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華夏397 )農業部長孫中山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三百九十七)“農業部長”孫中山
在兩宮下葬完畢后,中外各種報刊媒體都進行了廣泛報導,而李鴻章隨后又以“華夏共和國執政”的國家圓首身份向全國發布通告,說明“天下萬民,無論滿漢,皆炎黃之裔,當不分尊卑,親如一家”,這樣一來,果然收效甚顯,孫綱最為擔心的滿族旗兵暴亂的事,并沒有發生。
這樣一來,對他以后改革軍制,重整全國的陸軍的行動,就少了許多的阻礙。
在“華夏共和國”成立后,各國使節紛紛前來道賀,并遞交國書,表示承認“華夏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華夏共和國”從此取代了清朝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世界其它國家的承認。
對于清朝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內有很多人都希望借此機會不與承認,或者同列強修訂條約,但是李鴻章和他們政務院“八大參政”商議后,大家都認為“國家甫定,國力未充,若此時貿然廢約啟釁,徒增禍亂,與事無補”,“莫若忍辱含憤,奮起直追,以期富國強兵,十年之后,抬頭相見,再圖收我利權”,李鴻章考慮再三之后,決定還是先承認清朝和列強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以與友邦敦睦為基礎,求與泰西各國相安無事,為國家求得養息之機”。
李鴻章做出這個決定,內心其實也是很痛苦的,他也知道,這樣做會挫傷很多人的愛國之心,但他又不能不這么做。
畢竟,國家之間的地位,是由國家實力決定的。
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尚不足以與列強抗衡,無論民氣如何高漲,民心如何思奮,有些事情。不是光有民心民氣就能解決的。
在“兩宮國葬”之后不久,產生的“穩定效應”就慢慢顯示出來了。
在“己亥之亂”剛剛爆發的時候,清朝駐蒙古的烏里雅蘇臺將軍和庫倫大臣一開始支持滿清王公親貴“討逆”(蒙古還有“蒙古八旗”),但在“討逆軍”迅速失敗地情況下開始猶豫觀望起來,在俄軍大舉入侵東北之后,蒙古方面一度有倒向沙俄的傾向(俄國人在蒙古王公當中“活動”可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由于中隊大勝俄軍,蒙古方面馬上就斷了“親俄”的念頭,想加入新成立的“華夏共和國”又怕因為和從前和滿清太“親密”的關系遭到“清算”,現在,當“兩宮國葬”的消息傳到蒙古之后,蒙古方面終于放下心來,對外發表通電“擁護共和”,表示“蒙古接受中國管轄,不管中國政體如何變更。蒙古都是中國領土”,并宣布“蒙古八旗”軍隊“改旗換幟”,聽從中國政府地調遣。
繼蒙古之后。西藏地方政府也宣布“西藏為中國之一部分,雖中國中樞更迭,國體有變,西藏為中國之土不變”,并和蒙古地方政府一道,派員到北京“共商國是”,中國由此避免了一場民族分裂的危機。
但這也讓孫綱明白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后盾,中國就不可能保住現有的國土。更別說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發展環境了。
日本人說地那個“強兵”是富國之本。以“強兵”為先。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地。
“華夏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因為“己亥之亂”地關系。原先地前清官員大多星散。新地國家機構成立之后。只有少數官員回來“報到”。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和“八大參政”商議后。決定從各省調集“能員干吏”充實中央政府。孫綱地軍務部也不例外。除了少數幾位原先兵部地官員。其它地人都是從四洋海軍和其它各省軍事部門抽調地。這樣一來。好處是孫綱可以通過他們了解其它各省地軍備情況。壞處是這些人各地都有。相互熟悉并掌握自己地工作還得需要一段時間。
而孫綱最先做地一件事。就是把北洋軍情處升級為全情總處。隸屬于軍務部。將這個情報機構地職權范圍擴大。并將北洋軍情處地總部從旅順遷到了北京。
當然了。因為他以后得在北京安家了。所以順便也把家都搬了過來。
由于國家剛剛步入正軌。需要很多各方面地人才。因此自己手下地這些能人。現在都有了用武之地。
孫綱把孫文調進了京城。本來想向李鴻章舉薦他。讓他擔任鐵路部地部長。由他負責全國地鐵路事務。讓孫綱想不到地是。孫文居然不想再干鐵路了。而是想振興中國地農業!
孫文的回答可是讓孫綱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
國父中山先生居然對農業感興趣,確實是讓孫綱想象不到。
更讓孫綱想象不到的,是李鴻章居然給了他“答案”。
因為,李鴻章拿出來了孫文當初寫給他的信,孫綱看后才明白了過來。
“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不養民胡以立國?是在先養而后教,此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也。且農為我中國自古之大政,故天子有親耕之典以勸萬民,今欲振興農務,亦不過廣我故規,參行新法而已。民習于所知,雖有更革,必無傾駭,成效一見,爭相樂從,雖舉國遍行,為力尚易,為時亦速也。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如此則踵行他政,必無撓格之虞,其益固不止一端也。”
“竊以我國家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派往外洋肄業學生亦未聞有入農政學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見有一農學之師,此亦籌富強之一憾事也。文游學之余,兼涉樹藝,泰西農學之書間嘗觀覽,于考地質、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每與鄉間老農談論耕植,嘗教之選種之理、糞溉之法,多有成效。
“文鄉居香山之東,負山瀕海,地多砂磧,土質磽劣,不宜于耕;故鄉之人多游賈于四方,通商之后頗稱富饒。近年以美洲逐客,檀島禁工,各口茶商又多虧折,鄉間景況大遜前時,覓食農民尤為不易。文思所以廣其農利,欲去禾而樹桑,其法先設農師學堂一所,選好學博物之士課之,三年有成,然后派往各省分設學堂,以課農家聰穎子弟。又每省設立農藝博覽會一所,與學堂相表里,廣集各方之物產,時與老農互相考證。此辦法之綱領也,至其詳細節目,當另著他編,條分縷晰,可以坐言而起行,所謂非欲徒托空言者此也。
“文之先人躬耕數代,文于樹藝收牧畜諸端,耳濡目染,洞悉奧義;泰西理法亦頗有心得。至各國土地之所宜,種類之佳劣,非遍歷其境,未易周知。文今年擬有法國之行,從游其國之蠶學名家,考究蠶桑新法,醫治蠶病,并擬順道往游環球各邦,觀其農事。如中堂有意以興農政,則文于回華后可再行游歷內地、新疆、關外等處,察看情形,何處宜耕,何處宜牧,何處宜蠶,詳明利益,盡仿西法,招民開墾,集商舉辦,此于國計民生大有裨益。所謂欲躬行實踐,必求澤之沾沛乎民人者此也,惟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
孫綱仔細地看完信,這才知道,孫中山當年上書李鴻章,信里講的好多居然是關于農業的問題地。
從信里的內容來看,孫文對農業應該是非常熟悉的。
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口大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所以農業問題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在臺上,都不可能忽視農業問題。
即使是在后世,“三農”問題,仍然是國家領導人施政的重點。
“想不到吧?”李鴻章看著孫文,呵呵笑道,“我老頭子還記得你。”
“晚輩當年行事有諸多孟浪之處,然此心此志,未嘗稍變。”孫文有些不好意思的對李鴻章說道,
“現在可以讓你暢行其志了。”李鴻章看著孫文,眼中閃過一絲慈和的光芒,“這農業部長,就由你來擔任好了。”
孫文的眼睛似乎有些潤濕,想說什么,卻沒有說出來。
李鴻章看著他激動地樣子,笑著拍了拍他地肩膀,對孫綱說道,“他既然要擔任農業部長,這鐵路也是國家要務,你看誰來管好呢?”
孫綱一下子想起來了詹天佑,立刻向李鴻章提了出來,孫文也向李鴻章舉薦詹天佑,并向李鴻章介紹了一下詹天佑的情況,講述了他修建東省鐵路地功績,李鴻章聽了十分高興,于是,鐵路部長由詹天佑來擔任的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孫綱和愛妻馬說了孫文擔任農業部長和詹天佑擔任鐵路部長的事,她聽了也很高興,同時告訴他,商業部長一職由盛宣懷擔任了,盛宣懷在上海給她發來了電報,說想成立全國的商業總會,并征詢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