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炸弹下的文艺青年

一九四0年暑假,我看榜知道已由初中直升高中,功课压力暂时解除了。漫长的夏日。我常常穿过中大校园往嘉陵江边找小岩石角落坐下看书,那地方似是孤悬江上,没有小径,下面就是相当清澄的江水。

我大量地看古典小说,《水浒传》看了两遍,《红楼梦》看到第六遍仍未厌倦,因为书中男男女女都很漂亮可爱,和战争、逃难是两个世界。《西游记》里的人都不好看,《三国演义》,我想大约只有爸爸才看得懂……。

升上高中后,脱下童子军制服,换上了长旗袍;春夏浅蓝,秋冬则是阴丹士林布。心理上似乎也颇受影响。连走路都不一样,自知是个女子,十六岁了。从此,功课不只是功课(数学仍是),而是学问,自觉人间一切课题开始由浅入深处处启发着我。

最感到幸福的是高二那年,吴振芝老师又轮到教我那一班的世界人文地理,那门课融合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源流和变迁。吴老师似乎更侧重历史与现势发展,有时她在黑板上画世界地图,希腊、罗马、迦太基;讲述英国的伊莉萨白一世和西班牙无敌舰队、哥伦布航海路线、南北极的探测、印度和中东、非洲的落后与神秘……,每一堂课都似瀛海传奇深深吸住我们的目光。课本内容原已相当丰富,老师还常常带些当时稀有的大本洋书和图片给我们传阅,她声调低沉但充满了feelings(只是“感情”是不够的),常似在检视偌大地球的沧桑。也许我们那班女生懂得,那二十三、四岁的年轻老师刚刚经历了人间至痛,才有那样深沉的声音吧。在成长岁月中读了这样一门课,使我日后对阅读、旅行都有适当的期待,借着少年时代的知识基础和渴望,可以探索别人文化的深度,而不甘于浮光掠影式地盲目赶路。

也是在这幸福的一年,孟志荪老师教我班国文,我他选了他首次开创的“诗选”,算一算,一星期有七堂他的课!

他那时大约已五十岁,在我们眼中,已经很老了。他长年穿深深浅浅的长衫,既不漂亮。也不潇洒(偶尔换黑或白色中山装);他的声音带着相当干涩的天津腔,但当他开始讲课。立刻引人全神贯注。他的语言不是溪水,是江河,内容滔滔深广,又处处随所授文章诗词而激流奔放。五十年后,重庆南开同学纪念母校的书,写得最多的是国文课,几乎全写孟老师(三十多年前鹿桥在《纤情书》中也有怀念长文),有一位男同学朱永福的题目即是《激情孟夫子》,详记我们国文教材之成功全由于孟老师主编的态度,讲课“生动精采。充满激情,任何人听他的课都会被他吸引,感情随他的指引而回荡起伏。进入唐宋诗文的境界,下课铃响后,才如梦初醒,回到现实。”他又说,可惜孟老师抒发感情、嬉笑怒骂的瞬间激情,女生班都看不到。

虽如此,但那时我已长大成人,又逢国难,很能了解孟老师为什么说若没时间读全本《史记》,又想读最好的,就先读司马迁写倒霉不幸人物的传记,《项羽本纪》就比(刘邦本纪》高明得多。从南京到四川这一趟千百里的流亡经验,也让我深深明白为什么孟老师教杜甫诗时,竟声泪俱下。教室里弥漫一股幽愤悲伤,久久难消。

我浸润于孟老师的诗词课整整两年,如醉如痴地背诵、欣赏所有作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心中。加上日后在武汉大学朱光潜老师英诗课上也背诵了百首以上的英诗,中英两种诗选中棺异又相似的深意与境界,四年之间在我心中激荡,回响。在生命的清晨融合出我这样一个人,如罩子豪《金色面具》诗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第13节 张大飞殉国第12节 三江汇流之处第4节 两岸三地文学再相逢第5节 渡不过的巨流河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第9节 再读《启示录》第4节 高级英文课和革命感情第10节 同甘共苦的铁路人第3节 我有一个梦第11节 鼓吹设立国家文学馆第4节 李弥将军的战马第8节 周南女中第6节 九一八事变第8节 周南女中第4节 国破家亡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第13节 张大飞殉国第3节 奏错了的乐曲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第1节 进军世界文坛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第7节 城门楼上的头颅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第9节 千人大合唱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第2节 新天新地友情第8节 永恒漂流的父亲第4节 浅蓝的航空信第6节 外文系的天空第3节 哲学系新生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0节 雷、马、屏、峨第8节 眉山的明月夜第4节 浅蓝的航空信第2节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节 筑梦成真第5节 为诀别而重逢第10节 从桂林到怀远第6节 铁石芍药的故乡第5节 柏林的苦兔儿(Kultur)第7节 告别世外桃源第10节 同甘共苦的铁路人第4节 姻缘第4节 两岸三地文学再相逢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第2节 再遇名师第8节 英雄的墓碑第4节 辞乡第7节 台湾的我们第5节 南京大屠杀第2节 飞来横祸诗与疼痛第1节 溯江第1节 母亲的安息第1节 台北印象第11节 大学联考第2节 文化交流之始第4节 北沟的故宫博物院第10节 雾渐渐散去的时候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第7节 台湾的我们第8节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镜子前言第7节 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第8节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镜子第2节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5节 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第6节 九一八事变第4节 国破家亡第4节 姻缘第1节 外文系今昔第11节 听不到的涛声第9节 再读《启示录》第3节 从南京逃到汉口第5节 最后的乐山第2节 新天新地友情第3节 奏错了的乐曲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第5节 为诀别而重逢第10节 从桂林到怀远第4节 高级英文课和革命感情第2节 重温二十岁的梦第3节 十八张床的闺房第1节 母亲的安息第10节 流亡的大家庭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第4节 辞乡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第6节 树林中的圣玛丽第8节 撒石灰的童年第4节 学潮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第8节 大轰炸第15节 渡海第1节 溯江前言第4节 辞乡第2节 文化交流之始第11节 九弯十八拐入川第8节 筑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