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一阳指

[3月4日星期二]

今天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一圈又一圈地只管自己走,单调而又重复,病友们说什么,医生护士说什么,全没听见,也全然不顾,坚定地走我自己的路。

治病也像一次大决战,要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歼灭战,虽然战胜了高黄疸及其迸发的肝昏迷,又战胜了高黄疸和肝硬化腹水混合症,取得了节节胜利,但不是最后胜利,最后胜利就是要歼灭肝硬化腹水。我十分清楚地知道,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每走一步我都在想,似乎每走一步都比往日更艰难,犹如一位统帅全军的大将军,决战前夕,必须迅速作出决策。

从目前情况看,西医治疗腹水办法不多。中医,我们老祖宗的中医倒是治好不少。腹水,排出尿量太少,病在肾,根在肝硬化失代偿。必须先治肾,兼保肝。中医学上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不愈,肝亦难治愈;肾愈泻毒养肝,则更有利于肝愈。《黄帝内经》有言: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焌热食温炙衣。……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就是说要赶快呀,不要耽搁!那么,何谓“苦以坚”,“苦补”?何谓“咸泻”?看来一些读过《内经》的人也许并没有完全搞懂,不然怎么会是医学难题?江州医院老中医有治好腹水的先例,去年还听说附近有个中医也治好几个腹水病人,他们或许已经摸索到一些经验,乃是希望之所在。可人在医院,远水解不了近渴呀。只有一个办法:回去,出院回家。老祖宗说的一点不错:肾病起于冬,愈于春,甚于长夏;肝病起于春,愈于夏。现在恰是春天,夏天也不远了,正是治愈肝肾的大好季节。对,出院回家,须得赶快,不然会把命丢在这里的。我脑瓜里突然闪出一个预兆:只要过了赣江大桥,就会出现新的转机,那就有救了。

[3月8日星期六]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前天,我向童军医提出出院要求,童军医颇感震惊,但面无表情。他一贯作风快捷、果断,表情显得严肃、冷峻,内心却是一团火。第二天查房时,童军医带来王科长,极慎重地问我回去后打算怎么办。我坦率地告诉他们,不想再住院,托熟人找中医到家里治疗,住在家中,吃喝都方便。王科长数述眼下种种情况(红牌至今未摘),要我慎重考虑。我去意已决。他说原则上是不允许出院的,也没有这个先例,既然病人坚决要求,医院会认真考虑。“我们既要对你负责,还要对你单位负责,恐怕要请你们学校领导来商量一下,再答复你。”

今天组织部长和门诊部主任赶来,到病房了解我的意向,话还未及,就被童军医叫走,没多久,童军医和王科长来告诉我,同意出院。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爽快地同意我出院,是目前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缺乏有效手段,医院没有十足把握,难题难解,顺便推出大门,还是尊重病人意愿?从五个月来住院经历及军医和护士们精心治疗与护理情况判断,应该是后者。因为这是一所开明的医院,思想开放,懂得病人心理,是一所高明医院,有高明医生和高明的决断。

组织部长告诉我,下星期六上午学校来车接,叫我作好准备。

听说同意出院,我简直兴奋得比同意入党还要高兴,真正有一种“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感觉。入党获得的是政治生命,对我来说不过是实现多年的追求,有个结果,有个定论罢了。出院则不同一般,对于一个久病卧床的人来说,出院意味着“病好了”,无异于又一次“出世”,生命的第二次降临!

近日来童军医每天都给他作检查。

出院日益临近,心情特别地好。这一日心情异常的好,似乎打了兴奋剂,兴奋得不能自己,自觉有点怪异,意识似乎感应到什么。

这种“感应性意识”并不稀奇,发生过好几次,最教他难忘的是母亲病故的那一天。

那时他已调到WB台,单身一人住在办公室楼上。下早中班回来,已是下午一点多钟,老是心神不宁,有时候心突突直撞,睡觉睡不着,看书看不进,烦躁不安,自个儿到台门口遛达。三点多钟,看到球场上有几个小青年打篮球,他平时很少打球,便脱下衣服跟他们一起玩。四点多,小青年们玩累了回家,他手挽衣服,还未走到宿舍,顿感心如秤砣往下一趃。晚饭吃什么也不香,入夜一直不想睡,总觉得要发生什么,书摆在桌子上,可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直到深夜十一点多,仍然没有睡意,忽然听到楼下办公室电话铃响,他立刻意识到:“可能是找我的,或许是母亲……”下午他就有种心灵感应,想到过母亲的病,稍纵即逝,此时异常强烈。

果然,不到十分钟,办公室王干事推门进来:“小杨,你哥来电话——”

“是不是我母亲……”他显得特别异常的敏感。近几年来,母亲患高血压,后转肺气肿心脏病,一直记挂心怀……平时病重住院,一般都不告诉他,顶多打个电报,若不是母亲病故,哥哥是绝不会半夜打电话的。

王干事莫明其妙的一愣:“……你到楼下接电话吧。”

他拿起电话,哥哥还没讲母亲去世,他便说:“我晓得了,明天一早坐(火)车回来。”回家得知:母亲头天下午一点多突然心脏病发,叫心里难过,赶紧送到医院抢救,输氧,稍微好些,父亲问她是不是叫东儿回来,她点点头;休息一会儿,三点多钟,说要上卫生间,父亲搀扶她去,回来躺在床上睡觉,四点多钟哥哥办好住院手续回到病房,一看母亲,不知什么时候断气了,找来医生再次抢救,却再也没有醒来……哥哥一直纳闷,待母亲后事处理完毕,便问他:“我还没说母亲去世,你怎么就说‘晓得了’?”他说王干事先告诉他了,哥哥奇怪:接通电话后就说找他,请王干事叫他来接电话,好像没说……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心灵感应现象。

大学时,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生物无线电学”介绍,讲某人遇难,他的亲人在家突感心惊肉跳;慈母思念游子,千里之外的儿子忽然心慌意乱……小时候同学们也讲过类似传说,老师说是荒诞的迷信煊染,无稽之谈。他则很感兴趣,一直埋记在心。文章接着讲一则真实故事:1918年7月8日,苏联巴东城一位青年妇女患乳腺癌动手术,痛不可忍;这时,远隔2700多公里住在卡干达城的母亲,左胸忽然剧痛,急忙找医生检查,但丝毫无病。科学家们对动物和人作了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动物机体间或人体之间,确实有一种尚未探明的信息联系存在,大胆推断:在生物机体间,大概通过脑和神经系统能够直接传递思维或心理活动信息,类似于电磁波。但是,“生物无线电学”并没有揭示这种信息传递的本质和它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门崭新的科学,一片无垠的处女地,亟待世人开垦和发掘。研究发展进程怎么样,他再没有看到过有关介绍。

刻在阿波罗神庙里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然而,世人惟恨生命短暂,来日无多,一些人建功立业,或争名逐利,一些人忙于自家生计,甚至于连肚子也混不到温饱,谁还管得了什么“认识自己”?

中午他一直没睡着,躺在床上想:这种心理感应现象,是不是“意识传感”?假若意识是信息,属于某种物质形态的信息,像电磁波一样,以光速传播;那末,发生在生物机体间,特别是人体之间――“意识的我”互相传感,则是完全可能的。一个生物,特别是人,在死亡、剧痛、遇难等等生命危急关头,往往会本能地发出特别强烈的呼号,或是语言,或是意识。语言以声速传播,近则可以听到;意识以光速传播,顺理成章,远隔的亲人就有可能感应到。

“意识传感”,——刚才是谁发来的呢?一丝模糊感觉,他没有捕捉到,一直在大脑中搜索。

午休一过,他依旧到那几十平方草地上一圈一圈的走,虽然仍是凸着个大肚子,可精神亢奋,脚步显得异常轻快,低着头,一边走一边搜索。

“杨老师!”多年没有听人叫“老师”,乍一听像是有人叫,又觉得不可能,或许是叫别人,他也懒得理,只顾走他自己的路。

“杨老师,我叫你没有听见呀?”

一位女人的声音,有些耳熟,分明听得真切。他迟缓地回过头来,看到一位中年妇人,后面跟着小柳。

“怎么…你……”他认出来了,大为诧异,有些激动,声音些微颤抖。

“怎么……不记得啦?我是姜南呀!”她接过他的话,自我介绍。

怎么会不记得呢?那段刻骨铭心,教他如何忘得了。

工地建设完成转入正式播音,他担任天线技术员。接触天线技术工作,他是从“天线小型化试验”开始的。文革中提倡打倒“洋奴哲学”,破旧立新,凡是“封,资,修”的,谁都可以大胆破除,天线又高又大,亦在破除之列。搞完高压线路后,工地闹了二年多革命,后续负责场区和生活区的基建工程,紧接着接手天线小型化试验。天线,这又是读大学时被砍掉的一门课。没办法,只有自己学,向书本学,在实践中学习。他在北京兄弟台学习取经回来,带一帮人搞试验,那时还未开播,他就从收信天线小型化做起,经检测,效果虽不如大天线,但亦可用,开播后便作紧急备用天线。后来机房播音任务增加,两班轮不过来,值班员少,又抽调他去值班。不久招来一批知青学员,先行培训,其中有几位是省台新招知青参加代培。由几个臭老九轮流讲课,领导交给他的任务一是无线电基础,二是天线基本知识。那时是找不到现成课本的,都是自编教材。无线电基础还好一点,可以参照大学课本,天线则很难参照,手头几本天线书,是一般大学生也难看懂的,不适合用作培训教材。他便自己编“天线讲义”。由于教材都是现编的,来不及刻印,学员手里没有书,全靠做笔记。要想学员听得懂,又易于掌握,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他的课学员都喜欢听。一是基本概念讲得清楚,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搞从概念到概念游戏,重要地方提示学员要搞懂,记住。特别是天线课,那是许多大学生也不喜欢的课程。第一堂课就很特别。他在黑板上写下“天线”二个大字,转身面对学员发问:“什么是天线?”看到一片茫然的目光,便自问自答说:“你们看到工地周围山冈上的铁塔吧,那就是天线,广播电台都要用它。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理论上的天线,用某种语言来表述那个大铁塔,就是我们首先要讲的天线概念。”他在黑板上写上“天线概念”,接着讲:“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与家人的分别和再见,特别是远离家乡亲人,分别时,都会不自觉地举起手,口里喊着‘再见’,心里祝福‘一路平安’;当亲人远去,说话听不见时,仍然不停地挥着手,女同志亦或扬起手中揩眼泪的手绢。”他不觉想起与小柳道别,船离岸时,他看见小柳站在码头上高扬起的手和小手绢……略一扫视,学员们听得眉飞色舞,他讲得更来劲,随口发挥起来,“你们有谁读过《孔雀东南飞》,记不记得里面有一句很精彩的离别诗句?”调动同学们的兴趣是他讲课的特色,并不是真叫谁回答,却看到真有人举手,是位女学员,一双大眼睛闪动着热烈期待的目光,盯得他不可回避,愣神一忽儿,立即示意她讲。她站起来说:“是不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是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篇“乐府”诗,痛绝封建礼教摧残焦仲卿与刘兰芝纯洁爱情,诗中许多精妙佳句教他谨记不忘。想不到学员中也有知音,遗憾是位女性。“对!你讲的完全对,正是‘举手长劳劳’。”他用完全肯定的语气赞扬说,“离别之情,尽在这‘举手长劳劳’之中……这举起的手,扬起的手绢,传达的是心与心意会的语言信息。”他还不知道她叫什么,表扬她,目的在于鼓励每一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天线就是地球上高高扬起的手,传播的是无线电意会的语言信息,就是前面我们在无线电基础中讲过的发射或接收的无线电波信号……”他就是这样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定性解释电波传播和天线馈线的一般原理,用比较简明的数学演算,定量阐述天线馈线调测匹配原理和方法,受到学员好评,连工地唐主任都戏称他是“杨教授”。

举手的学员叫姜南。

在听课学员中,他常常发现一双深澈澄明的大眼睛,不时地投过一瞥,有时大胆地盯着他,那眼神像是个大问号。那时他已同小柳结婚,还有一个“小杨柳”,对别的女孩子绝不多看几眼。这大眼睛姑娘勤学好问,下去辅导时,她爱提问,而且总要问个水落石出。今天他才留意,知道她叫姜南。或许是与“江南”谐音,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小柳及女儿的眷恋之情,不自禁地盯了她一眼。他清楚地看到,她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约模二十来岁,一脸富态,高高的鼻梁,前额宽阔而恬静,一头乌黑如云的头发,结成两条不长不短的粗辫,那双大眼睛透着灵气,文静,典雅而高贵。他想不知又是哪个鸡窝里飞出的凤凰。

教学结束,紧接着的是实习。姜南恰巧分到他班里,新来乍到,见人言必称“师傅”。值班长是位年长的女同志,正好带她学习,巡机抄表,楼上楼下,她是形影不离左右。虽教过她,又同在一个班,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实习不是他的事,天天见面也从未说上一句半句。国人历来重名分,在那“火红年代”,男女之间无端交谈,常有异教徒之嫌;他是臭老九,更何况有“辫子”,当自不招是非的。也曾有几次不经意的一瞥相遇,欲语无题,难启金齿,一笑而过,终究是面熟语不通。

不久,班长大概是拖儿带女,家务事多,见他这个臭老九也没什么架子,一起值班,一起检修,常常主动爬到高高的变压器上检查异态,擦抹高压绝缘子和铜线上的尘灰,又善于分析判断故障,班里的停播率和事故率大大降低。便推说他技术业务水平高,就把她的徒弟交给他。名正言顺的师徒关系就这么开始了,但她仍然称他“杨老师”。

他知道她是一位用心用脑学习的好学生,就让她大胆地独立操作,抄表记录和巡视机器工作状态,自己在一旁监护;待她基本掌握后,再告诉她如何避免操作错误,如何观察、判断、处理机器异态,有方法,有经验;又结合实际,把课堂上讲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她融会贯通,易于掌握。她提出要借他编的“讲义”。他自己是从学生过来的,懂得没有书又没有“讲义”的难处,对她好学求知,自是喜欢和偏爱,欣然应允。发现她天赋聪慧,求知欲和接受能力强,后来还把他自己积累的经验资料给她抄阅。自然她比别的实习生进步快得多。

技术掌握熟练了,自如了,思想也随之放开,她显得洒脱不拘,话语也就多起来。

“杨老师,听说你是南方人?”她询问道。

他投过一瞥,极随便地说道:“你不也是南方人嘛!”语意淡淡的。

“是呀。你怎么知道?”她兴奋地叮问他。

“瞎猜的。”他想掩饰,想想不应该跟一个小姑娘家兜圈子,便又爽快地说,“这么说罢,是你名字告诉我的。”

“我名字?”她惊讶的睁大眼睛,黑眸子闪动,像是拍摄对方面影。

“你不是叫姜南吗?喻意是‘江南’,你父亲或母亲,至少有一个是南方人,长期在外,常常思念自己的故乡,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他怀念,所以给你取名姜南,谐音就是‘江南’。不信你回去问。”

“我只知道祖籍江西,爸爸参加红军,随毛主席长征到陕北。家里我最小,从我记事起,就一直住在省城。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等哪天轮休,我回去问问。”

她的气质告诉他,她出身不凡,原来是老红军后代,父母的“断肠千斤”,说不准还是大将军的女儿。她还告诉他,文革中下放,一个月前省广播电台招工,刚从农村回来,就到这里参加培训。

长期来的单身生活,杨震东养成了无事就看书的习惯,一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头脑;二是以书为伴,以书为乐。虽然孤独,却并不寂寞。他难捱寂寞,偏爱孤独,喜欢在孤独中看书,在孤独中思考,犹如冷酷的绵绵冬夜孕育缤纷烂漫的春天。在封建士大夫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读书完全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在他,书更是一座丰富的宝藏,读书更为着寻找和发掘奇珍异宝。只有不怕艰辛,不怕孤独的人,才愿意到历史故纸堆般岩壤里开采、发掘,才有可能发现闪亮的金子。

值班工作对他显然轻松。他把早先买的《资本论》,《哲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厚厚的一堆叠放在桌子上,经常翻阅,做了许多笔记,在书上写写画画,作了不少记号,有备将来查找。

一天晚上,他正在看《资本论》,“生产方式的革命,在手工制造业,是以劳动力为出发点;在大工业,是以劳动手段为出发点。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劳动手段如何由一个工具转化为一个机器。”他一边作笔记一边想:既然“劳动力”和“机器”都是生产方式革命的出发点,二者必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在手工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中,一是推动工具(或工具机、工作机)和劳动对象运动,起着动力作用,二是准确、灵活地掌握、控制、调节工具和劳动对象,具有操作功能;其“动力作用”后来逐渐被马力,水力,风力,机器力所代替。在大工业,动力类机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具有“力”的特征,专门作为动力,称之为“机器力”;而工作机、工具机则是操作性的。为什么说机器是“劳动手段”?“机器力”是不是“劳动力”,或者说也具有劳动能力呢?那末,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的出发点,是劳动力(人力)?畜力(牛马之类)?机器力(拖拉机等)?……

姜南突然闯进他的房间,归还借的“讲义”。他陷入沉沉思考中,没有顾得上打理她。

“看什么书,这么用功?”她不想甩下“讲义”就走。

好一会,他抬起头看她,随手翻开封面。

“《资本论》!”她奇怪,指着桌上一堆书说,“你怎么尽看这些书?”

“或许是兴趣吧,也或许是某种机缘。”他打开了话匣子,“说来话长,我喜欢逛旧书店。文革开始那年冬天,天气异常的冷,对我有着‘大雪压青松’般的沉重,适逢到北京出差办事,凛冽寒风中,在靠近东四一条街巷的旧书店里,看到《资本论》,我翻开第一卷,马克思在“初版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二者。’我的大脑立刻浮现出一种模糊意识:今后要写书或研究点什么,对我是极有价值的。于是买下了。兴趣来了,以后就陆续买。”

“你想写书?”姜南似问又似惊喜。

他顿了顿,自觉说露了嘴。瞧瞧眼前姜南,坦然地点点头,算是作答。

著书立说,这是自学生时代就播下了的思想种子,或者说是一种意识深深地埋藏在他的潜意识之中。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引发他自幼立志攀登科学高峰,20世纪初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量子力学”改变了描述自然的方式。他也想改变点什么,有物理学的思考,也有哲学社会学的思考,不过,他还没理出头绪来,或许还没有形成系统概念,仍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一个个的“为什么”。因此他从不愿讲,也不能讲,更不敢讲,连小柳也未吐露。那个年头,人前只说三分话,谁愿抛出一片心。他怕招灾惹祸。今天是头一次道出自己的心声,一个久藏心底的秘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姜南面前坦直得像个蒙童,口心如一,毋须设防,也毫无怕处。

“真了不起!”姜南暗自叫道,目光里充满了赞赏。在她看来,写书是件天大的事,常人所不为。杨老师说要写书,一定是下了决心并且作了长期准备的。第一次听他讲课,就觉得他有满腹文章。她在学校读书时间不长,听人讲课亦不为多,自是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位老师把枯燥的概念讲得那样生动,有声有色。现在愈亦证明她的判断:他是一位有志气有才华的青年。

她高兴地告诉他,她爸爸大革命时离开家乡,五十年代初土改,说是爷爷家划大地主,为田地房产曾回去过一次,回来后不久她出生了,就给她取名“姜南”。以后再没有回去过。“现在他人老了,特别思念那一片故土。爸爸说过几年就要离休,离休后想迁回江西度过他的晚年。”

他也思念那一片故土,想他的家人和那个还未见面的女儿,陷入沉沉眷念之中。

“杨老师,你是哪个省的?”

他突然回过神来,说:“哦,跟你一样,家住江州市。”

“啊,我们是老乡。”其实她早就打听到他家住江州,只是想确证一下。“爸爸说我们老家是永新的。”

“不是老乡,是老俵。江西人见到自己的同乡都叫‘老俵’。”他颇感诧异,心里叨念着:唉呀,真是三生有幸!有着他乡遇故人之感慨。要不是对方是个女同胞,他大有抱着她,揍她一拳的快慰。

她听到“老俵”两个字,觉得好亲切。面前这个“老俵”,教她敬佩,却无法接近,似觉疏远。她希望“老俵”能把他和她拉近一点。

“不错,是叫‘老俵’。我记起来了,那年我爸爸回去,他说一进村,就有人叫他‘老俵’。后来他感慨地说,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已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你会背唐诗?”他眼里闪出异样的光。

“我最喜欢诗词。小时候爸妈常常教我背毛主席诗词,背唐诗宋词。”她从他眼睛里发现他对诗词很感兴趣,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这次爸爸又一次跟我谈起在省城读书时的情形,讲‘八大山人’,‘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爸爸说那‘衡庐’的‘庐’就是你们江州的庐山。‘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彭蠡之滨’也是指你们江州一带。”

他听得津津有味,很欣赏眼前这位小姑娘的才气,递给她一杯茶说:“这是庐山云雾茶,你尝尝。”

她喝了几口,自觉有股清香扑鼻,冲入脑门,沁人心脾。“真有一股清清淡淡的雾味云香。”她颇有体味地赞赏说。

“如果你喜欢,我叫家里给你寄些来。”

“不麻烦你,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干部,家里有老干部供应本,什么都买得到。”她早就注意到他桌上那一堆书,是她爸爸常看的,据说深奥难懂。觉得奇怪,她爸爸也在看哲学,便问他“哲学”是什么。他没有正面回答,笑笑说:“你是第二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

“第一个问你的……也是一个傻姑娘?”

“不!是我的哥哥。”

初中毕业那年,哥哥春节回家,他看到哥哥公文包里有一本“哲学研究”(杂志),好奇地抽出来看。哥哥说你是初中毕业生了,说说看,什么叫哲学?他自然回答不了,说老师还没教。哥哥说世界上许多学问,哪有都是老师教的,要靠自己学,主动去学,“惟自学成才”,许多大学问家,有不少就是靠自学成才,无师自通。

“我答不上来,哥哥当时讲了一通哲学是什么,我不懂,也不记得了。不过,自此激发起我对哲学的兴趣。我这个人就是这种脾气,越是说我不懂,我就偏要学。就我所知,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本义是爱智慧。就范畴而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科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总的看法。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比如人生哲学、价值观、思想、行为,人与自然,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事物运动和发展前进的规律是什么;思维与意识的本质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等等基本原则,都是哲学研究和回答的问题,都需要哲学作出概括和总结。而在学术上,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关于世界,关于社会发展及思维与意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你是搞技术的,为什么不看技术书?”

“大概是技术书籍太少,也或许技术是技艺,是小道理,哲学是智慧之学,是大道理。不是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大道理管小道理。我喜欢追求智慧,研究大道理。”

“光有大道理有什么用?”

“用处可大哩。”他讲了一通唯物辩证法在认识宇宙和自然,认识社会和客观事物中的能动作用,接下说,“有哲学头脑,看问题就精辟入里,入骨三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宇宙中有许多未解之迷,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也有许多问题,只有用哲学思维去辩识,才能揭示它的本质。尤其是通过哲学冥想浩瀚的宇宙之博大,我们的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

“我在农村常常听到有些农民抱怨吃不饱饭,现在生活还不如解放前。我不晓得解放前是什么样子。但农民说单干比集体好,可以吃饱肚子。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学安徽搞了一阵子“包产到户”,家家粮食吃不完,可上头说是搞资本主义。我爸爸也经常跟一些老干部们议论:‘一马一车式’的富农经济为什么要批判,农民富裕起来为什么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你能不能用哲学思想帮我解答。”

“反右”斗争时右派分子说“今不如昔”,他正读高中,学校要求学生寒假里作些社会调查,用事实驳斥右派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他曾邀同学一起调查几位贫农,觉得事实不够充分,就去找他三叔。解放前,三叔一直在地主家打长工,是个雇农。三叔说完打长工情况,他就问:“现在呢?”三叔慨叹地说:“唉呀,还抵不上打长工。一年长工下来,吃喝不算,怎么样也有三担六斗粮,年成好还要多些;现在我每年总要欠集体的,我跟你婶做一年还养不话一家四口哇……”为什么有些农民生活不如解放前?是他们懒吗?显然不是。他不敢直接向学校汇报,写信告诉了哥哥,他哥回信叮嘱他,千万不能乱讲,属右派言论,更不要汇报。然而,一个“为什么”一直谨记在心。三年困难时期,他村子里饿死人,破草蓆一卷就埋了……这些他还来不及思考,姜南也提出同样问题,说明贫困不是个别地区和少数农民。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我没有研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今天,恐怕也不好回答。“不过,如果仅仅从哲学上讲,就是对立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斗争,穷和富也是对立斗争。这个斗争,究竟谁战胜谁并没有解决。但斗争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由穷变富,创造条件转化为富,社会主义优越性应该能够实现由穷变富,最终用富裕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果说富裕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单干为什么比集体好,依我看,马克思主义本本里可能找不到答案,恐怕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思维。”

“可惜,你没有学哲学,要不然你会成为一位伟大哲学家,写出一部惊世骇俗之作。”

读中学生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声响彻校园,是那个年代男子汉的青春本色。他一贯重视全面发展,数,理,化,文,史,地各科成绩都好。语文课中有一首《枫桥夜泊》,老师把诗中构造的意境同作者张继仕途落第的心境联系一起讲,讲到了是处。最后加一句说:这样不朽的传世杰作,是那些高中“三甲”之辈写不出来的;历史上追逐高官厚禄的人,往往难有真才实学,因而被历史的尘埃所埋葬,化为粪土……他的心灵深深震憾了,自此更加偏爱文学而鄙薄权贵。高中毕业,他是班长,不少同学劝他考文科,有的甚至说杨班长不考文科,中国就会少一个作家。他准备报考文科,哥哥特地赶到学校,一定要他报考理工科,说什么搞文的右派多,他心直口快,容易犯错误。那时他只看过《逻辑学》和一本《哲学问答》,多是看小说。“写小说怎么会犯错误?”他不解。哥哥诘问:“中国能有几个鲁迅,几个郭沫若?”意思是说,你只有成为鲁迅、郭沫若那样的大文学家,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要紧。他被问住了,放弃了文学道路,倒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

“我是想研究一些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但并不奢想什么‘伟大’和‘惊世’。作为一个人,到人间走一回,我不想升官发财,只想求知,求真,尽其所能做点学问,不枉负此生!如果真能做一个学人研究出一点学问,身后留下点什么,为人类做点贡献,那就算烧高香了。”

什么叫“抱负”?此之谓也。杨震东这番内心世界的剖白,着实教姜南震撼,她心中杨老师形象似乎高大了,高大得她摸不到抓不着了。

一次姜南从家里回来,见他正在看《红楼梦》。这山沟里书太少,是他前两天从同事那里借来的。《红楼梦》不是禁书,已经看过二、三遍了,他想有新发现。姜南瞟了一眼桌上的《红楼梦》说:“我也喜欢看小说。”

又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他瞟了她一眼:“那你…看过哪些小说?”

“我看的小说可多啦,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家》,《春》,《秋》,《雷雨》,《安娜卡列妮娜》,《茶花女》,《红与黑》……下放到农村时,我才十六岁,爸爸是省军区副政委,从公社到生产队,都非常照顾我,活儿不累,收工回来我就看小说,谁也不管我,有时请假回家,一住就是一、二个月,不看小说,我还能做什么。”

“哪不是封资修的东西嘛?”

“什么封资修?不管是小说、电影,那些大干部不是照样看。”

“他们水平高,有批判能力,看,是为了批判嘛。”

“我也批判呀!”

他怀着赞许的神情又有些不解地瞧她,碰到她的眼光,迅速敝开,随便问道:“你哪能找到那么多书?”

“都是我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喜欢看书,买书,藏书,诗词小说可多啦。你要是喜欢,下次我给你带二本。”

果然她给他带了二本:《家》和《柔石选集》。书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五四”时期革命青年形象。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已沦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代表,受到批判是可以想见的。

《家》早已看过。他翻开《柔石选集》,里面有《为奴隶的母亲》,《早春二月》。“我看过电影《早春二月》,那是为了批判,还真没看过小说原文。”

“批判谁?”她那时还小,听大人说过,“批判萧涧秋,批判陶岚,是吗?”

“他们搞人道主义,主要是批判他们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要害是打着人道主义招牌欺骗群众,蛊惑人心。”这是当时大字报上说的,他完全记得。而在他内心,还是赞同人道主义,尤其是欣赏萧涧秋人格魅力和潇洒风度。

“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你到农村去看看,许多农民缺吃少穿,许多小孩子,特别是女孩子读不完小学就回家帮父母挣工分。如果有人搞人道主义,像萧涧秋、陶岚那样帮助他们上学读书,帮助他们吃饱穿暖,那不正是我爸妈那一代人为之奋斗,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吗?”

他真没有想到,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竟有如此见地。看来她的家庭教育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真正让她增见识,长才干。他深有同感。自幼生长在农村,工地附近也是农村,他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倾听过农民的诉说,知道农民的想法、意见和愿望。但他从不说。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批判《早春二月》时,有的同学赞扬萧涧秋的人道主义,结果受到批判。

“可他们都是‘五四’时代青年。”

“现代青年恐怕好多人还不如他们。我觉得他们很可爱。我就喜欢萧涧秋,要是他活在现代,说不定我也会像陶岚一样爱他,追求他!”

她的大胆教他吃惊,瞧了她一眼,无所谓的说:“恐怕活不到现在……”

“他的思想仍然活着哇!譬如说……你——”她一针见血,没有丝毫羞赧。

“我……?”他哑然失笑。

“我看你就是活着的萧涧秋。”她直言不讳。

他生性浪漫,大学读书时,他是有名的“罗曼”。看了《早春二月》后,有的同学看他身穿一套中山服,脖子上围一条咖啡色羊毛围巾,留个大分头,那股罗曼蒂克样子,颇有萧涧秋味道,就直呼:杨涧秋。现在姜南也直言不讳,他无言以对,缄口为妙。

“我听说过,你学雷锋给地震灾区捐款,帮助牺牲同学的父母家人,为别人做了不少好事,就是人道主义嘛!雷锋精神,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如果不讲人道主义,恐怕就没有人拥护。”

她的后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像是一位哲人的语言。为了确证,他后来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找到了根据:“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但是,在没有确证之前,他是不会去论理的。他紧扣前一句话说:“看来你对我很关心,说说看,还听说过什么?譬如我——游街……”这已不是秘密。他毫不忌讳,与其别人背后说,不如自己当面直说,看她究竟如何?

后一句话她是从爸爸同叔叔伯伯们议论中听来的,想以此证明前一句话,引出他的新话题,新见解。不料,他取其前者,单刀直入逼过来。她也情急生智:“游街并不说明什么。好多人都被游街,一些有学问,有才华的老师、教授,省里许多大干部,哪一个没被游街?——依我看,游街并不是什么奇耻大辱。”

“可我是耻辱!”在一个纯洁的女孩子面前,他不想把自己打扮得多么崇高伟大,应该告诉她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抵毁她心目中那个“萧涧秋”形象。

她知道他耿耿于怀。在她看来,受点耻辱并不就是坏事。韩信受过胯下之辱,陈平有叔嫂不白之嫌,勾践更有亡国之耻……然则,他们忍辱负重,终成大器,光炳千秋。她本想以此勉励,看着他孤愤情态,便改口道:

“听说那位嫂子都否认了,你还记着干什么?人嘛,谁保没有点小毛病,不是说‘小节’嘛。何况你是受冤枉。即便有那么回事,也是小事一桩。你没听说过,吹得神乎其神的‘副统帅’那一伙,‘小节’故事可多哩!”

在那个年代,“三忠于,四无限”谓之“大节”。只要是“大节”好,其他诸如男女关系等等之类就算“小节”;谁若“大节”不保,“小节”就辩证地上升算到“大节”的账上。

牵涉到“生死秘密”,他便沉默不语。心里却嘀咕:那些“高举”的老革命也“腐败”,不就变成“修正主义的党”了么?

“连人家嫂子都说你是好人,受冤枉。其实,你是个热心肠,招人喜欢。”她说时不觉脸一红,“又往往易惹是非,流言蜚语,就像萧涧秋……”

“萧涧秋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不是萧涧秋,也绝没有你想象的像雷锋那样崇高伟大。我学雷锋,或许是我跟雷锋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相似的境遇,同情弱者,凭自己的天地良心罢了。”

“你坦诚,直率,独立特行,敢作敢为,又不谀不阿,不随大流,不与世俗浮沉。我见过一些青年人打冲锋闹革命,也见过一些埋头生产钻研技术的,像你这样默默无闻地研究学问,有才华有抱负,恐怕少有,至少我是没有遇见过。”她打从心底里说,“直教人打心眼里敬佩!”

“一个‘臭老九’罢了,何至如斯。”他语同心声,无一丝自得,倒显得悲观。

“宝剑锋从磨砺出嘛。”她鼓励他,“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

他愈亦否定,她愈亦肯定;他越袒露心迹,她更觉得可爱。

人生活在社会上,相识,相交,甚至相爱,往往不是用理智选择对方优点、长处,而是凭个人感觉,感性上确认接纳对方,确认他或她的优点、长处,接纳他或她的缺点、弱点,包容他或她的坏习惯、丑脾气,甚至包括他或她的错误。

她喝了一口茶说:“还是庐山云雾茶好喝。”一双深澈澄明的大眼睛直盯着他,甜甜一笑,“听说庐山很美,一直想去看看,你先讲一点我听听好吗?”

这是一个十分愉快的话题。看她那副天真情态,笑得烂漫,觉得很可爱,便侃侃而谈,给她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就像今天导游小姐的解说词。

庐山最有名的是“仙人洞”,确实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洞口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松,就是毛主席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的“劲松”;洞里是吕洞宾塑像,再往里是“景秀谷”,苍松翠竹,欲滴绿意,悬崖秀谷,云雾缭绕,如临仙境一般,刘伯温和朱元璋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那里。附近是“如琴湖”和“花径”,你可以感受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情画意。

步入“乌龙潭”、“黄龙潭”,远远地你就听到浑然的瀑声,走近处,两岸青山夹绿水,赤脚踏入瀑流,在炎炎夏日,清澈,纯静,透明,爽意,直从脚下沁入心脾;或坐在石头上,脚浸在水里,清溪从你身边潺潺流淌,似亲吻,又似抚摸,遥观两岸苍翠,你会觉得恍如隔世,对什么是“人间胜境”会另有一番感悟。

“含鄱口”是观看日出的地方。冬日里,凌晨,你赶到含鄱口,观看太阳从鄱阳湖冉冉升起,看去像是日出苍海,你可以领略其壮观和烟波浩瀚的胜景。

到庐山,你必得爬“五老峰”,亲临庐山奇峰异谷和云雾之秀美,进入苏东坡那首诗的意境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否则你就很难体味诗的哲理和庐山的灵秀。接下去看“三叠泉”,远远看去像是一条腾云喷雾的巨龙,不怕一路坎坷,一波三折,直向山下奔涌而去,坠入深潭,化作清流……你会对人生平添一番感慨。

山下有“观音桥”,“白鹿书院”,读书人都喜欢去那里观赏文人墨客的碑刻真迹,体味一番古人求学之道。“秀峰寺”山水如画,你若身入龙潭,沫浴,游泳,像临潼的温泉,凝如脂滑。遥看香炉峰的飞瀑,就可重温李白那首气荡天地的佳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一个“东林寺”,据说那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派的发源地,你喝几口沁人心脾的“聪明泉”,在净土宗大佛前烧几柱香,虔诚三拜,许个愿,说不定你会带回庐山灵气和禅宗顿悟……

她专注凝神地聆听着,随着他情感丰富的语言而感受和想象庐山的美丽。自此,师徒关系又加上共同的情趣爱好,把她和他粘连在一起。每次倾心交谈,情投意合,一些幽默俏皮话,都给对方一种愉悦的享受。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相互了解日深。上班谈技术业务,下班常在一起消磨,有时欣赏诗词歌赋,谈论小说中人物,有时爬山,有时到附近村子里玩,生活丰富,充实,愉悦,真有那么点“萧陶情结”。

姜南每次回家,常常情不自禁地在爸妈面前讲她的杨老师,语言中经常流露出爱慕情感,引起妈妈的警觉:是不是女儿爱上了那位杨老师?女儿已二十岁,该谈男朋友了。今天回来,显得有些消瘦,闷闷不乐,心烦气燥,失魂落魄的样子。妈妈心疼这个宝贝女儿,问她怎么了。

“告诉妈,是不是那个杨老师……”妈妈必竟是过来人,凭直觉,知道女儿是为了爱。

妈妈猜对了,杨震东完全搅乱了那颗纯洁沉静的心。爱慕,眷恋,骚动与烦恼,揪着她心痛。她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俘虏了。姜南不自主地又是极认真的点点头。

“看你神魂颠倒的样子,就那么喜欢他?”

他的品貌,风度,第一眼见到就教她心动;他博学多才,有理想,有抱负,教她不得不爱。“他的相貌,人品,才学,你要是见过,肯定也喜欢。”

“下次回来,你就把他带家来看看,让你爸爸出点主意。”

“人家又不是一件东西,说带就能带来的呀?”她是想带回来,让爸妈参谋参谋,可她没有把握。

妈妈是一位知识女性,她懂得:每一个人都是在爱中成长的。小时候,母爱,父爱,爷爷奶奶爱;长大了,除兄弟姐妹、朋友、同志间的关爱;再就是异性的爱,夫妻爱。在她看来,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尤其是青春期,爱情是成长的需要。青年男女相爱时,两颗心碰撞,情感交流,相辅相悦……正确的爱与恋会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她多年管人事干部的工作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人的复杂思想感情,特别是恋爱,婚姻,最难说得清楚也最难处理。处理得好,一生幸福;处理不好,轻则造成心理伤害,或犯错误,重则害人一生,甚至铸成不可饶恕的错误。她当然不想女儿成为后一种。鼓励女儿大胆地爱,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留下终生遗憾,同时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诫说:“人世间,最爱的往往并不属于自己。所以爱要有分寸,有理智。你已经长大了,不须妈多说,自己晓得该怎么做。”

姜南就是不晓得该怎么做,教她心烦。呆呆的看着妈,欲言又止。

“如果有什么为难的事,跟妈讲,或许妈能帮你。”

“假如你爱上一个人,而那个人已经结婚,有妻子儿女,你该怎么办?”她想得到妈妈的帮助,让妈妈作出判断,就等妈妈这句话。

她妈妈暗暗吃惊。

三十年代末,妈妈在中学读书,爱上一位国文教师,可那位教师家有妻室,愿意离婚娶她,却遭到父母反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急忙托媒给她找婆家,为她操办婚事,由此她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跟姜政委的结合,纯属组织上意图。那是战争年代,一生都献给革命事业,一切都交给党安排,婚姻成了服从革命需要的一种义务,自然不能由个人选择,更没有那份浪漫。为了挣脱封建桎酷,追求自由恋爱,却没有热恋一回,生活无不幸福,心中始终怀有一分遗憾。革命生涯告诉她,搞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解放劳苦大众于水火,让每一个人身心都得到解放,幸福地生活,自主自由地爱。教她为难的是,这是她自己曾经碰到连自己都没解决的难题。她不解:自己的小女儿也爱上她的老师,历史为什么总有重复,是不是一个人性的怪圈?此时,她最能体量女儿的心,要帮助女儿走出那个怪圈,一时又难以回答;想想自己的初恋情结,对姜南说:“妈只能告诉你:爱一个人不是罪过。生活里有爱才会美丽,尤其是女孩子,你的人生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充实而富有。追求你的所爱,不要留下遗憾。现在不是旧社会,恋爱,结婚,离婚,都是自由,自主,自愿的。只要对方愿意离婚,妈不会阻拦你。爱是你的权利!”

妈妈这番话鼓起她不少勇气,可她一个大姑娘家,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她没有把握他一定会接受,更不知道他愿不愿意离婚,得到的是幸福还是……她不愿想,也懒得想,任凭爱神的支配。

此情彼景,妈妈完全理解。又补充说:“找个适当机会,从侧面试探一下,看人家愿不愿意离婚。只要愿意,一切都好办。”

姜南给震东带一本尼克松的《六次危机》。这是她从爸爸新书架上拿的,她自己也没看;想来既是“危机”,必遭不少罹难,今当总统,自有其道,对杨老师或许有某种教益。她没有找到合适机会,要想带他回家,又不知如何开口。直到那天上早班,下班后就必须动身,她才试探地对他说:“我今天回家,你陪我去好不好?”

“不行!——叫别人会怎么看?”

“请你到我家做客,总可以吧?”

“做客?”他最不愿意到别人家做客。他不喝酒,不会应付那种你请他喝的场面,到大干部家做客,更觉不自在。“不敢当!”拒不接受。

她说服不了他,也不能强拉硬拽。他送她到秦川市,街头贴满了“批林整风”大幅标语和大字报,他记忆犹新,令他胆寒。她也不愿回家,想寻找适当机会向他表白。他想摆脱她,可她像他的影子,不离左右,俩人相伴到新华书店,逛商店,进进出出,看上去就像一对恋人。

风言风语很快传到领导耳朵里,杭政委一笑置之。

杭政委自有其道理。男女之间交往过密,容易产生感情纠葛,注定是不可避免的,政治思想工作往往无能为力,阻止不了,拦也拦不住,有的时候连自己也控制不了,需要的是理智。所谓“理智是感情的缰绳”,惟有靠理智驾驭。相信他们二人会用理智来对待和处理的。在她,将门之后,何患之有?而他,感情上已有归宿,并且有了爱的结晶。杭政委心里有数。他不是一个不负责任放荡不羈的人,他犯错误,有某种还为人不知的特殊原因;也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不可能移情别恋,攀龙附凤扒占高枝,绝不会弃旧贪新;更何况他正是在这阴沟里跌倒后爬起来的人,像受伤的珍珠贝,创口处已结痂成一粒珍珠,心中晶莹剔透,脚下踩着坚实的根基,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再跌跤的。

转眼春节快到了,姜南也即将结束实习生活。

一个轮休日子,姜南恹恹睡起,开门一看,天空纷纷扬扬飘起雪花,地上已铺上薄薄一层。她喜欢下雪,站在大风雪中,天地浑然一体,看不到哪是天,哪是地;分不清哪是道路,哪是原野;哪是高楼,茅舍;哪是树木,山峦;哪是河川,沟溪……整个世界一片洁白晶莹,髒的,腐的,朽的,臭的……一起都埋葬了,丑的变美,美的更加美丽;看不到豺狼虎豹横行,也见不到毒蛇恶狗霸道……一切都净了,溶了,化了,连人的心性也净化了!但天地并没有死,世界也没有死,一切都美丽的活着。

她喜欢纯洁美丽的雪,喜欢这素净洁白的世界,想邀杨老师一起踏雪,到山冈上、河谷里狂野,如同在远古荒原上,留下人类最初的脚印。可他的门锁着,到哪里去了呢?她似乎有种心灵感应,拔腿就去找他。

几天前她同杨老师去公社小镇上玩,路上碰到田大爷抱着一个女娃,说是病了要住院,没钱,抱回来寻钱。小女孩身子瘦小,三、四岁了,缩在田大爷怀里,一双迟呆的眼睛看着他们俩个。一摸,有些烫,是发烧。问明田大爷住院要多少钱,他俩人四眼相对,心里默许,非常默契地推拥着田大爷一同回医院,给小女孩安排住院。

听别人讲,田大爷已四十五岁,父母死的早,孤身一人,在生产队是个强劳动力,可一年下来,总没有几个剩余钱,始终娶不上媳妇;十年前河南有一群逃荒的路过,丢下一个十来岁的女娃,村里人叫他养着,十七、八岁就做了他的婆娘,生下这个女娃子不久,那婆娘不见了,有的说是被人拐跑,有的说是跑回河南娘家去了,她娘家在哪里?谁也不晓得。杨震东马上记起前年田大爷借钱的事。

工地天线施工,请来几十个民工,田大爷是贫农,自然可以到工地做工;一不小心,脚被铁丝划破,鲜血直流,他立即扶田大爷找卫生员。时近初冬,他看田大爷穿着一双破布鞋,又带到宿舍,拿出一双自己穿的球鞋给田大爷换上。第二天中午,他正在宿舍跟一位同事说话,田大爷又来找他,说是娃没奶,向他借点钱。他正犹豫,那位同事说怎么会娃没奶,出去,出去。田大爷转身就走,同事对着背影说:“说的好听借钱,用什么还?”又对震东说,这些老乡别理他,今天借五块,说不定明天要借十块,老缠着你没完。自此后,他再没见到田大爷。

真是“娃没奶”。他万万想不到,一个贫农儿子,解放后翻了身,走集体化道路,在人民公社里劳动,不谈劳动致富,竟然穷得娶不上媳妇(当地仍是包办婚姻,要花钱买媳妇)。他想起忠厚老实的三叔,三十多岁才娶三娘,据说是花钱娶了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寡妇。可那是解放前。解放二十多年,贫苦农民的命运为什么依然如故?这本不该他去想的问题,可现实摆在面前,他能熟视无睹,能不思考一个“为什么?”当然是回答不了。眼前,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个被母亲遗弃的小女孩子。今天轮休,他一早便到公社医院去。近些时日,“批林整风”运动开始了,他风闻一些闲言碎语,常常有意回避姜南,所以就独自一个人去了。

田大爷女儿患的是肺炎,幸好即时住院治疗,正在康复之中。他高兴地看到父女俩脸上露出笑容,坐一会儿便转身回去。刚走出病房,姜南赶来了。他瞥一眼,没理睬她,径直自己走。她带来好些糖果,丢到小女孩床上,扭头就去追赶震东。

他俩冒着纷飞大雪往回走。天地间,雪花飘舞,漫山遍野,白皑皑,茫茫一片。鸟儿藏在窝里,野兔躲进丛林。村民们围坐着自家热炕。路上几乎见不到人影,只有两个小点点,一前一后,一步一步艰难地移动。

他在前面走,望着漫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极目四野,心中情不自禁地默诵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本就喜欢钓鱼,可惜这穷乡僻壤,河水太浅,常常干枯,竟不能养鱼,否则他真想在这雪天里“独钓寒江”!

她在后面追,大声地喊:“等等我!……”

他不忍心甩掉她,放慢了脚步。走到近处,她气喘嘘嘘地竭声说,“为什么不理我?”

“还用问?——你没长眼睛?有人在背后指我们的脊梁骨。”他害怕闲言碎语,更害怕“运动”,就跟金凤说的心里直哆嗦,发怵。他不想再给自己添乱了,执意逃避,惟有独处。

“怕什么嘛?”

“你当然不怕,说走就走。可我呢,我必须面对!”

“你放心,我已经跟杭政委讲清楚了,你是我老师,只是在一起多一点,一身清白,你毋须面对。”又是一个“讲清楚”的。可男女间的事从来就是讲不清楚的,他体会最深:“现实则是残酷的。你知道吗,流言蜚语可以杀人!”

他没有听到她的话声,扭回头看去,她摇摆着扬起的双手,路滑,脚步趔趔趄趄。他赶紧过去搀她,她脚一滑,身子一歪,刚要滑倒,一头倒在他怀里。

看她可怜无助的温柔娇态,那双纯清闪着天地灵气的眼睛和冻得红扑扑的面颊,他心软了,握住她那冰凉的双手,放在胸前大衣里面温暖。

俩人静静地伫立大风雪中。

“怎么不叫我一起来?”

“你根本就不该来!”

“早晨起来看到下雪,你知道吗,我好喜欢下雪。小时候,我最喜欢踏雪玩,常常跑到没人走过的地方踩雪,留下我的脚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找你去‘踏雪泥’,你不在,我就知道你上医院了。心有灵犀嘛!”此刻她是千般得意,万般娇媚,“这几天你老躲着我,可越是看不到你,就越想见你,心里头好像失落了什么……现在我们就一块儿‘踏雪泥’,好不好?管他是东是西!”

“‘踏雪泥’?――不是苏东坡的诗吗,金凤随口而诵,她也朗朗诵口,又一个金凤?真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呀!”他不禁想起金凤。

她头靠在他胸前,一股醇浓芳香扑鼻而来,真的是又一个金凤。可眼前的姜南不是金凤,她是一位纯洁无瑕的姑娘,只有爱惜,惟有珍重。他没有丝毫要得到她的野心,他的爱已经有了归宿,不会见异思迁,更不会玩弄一个大姑娘的感情。此时,他竟没有一丝邪念,当作一位可爱的小妹妹一样善待她,让她在怀里温暖,喘息。

她第一次倒在一个男人怀里,听到一个男人的心跳,一股热流传到她身上,感到好温暖,好幸福!正值青春蓬勃,爱的蠢动,不时撞击心头,她渴望热烈的爱……每每见到杨老师,心就咚咚地打小鼓。此时她的心突突直撞小鹿,她爱他,爱得心痛,简直要发疯,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她不是金凤,没有女人的经验,只有少女特有的浪漫和幻想。

“你看这雪下的,迷迷朦朦,天地连成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们俩。”她望着漫天飞扬的雪花说,“要是下几天几夜,几个月,下几年都不停,这世界上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俩,那该多好!你就成了亚当,我就……”自觉羞涩,后面的话难以启齿了。

她的话丝毫也点燃不了他那冰冷的情感,冷冰冰地说:“别说傻孩子话,我们走罢。”

“我好累,你摸摸,我的心……也好累……”她感情激起,难以自控,拉他的手放在胸前,教他摸,让他放肆。如果说这就是耍流氓,――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子的意识里,男人摸女人就是耍流氓,她情愿他耍一次流氓。

她穿着呢料大衣,内里是件橘红色毛衣,只感觉软绵绵的。

他没有失去理智,抽回手说:“走罢,这么站着,那不要冻死。”

他不是木头人,知道她心爱的很苦,那是要用爱才能抚慰的,却不能给予。他现在比刚出学校大门的那个杨震东成熟多了,经历了几番感情纠葛,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分量各有不同,须用不同方式处理。人不只是感情动物,与动物不同,人的感情连带着责任,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放纵感情,是人所不允,社会所不容的。

“冻死才好呢,——明天人们就会发现一尊永恒的雕像!”她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浪漫而美丽。

“那我们就不清不白了。”想到现实,他不寒而栗。

真要是冻死,什么都不知道了,谁还晓得是清是白?!

“那才真正是清清白白!”现实对她充满了色彩。

他为她的真情感动了。多么挚诚的姑娘,多么刻意的女性,人生难得寻觅呀。现在偎依他的怀里,却无权拥有,不谓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他紧紧地搂着她。她也感觉到他的一阵激动,微微闭着眼睛,等待他的吻。她的脸冻得红扑扑的,像一朵绽放的红梅。他低下了头,闻到一股芳香,随着她的气息,一阵阵袭来,他感到心旌飘摇,迷惘,混乱……刹那间,理智却呼唤他:不要破坏这纯洁的美!

他放开搂抱她的双手。

她像是突然挨到一记无由的耳光一般,失望,怅惘,伤心,愤闷……她推开他,一个人往山坡上走,雪地上留下她不深不浅的脚印。

“你往哪里去?”

“你别管我!”她像一个脾气倔强的小孩,稍不顺心就赌气,自个儿往外跑。他在后面追,她则跑起来。

“你找死呀……何苦呢?”在坡顶上,他拽住了她。

“我死不死跟你不相干。你走开,我心里烦!你走,走远点,我不想看见你!”她气嘟嘟地对她嚷。

“我知道你心烦,可我不能伤害你。”

“你已经伤害了我,比伤害还要心痛!”说着往雪地上一坐,抱着头呜呜哭起来。

他哪里晓得,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是一位高傲的公主,我行我素,想要得到的,就一定要得到手,从来还没有谁拗得过,连父母都奈何不得。

“回去罢,这么大的雪,不怕冻死呀?”他拉她,动也不动,甩脱他,那种纯真执拗叫人无法抗拒。

“冻死了就好了!我也干干净净,你也清清白白!”她呜呜咽咽,哭得越发伤心,活像一个三岁小孩,大人没有顺他的意,就赖在地上不起来,非要得到,决不罢休。

又一个“死了就好了!”活脱脱的一个金凤,教他感念,令他嗟叹,二个人,都是一样的性格,一样美丽,一样的出自“将门”之后。

人常说,死是一种解脱。当神智的我陷入绝境不能自拔时,就想寻求解脱,失去理智,做出戕害生命体的蠢事。莫非她想寻求解脱?也跟金凤一样?金凤死后,他痛苦得不能自拔,也曾想有个解脱……此时他又何尝不想?一个有妇之夫,无论是法律还道德,都不允许存有异端,死是绝对的归宿。“如果老天恩赐的话,就让大雪倾天而降,把我们一起埋葬!”他的意识在呼喊,理智却堵塞了喉咙,心头更是梗塞一般。

他最害怕女孩子的眼泪,在金凤面前已经打过败仗。有人说:女人的眼泪可以熔化钢铁。一点不假,他那冰冷的心被她的泪水烧熔了,软化了,征服了,投降了,无奈地对她说:“我爱你,可是——”她立刻狂热地扑过去。很长时间,她就等着他这句话,不要“可是”。他猝不及防,被她扑倒,顺着坡势滚翻,翻滚……滚到坡谷,俩人在雪地里拥抱,尽情地爱……她初次感受他那男子汉的力量,教她欢心,令她震颤。女学员们背后都说杨老师才像正真的男人,她不懂,这才切身体验到了。她深情地吻着他,说:“不要逃避,好不好?你我早就做了俘虏,拴在一起,你越是逃跑,那根绳子勒的就越紧,揪得我心好痛好痛,疼的钻心……你不是也好痛好疼吗?为什么要骗自己?”接着喃喃絮语道,“你知道吗,我爱你。第一次听你讲课,我就忘不了,心里总有个抹不去的身影,寻找你的目光,可你总是回避。你说‘举起的手,扬起的手绢,传达的是心与心意会的语言信息。’讲得多好,生动极了,简明易懂,浅显而透彻,真教我折服;心随之抨然一跳,就爱上了你。可又不敢爱,恨又恨不起来,爱得心里好苦,像一个死疙瘩堵在心口,说不出的有多难受,恨不得割下来……昨天局里来电话,大后天来车接我们回去,以后恐怕再难相见了。我以为没有机会了,真是老天有眼,天地知我心。这大雪,这山谷,是我们相爱的见证,可它终是要溶了,化了,变成埋葬爱的坟墓——短命的爱,死了!爱死了啊……”语悲神伤,眼泪像小河的水哗哗地淌。

他再也无法欺骗自己,无法撒谎,无法抑制这狂放的情感,吻她,说:“从你举起手说‘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那一刻起,我开始就做了俘虏。你那一双大眼睛像是一汪清澈澄静的湖,一愣神,我的魂儿就掉进去了,苦痛挣扎,总也逃不脱。特别是听到你说‘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我好感动。这深山大沟里,惟有你知我心。人生难得一知己。所谓知音难觅,你是我永远永远的知己,我的至爱!你无缘做我的妻子,却是我精神上的爱人!这种爱,永远活在我心里。爱是不死的!”他无限深情地舔着她的泪,吮吸着,咽进肚子里,仿佛那泪水又香又甜,是她体内酿造的蜜,伴着梅花散发出的馨香;用嘴堵住她的嘴,不让她再哭,舌头给她,让她吮着吸着,慢慢咀嚼着,品味爱的滋味。她也给他吮吸着,她的烦恼,她的伤心,她的愤闷,都一股恼儿吐出来。悲伤化为快乐,苦恋化为幸福,把俩人最美好的情感吞进肚子里,铭记在心里,埋藏在记忆里。

大雪一个劲地下着,纯洁,晶莹,剔透,堆积着,逾来逾厚。老天似乎是特别珍爱人间的情感,他们俩走后,瞬间就把这坡谷地里那片爱的踪迹全部珍藏起来。

这是她初恋的吻,第一次吻一个男人,第一次接受一个男人吻,心一直抨抨地跳。爱和被爱的感觉,像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效应,初恋情怀,刻骨铭心。杨老师说的对,“爱是不死的!”只是来的太迟,像雪莲花,开在雪山顶上,难得采撷,直教人好辛苦,好辛苦,好累,好累。她回来后埋头只管睡,把爱带入梦中,暗暗收藏,独自享受。晚饭都忘记了,同房的以为她不舒服,不声不响的给她买好端回来。夜深人静时,她拿出从家里特地带来的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赠给亲爱的杨老师。翻开第一页,写上早已准备好的诗。

杨震东的心好像还在雪地里没有收回来,耳边响起他俩坐在雪地里那一番话。

“你太纯洁了,我不忍心伤害你,你懂吗?”

“爱也是一种伤害吗?”

他确实错了。爱不是伤害,更不是耍流氓。爱就是爱。如果爱是一种伤害,谁还需要爱,追求爱?恰恰相反,爱是温情,爱是美酒,能抚慰受伤的心,是医治心头伤痛的一剂特效药,爱是成长的催化剂。

“爱情是成长的需要。”姜南妈妈理解最准确。

“可是,我没有爱你的权利。”

“我爱你。我有权利爱你!”

他又错了。结了婚的男人,一提到爱,往往想到的是爱的结果。她需要的是爱的过程,就像他们一起爬山,一起读一首诗,或是一起填一首词,每每想出一句半句精妙佳句,心灵里得到共同的愉悦,精神上得到无穷无尽的享受。

“你就像那悬崖上临风傲雪的红梅,太高太贵,纯洁无瑕,高得我不敢攀,贵得我无地自容,纯洁得我连碰一下都怕玷污了。”

“你别吹捧我,我知道我自己。我既没有你说的那么高贵,你也没有必要自卑,相爱总是两个人的付出,自由,平等。”

“但我无疑又犯了一次错误,更教我自觉无颜……”他总忘不了要做一个“不贰过”的人,又总是经不住诱惑,做了俘虏,又总是后悔,自责。

“完全是自由,自愿,有什么好自责的?——又不是叫你搂着我‘看电影’,‘遛大街’。在这里,鬼都不晓得!”她故意打趣他。

她赌气跑了,把他引到这坡谷地里来,人不知,鬼不觉,惟有天知,地知!跑到漫天大雪的坡谷地里谈情做爱,他只偶尔在小说中见过,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不晓得。近来他常常感觉四周有无数只眼睛盯着,这茫茫雪野,连兔子也不出窝,真是“鬼都不晓得”。想来姜南比一般女孩子更聪明。

“我还以为你生气——”

“何止生气,简直是恨你!为什么就不想想我的感受?”

近来,不知是什么东西在体内躁动,令她如饥似渴,狂躁不安,不发泄出来,她怕会得精神病。

他何尝不知道呢,那是成长的烦恼,是生命体内燃烧的一团火,被理智压抑难耐,骚动,揪心。当初他之所以“犯错误”,不正是同那位不知其名的平阳女子彼此间发泄堵在心口的郁闷感情。在那“火红的年代”,只允许传播无产阶级思想,革命样板戏一花独放,满足不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但一个人天生的人性、情感是从未泯灭,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无论怎么批判,围剿,斗私批修,触及灵魂,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仍然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会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青年人,青春勃勃,精力过剩,工作、生活、爱情中的紧张、苦闷、烦恼,需要排遣、释放,需要刺激、发泄,需要扭摆、卡拉OK一番……社会没有提供适合他们放松的活动场所,没有音乐厅、酒巴间,更没有摇滚、迪斯科……在这深山大沟里,感情压抑难耐,寻找臭味相投的异性互相渲泄就不可避免了。令他惊叹的是,喝了大西北风的女子,个个像“西凤”酒,醇浓香冽,感情纯真而炽热,放纵起来如同脱了缰的野马,狂放不羁。

突然她扯起嗓子唱秦腔“碧云天,黄花地……”,一字一板,吭腔纯正,音圆质厚,环顾这漫山遍野的大雪高吭,“四围山色中,浑然雪葬里。”姜南匠心独运,直抒胸臆:“浑然雪葬里”。慨而慷,悲而壮,一反“一鞭残照里”的苍茫凄凉,实乃与之媲美同辉。天地感动得雪如雨骤,可杨震东却面如铁铸,无动于衷。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姜南继续唱她的,听来似诉如吼,渲泄她内心堆积的雪一样纯洁的情感;佯醉,装癫,又扑进他怀里……

好一个“四围山色中,浑然雪葬里。”杨震东无法不赞叹,但不再为她的悲恸感化。他爱而不恋,惜而不悯,心热面冷,风雪打落在他脸上也不见溶化。

“我知道你爱着我,可我不敢。说实在的,也不值得你爱。”

“你是我心中的萧涧秋哇,不爱你爱谁?”她的感情晶莹剔透,说起话来也是亮晶晶的,“我们一同帮助一个患病的小女孩,你不觉得故事情节未免太巧合了吗?只可惜田大爷不是寡妇田大嫂,不然――哪会轮到我!”心里的畅快如同俏皮话溢于言表。

田大嫂跑了,她知道的。那位平阳大嫂,早就听说过,她感觉到或许发生了什么,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死了的金凤。

“何必取笑……”

“你的感情太丰富了,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哪一个女孩子也装不下,恐怕连我嫂子也独占不了。‘应似飞鸿踏雪泥’,――我说的不对吗?”

她是说对了,他确实是一只“飞鸿”,免不了“偶然留指爪”。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生是哪里修来的艳福,碰到那么些钟情女子。

“你知道吗,你是我最中意的人,长这么大,还没有一个男人教我如此心动。我从没有接受男人的爱,今天第一次……”她的初恋,她的第一个吻,都给了他,“我的爱就装不下,我的心就不能拴住吗?”她想用纯洁珍贵的爱情拴住他。

“我恐怕还是会飞的,那是或迟或早的事。这里只是我的一个驿站,我的故乡在南方。”

“我不要你飞,要飞,我们一起飞。”

“我有妻子女儿,那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很容易,我妈妈是管干部的,只要你同意离婚,别的你就不管了。”她不适时机地道出了最难启齿的话题。

“责任,道德,良心都不允许。我们一起帮助田大爷父女,那是因为他们是社会弱者。如果为了我们的结合,抛妻弃女,岂不是制造新的弱者?我不就成了喜新厌旧攀龙附凤的陈世美?且不说法理不容,那不就背叛了我们所崇信的人道主义?你不是说爱萧涧秋嘛,如果我是世人唾骂的陈世美,哪还值得你爱吗?”

“你爱我,为什么就不想得到我?”她实在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说服他。

“得到是为了爱,割舍同样也是为了爱。”这是他从金凤那里学到的,此时正派上用场。“可以说,你是我最看重最喜欢的一位女孩子,聪明,善良,有才气,有教养,典雅而高贵的气质。但是,最爱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妻子。人在世间,除了妻子,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女,还有朋友,知己,都是我们最爱的。你是我的最爱,一生一世,你都是我精神上唯一知己!”

回来路上,风雪越刮越大,已没了脚腕,步履维艰。她挎在他的臂膀上,望着空濛无际翻飞滚滚的漫天鹅毛大雪,无奈地声声唉叹:“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惟有祝福他。

他也想祝福她,祝福些什么呢?躺在床上,他想起认识姜南以来的零零总总和刚才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教他终生难忘。“忆江南!”白居易的那首词立刻从脑海里蹦出来。急忙从箱子底下取出珍藏已久的一本精美的纪念册。翻开扉页,下笔留赠时,顿住了:怎么称呼?他茫然了。

人世间,青年男女间异性之爱,除却夫妻情爱,那就是婚外情,婚外恋。他不是非此及彼的思维模式,还有没有第三种情爱?有,那就是像兄妹间亲情友爱,同样是至尊至贵!于是提笔,洒洒洋洋地写下“小妹云云”。

第三天上小晚班,班长说姜南今天是最后一个班,明天下午班就不上了,工地要给他们几个开欢送会,后天早晨回去。姜南显然有些留恋不舍,同班长特别亲近,话却不多。他俩各怀心事,表面上一如从前,谁也看不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异样。晚上十一点钟下班,外面雪停了,风仍很大,路上积雪踩得嘎嘎响,职工都龟缩在房里休息,不少宿舍已经熄灯。分手时他俩谁也没吭声,连简单的淡淡招呼都没打。回房后,他想把纪念册送给姜南,却去把火炉子捅开,加一些煤,便合衣躺在床上,意识里像是等人。没多久,果然姜南推门进来了。房间里暖和如春,他给她脱去大衣,内着紫红色毛衣和一件花格子翻领内衣,露出白晰诱人的颈脖子,前胸高耸起迷人的曲线。俩人靠在桌子边坐下。她把日记本递给他,淡淡地说:“留个记念吧。”

他翻开扉页,几个字赫然夺目:

金子是一定要闪光的!

在她心里,她认定了:他是金子。她警示他:一定要闪光!

可谓用心良苦。

他默视良久,有些激动。她又给他翻到第一页,一首李商隐的《无题》。她声咽断续地念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她喉头哽住了。他捉住她的双手,相对无言。

好久,好久,他回过神来,从枕头下取出纪念册给她。翻开扉页,她自念道:

心的殿堂

祭祀

雪魂

雪,天之精,雨之魂。他们俩人的爱情,纯洁而美丽之躯,同漫天飞舞的大雪一起降落在坡谷地里,连同雪一起融化,化作人间精魂,埋葬了!

翻到第一页,跃入她眼帘的是一首《忆江南》。“江南”姜南也,亦如蚕之“丝”,蜡之“泪”。一个是“长相思”,一个是“长相忆”。她不忍读,他给她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接下一页,他抄了一首柳永的《雨霖铃》。他知道,在他们一起欣赏的诗词中,她最喜欢这一首。特别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最能表达他和她此时的离别心情。

他亦不忍卒读。她那清澈澄明的大眼睛就像一池春水,漾起微澜,顿时激起,破岸流溢,哗哗流淌,是所谓:惟有泪千行!

她简直呆了,傻了,痴了!没拭泪,任其流淌。他也傻愣愣地坐着。她忍不住,起身扭头就走,到门背后扒着门哽咽起来。他跟过去,扶住她双肩,她迅速转过身子,扑进他怀里,丰满的前胸直压迫着他,搂着他的脖子娇柔地说:“爱是不死的!——你说的,为什么要埋葬?”

“那是我们的‘踏雪泥’呀!雪的葬礼——天葬!”他捧住她的脸,盯着她的眼睛说,‘四围山色中,浑然雪葬里。’你唱得好啊,简直妙极了!浑然美丽的意境,博大悲壮的情怀,叫人刻骨铭心,将永远祭在我们心的殿堂!”

“爱没有死!”她想对他吼,发出的却是丝丝如天籁之音。抑压了的爱火重又燃起,仰起泪水潸潸的脸,翘着含情脉脉的小嘴,带着一种鼓励人放肆的神情。

她那痴痴娇态,情柔如水,身软若泥,温顺像一头羔羊。她的眼泪彻底冲垮了他用理智筑起的堤坝,全身血液沸腾,搂着她,恨不得一口吞下那感性含情的小嘴,放肆一回……但意识悄悄对理智说:再跨一步,就是一个不可测的深渊……

理智是感情的缰绳。他勒马悬崖。

他捧起她的脸,端详良久,吻着她的额,给她揩泪,倒真的像大哥哥哄一个不谙事理的小妹一样说:“爱不会死,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但是,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前面是一个漩渦,深不可测,一个危险的陷阱,你懂吗?陷下去就会不能自拔,越陷越深,把我们的一切都葬送了,――彻底毁灭!”

“只要有爱,我情愿毁灭!”她信誓旦旦,再一次表白心迹,追求爱,至死不渝。“要是真的毁灭了,留下一堆爱的骨灰,叫我爸妈一起埋了,我们就永远在一起!”

正值青春烁烁,生活还刚刚开始。姜南跟金凤大不相同,有一个革命家庭,前途辉煌,灿烂的未来正在向她招手,幸福向她微笑。“不能毁了你。”他坚定不移地说,“不谈你爸妈怎么痛心疾首,道德谴责我,社会唾弃我,我就成了罪人;你跟我就要受苦一辈子,就是你能忍受,我心不忍,我的灵魂一辈子也爬不出孽海……”

“有我爸爸妈妈,我不会受苦,你也不会受苦。到时候叫我妈妈把你调到省里,或者我们俩一起调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恩恩爱爱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她没有死心,还想作最后努力。

“我喜欢过平平淡淡日子,但我更喜欢自我奋斗,那怕碰得头破血流,跌倒了,爬起来还要奋斗……你不是说我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吗?既然来到人间,就要自强不息!依靠别人,寻求庇护,那怕是自己的父母,说明我没有本事,不是我的性格。这就注定我一生都不安分,如同你说的‘飞鸿’,飘泊不定。父母亲给我算过命,说我一生多灾多难,恐怕到哪里都逃不掉,躲不过。”

听他的一番话语,看他的眼神,混身都透出做人的骨气!

她就是喜欢这种有骨气的人,更教她难舍难弃。“算命的说我命里带贵,或许我能帮你,改变你的命运。”

“我父母说我命多贵人,或许你可能就是一个。但我一贯知足,从不奢想把可能当成现实。我最看重现实。我们有缘相识相交,相知相爱,我已知足。你初恋的吻像天使般纯洁而高贵,我受之若宠,受之有愧,知其分量,但终是缘尽情未了,做一个知己足矣!你不是说‘金子是一定要闪光的’吗?那才是你我的真爱,共同的期待。只要你我不死,思想展开异彩,努力创造,相信我:一定不负你的爱赠,一定会闪光!”

清晨,天空阴郁,下着雪籽儿,偶尔飘几朵雪花,落在雪地上蹦跳蹦跳。工地领导和同志们集在办公室门前为他们送行。汽车无情地把她载走了。终因不卒忍睹“儿女共沾巾”,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竟没有去举手劳劳一别。

不几天,他收到她的来信,行行是泪,字字带血,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诗,表陈达安知命的心迹和浪漫情怀。

人生情缘造化工

前呼贤妹

后唤梁兄

无私男女乃从容

信且相通

心亦相通

几番梦里诉天公

生难交集

死喜相逢

结蝶双飞万花丛

春色也浓

玉露也浓

以后二人“大哥”“小妹”的书信频传,诗来词往。可有些人整天张大双眼观察阶级斗争新动向,嗅觉特别敏锐,“批林整风”运动中借批杭政委,把他也稍带进去,绯闻连篇,可谓臭名昭著。他感觉全身心的伤痛,像是害了一场大病,厌倦周围的一切,好累,好累,实在太想歇息了。但他须得上班。机房值班,紧张,严肃,一秒也不可懈怠,又是三天两头的倒班。他心气不顺,吃不好,睡不好,渐渐的体力不支,在机房昏倒。送到市医院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开些药吃极不管用。他患的是厌食和无名发烧症,时高时低。工地卫生员是位“赤脚医生”,颇懂一点中医,除打吊针注入葡萄糖和抗菌素,搞些中草药给他自己煎服,半个多月下来,倒也见效。他觉得奇,卫生员笑说大概是生理性器官紊乱,叫他多多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杭政委用人如打仗,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调;唐主任则比较注重考虑各人的个性和特质,合理调配使用。有鉴于此,工地党委调他依然干老本行。天线工作特点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常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生活亦有规律,他的健康日渐恢复。但他哪里闲得住,照旧是看书,有时一个人跑到深山大沟,顺着涓涓山泉的流淌,漫步河滩,或是爬山入林,听鸟鸣空谷,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天地意韵。时序三秋,社员们正在山坡地里种麦子,扬鞭,扶犁,口声叱,吆喝牲口拉犁快走……他脑子里翻腾起“生产方式革命”,这一副“耕乐图”在他意识里抽象成“畜-犁-人”的劳动方式。他的大脑并没有紊乱,思维在时空中巡行,从现在回朔过去,瞬间又跳跃到未来。没有牲畜就用人拉犁,那就是“人-犁-人”的劳动方式了;旧社会的穷苦人家或是灾荒年月,没有牛马,男女老少一家人全上阵,拉犁播种,那是他多次亲眼目睹过的,确信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最初是以人力为出发点,后来被畜力所取代。用拖拉机耕地、播种、收割,据说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机器力取代畜力和人力,则是“机器-人”的劳动方式……新思想,新概念,如地下山泉喷涌而出,他尝到了甘冽之美。

从此他除了正常工作,便闭门读书,或到郊野闲逛,不愿与人言,似乎把自己封藏起来,脾气也怪怪的,变得不可理解。一年后,工地党委批准他调离。姜南得知他调回南方,格外为他高兴,恰逢元旦,特寄一帧自做贺卡,寄寓她的祝福和眷念之情。

贺卡是由雪花、旷野、雪人剪贴拼接装帧而成的,意境特别美,像一首诗。人说有灵性的女人就是一首诗。她没有写诗,或许她本身就是诗意的画,画中的诗,于是别出心裁制作了这么一幅诗画。他十分珍爱,欣赏着……有灵性的女人,一举手,一投足,常常赋予男人闪光的灵感;那片片雪花飞舞起来,飘呀,飘呀……他诗意突发,随意在贺卡背面赋诗一首,自己珍藏,把诗寄给姜南,致贺新年。

手捧一翕素羽

放飞思绪北去

翱翔翱翔莫抖落

羽翼上涂抹的颜色

翩翩一翕素羽

蓝天白云漫舞

潇洒潇洒切莫误

道一声洁白的祝福

心中一翕素羽

唤取归来低语

咕咕咕咕君且住

载我魂儿飞去……

杨震东走了,如一飞鸿,“那复计东西”的飞走了。二地鸿雁传书,不久便音信杳无,望断南飞路也不见一点踪影,教姜南好生思念。她晓得他的心性,惟有祝愿他冲破前面的风霜雨雪,迎击展翅高飞的万里蓝天……

必竟天各一方,天旋地转,物换星移。二年后,她已结秦晋,又有了一个儿子。既为人妻人母,自然难三分他爱。“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伊始,她父亲恰巧离休,终因思乡心切迁回故乡,住省干休所,她随后调到省广播局,分到郊区一个发射台值班。她打听到他,知道他的沉落和不遂意,也晓得他的小柳也调到台里,又添一女。他自然也晓得她。他们都已成熟,各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有自己的责任。虽然都在同一个城市,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七、八十里,况且广播电台值班工作生活不规律,她休息逢他上班,难得碰到机会,俩人竟然未谋一面,但谁也不觉遗憾。在她,害怕岁月老黄了蛾眉,教他惊疑失笑,不如留驻遥念窈窕时。在他,满面沧桑,不知见面是喜,是悲,是叹。他们都想见一面又害怕见面,怕自己保不住自己,是重温旧梦,还是抱头痛哭,“执手相看泪眼”?而今青春已逝,热情且息,逝去的何苦寻觅?谁都不执意追求,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或许这就叫做理智,是理智选择了不见面。

他没有如愿调回江洲,来到WB台,又一次听从党的调遣,或许是命运的一次安排。他本是天线技术员,台领导说机房缺少值班员,服从分配,又到第一线做值班工作。人往往在逆境中沉在底层,头脑最冷静,眼睛最明亮,对社会各个层面看得最清楚。终日值班,广播听得最多,电台是党的喉舌,自然是党中央的声音。不解的是,天天讲阶级斗争,年年讲阶级斗争,讲了十多二十年,阶级斗争也搞了十多二十年,地主、资本家打倒了,四类分子改造了,走资派也打倒了,修正主义批臭了,农村照样是牛耕田,人拉肩扛,用锄头铁锨搞饭吃。他困惑,他疑虑……四人帮在台上时,广播里整天喊“红旗飘飘,形势大好”;打倒四人帮时,有人说四人帮罪恶滔天,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罪恶是把国民经济搞垮到崩溃的边缘;现在仍然天天讲“红旗飘飘,形势大好”。是真好,还是假好?是政治形势大好,还经济形势大好?那么老百姓生活呢,是真好还是假好,大好还是小好?更让他不解的是,中越战场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缴获的战利品,竟然是国产的枪炮子弹;中国人民几年乃至十几年不加工资,勒紧裤带,省吃俭用,支援兄弟国家,“同志加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吃中国人支援的粮食,用中国人支援的枪炮子弹,打中国人。这是什么国际主义?是侮辱还是讽刺?解放初,农民分得地主恶霸的土地,生活一度改善和提高;合作化后土地归集体,日子像树上的叶子一天天的黄,人民公社化以后,那就是黄叶子一年一年的往下掉,一天工分只有几分钱,一年辛苦劳碌忙到头,买不回一家人的口粮,许多农民抱怨吃不饱肚子,多次自发搞单干,包产到户,都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打下去;最近传说安徽农民又自发地分人民公社的田地,搞承包。单干真的比集体好?农民为什么不喜欢集体,要抛弃人民公社?……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过土改,反右派,反右倾,三年困难,四清,特别是十年文革,他目睹了许许多多怪现象,许多个“为什么”教他思考,苦恼着,也孤独着。

他的“为什么”实在太多,苦于找不到答案,更理不出头绪。近些时日,广播里连篇累牍的播出“真理标准”大讨论,时不时的透露出对“阶级斗争动力论”的质疑。他似乎触摸到时代脉搏的不寻常跳动,却并不欣喜,脑子里又翻腾起“生产方式革命”,增添了异常的苦恼。像许多孤独者一样,走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找寻灵感。沧溪地处鄱阳湖滨,田园沃土,沟渠纵横,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他从小就喜欢钓鱼,常听父亲讲姜子牙用直钩钓鱼的故事,愿者上钩,玩的是人生智慧。他不懂,自是不以为意,到是喜欢河塘边那一番沉静和伴随清风细雨时钓鱼的乐趣。于是重操旧业,提一钓杆,挎一鱼篓,戴一草帽,一个人站在郊野或田头地边的沟渠或池塘岸边,静静地垂钓,连下雨也不中断;纷纷细雨中,四野无人,万籁俱寂,撑一把伞,人在天地间,怡然自得,真有那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情趣;有时电闪雷鸣,风狂雨暴,如柱如弦,或细雨飘洒,如丝如雾,俄或云开日出,万里晴空……

自幼他就喜欢到野地里观赏风暴嬉戏。夏日午后,太阳火辣辣的,天气异常闷热,你看那西天乌云徒然而起,翻滚着,翻滚着,自我裂变一般膨胀着,孕育着,酝酿着……俄或龙卷风起,远远看去,一根混黑色圆柱,悬在天地之间,旋转着,疯狂地旋转着,疾速进动……兀的狂风忽至,呼啸着,咆哮着,尘土纷扬,树摇茅飞,“过龙啦!过龙啦!”人们惊呼着,老年妇人常常用一杆大秤挂在大门框上,口里不停地叨念着:“恶龙善过!恶龙善过!”恶龙岂肯善过。若是近前袭来,那龙卷风像一条巨龙,张着血盆大口,轻则揭瓦掀茅,折断树木,毁坏庄稼;重则吞食地面上的一切,所过之处,房屋,家禽,牲畜,甚至连人也会随风卷起,树木、庄稼连根拔起……带来的是一场灾害。即便是龙卷风上天了,也要带来一场暴风雨。你看那乌云追风,风催乌云,铺天盖地,吞没了太阳,沉沉向地面压下,黑压压的,天空像一顶大黑锅;骤然间,闪电雷呜,如地震山吼。那闪电嚯嚯闪着电光,如同一条巨蟒,吐着火信子,刺破乌云,撕裂长空,叫人心颤胆寒,紧接着临空一声炸响,更是心惊肉跳……尔后显威一般轰隆隆从头顶滚滚而过,大颗大颗雨点霹雳叭啦的急剧砸下,紧接着一阵呼啸,雨驾狂风,哗哗倾盆而下……

他常常一任雨淋。

此时他体味到风云莫测变幻,感受到大自然万钧之威力……“天若有情天亦老”,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似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在这鄱湖之滨,沧溪之畔,有如屈原“行吟泽畔”……屈老先生问天:“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自然回答不了。他问自己:“大自然的变幻,大自然的威力,其原动力是什么?”是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的产生和繁衍离不开太阳,太阳是生命运动的原动力,也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地球上一切物质运动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太阳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和运动都会停止。他惯于自问自答。“那么社会运动呢,‘阶级斗争动力论’已经受到质疑,社会发展前进的原动力是什么呢?”他总是“不止于物”,喜欢联想,多问一个“为什么?”而许多新见解、新发现就在这“多问”之中,令他惊喜不已。他有物理学功底,常常以物理学的认知和数理思维,去研究探索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物体运动有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惯性运动,加速运动,还有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之分。社会运动有时遽速,有时缓慢,甚至于停滞或倒退;有时发生剧烈斗争,有时缓和……猛的他思维一个跳跃:社会发展前进运动中或许也存在某种“社会惯性”!但他并未停顿细究,继续他的思维:不论是物体运动还是社会运动,要发展,要前进,都必须要有原动力。物理学中推动物体运动的原动力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机器力。手推车、双轮车、自行车和三轮车,都是靠人力推动的;牛车,马车,是靠畜力推动的;水车、风车,是水力、风力推动的;火车,汽车,电车,飞机,那是靠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类机器力推动的……这一切,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多得熟视无睹,平常得司空见惯。瞬间他突发奇想:如果有一种理论证明,人力、畜力(或水力、风力)和机器力是生产方式革命的出发点,推动社会生产和发展变革的原动力……那么就从理论源头上否定了阶级斗争!那末,人类社会历史就要改写!!!――太不可思议了,不堪设想,他惊异得愕然!——那是一个“大学问”,直接涉及到社会生产,社会阶级,社会发展变革,是一组待解的“方程式”,属于经济学,生产力理论,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讨论的范畴,跟物理学和无线电技术风马牛不相及呀!对他,无异如绵延千里的大山,横亘而难以跨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惶惑了,茫然了,简直不敢再想。但并不等于他放弃,怕是浸入他的灵魂深处,潜移在他的意识之中。喜欢自我挑战,是他的性格,也铸定了他的命运。他一心要解出这组方程式,攀登那座横亘的高山!

姜南同金凤一样慧眼先知,喜欢和看重他的就是这种性格,期待他“闪光”的或许就是高山之巅的那一抹彩霞。

他常常陷入冥思苦想之中:如果解开了这组方程式,那一个个为什么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沉静下来又一细想,这个“大学问”是天地大自然的赐予,人生难得呀!或许是偶然感悟,也或许是天意使然。上苍既然选择了我,就不应退缩。对,勇敢些,杨震东!攀登吧,“无限风光在险峰”!

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从何处入手,陷入苦恼之中。

大自然给了他灵感,却不能给他办法。钓鱼,惟有钓鱼使他快乐。他迷此乐彼于钓鱼,寄情于大自然之中。一闲下来,持一钓竿,一个人站在溪流或荷塘苇丛水边,撒几把米,等着鱼儿上钩,而心却在静候那一尾游动的灵感,常常钩被鱼儿拖得不见浮标,手持空钩,他想到姜子牙直钩钓鱼,嘴角流露出笑意,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广播里批“两个凡是”,提出“事实求是,解放思想”,他心勃然而动:机会来了。上级机关也经常来人检查工作,有些是他过去在北京时的同事,告诉他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消息,说改革号角已经吹响,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那一年,各直属台大学生搞了一次统考,有一道计算题,据说多半人不记得公式而痛失20分;他也忘了,硬是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临场推导出来。这应得益于他学的物理学,学习和掌握了数理思维,训练了运用基本概念和数理方法推导演算的技能技巧。不久有个小青年考大学,有一道数学题不记得“指数换底公式”做不出来,他也不记得,当即动手推导,当场就推导出来了,令小青年们惊讶不已。还有个小青年自装收音机,短波老是收不到,知道他组装了一台带电唱机的落地音响,就问他。十年前他就自装收音机。先是买旧电子管机,没有图纸,自己测绘,再换新零件,重新组装,调测;后来是晶体管,自装了好几台。那时工地只“抓革命”,不“促生产”,一些人热衷于学“54号文件”,他潜心学习收音机,会装会修。工地建设之初买了一台价值180元的袖珍“红旗牌”,坏了没人修,大学生好几个,叫谁都摇头,或许认为修收音机是雕虫小技,亦或是怕修不好失了面子。他的面子早丢了,他修。物理学上有许多“临界点”,恩格斯称为“关节点”。他从实践中掌握了收音机的各个“关节点”,因而修起收音机来就不难,那期间帮人修好不少收音机。根据小青年所说现象,他分析判断问题出在“本振点”,须检查线路是否接错,或是振荡电容品质因素(Q值)太低。小青年说线路不会接错,电容也更换过。他不信,亲自检查,果然发现振荡槽路的“补偿电容”一端悬空,改接后立马收到短波台。这也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从此不再迷于钓鱼,沉下心来钻研数字控制技术,或看计算机及其他科学技术书籍,学外语,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出台了,特别是提出尊重知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把知识分子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促使他反思自问:怎么样才能实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他曾经响应毛主席号召学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放在哪里就在那里干好本职工作,做有益于人民的事,那是有价值的。但是,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做一颗螺丝钉。人力,同机器力一样,是原动力;与机器不同,人有智能力。所以,人应当要做一部有头脑的机器,制造螺丝钉,制造更多更大更新型的“螺丝钉”,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才是人的真正价值。知识分子如果同工人农民一样拿锤子锄头,以古老而原始的方式生产劳动,知识又有何用?社会还要知识分子干什么呢?大学也不须办了,仅有小学、中学或是扫肓班就够了。他考虑再三,郑重地向台领导提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坚冰正在打破,改革势不可挡,答复虽不令人满意,结果却是他企求的:愿意到哪里去都放。

这里只是他人生一个驿站,任务完成了,实该走了。他是这样跟小柳解释的。

在广播系统里,这是一个较为富裕适合安居乐业的地方。台里占有大面积农田,几口水塘,台办农场经营管理,职工参加劳动,逢年过节,分鱼分肉,有鸡有鸭,分的粮食吃不完。确实是一个令人留恋的鱼米之乡。然而对他来说,“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小柳则有些不舍。广播电台值班工作,非常适合女同志,不累,且十分荣耀,吃住更是一般单位无法比拟。但她是嫁鸡随鸡,丈夫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追求“闪光”,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她相信丈夫是对,自然是支持丈夫,丈夫到哪里,跟随到哪里。

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次自主选择。本来另一个新建电台也需要他,最终选择了回江州,自童年起就教他寻梦的地方。开始是调到一个电子厂,想凭他的知识,经验,能力,创造新的电子产品,打出名牌,为工厂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家乡父老争光。然而,现实并不尽人意,改革刚刚起步,传统思想观念蒂固根深。他有感于此,曾写一篇有关工厂企业改革的论文,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省市获奖,但推行却非易事。那时到处搞承包,他想以承包方式推行他的改革构想,可上级机关有人怀疑他想捞权,甚至害怕他改革成功而盖主,在厂里散布流言,制造混乱,扶亲信上台。小人之心难防,主动放弃承包,心灰意冷,失落,迷惘。

始祖攀上智慧树,偷吃上帝的“禁果”,逐出“伊甸园”,有智慧却失迷津……然而,“智慧果”已溶化到血液里,遗传在DNA中,自是人人都有智慧又易迷失,智慧与迷津同在我们心中。

该厂地处庐山脚下。他记得,八岁那年家乡发洪水,全家人逃荒,就在莲花洞不远的一个祠堂住了几天。离家时带来的粮食快吃完了,灾民不少,讨饭不易,父亲就上山砍柴,母亲和哥哥挑到城里去卖,换些粮食。一次他跟父亲爬到半山腰砍柴,时值盛夏,炎日当空,没有一丝风,空气闷热干燥像柴草,划根火柴都会点着。他口渴难挨,噪子简直要冒烟了,吵着要喝水。父亲领他到一个有泉水的山坳下面去。到处是柴草,简直没有路。他是个孩子,喜欢摘路边的野花,又常常被路上的枝杈或荆棘挡住去路,特别是拐弯的地方,就狠狠地把挡路的枝杈或荆棘折断。泉水清凉爽心,喝得很痛快,回来时却迷了路,转了大半天也找不到砍柴的地方。父亲颇为着急,原地打转。忽然他看到自己折断的枝杈,高兴得惊叫起来,用手一指说:“爹,走那里!”父亲打个转向,也判定是往那里走。问他是怎么晓得的,他指着路上那些断枝,说是去时他自己折断的。后来父亲多次赞扬他,也教他懂得如何不迷失自己。

现在他自觉迷失,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选择正确方向。

工厂日益亏损,前途难卜,适逢哥哥重病去世,几经思虑,决定选择到学校去,一方面教学,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整理自己的思想,研究探索那个“大学问”,攀登那座横亘大山。他如愿以偿调到这所新建的学校,万万想不到的是,正当学校建设发展用人之时,他患病住院了。

近十年来,姜南也是灾星不断。自到南方后不久,背部连着颈椎部位经常无名疼痛,特别是天亮前一觉醒来,痛得直钻心,有时扯到前胸,只好弓着背坐在床上。到医院什么都检查过了,颈椎、胸椎拍片,B超,验血,就是查不出病因。既不是骨质增生,又不是骨椎病变,外科医生只好说是椎骨关节炎,注意不要着凉或劳累。后来又引发头昏脑晕,经常出现昏晕目眩,昏晕起来不能自理,曾住院两个多月,脑血流图检查,显示脑植物神经紊乱,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台领导照顾调到机房搞保管,改上行政班。旧病未好,前年春天,下班坐汽车回家,站起来准备下车,真不凑巧,司机见一人低着头骑车横穿马路,突然急刹车,避免了一场事故,却把她从车厢中间一直摔到发动机盖上,造成脑震荡和腰伤,幸好即时送往医院抢救治疗,休息一段时间,见无大碍,照常上班。可灾星仍在头上没有驱散。去年冬天,她回娘家看望父母,过马路时无缘无故摔了一跤,这一次可惨了,右手腕断裂性骨折,上着夹板,吃饭,做事都用左手,二、三个月全靠丈夫和儿子照顾。多年来病痛折磨,很少想到杨老师怎么样,只是听别人说他调回江州老家去了,连写封信轻描淡写地讲一句都不没有,时日一久,也就把他淡忘了。

岁月,疾病,确实使她过早地敛卷蛾眉。病痛消瘦了一脸富态,眼角飘浮几丝鱼尾纹,只有那双清澈澄明的大眼睛和感性含情的樱桃小嘴犹在,黑眸子里仍然洋溢着勃勃生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他坐在花坛边,久久注视着她,找回了过去的姜南,无不痛惜,自我纠正说:“我是说,你怎么晓得我在这里?”

“你告诉我的呀!”她坐在旁边。

“我……?”他莫明其妙。

“春节前局里看江州台送来的《灵秀庐山》,一见到制片人杨震东,就断定是你,你的名字独一无二,谁能叫‘震东’?你是从中央台出来的嘛,到江州台是理所当然的。后一打听,你在学校。上星期天爸爸到江州,我特意跟着去,到你们学校找你,有人告诉我你在这里住院,病很重,心里一直悬着,上午跑到台里请假就赶来了。”

他怎么也没“搜索”到是姜南。

他们离别后的那份热烈祝福,诗呀词呀,都带上一份关爱,化作沉甸甸的思念与惦记,就像那夏夜皎洁明净的月,静静地沉浸在心的湖底……当她随父母亲迁到南方,命运之舟也把他载回到梦中的港湾。他和她,好像玩累了的孩子,太疲倦了,或许是要耍娇,慢慢地便睡了……忘了自己,也忘了她或他……是《灵秀庐山》把那份惦念和珍藏已久的爱从湖底泛起。

“那是江州台缺少设备,请学校跟他们一起合拍的。”他已准备出院,不想谈病,就把话题扯到拍片的事。

“看过了的人都说庐山真的好美,跟你说的一样,有灵气!除《庐山恋》外,你们恐怕是第一部拍庐山的电视片。特别是三叠泉,我们都只在山上看过,从来没有人跑到三叠泉下面去看。”

“他就是跟江州台一起上山拍片子,回来后不几天就病了。”小柳紧挨着她坐,也插上来说。

她当然不知道,他确实是拍《灵秀庐山》累病了的。他清楚地记得,最后一组镜头就是到三叠泉下拍摄的。摄制组一行五人,在当地一位向导带领下,自山南海会寺北,沿着溪谷溯流而上。谁知向导迷了路,把他们带到一座山冈上,举目四瞩,奇峰异岭,山色青翠,但不敢恋景,只好下山寻路。向导解释说是三年前带江西日报记者去了一趟,路上蓬蒿丛生,他已记不清了。此时已时近中午,肚子开始闹革命。可走时谁也没有想到要带点干粮,就边走边找寻野果子充饥。河谷两岸,险峰兀立,一路泉水叮咚,风光旖旎,胜景如画,谁也无暇驻足流连,只顾爬石涉水,缘木跳涧,钻林入丛……到达三叠泉下,已是下午三、四点时光,太阳正悬在三叠泉顶上,赶快架机摄录。他偷闲观赏一番,面前泉帘飞泻如幕,瀑悬一挂清白,不觉深谷流风,扑面吹来点点滴雾;仰头望去,泉水空濛喷涌而出,像一条巨龙,驾雾腾云一般,三跌而下,一路坎坷,跌得粉身碎骨,坠入深潭,化作涓涓清流,顺山势激湍奔逸,静静流入溪谷之中……他站在那里眼观瀑泻清流,陷入沉思,平添一番感慨:“是所谓‘流水不腐’。”蓦然间,他似乎听到高山之巅有人唱诗般说:“不凝滞于物者,长流,长清,长新……人心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收机后,太阳已坠落到山背后,他们匆忙下山。夜的幕纱开始降临,大家都饥肠辘辘,实在是太饥渴了,不约而同地歇下来,手捧清冽甘泉喝起来。突然有位同志一声惊叫,大家闻声过去,见一具枯骨,平整地躺在溪沟水边,不知是哪位游客或是樵夫失足亦或意外遭遇不幸。他一见,一种不祥的预感由然而生。有位同志提议说拍下来,他心存疑,说别管它。又匆匆赶路。两边山峰如壁,头顶上看不到星光,恰如行走在一条幽暗的长廊,脚下很难看清路面。行至一沟坎处,他跟向导先已跨过去,扛摄像机的同事怕跨不过,叫他在对面接一下。他返回,一只脚跨过沟坎,像是架起一座拱桥。刚接过摄像机,自觉一阵空谷晚风从背后袭来,不知怎么着,他无缘无故掉进沟溪里,而又竟然没有跌倒,踉跄几步,趔趔趄趄的向溪边淌。幸好水不深,刚没膝盖,摄像机仍然牢牢抓在手里。几个人连忙接过摄像机,扶他上岸,继续赶路。天已完全黑下来,头上的星光被山间雾气和两边青山遮挡,很难看清前面人影。向导在前面领路,大家跟着感觉走。他只觉裤子全湿了,渐渐的裤腰,前胸后背,也觉得湿漉漉的。直到晚上七点多钟方才回到驻地。

什么叫“饥寒交迫”?此之谓也!

“想不到,《灵秀庐山》当了你的向导。”他笑着对姜南说。

这时姜南才注意到,杨震东大腹便便,面色黧黑,头发、胡须很长,骨瘦如柴,只有那双眼睛睽睽注视着她,透出熟悉的眼神,简直认不出他了。她一直生长在优裕环境里,常常自叹“时运不齐,命蹇时乖”;想不到杨老师,――她心中的大哥也这般苦命,一直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现在病得连个人样子都没有,不觉一阵心酸。不惑之年,适逢改革开放,正是他人生大放光彩的时候,他病了……她感到命运太不公!为什么好人总有那么多磨难,是不是老天故意惩罚,还是真应那句老话:贵人多磨难。他说过的,他一生多灾多难,只要不死,一定会闪光!他不能死。他的抱负还没有实现,他的智慧不能就此泯灭。“对,杨老师不能死!”她想应该帮助他。人在危难之时,小妹不挺身出来帮他谁帮他?

小柳知道姜南是震东的学生,常给女儿寄些冰糖、小衣服之类,给震东的信也看过,虽是初次见面,信上早已认识,知道她是老干部的女儿,为人平易,厚道,丝毫没有干部子弟特有的优越感,印象很好。见他们说话,自己也插不上嘴,说是要给震东做晚饭,起身走了。

“怎么不告诉我,你晓得我在省台呀。”

几年未通信,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她有“二万五”的爸爸和老干部的妈妈,什么都不缺不愁,有一个宝贝儿子,一个幸福的家。他没有忘掉她,只是不想打扰。就事论事地说:“看我这模样,无颜面对……”

“谁没个三病二痛……”说着她自个儿酸楚起来,掏出手帕拭泪。

“在劫难逃哇!厄运……该受的惩罚,躲不过,逃不脱的。”

“‘贵人多磨难’嘛!怕是老天造化,说不定是要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呢!”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后,“论修养”又是许多人的必读之书,姜南喜欢读书,也或许直接取自孟子原文。

“我父亲说我是罗汉命,难修正果……”他知道她的意思,自觉辜负了她的爱赠,难言,哽咽,语断。

她晓得他说的‘正果’是什么。他没有忘记她那句“金子是一定要闪光的”话。他的心没有死,实可谓“虎瘦雄心在”呀!便继续鼓励说:“留得青山在,岂怕没柴烧。依你的心性,‘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恐怕还在后头呢!眼前最重要的是治好你的病,别的就不要多想。”

他听懂了她的语意。这是出自一个人的肺腑之言,然而今天他才第一次听到。住院以来,亲朋好友和同事们都认为他不行了,重症肝炎虽不是癌一样的绝症,但也是医学难题,治愈率只有千分之几;即便是肝硬化腹水,每年要死几十万,所谓治愈不过是暂时苟延,更何况他是急性肝炎后腹水,虽说仍然在医院治疗,恐怕连医生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谢谢你!真的谢谢你!只有你……”他把“知我心”三个字哽咽到喉咙里,心里却在说:知我者,姜南贤妹也!

“你的心我清楚,客气话就不要讲。今天我来,一是想看看你,十多年不见,想不到在这里见面;二是想尽我力所能及帮你,看来…你的病……”后面的话她不知该怎么往下说,关切溢于言表。

“算是好了一大半吧。”他颇有信心地说,“正准备出院,星期六学校开车来接。”

“你出院?我看你……好像……没好全。”她战战兢兢地说,一副担惊受怕的神情。

“是没有全好。”他肯定地回答她,“不瞒你说,现在落个肝硬化腹水,西医毫无办法,时刻都存在危险,一有不测就会断送在这里。这生命来之不易,不能仅此于珍惜,止于保守疗法,我必须把握在手,回去找中医。”

“把握在手”,——这不是把性命提在手上吗?多危险!自己连站都腿脚哆嗦,话说的倒轻松。她为他捏一把汗。一般来说,这样重的病人哪能出院,医院总比家里强。他的思维就是非同一般,往往不按常规“出牌”,每每出奇制胜。看他坚定的目光,只觉得此刻坐在花坛边的他,像一名战士正准备冲出战壕,发起攻击。她知根知底,自不劝阻,心疼地瞧着他,不安地问:“找到着实的中医吗?”

“回去再说。”他回答得很干脆,似乎有充足的把握,只要回家就有医生上门,病就会好。

姜南是有备而来的,心里早有主意。

她跟爸爸去江州是找医生看病的。她爸爸年轻时参加长征,吃了不少苦,多年胃病,做过胃切除手术,一直未见好,只能吃较软食物,稍硬一点就犯痛,甜的辣的也不行,吃了就吐酸水,显得消瘦,吃的再好也长不胖。春节期间老干部拜年,说起江州农垦场的楚国梁医生,神得很,看眼睛就能大体上说出你的病情,治好不少疑难病症。他们讲了几则故事。其一,省委大院有位中年妇女好奇,也找楚医生看眼睛,断言她患子宫癌,她不信,认为自己好好的,从没感觉有病,楚医生叫她不要大意,不防检查一下,果然是早期子宫癌,发现得早,救了一命。其二,某位老干部患肝癌腹水,肚子很大,住医院只是等死,听说楚国梁能治肝腹水,特地从江州请来参加会诊,说来也奇,土里土气的楚国梁,硬是用中草药治好了腹水;那位老干部出院后,又升了职,几位老友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举杯祝贺,一高兴,忘乎所以,多喝了几杯,不久又复发,送了性命。好多病人闻讯找他,肝炎,肝腹水,肝癌或其他癌症,各种奇奇怪怪大医院无法治或治不好的疑难杂症,都去求治。前天她爸爸去江州找楚国梁医生看病,也把她带去,她的头昏脑晕也是各大医院诊治不了的。

楚国梁其实是个土中医,只有小学文化。五十年代末,各地办垦殖场,楚医生家住地背山面湖,圈在农场内,就进农场做一名农工。此人自幼好奇,土改时无意中得到几本医药书,没事就看,对照书上图画到山上采药。一次不幸被毒蛇咬伤,自个儿就地找蛇药,救了自己一命。后来他母亲患血吸虫病,肚子日渐胀起如鼓,乡里说是水鼓病(即腹水),家里无钱,他也上山采药,没有治好。但他治蛇伤却四邻皆知。文革中有位省里下放到垦殖场的干部脚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命在旦夕,场部医生一筹莫展。有人提议说找楚国梁看看。场领导就派人找到他。当时病人已昏迷,他说时间拖的太长了,就怕毒已攻心,只能试试看,没有十分把握。他给病人服药,用草药敷治伤口,又到山上采些新鲜草药,亲自为病人煎药,喂药,换药,一直守候病床边。第二天夜里,病人苏醒了。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医学上蛇伤病人昏迷二、三天救活的奇迹。可他是一个仅有小学水平的农场工人,连处方权都没有,谁又能认定他医术高明,推举他进医院从医呢?至多不过受到场部表扬,年终评个“五好职工”。不过,群众中却盛传他治蛇伤的传奇,有人戏称他“蛇王”。

文革期间农村大办医疗改革,“赤脚医生”满天飞。他顺理成章地由一名农工转而当了赤脚医生,专门治蛇伤。但他不忘母亲死于“水鼓”,常帮助附近患“水鼓”的社员看病,竟然也有被他治好的。后来省里搞“中草药汇编”,那位下放干部回省,在省革委恰好分管这方面工作,不忘救命之恩,点名把他抽上来参加搞“汇编”。但他文化水平实在太低,除了提供几十种中草药标本和收集标本外,别的事就难以胜任。依据他的意愿,不回原场,就调到江州农垦场,在场部卫生院依然做一名赤脚医生,专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姜南爸爸的病,楚医生诊断为脾胃长期失调,虚火太重,特别是术后未能即时对症治疗,须得慢慢调理。看过姜南病历,把脉细想,断言头昏脑晕,病在骨寒而痛,根在风湿性颈椎骨节炎,系年轻时多次受风寒雨湿,自恃年青身体好,无所谓,没有在意,时经日久,寒湿浸入肌骨;特别是女孩子月经期,寒湿最容易趁虚而入。病在表,只须驱风散寒;若浸肌体,汤药可解可散;入骨则汤药难得进,惟用针石;现时还找不到有效良方,治起来难度较大,建议用针灸疗法或理疗。虽然楚医生没有良方妙药,但病理讲得不同一般,“骨寒而痛”,道理自明。想来十六岁下放农村,风寒雨湿还真不少,正值青春期,年少,不懂事理,种下病根。

听说杨老师肝炎住院,当时她就想到楚医生,先来看看他的病情,再想办法请到省城来会诊。今听说杨老师要出院,便道:“我见过一位专治肝炎及疑难杂症的,就是你们江州农垦场的楚国梁医生,好多老干部都找他,我和爸爸也去看过病,还经常有人请他到省里来会诊。你正好回江州,不妨托人找找他,如果有困难就告诉我,叫我爸爸帮你。”

“原来是她惦念心切,极致心灵相通,我想找个中医,她便专为救我特来送信,有如我命定‘贵人’,不谓不是喜从天降。”这特大特好的消息,无异于给他身体里注入了生长激素。他百感交集,真想上前去攥住她的手,感谢“知我者”的贤妹!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请勿转载!

第865章 绝对力量第518章 神药第543章 上市第922章 太古神话第954章 占领黑非洲第443章 困杀第1312章 虫茧第一千一一六章 涅盘红莲第670章 西教修士第954章 占领黑非洲第386章 天罚第464章 门口狙杀第820章 四座洞府第1006章 阳光下的阴影第1076章 参悟天意第800章 太清罡气的来历第666章 满载而归第1014章 道号天钧第798章 一剑断魂第1080章 闯神宫第685章 大鱼上钩第519章 盗仙草第1468章 进升人祖第506章 S区第598章 一剑震八方第1304章 天罡刀之感应第1407章 自在大罗第726章 真武之体第1191章 神胎第四变第522章 小龙女出手第464章 门口狙杀第792章 胜第853章 阿耶赖识初现第1100章 时空投影第1445章 碾压第1249章 狠赚一笔第690章 全国武林盟主第218章 神仙劲和龙虎真罡第645章 绝代双冰第1222章 血魂之死第969章 大罗不易第1199章 混元金丹第709章 刘老实第775章 酒店血战第1243章 厚赐和三大军团第708章 武盟执事第668章 第二心障第472章 凶猛的反击第1038章 人皇威第1223章 血神三重第269章 西江武林大会第1174章 人多力量大第25章 一拳破魔第1276章 公羊独秀第一千一三零章 九剑血莲第411章 死了第1036章 出关第466章 洪门聚会第1221章 一言定生死第1314章 玄机岛传人第774章 无法忍受第994章 力拔山兮第839章 十一级神灵第1058章 炼化神王第666章 满载而归第729章 死不悔改第225章 小试医术第161章 海东青和穷挫撸第829章 当有人心第894章 黄金台第1070章 苦逼的官员第464章 门口狙杀第383章 五号监狱第571章 八大世家之蓝家第471章 参真武第1052章 大提升第51章 林健之死第1235章 势均力敌第523章 觉我第65章 送房上门第685章 大鱼上钩第1150章 战大世界意志第950章 神梯第872章 陷阱第1251章 天侯的家底第726章 真武之体第579章 神通传承第138章 神灵组织第674章 侯爵法宾第1350章 炼化迷宫第204章 舍利源头第349章 双修大法第1162章 蛮皇现身第61章 天外飞仙第584章 地动山摇第690章 全国武林盟主第817章 大凶第649章 杀人绝地第172章 谁玩谁?第962章 结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