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洛阳殇,天下乱(十一)

万昌看着水犹寒,默然一会儿,问道:“今日……朕便一定要去见先帝了吗?”

水犹寒默然一下,道:“若你想延命一两日,我或许可以做到

万昌看着他,忽然笑了起来:“延命一两日,延命一两日……朕至今日,延命一两日又有何用?老六远在湖广,延命一两日他也来不及赶回洛阳。这一两日之间,朕若杀了林旭,恐怕还要导致更大的祸乱……”

水犹寒没有说话。

万昌忽然道:“当初你曾为父皇分析汉时七王之乱,汉与我大魏同为火德之国,汉既然能平定七王之乱,我大魏定然也能度过这一劫,你说是不是?”

水犹寒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万昌道:“历史可为借鉴,这话是你说的。”

“七王之乱与今日之势,有所不同。”水犹寒道。

“朕看,却差不多!朕以为,结局也定然一样!”万昌大声道。

七王之乱之事,其实万昌最近经常想起。汉初,刘邦以为秦之速亡在于皇室孤立无援,在次第剪除韩信等异姓功臣王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诸王占有大半国土,朝廷直接掌握者仅15郡。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分国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其时,刘濞经营吴地已历40余年,铸铁煮盐,财用富饶,招纳亡命,日益骄横,闻讯后加紧谋反活动。

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诏削吴王封地。正月,吴王杀朝廷所置王国官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下令国中男子年龄上与王同62岁,下与太子同14岁,皆征发,得20余万人。在吴王煽惑下,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率兵共围不肯反叛的齐王刘将闾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楚王刘戊以兵从吴,赵王刘遂驻军于其封国西界以待吴楚兵,此事史称七王之乱。

景帝闻讯,拜周亚夫为太尉,率36名将军东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遣将军栾布击齐;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监督齐、赵方面战事。继误听故吴相袁盎之言,斩晁错以谢天下,并遣袁盎为使,诏谕吴王。后见吴王无意罢兵,乃决计征伐。

吴王举事时,其大将军田禄伯进言:愿领5万人循江淮而上,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取长安。 青年将领桓将军认为,吴多步兵,利于险阻;汉多车骑,利于平野,吴兵应置沿途城邑于不顾,直趋洛阳今洛阳东,据山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吴王均不纳,率军渡淮,会合楚军,共攻梁国,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杀梁军数万人。梁王遣六将军迎战,吴、楚复击败梁两军,进围梁王刘武于睢阳今商丘南。刘濞还遣人埋伏于崤山今陕县东南、黾池今渑池西间,欲阻杀周亚夫。

周亚夫受命,面陈用兵方略于景帝:避吴、楚兵锋芒,舍弃梁国部分土地以牵制之,断其粮道,相机破敌。景帝允诺后,亚夫秘密经武关达洛阳,前出至淮阳(封国名,今淮阳、太康、鹿邑、柘城一带,纳邓都尉之策,引兵东北行,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吴、楚攻梁急,梁王屡次求援,亚夫均不往救。仅令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处,旧址在今洪泽湖内,断吴、楚兵后路,阻其粮运。后见吴、楚军多次受挫,乃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军转攻亚夫军。亚夫仍坚壁不出。吴、楚军饥,求战益急,发起夜袭。吴、楚军鼓噪于壁垒东南,亚夫使人戒备于西北,破其声东击西之计。吴、楚军欲进不得,欲战不能,粮运不继,被迫退却。亚夫乘势挥军追击,大败吴、楚军。楚王刘戊自杀。刘濞领壮士千余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倚东越兵万余人自保。不久,东越受汉使利诱,骗刘濞劳军而杀之,献其首级于朝廷。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兵围临淄,齐王以形势紧迫,暗与四王通谋欲降,得知朝廷发兵消息后,守御之意乃坚。栾布等引兵至齐,击败四王兵,解临淄之围。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杀。郦寄至赵,攻回兵固守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的赵王,七日未克。栾布破齐还,与郦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坏,赵王自杀。七王之乱,历时三月即告平定。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叛军方面,刘濞惧部下反戈,既不纳良谋,亦不信用将领,20万大军蚁聚梁地,失去主动。齐地四王久围临淄,不会同赵王直捣洛阳或关中,未占先机。汉军方面,周亚夫屯兵昌邑,与睢阳成犄角之势,既可威胁吴、楚军侧背,又可防吴、楚军绕梁北进,西扑荥阳,最终收以逸待劳之效。梁王及其部属坚守睢阳,吸引、牵制叛军主力,为战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齐王背约,客观上起到了牵制诸王、打乱叛军部署的作用。

此战,汉初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诸侯王国维持了50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终。战后,诸侯王不再拥有实权,仅享受租税收入,王国实质上与郡县无异。

这段日子万昌皇帝林宥想得最多的就是七王之乱的平定原因是什么,在他看来,当时大汉朝廷说不定还不如今日之大魏朝廷,至少从兵力上来说,大魏朝廷还没有位居下风。只是……万昌唯一心中忧郁的,是大魏缺一个周亚夫。

www✿t tkan✿C O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大魏不缺周亚夫,万昌相信,从领兵作战的能力来说,云岚绝不逊于周亚夫。当年他写给云岚的“铜墙铁壁无双帅,金梁玉柱此一人”绝非仅仅是夸赞,这也是当时的事实。

可惜啊,万昌心中长叹,云岚却并非朝廷的人,并非皇室之人,他们云家独霸晋冀多年,早已生出了裂土称雄之心,让他切实地为皇室卖命,岂有可能??

万昌一时有些心灰意懒,人算不如天算,罢了,罢了。

他回到龙椅上,在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桌上摊开一张写诏书的圣旨,提起御笔,朱批道:“岳阳王皇六子曦,人品贵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后拿出皇帝玉玺,按上朱红,工工整整地在上面按下一个大印。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正是当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成,宰相李斯亲自书写而成的传国玉玺。

这时的诏书、圣旨,并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定制下来的说法。而且,也不是念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有念错的,都是因为后世一些没有水平的导演拍假历史片而导致。

万昌写好诏书,本来打算封上,想想还是算了,水犹寒亲自送过去的话,恐怕只有神仙能抢去了。他拿着诏书走了下来,看着依旧面色平静地水犹寒,深深一叹:“犹寒,朕……朕实有负于你。”

水犹寒也叹了一声道:“武侯《出师表》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林宥,你非是有负于我,实乃有负于先帝。”

万昌默然递过诏书,水犹寒平静地接过,淡淡地道:“诏书既入我手,必将转达林曦手中。”

万昌点点头,若说天下谁的保证在他心中最为可信,水犹寒称第二,当无人能做第一。

水犹寒见他无话再说,便道:“你……保重吧,我走了。”然后转身,就要离去。

“等等!”万昌忽然叫了一声。

水犹寒转头,看着他,没说话。

万昌忽然拿出那玉玺,道:“皇帝岂能没有传国玉玺,这大宝,你也帮朕拿去吧。”

水犹寒难得地微微犹豫了一下,这才点头,道:“好。”

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皇帝至宝。后来唐朝灭亡,大魏建立,便又成了大魏之宝。

然而此时,万昌皇帝林宥,却将它交给了一个草莽之人。

第106章 远洋贸易第23章 暗流来袭第5章 摸一摸公主第38章 西川惊雷(三)第103章 多罗叶指第140章 给铮儿全权第105章 遇伏?不怕!(二)第53章 大计划和黑奴第7章 云铮的危机感第25章 东南大溃败(一)第33章 林曦的烦恼第32章 新式主力战舰第40章 讨伪帝檄第132章 鹏轩鹤轩第130章 风云渐起第113章 云家的盛世危言第45章 火枪和手弩第1章 黄龙已死,青龙当立?第98章 六贤王第23章 燕京城第107章 家业扩张的起点第148章 微雨燕双飞第53章 横扫北高丽(中)第117章 明暗双卫(三)第121章 是陷阱,你能不跳么?第74章 妙玉坊争风(一)第36章 林曦出兵第28章 年轻人的生理冲动第8章 大权交接(三)第58章 以退为进第146章 谁怕谁?(一)第115章 意外的消息第20章 北山剑阁(上)第46章 美女转身,是等你去追第137章 谋危社稷?第19章 相思引第5章 冲冠一怒(二)第14章 全民法鼎第9章 不用急,轮流来第24章 淮安命案(三)第73章 岳阳王麻烦了第75章 冠礼的前一天第107章 家业扩张的起点第138章 集训地:扬州第55章 天兵十万下洛阳(八)第64章 江宁一夜(一)第11章 风云涌(五)第42章 访问日本第72章 不安分的夜第60章 云铮大婚第10章 西川惊变(一)第134章 风云际会(一)第45章 中原攻略(二)第108章 三宝楼第48章 成都之战(二)第70章 云少帅练兵(二)第32章 新式主力战舰第125章 凤舞卫有请第132章 鹏轩鹤轩第38章 西川惊雷(三)第82章 目空天下士!(下)第50章 巡抚之争(一)第55章 天兵十万下洛阳(七)第15章 郡主的初吻第131章 李墨归附第27章 雷霆手段(四)第17章 云铮VS耶律平成(五)第29章 洛阳殇,天下乱(三)第80章 太学生拦路第127章 琼花仙子第75章 冠礼的前一天第31章 北疆海军造船厂第68章 圣人般的云铮第55章 天兵十万下洛阳(七)第78章 圣旨到了第49章 来,我给你穿上第140章 君子临江第16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第32章 少帅出马(上)第38章 朕该如何是好?第86章 精灵?妖精!第75章 冠礼的前一天第145章 江南危矣(二)第13章 云铮VS耶律平成(一)第4章 何必问老子?第67章 扎营有讲究第6章 为了文明!第7章 大权交接(二)第116章 大案要案第55章 不能拒绝的理由第36章 美女解放战争第4章 何必问老子?第75章 冠礼的前一天第76章 饿不着的云少帅第97章 你情我愿(一)第106章 南海狂龙(一)第30章 海鲨帮(一)第70章 云少帅练兵(二)第35章 承风弓第10章 少帅巡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