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主角红颜 第六版九玄风云传

九玄序章中有一段话是:而同世同有玄黄批命的“天下第一贵夫人,历经六朝若星辰,谨慎孙媳入王府,太皇太后留贤名”之绝代乱世红颜,坎坷之路,更是史上仅有!何其传奇的一段岁月!

这话乃是为九玄中很重要的一位女主角所写的,在九玄中有近四十万字的戏份,因此,听雨专出第六版九玄风云传,写这整个大明,最为可歌可泣的《九玄》中传奇红颜――张如若!

她有多重身份!

洪武皇帝时燕王世子妃,永乐皇帝时的太子妃,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皇帝时的皇太后,明英宗时的太皇太后(明英宗前几年实则是她自己听政,多算一朝),历经六朝,何等传奇?

这便是《九玄》书中的重要女主角张如若,朱高炽(离别公子凌离非)的结发妻子,后面的仁宗朝皇后!

史载很简单,张如若,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张麟,官至兵马副指挥;母仝氏。谥号“诚孝皇后”。她历经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初年三朝,创立了“仁宣之治”,被誉为“女中尧舜”。

《九玄》书中,哈哈,又不是写正史,听雨可就要发挥了!

呵呵,现在的五龙,朱元璋未死,燕王朱棣壮,朱允文,朱高炽已经是四龙长大同在,大家也看见了吧!

剩下一个呢?在如若肚子里呢!赶在朱元璋未死之前马上要出生了!

这下面就是讲讲真实的张如若!深宫血泪史!

明朝初年的后宫争宠,毫无疑问可以算得是中国后宫争宠中最“生死攸关”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宫妃殉葬”制度,一但皇帝归天,他留下的一大群寡妇中,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它妃嫔几乎是找不到活路的。上行则下效,于是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朱元璋儿子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

最后一直在明英宗(明第六、八位皇帝)手里才是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皇室贵戚的妻妾不再殉死,然而此风却已经在民间愈演愈烈难以遏止,数不清的“烈女”都被这个漩涡卷去了生命。

这个明英宗便是张如若的孙子,“土木之变”的皇帝,荒唐啊,复辟啊,唯一做的好事便是废了这个!

《九玄》要写江湖,历史不会过多涉及,不过大家要知道这个故事版历史张如若后,便是好看得懂小说了!

张(如若)皇太后儿子是宣宗,第二任皇后儿媳妇是孙皇后,还有第一任皇后媳妇,可是有意思了!

永乐二十二年,太宗(成祖)御驾亲征,率领大军清剿鞑靼的阿鲁台,没想到这阿鲁台胆子小得不得了,听说大军将至,在沙漠中躲了个不见踪影。

太宗亲率大军,却又徒劳往返,心内烦闷,再加上天气炎热,竟一病不起!七月中,大军行至榆木川,太宗遂去世了。临死前,太宗梦见许多冤魂索命,这也是太宗一生好杀之报!

经过什么秘密不发葬之类的……

于是,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史称仁宗皇帝,并封太子妃张氏为张皇后。

张皇后就是《九玄》中的张如若了!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

前面先说了太宗后徐氏,《九玄》中朱棣之妻徐王妃,为中山王徐达长女,亦为明史上所着称的贤后,惜于永乐五年七月早死,从此天下再无人能抑止太宗残酷好杀的本性!

哈哈,《九玄》中幸好多写了以为无尘仙子(豆蔻公主)出来!

徐后生有三子:长子太子高炽、次子汉王高煦、三子赵王高燧。汉王高煦,性格类似太宗,善用兵、有谋略,靖难之役,每当太宗兵败战危之时,高煦总能及时率领大军驰援,解除危机。太宗常常抚着高煦的背,说道:“幸得有此虎儿!”对高煦宠爱有加。

朱高炽在太子时,太宗屡次想废太子高炽,改立汉王高煦,但因世子妃如若深得徐皇后喜爱,朱棣也是不讨厌这个媳妇,她又筹谋擘画,结好大臣,朱高炽才能保住太子之位,终得以即位。

如下便是花絮故事,几个皇后一起写,哈哈!

孙氏(张如若儿子宣宗第二任皇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大盗子成后之一!)原籍邹平,因为父亲孙忠任永城主簿,她的幼年是在永城度过的。孙氏天生丽质又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已经名动一城,很多人都对这个小女孩的美丽赞不绝口。小孙氏的美名渐渐传开,最后传到了一位原籍永城的贵妇人耳里。

这位偶然返乡的贵妇人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份,她是张如若,后来的仁宗张皇后(这时还只是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让人将小孙氏带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她多年出入皇宫和诸王府,眼中见过的美女多如过江之鲫,这时却也不禁对这个小女孩刮目相看,认为她的确是美貌惊人。

喜欢管闲事的彭城伯夫人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外孙――皇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虽然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尚未长成,但是美人难得,又是自己的同乡,彭城夫人认定她与自己的外孙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从永城返回京里,彭城伯夫人立即不遗余力地向女儿女婿、乃至明成祖朱棣及掌宫王贵妃(朱棣许皇后死后,永不立后,与他爹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永不立后一样情深)等人推荐小孙氏为太孙妃。

听了彭城夫人的话,明成祖也不禁好奇,决定召小孙氏入宫。看过之后,成祖对小孙氏确实非常满意,只是鉴于她的年龄太小,成祖便做出了将她“养于宫中”等待成年的决定。小孙氏从此成为仁宗张皇后的养女,与自己未来的丈夫宣宗朱瞻基一起长大。

也就是说这个孙皇后是如若的养女,本来是与宣宗竹马青梅的干妹妹!

在等待中,时间很快到了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这一年,朱瞻基已经十九岁了,孙氏也终于长成。几年来两人如同兄妹一样青梅竹马,都认定自己将要与对方结为夫妻。

然而事情却在这时候出了岔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成祖忽然改了主意,决定仍然要另行为孙子朱瞻基选妃。晚年脾气越来越古怪的老皇帝所做的这个决定,不但成就了宣宗极不情愿的第一段婚姻,也成就了未来英宗生母的悲剧人生。

经过一番挑选,济宁人胡善祥成为朱瞻基的嫡妃,而朱瞻基一心想要迎娶的“妹妹”孙氏却只能充当姬妾,成为“皇太孙嫔”。

这个时候,张太子妃是没有一丝办法的!她养大孙氏与儿子,自然有感情,但是朱棣的话怎么敢不听?

朱棣的本意,也许是不愿意让同一个地方出两位皇后,造成外戚坐大(当然也不排除老头就是存心不想“便宜”彭城伯夫人,不惜让孙子也跟着受折腾)。总之,朱棣的这一记“神来之笔”,无疑使朱瞻基如同挨了当头一棒。迫于祖父的压力,他不得不接受毫无好感的胡善祥“侵占”自己心爱的孙氏应得的嫡妻之位这一事实。

十九岁的朱瞻基无比郁闷地开始了他的新婚之喜。

作为帝王,朱瞻基虽然只爱孙氏一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和其它宫娥花前月下。然而,胡善祥却好象从来没有、或者是极其稀少得到这样的机会。不用说,在这桩婚姻里,朱瞻基眼里的胡善祥不但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更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丈夫反感的人物。婚后不久她就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从此在丈夫的冷淡中抑郁寡欢,并因此久病难愈。

八年后,明成祖和明仁宗先后去世,二十七岁的朱瞻基终于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即宣宗。

这是,如若成了,皇太后,天下第一贵妇人哦!唉,皇后未当上一年,就成了皇太后!

离别公子凌离非,逆天改命的后果,英年早逝啊!

其实她很伤心,可是她开始忙了,因为其实国家大事,她开始在处理了!

宣宗登基后的第二个月,便着手册立皇后。如果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当然是要册立孙嫔,然而胡善祥是成祖钦定的太孙妃、仁宗钦定的太子妃,是毋庸置疑的原配嫡妻,宣宗没有别的选择。他只得将皇后的凤冠戴到胡善祥的头上,将心爱的孙氏封为“贵妃”。

张皇后对仁宗是有感情的,自然是赞成遗训!教训儿子,不能忘本,哈哈!

按照明初的定制,册封皇后时,授皇后以金印金册;皇贵妃以下只有银册印章而没有金宝。然而在册封孙贵妃的时候,宣宗坚决要赌这口气,一定要让孙氏享有与皇后同等的待遇。如若这时已是太后,孙氏自幼由她抚养长大,对于宣宗和孙贵妃之间的情形,再没有谁比她更清楚的了。这位被称之“女中尧舜”的太后,在理政时恪守先朝规制,但这件事上终于没有忍心让儿子难过,她答应了宣宗的要求。

慈母啊!

于是,大明王朝施行了几十年的舆服规制到这里发生了改变,孙贵妃成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妃。

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宣宗和孙贵妃真正的愿望以及当务之急,并不是当什么皇贵妃,而是让孙氏成为太子之母、并且正位中宫。

这个时候的如若,宣宗一朝以及英宗初年的朝政,几乎都是掌握在她的手里,她连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定论都敢于推翻并为建文帝立传,可见是不是狠角色?

在孙贵妃破天荒地拿到金册金印之后不久,就传出了她“有孕”的消息。这自然令整个后宫乃至整个朝廷都喜出望外。因为年近三十的宣宗虽然妻妾成群,却膝下荒凉,孙贵妃虽然专宠,但是也只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胡皇后更是连女儿都没有生过。现在总算孙贵妃又有了身孕,所有的人都盼望她“先开花后结子”,为宣宗生个男孩。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子”并不曾结在孙贵妃的腹中,而是在另一个女人体内孕育。宣宗虽然专宠孙贵妃,可是她在生下女儿之后就再不见怀孕,倒是另一名宫人成为他登基后第一个怀上身孕的女人。这件事说起来是喜事,但是对于宣宗和孙贵妃来说,也意味着潜在的恐惧。

宣宗几乎从不光顾胡皇后,胡氏是永无希望诞育“嫡子”的。那么自然应以“庶长子”为未来太子。在这方面母因子贵,万一宫人生下了庶长子,那么即使孙贵妃跟着再生十个儿子,也只能被封为亲王,更改变不了宣宗百年之后,胡氏当上太后,她有可能被迫殉葬的命运。

因此,打从知道宫人怀孕开始,宣宗就声称怀上身孕的是孙贵妃,这样的话,无论生出来的是公主还是皇子,都万无一失。只是可怜了那名宫人了……

听雨注:《明史》说此事完全是孙贵妃一人包办,未免有点太说不过去了!宣宗与她夫妻多年,又如此盼子心切,难道会怀孕十个月都不认真瞧瞧那个大肚子?!太医院的太医和接生婆难道都疯了,没有顶头上司的默许,他们敢异口同声地说瞎话?整个孕期和产期都在谁那儿忙乎他们自己能不知道?

反正就是,张皇太后知道的,但是她与孙贵妃是母女啊,忍她一回吧!

反正,宣德二年(公元1427)冬十一月,在深幽的紫禁城里,在宣宗和孙贵妃紧张的关注下,一个婴儿呱呱堕地。

宫人生下的果然是一个男孩。这是宣宗的庶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形下他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一出娘胎,这个男孩就归在了孙贵妃的名下,他只知道孙贵妃是他的母亲。即使他贵为帝王,都再也没有得到过亲生母亲的丝毫消息。到底是谁生下了他?她的结局如何?她是何方人氏?没有任何人知道了。

无论如何,宣宗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他的兴奋自不必说。立即就下令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三分之一。

接下来,宣宗决定快刀斩乱麻,立即确定孙贵妃之“子”的地位,好让孙贵妃母凭子贵。

当然,宣宗也知道,想要马上就确定皇长子的继承人地位,实在是多少有些困难。――在这方面,明初曾有严格的规制,藩王若想以庶子为世子,必须等到嫡妻年满五十,再也不可能生出嫡子之时,才能以庶长子袭封。――虽说皇帝与藩王不同,但是皇后胡善祥毕竟未满三十,何况这位皇长子又实在太小,说白了,在那个年代,这个婴儿连出生之后的危险期都还没有过去,怎么好就册为太子呢?

没事,宣宗自有办法。他来到坤宁宫,暗示胡皇后主动上表请立皇长子为太子。胡皇后卧病在床,还以为久未露面的丈夫是来看望自己的,却没料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立庶长子为嗣,那就等于是说皇帝已经决定不再给予皇后生育的机会,从此在事实上结束夫妻情份。胡皇后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宣宗的态度很明确,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是以对其它女人的薄情为代价的。不幸的是,胡皇后正是这些“其它”女人中的一个。

于是,胡皇后不得不主动上表,请求宣宗“早定国本”,尽快册立皇太子。

接下来,孙贵妃不免也要做一番表示。她紧接着也上了一份表章,故意推辞说:“皇后无子是因为身体不好,只要病一好,自然能够生下嫡子来。我的儿子怎么能够占嫡子的先呢?”

这一番你推我让的表演看在大臣们的眼里,自然人人心照。更何况如今是皇帝和皇后都提出要立庶长子,那还有谁敢说不立?

于是,群臣联名上表,也请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接下来,当然是宣宗“从善如流”,答应皇后和群臣的“强烈要求”喽。

宣德三年(公元1428)正月,宣宗大祀天地,随之而来的二月初六,他下诏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是明朝最小的皇储,入居东宫时虽然号称是“两岁”并且确实过了一个新年,实际上仅有两个月零二十五天的“年纪”。因为他实在太小了,所以就连太子册宝都是由他人代领的。

在册立了这位皇太子之后,宣宗废胡皇后的心情越发迫切。于是他召来亲近重臣,商量废后之事。杨荣等人认为但废无妨,并举出宋仁宗降郭皇后为仙妃的旧例;然而杨士奇等人认为仁宗废后是一生污点,更何况以宗法制度而言,嫡后无子根本就不成其为被废的理由。这一场讨论两方意见针锋相对,毫无进展。

争辩结束之后,看见宣宗废后决心已下的杨荣(妈妈的,杨士奇,杨荣,杨浦三杨贤相,也有分歧,汗死!)决定拍马屁就要拍大力一些。回到家里,他立即挖空心思写了一份奏折,洋洋洒洒地列出了皇后非废不可的二十条“罪状”,呈交给了宣宗。

没想到这个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宣宗虽然对胡皇后薄情,但是绝对还不曾到绝情的地步,奏章还没看到一半,他就已经怒火中烧了:“皇后也是可以污蔑的吗?她绝不可能做出这些事情来!”杨荣碰了一鼻子灰,不敢再吱声了。杨士奇随即进谏道:“废后乃非常之事,非国家之福。宋仁宗因一时急性废后,以至终身追悔。请皇上三思。”宣宗悻悻地盯着帮倒忙的杨荣和不帮忙的杨士奇,只得又再次中止辩论。

然而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是同情胡善祥的杨士奇也知道,废后之事已经无可挽回,自己再坚持也没有用。当宣宗再一次单独向他询问废后事宜的时候,他提出了要求,希望“无过而废”的胡后仍然能够在宫中享有不亚于从前的待遇。她与其它失宠妃嫔不同,皇帝和新皇后应该对她加以礼遇。

宣宗答应了杨士奇,于是他再次向胡善祥提出了主动请辞后位的要求。

胡善祥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让再让,最终将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然而身为万乘之尊的丈夫一定要偏心,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她只得公开上表,请求逊位。也就是主动提出离婚啦。宣宗当然立即同意,签字离婚。

在册立皇太子一个月之后,宣宗发布诏书,废胡皇后,册孙皇后。在诏书中,他表示自己其实是不想离婚的,但是老婆非要离,自己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她。为了表明心迹,自己的赡养费给得高高的,离婚后胡氏称“静慈仙师”,服饰侍从等一切待遇照旧。

胡氏从此退出了宣宗的生活,而孙贵妃,经过十几年的折腾,终于等到了自己自幼年时就在等待的皇后凤冠。

胡氏成婚十年,为后两载,处处礼让谦恭,从没有做过任何有违规矩的事情,何况她的多病不育也完全是宣宗的冷淡造成的,因此她的被废实在是冤枉得很。这一点即使是宣宗的亲生母亲、一手将孙贵妃抚养长大的张太后也忍不住要为胡氏抱屈。

哈哈,这是,如若已经是张太后了,国事繁忙,但是皇宫后院是她的后花园,她说了算的!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

胡氏被废后,张太后经常将她从别院召回,将她安排在自己的清宁宫居住。除了国家典礼以外的朝宴仪礼,张太后都将胡氏的位置安排在孙皇后之上。孙皇后没想到把自己养大的婆母在这件事上却一定要帮胡氏出头,自己做了皇后却仍然象当初做姬妾时那样处于胡氏之下。孙皇后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但是在彼此相见时她仍然执礼甚恭,不曾违拗张太后的意旨。

其实,孙皇后能算坏人吗?谁知道?

换一个角度来看,张太后对孙氏生下皇长子的内情也多少是有些明白的。只是她知道儿子与胡善祥之间冰冷的夫妻关系,也对自己一手养大的孙氏有母女之情,因此她并不反对孙氏抚宫人之子,也不反对早早册立庶长子为储君。她只是没有料到儿子最后竟然会借机废后。胡氏毕竟是得到了自己丈夫(仁宗啊,离别公子凌离非啊)确定的儿媳妇,就这样废掉,张太后难以接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总之,在张太后的主持下,胡善祥总算是没有陷入其它废后所经历过的那种难堪境地。

胡废后和孙皇后的生活,就在张太后实际控制的后宫中,平淡地过下去。

如若,辛苦了!

秘一样的女子,和平却又威严!

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被公认的一位明君,他理平藩乱,整顿吏治,继续了父亲仁宗施政宽仁的方针。在宣宗为帝的时间里,大明王朝民生逐渐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使得国势持续向上。从个人角度来看,他雅擅丹青,文采武略俱佳,虽然在废后一事上有过失,但是并不隐晦,而且他对待离异之妻的态度,也就算是历代帝王中数一数二的了。史家将仁宗与宣宗父子为帝的时间,称为“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仁宣之治的时间太短了。

宣德九年的冬天,宣宗朱瞻基染病卧床,一个多月之后终于不治,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离开人世,享年仅37岁。

宣宗一生,只有两子两女,除了太子朱祁镇,还有吴贤妃为他生下的次子朱祁钰。此外就是孙皇后所生的常德公主和生母不明的顺德公主。

宣宗去世之时,太子年仅七周岁(称九岁),皇次子仅六岁。因此他留下了遗言,国事家事均交由母亲张太后决策。

如若终于是亲自上阵了!

幸好不是武则天,呵呵,如若可是一心为大明的!

然而宣宗去世几天了,张太后却还没有传下让小太子继位的懿旨。

一时间朝臣纷纷议论,都认为张太后不愿让太子继位,而是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宣宗的同母弟弟襄王朱瞻?登基。

唉,儿子好还是孙子好呢?

杨士奇和杨荣逐率群臣上奏,表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

张太后接到奏章之后不久便传下旨意,召内外大臣百官齐至乾清宫,当众唤出小太子朱祁镇,一面用手指着他一面流着眼泪说:“这就是新天子了。”

正月初十辰时,宣宗去世整整六天后,朱祁镇终于登基为帝,即明英宗。二月,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弟弟朱祁钰为?王。

可以看出,她最后选择了孙子,还是顾全大局的,要知道,她明知道皇太子是血统不行,果然是个明英宗,明朝初期的世界第一的走向败亡的皇帝!

宣宗去世了,在张太皇太后的一手操办下,宣宗生前的妃嫔侍姬几乎尽数殉葬,只有胡废后、孙皇后以及?王之母吴贤妃(这个就是土木之变后代宗亲身母亲)幸免。

伤心啊,我们如若能有什么办法?其实她也是有阴暗面的,《九玄》中讲!不差明版《金枝欲孽》!

后宫殉葬这个场景对孙太后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成祖和仁宗的妃嫔殉葬她都经历过。然而这一次给她内心带来的惊恐只会比前两次更强烈。假如不是“儿子”朱祁镇的降临,假如不是宣宗坚定不移地要将她册为皇后,那么无论丈夫活着时对自己有多宠多爱,自己恐怕都只有一条死路可走。

孙氏怎么也不会想到,丈夫居然会死得这么早。她虽然是成为了王朝的皇太后,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可怜寡妇。话说回来,孙氏多年都生活在丈夫的庇护之下,她也没有栽培自己外戚的想法或曰机会,在朝廷和宫廷的斗争中,她并不是一个强者。现在丈夫没有了,她事事都必须听从婆母的安排。

与宣宗青梅竹马、受到他万千宠爱的孙太后所体会到的丧夫之痛,比早已离异心如古井的胡氏,毫无疑问要强烈得多。然而丧夫之外,她还不得不接受另一个事实:英宗即位时年纪太小,所有的权力都事实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手里。张氏一如从前,对“静慈仙师”胡氏礼遇有加。她虽然不能给胡氏上太后的尊号,却能给予她不亚于太后的生活条件。孙太后仍然不得不坐在胡氏的位次之下。儿子险些不能即位的现实使她接受了婆母的安排,宫苑中的生活就这样在平静中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她在五年间先后操办了庶出女儿顺德公主、亲生女儿常德公主的婚事。

张太皇太后,唉,如若已经是太皇太后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英宗登基的第七个年头。正统七年(公元1442),张太皇太后为十五岁的皇帝孙子选定了都督同知钱贵十六岁的女儿为皇后。这对小夫妻在五月十九日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这也是一对凄婉的故事,情比金坚!不过,与《九玄》无关!)。

英宗成婚不到半年,十月来到的时候,历经五朝(实际六代)的太皇太后张氏终于离开了人世。

就这是如若的一生!《九玄》中主角红颜张如若的一生!传奇红颜的一生!

再补完这个故事:张氏的离世,对孙太后来说是有悲有喜,悲的是毕竟多年母女婆媳,喜的是从此真正成为王朝第一贵妇人。但是对于胡善祥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虽然孙太后遵照张氏生前的意愿,仍然维持她的物质生活,但是她仍然为婆婆的去世而日夜痛哭不止。

唉,婆媳情深,现代的人多学学吧!

张太皇太后去世一年后,正统八年冬十一月,胡善祥也随之而逝。

孙太后倒并没有因为丈夫和婆婆都不在了,就将胡善祥随便打发,她传令大臣公议胡氏的治丧规格。

重臣杨士奇提出,应当按皇后的礼节,将胡氏入葬于宣宗的景陵。

不过杨士奇的主张却没有其它人敢于附议。每个人都知道孙太后的心思是什么:别说她是太后,换了任何其它人,都不会打心眼里愿意让别的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一穴、生死相依的。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胡氏以妃礼下葬于金山。

现在,孙氏终于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贵妇人,她终于可以随心所愿地过日子了。孙太后是一个没有太多权力**,也没有什么军政天份的人,因此她也没有管儿子的政务,只是在后宫中过自己好不容易盼来的舒心日子而已。但是她没有想到,老天偏偏不让她安静,就连这样无聊的日子都不曾让她享受几天。

问题出在英宗自幼跟随身边的一个太监身上。

这个太监名叫王振,英宗从小就由他侍奉起居。英宗叫他做“先生”,对他言听计从。即位不久就让他当上了司礼太监,有为天子代笔的权力。王振也因此浑身发轻,一心一意要借着小皇帝抖擞威风。

早在英宗刚即位的时候,王振就曾经怂恿不到十岁的英宗主持卫戍部队大阅武――说是皇帝阅武,实际上都是王振在吆三喝四;说是“代传旨意”,其实小皇帝能有什么主见,还不是王振说啥他说啥!

事情被张太皇太后听说之后,她勃然大怒,小皇帝越是为王振求情,她就越是要当即将这个得志小人处死。但是在场的五大臣却鬼使神差,想要卖小皇帝的人情,居然也加入了求情的队伍之中。太皇太后可以管教孙子,却不好让五大臣扫了面子,只得饶了王振的性命。张太皇太后万万没有料到,十年后大明王朝和孙儿的前途,果然就坏在了这个阉人的手里。

如若啊如若,若是杀了王振,该是多好?

后面不说了,因为第一大家熟悉,是“土木之变”――明朝从强到弱的转折点!

可是《九玄》会结束于张如若这一绝代传奇红颜之死,不再后写,因此不讲下去了!

张如若马上会出场,看看离别公子逆天该命的后果?

什么天谴?玄天神镜,太湖?

第4章 量产一流,占据武林第6章 树后巨谷,名为九幽第39章 妖兽逞凶,代主子战第72章 九幽之谷,天下终寻第96章 三进皇宫,先遇太孙第61章 蛇头鹰爪,无功而返第5章 割袍断交,沙场再见第93章 吸收万兵,蜀山古幢最后一章精彩预告第1章 放长线,钓大鱼第15章 祁连千年,火雷吸铁第87章 皇陵血溅,九曲江山第18章 大战崆峒掌门第21章 玄天神镜,终显身第35章 一为苍生一美人第77章 再出一剑,雷倒众人第2章 九宫玄字,点苍极阳第16章 惨烈大年,出手追魂第40章 唐门四宝,万毒隐身袍第4章 初九身世,蜀山相关(下)第82章 人人疯狂,最后大餐第17章 结义四人,阳夕梦许第37章 相见有期,锁妖四年第97章 自知之明,保存实力第3章 设局阴谋,派派不同第53章 此仇不报,不为人子第79章 墓穴千年平安,佑江山第84章 血溅江湖,天下走势第45章 击毙黄袍,双剑化精第8章 一怀愁绪,生死有命第7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第69章 再战不战,只在一念第5章 改名血溅莲花失第66章 白龙初现,斩断磷火第2章 偷听机密,佛教典故第14章 防御二流,进攻一流弱第15章 质的飞跃,远非量变第16章 天玄地黄,始一重九第59章 猜疑制敌!擅打攻心第48章 殊途同归,交换解毒第128章 最后三强,谁人上场第47章 劣性难除,论道死门第8章 七子之脉,点苍会武第21章 响当当,赫赫扬第35章 魔踪初现,不见首尾第117章 剑剑不弱,生生不息第2章 偷听机密,佛教典故第69章 凤人相通,冥冥注定第27章 五行玄黄土,童子尿第5章 梅花藏人,西山缥缈峰第62章 南少林,第六人第64章 右手剑法,左手玄功第5章 关门令牌,奉上宝物第42章 临终分图,一真一摹第105章 踏剑而来,仙风道骨第96章 三进皇宫,先遇太孙第77章 后倒算胜,少年坚强第46章 掌门暗算!坠下悬崖第30章 玄阳天剑诀第53章 铸剑神锥,与众不同第2章 三眼十袋,西山遭劫第61章 一日完毕,来日再战第35章 后浪推前浪,晚辈胜第50章 大恨独扛,掌门不凡第41章 分心二用,两招晋级第12章 一书完毕,再看其二第34章 平生只有双行泪第15章 乱字当头,两头入阵第41章 仇恨之剑?谁最仇恨第7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第12章 如意曲直逆光镜第102章 九玄契机?今日终出第74章 饮血银狐,剑下不敌第30章 不胜机密!闻所未闻第7章 百兽之王,山林纵横第36章 美女野兽,组合怪异第11章 风水较量,得到天下第16章 三十二人,准备开战第58章 抚琴鼓瑟!拿云抢珠第77章 再出一剑,雷倒众人第9章 谁想上台,首定资格第47章 毒素清除,清醒最难第10章 天上无双,地上无对第11章 分庭抗礼,后浪前浪第79章 困龙囚凤,事半功倍第5章 梁上君子作偷听第99章 天剑诀,待莫邪手打第81章 蝌蚪之书,龙章凤篆第25章 长生蜘蛛?谁人长生第9章 魔教圣女,毒王宝鉴第36章 华山步后,乾西北开第9章 日正中天,清字玄武第7章 少林丐帮,佛寺城隆第44章 罗汉睡梦大法(下)第66章 逼东燕人,达成一致第17章 无忧洞中,老人射天第101章 重奖之下,少年谦逊第13章 宗师后人,一一领教第59章 昆仑宝藏,法器最多第27章 先算崆峒,旧账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