、被人所维持,也就是他早先万言书中所说的官员选拔的问題,实际上他也不是不知道,说到底,朝廷的新法最关键的并不是制度层面上的问題,而是“人”的问題,因为,制度层面的新法实施方向其实已经很明白,也很容易明白,真正的难点在于有沒有“人”愿意去、敢于去、能够去推动这样的新法。
他口中的精兵简政,不仅仅是裁军和撤官这么简单,他的“精兵”思想,突出的就是落实“人”的责任,它意味着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有职责、有义务主动推动、配合新法,实现“简政”,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而不是成为新法的阻力。
而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冗官,该清退的就要毫不留情的清退,该退到闲职上去的就要坚决地让他们退到闲职上去,另外那些有显贵爵位的王公侯伯,爵位上的俸禄既然减不掉,那么其兼任的一些七七八八的闲杂职务,该撤的也就应该去撤掉。
当然,这个精简主要是从朝廷机构上來说的,至于军队的裁减也一样要进行,不过这个想法要实现,可谓难如登天。
如果说大魏朝廷里头的各类官员要裁简还可以通过无上的皇权一步步地进行,譬如这个月削掉几个职务,下个月裁撤个把衙门,分步骤慢慢來,但是军队的裁减就很敏感了,这个敏感在于,大魏朝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可以算是潜规则吧!就是朝廷中央军的数量要维持在四大边军之和这个水平或者略微超过。
就说现在,云家有三十六个卫,周家有二十七个卫,冷家有二十一个卫,江家有十八个卫,四大边镇一共一百零二个卫,一共有大军五十七万余人。
而朝廷的中央军则有“关东”、“江东”、“湖广”三个隐性(指沒有正式按此编制)的大卫,一共一百零八个卫,全军六十万人出头。
既然有这条潜规则,那么中央军如果真要裁军,则势必要让边军也相应的做出缩编或者裁撤,然而有两个大问題问題:一是四大边镇会不会答应裁军;二是按照当前边防形势,边军能不能裁减,如果裁减的话,会不会引起周边“蛮夷”窥视中原。
秋临江自问不通军务,对于后一个彻底的军事问題实在沒有把握,再者朝廷的军力如何与四大边镇保持平衡他也不怎么了解,所以心里对这一点倒是略有些犹豫的。
殊不知这一点才是林宥心里最关心的一个问題。
林宥一听秋临江的话,目中精光顿时一闪,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低沉有力地问道:“秋爱卿请试言!”
二相、四阁老全被秋临江的话惊了,个个吃惊地看着他,甚至有些觉得这位新晋的秋阁老是不是脑子抽筋了,居然如此胆大包天,甚至连一直老神在在地沈城也倏地睁开双目,看似浑浊的眼睛里不经意地射出一丝冷厉,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很有压迫感的审视,仿佛要把秋临江整个人都看穿,好知道他说这话究竟是出自什么心思一般。
然而秋临江凛然不惧,神色自若地道:“臣遵旨,陛下,诸位大人,我大魏朝开国二百春秋,有许多制度虽然曾经很好,但现在却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执行,陛下,臣接手左副都御使之后曾经查过案卷,国朝开国之时全国官、吏不过十万,而且此时的官俸也沒有眼下这么高,不对,是沒有那许多津贴,因此朝廷每年在只需要花很小一笔钱便能维持,然而现在,全国正式官员便有十八万多人,各类吏员近六十万,每年官俸高达一千两百万贯,陛下,诸位大人,这八十万官吏,有多少是朝廷真正需要的,是天下黎民需要的!”
顾恒皱眉道:“太祖时,国朝不过七百万户,四千万人口,然而眼下据户部统计,在籍人口已有两千两百万户,人口一万万又一千万,如此百姓增多,相应得官员增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怕是不如秋阁老说得这般严重吧!”
秋临江摇头道:“顾相此言,临江不敢苟同,譬如一个县,有一万人,朝廷派一个县令便可以治理,但莫非这个县日后有了十万人,朝廷就要派十个县令才能治理得了啦!如此说法,难以叫人信服!”
顾恒皱了皱眉:“望涛(秋临江,字望涛,前文有述)此言,倒也不无道理,只是县令虽然只须一名,然则即便如望涛所言,县令以下的吏员却是定然要增加的,如此官吏人数仍然要增长!”
秋临江微微一笑:“国朝人口从四千万人增加到一万万又一千万,沒有翻过三倍,然而官吏却从十万增加到近八十万,翻了八倍……顾相,如此还算正常吗?”
顾恒被问得噎住,捻须沉吟不语。
林宥此时出声道:“那么秋爱卿以为,国朝此刻官吏总数当在多少才是正常!”
秋临江道:“若按太祖时计算,眼下国朝官吏总数当不超过三十万才是,不过两百年恩泽余萌之下,官员略有增加也不是不可接受……是以臣以为当今天下,官员不该超过四十万人才是!”
八十万到四十万,要裁掉一半,,,秋临江的意思是:天下官员,裁撤一半。
文华殿中这几人,自然是大魏朝最顶端的几人,但哪怕他们见惯了大世面,也不禁被秋临江这话说得齐齐倒抽一口冷气,四十万官吏啊!这是四十万官吏,不是这几天大家讨论的那什么山东旱情导致的流民,这句话说出來,那可真是石破天惊。
不仅沈顾二相和四位阁老,就连林宥听了都忍不住心里一颤,这官吏,增添容易裁撤难啊!若是自己开口说要撤掉半数官吏,只怕也立马就要变成“暴君”,他平息了一下心态,以极大的毅力控制住表情,平静地道:“唔,这事儿秋爱卿再多想想,内阁里头也论一论,看究竟该怎么样才能既裁撤一下多余的衙门和闲官闲吏,又不至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争取皆大欢喜!”
不论好坏,皇帝既然开口,大伙儿自然立即先领旨,至于要不要执行,这个嘛,就要再说了。
林宥轻咳一声,又问道:“精兵简政,简政说了,精兵又该如何处置,秋爱卿你又是怎么个想法!”
秋临江皱了皱眉,沉吟道:“陛下,臣于军务一道,不甚了解,对于国朝一百二十万作战军队,臣不敢表示什么看法,以免误导陛下与诸位同僚,但是臣对于军户的处理,,或者说管理,,倒是有几点想法。虽然还不成熟,但也不敢敝帚自珍,愿意抛砖引玉,为诸位同僚开个头!”
林宥心中跳了跳,对于秋临江闭口不谈正规作战军的裁减有些不满,但这心思只是一闪而过,他也知道秋临江只怕是真对这个不了解,毕竟他之前说的话已经很骇世惊俗了,不至于此刻会因为不敢说而不说,于是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秋临江得了皇帝许可,便继续道:“以朝廷为例,除了要给六十万中央军发饷,还要给接近四百万军户发饷,而这四百万人,每人每年需要八两银子,也就是说,朝廷每年竟然要在他们这些既沒有替朝廷保疆守土,有沒有种田行商的人身上花掉三千两百万贯,这是何等浪费,他们是军户不假,可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可以不用给朝廷缴纳赋税,未免对常人有些不公吧!毕竟这些军户本身早就不参加训练和作战了,既然沒有训练和作战,他们凭什么享受免收赋税的待遇,并且可以耕种这沒花本钱的军田!”
秋临江这回这批军户的钱,顾恒等人却是沒有意见的,倒是余众乐有些担忧,道:“秋大人话虽不错,只是这些军户大多是眼下正在服役之兵士家属,若是裁掉了他们的饷银,怕就怕他们一闹,军心也不稳起來,那可就麻烦了!”
秋临江对这个倒是有办法的,当下便道:“他们沒了收入,自然是要闹腾的,但是如果朝廷削了他们的饷银,却给了他们其他好走的出路,那么所谓军心不稳应该也是可以避免的!”
余众乐有些疑惑:“给他们其他好走的出路,什么出路,怎么个好走法!”
秋临江道:“给出路有何难,这些军户到了现在,早已是男女有别,但朝廷以往并沒有给予什么专门的安排,就是让他们自己种田,然后朝廷再给予一些军饷补贴他们的家用,事实上这个办法比较呆板,余大人你想,朝廷何不将他们这些人分开來看,年轻女子心灵手巧,我们可以安排她们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养蚕成绸;青壮男子或种田,或挖矿,或者安排他们挂记到工部名下整理河道……聪明一些的,还可以送去学学烧窑,可以制陶做瓷……总之能养活人的事情其实很多,尤其是如果朝廷愿意稍微花点工夫统筹安排他们的工作,临江以为这些人不仅不会成为朝廷的累赘,反而还能为朝廷贡献一笔不小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余众乐还沒说话,林宥却哈哈笑了起來:“好,好,好,秋爱卿这番话虽然沒有引经据典,但却十分在理,特别实际,先前秋爱卿提新法,总是指出朝廷眼下的处理办法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但大多数却沒有提出解决的办法,朕以为那是不够的,但是刚才这一条却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題的,说得好!”
二相和几位阁老对望一眼,面上都带了些微笑,也一一出言赞同,在他们看來,秋临江既然在这件事情上找了这么好一个办法,那么朝廷急用不足的毛病明年恐怕就要有大改观,这样一來,应该救不会再死死咬住裁减官吏这个问題不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