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双帝同辉

“其名虽国,其实不国。”

听着这硬邦邦的话,甚至都不用去分辨音色,李世民就知道这话定然是出自于魏征之口。

作为一个儒生,尤其还是出身山东河北奉行王道的儒生,对这蒙元有意见简直再正常不过。

在李世民看来,这元朝虽脱胎于蒙古,但其身上的草原习气也实在是太过明显。

草原部族之内头领威望无两且无法度,几乎任何事皆可一言而决,本质上来说不就与这吏进法差不多?

这忽必烈在位长久却未除此弊病且用兵频频,可想而知无论是朝堂还是军队,其要职恐怕都被勋贵们把持了个干净。

其最终导致的问题,一如前汉。

黔首为豪强奴婢,只知豪强而不知有君,最终便是豪强与中央大动干戈。

再与前汉相较的话,这元帝手腕差了汉君就不止一筹。

既不知用酷吏,也不知与民生息,空想靠一纸君命革除弊病,但却从未想过天子威从何处来。

结果就是汉君三代削豪强抑兼并除封国,成了汉武之功绩。

这元帝在位三年被弑,元廷之亡再无可避让。

唏嘘之下李世民也禁不住对儿子耳提面命:

“承干须知,朝堂如疆场,革弊如战争,能以成事者,须流血死命也。”

这话很有分量,但对于十四岁的太子来说无疑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对此李世民也不以为意,毕竟他还有大把的时光,有的是时间来慢慢规范这个太子。

而且这话只需记在心里,那日后便自有想起来的一天。

这后世只说那蒙古权贵的利益受损时如何如何不愿,可难道天子太子就能心甘情愿接受自身利益受损乎?

等承干游历天下遇了贪腐之官吏损其威,自会明白今日之说的含义。

一旁的魏征闻言张了张嘴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回想一下由光幕所知的宋元之事,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杜如晦似是猜到了魏征的想法,轻声道:

“柔仁好儒非人之短,乃君之短,更足以乱汉家。”

魏征顿时一激灵,他也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杜如晦说柔仁好儒乃是《汉书》中对太子刘奭的评价,宣帝更是因此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那如何才能不乱家?魏征轻声复述出了汉宣帝当时教育太子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元朝正儿八经父死子继长子继承的,元英宗是唯一一个,还被刺杀了。

但认真说的话,他老爹推那个“延祐经理”连一年都没撑下来,就已经说明了元朝内部问题有多大。

而元英宗所面对的问题也还是宋朝变法的老调重弹,利益的重新分配注定要伴随着流血,你不让权贵们流血,权贵们就只能让你流血了。

蒙古勋贵们在谋杀的水平上有多强,那在政斗上的水平就有多菜。

皇帝都杀了,那下一步自然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了,而若论最容易掌控的无疑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孩,东汉幼儿园已经打好了一个范本,照着抄就行了。

但蒙古勋贵偏不,他们刺杀了二十岁的皇帝之后,将太子真金三十岁的大孙子给抬了上来。

元泰定帝上任之后毫不犹豫就是反手一刀,将扶他上位的造反派们杀了个干净,但是落在具体执政上,这位又是元朝历帝汉化程度最低的一位,所以又使得元朝陷入了汉化不汉化的挣扎里。

但这一切都不怎么重要,因为同样拜蒙古优良作风所赐,元泰定帝在位八年后就匆匆离世,接下来的事情基本基本将元朝这个草台班子的本质暴露无遗。

泰定帝前脚刚死,后脚辅政宰相看着九岁的太子就觉得,这皇位俺如何不能坐坐?

但在篡位的路上,有王莽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师等无数人给他做范本,这个大元宰相却选择了最蠢的一条,强行压着不让太子举行登基仪式,使得帝位空悬一个月有余。

这就给了另一个宰相燕帖木儿可乘之机,他光速把元武宗的儿子给迎了到了大都即位,也就是元文宗。

这一手打了辅政宰相个措手不及,只能匆匆给九岁的太子举行了登基仪式,打算先干死乱臣贼子再说。

双帝相争,辅政宰相这边光速落败被砍了脑袋,胜利的元文宗表示按当初老爹和叔叔的约定,这个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我的,你们才是乱臣贼子。

泰定帝父子被元文宗剥夺谥号庙号并扔出祖庙,这也是如今如此称呼他们的原因,用的是年号。

但元文宗整的活还没完,可能儒家书看的太多了,他表示哥哥才是嫡长子,自己是次子,皇位应该让哥哥来坐,于是硬把在漠北草原放羊的哥哥和世唻给迎了回来送上皇位,史称元明宗,文宗带着哥哥当了三个月皇帝之后正式退位。

文宗自愿退位,被让位的明宗很是惊喜,封了弟弟为皇太子,表示哥哥不白拿你的,这皇位最终还是会给你滴。

结果文宗玩儿完这一套,以太子身份站在台阶下跟文武百官一起向哥哥问安的时候,他又后悔了,好好的皇帝不做硬是自降太子要等哥哥死,这是不是贱?

于是仅仅三个月后,元明宗暴亡,元文宗再次顺利登基,后世一致认为元明宗是死于元文宗和宰相帖木儿合力谋杀,毕竟蒙古嘛,这一手也算老本行了,不稀奇。

但元文宗整的活儿还没完,仅仅在位三年后就被酒色熬垮了身体,临死了又后悔说自己对不起哥哥,要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后代,当时元朝的大臣们都麻了,有完没完?

不过元文宗的皇后力排众议,把元明宗七岁的儿子找来送上了帝位,但这个倒霉小孩儿在位两个月就再次暴亡,即元宁宗。

幼帝暴亡,大臣们只能捏着鼻子费尽千辛万苦把元明宗的长子从广西迎了回来,这位便是大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但现在一般称呼朱元璋御赐的另一个谥号:元顺帝。

咱们前面也说了,从泰定帝死后元朝同时出现两个皇帝起,这王朝的命运就犹如脱缰野狗一般刹不住车。

这一年除了泰定崩殂双帝同辉这件大事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安徽凤阳燃灯寺村的老朱家生了个儿子,被起名朱重八。】

第421章 退而结网167.第167章 太阳之子孙仲谋第652章 东海十字路口182.第182章 小猪陛下385.第384章 逾时代之见第56章 三国混学第512章 进击的车神第582章 中流砥柱第501章 科举七科第405章 真有人在风口摔死的啊?第492章 灯火神龙第784章 留个体面第471章 那就谋反390.第389章 医科教条第435章 荒唐一梦181.第181章 豪强大姓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321.第321章 唐失朝鲜第464章 送人头255.第255章 留在人间第57章 建安二十三年359.第358章 突入江东319.第319章 苹果天尊218.第218章 怛罗斯之战第44章 湘水之盟109.第109章 上架感谢第412章 遂君平生愿195.第195章 居长安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第690章 二凤勿念317.第317章 鬼子拜寿第468章 劫营灭胆,精骑诛心229.第229章 颜真卿372.第371章 士别一日,魂断江陵第630章 南北之争356.第355章 击砲294.第294章 弩机与物理学第3章 阿斗也是不争气的第764章 杂事诸事211.第211章 各方安排354.第353章 拔营五丈原第627章 先帝显灵第652章 东海十字路口第398章 两大一小同生死第65章 虎符 符牌338.第338章 人参攻击第622章 人君仁君第706章 难熬时光260.第260章 妖道徐茂公第461章 教育兴社稷373.第372章 公开的秘密395.第394章 最丰富的家底第622章 人君仁君第667章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229.第229章 颜真卿第501章 科举七科第567章 天策府宝第96章 水军陆战第484章 豆粕第571章 流水怒涛340.第340章 遥想公瑾当年第659章 咱大明国祚几何第693章 时代局限性第37章 声名绝代无第663章 欲图东进当北上第36章 驱傩第570章 江宁坚城第809章 翦胜野闻第786章 版本回滚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373.第372章 公开的秘密第470章 北狩153.第153章 拱火小能手第566章 制诏260.第260章 妖道徐茂公第400章 论败家没输过第670章 合斩虎魇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488章 单选题多选题第55章 后汉亡矣第6章 新礼物第588章 屏风说书248.第248章 三辞三请刘玄德第705章 穷死的独一份第22章 嘎嘎乱杀第466章 生死抉择第723章 儿也一样第725章 非常人非常事367.第366章 鼠辈何足道哉132.第132章 破灭的三兴之火第640章 有羡慕但不多第771章 恰到好处第715章 洪武欠佳第683章 宛城旧梦第638章 知易行难第469章 铁骑381.第380章 腌入味儿的汉长安207.第207章 南下371.第370章 陌刀立功第500章 察微方能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