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市场

嘿,你还真敢说!

通常情况下,懂事的官吏在这种情形是不敢乱说的,别说是提出自己的‘浅见’了,就连有没有问题都不敢说。

就算让陈沐旁听,其实不论张居正还是王国光,都没指望他能说出什么高见,能苦思冥想说出两句就算是有才学的实干人才了。

结果谁都没想到,陈沐不光指出自己认为的问题,还要跟着提出解决办法。

张居正不置可否,没搭理陈沐,不过王国光倒对他说的很有兴趣,重复了一遍:“银行?”

这不是个新词,但同陈沐想要表达的银行意思有偏差,在这个时代,银行这个词多用于银铺手艺的表达,指做行业,诸如木行、铁行、马行、银行,因此王国光实在不理解这个‘银行’,同遏制朝廷钱法导致经济崩溃有什么关联。

“对,银行,或者说钱庄,但在下要说的国立钱庄,称作国家银行。”陈沐斟酌了一下,还是说出意图,道:“由朝廷发行纸币。”

不出陈沐所料,一提到纸币,张居正与王国光都同时向椅背上靠了靠,轻轻摇头,面上的法令纹便耷拉下来,王国光道:“宝钞早已绝使,如今发行纸币,只是另一次钱法大乱罢了。”

“朝廷谁不知,靖海伯说的纸币好,易于运输不说,只需印出来便能当钱,朝廷银饷不足便可加印,还不必承担加赋的骂名。”

王国光生于正德七年,在他出生的时候宝钞就早已在民间失去流通价值,没人用,不过那时候宝钞还不难见,等到嘉靖元年正式停止流通,如今年月宝钞只能在那些收集古董的人手中才能见到了。

“宝钞好是好,可滥发超发的弊端,难以免除。老夫并非没想过重开宝钞,可这钱法,不是容易的事——你们北洋衙门的西洋大臣石汀先生从前不就奏上手本,铸铜币以解燃眉之急,要铸几万万枚铜钱,当时老夫也在兵部,最后才只铸了三千万枚,教他耿耿于怀。”

王国光缓缓摇头,道:“铸币、印钞,这些钱法与朝廷岁入、天下物价息息相关,稍有不慎,看着只是钱法崩溃,实则民怨沸腾动摇国本,不可轻率。”

他说的石汀先生便是殷正茂的号,陈沐闻言狠狠点头,何止是耿耿于怀,殷老爷子自打申请铸币被驳,憋了这么多年想造钱的梦想,如今都把技能点憋到货币战争上了!

不过经历内部竞争才能身居高位的大臣确实没有谁是浪得虚名,王国光已经找到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只是没想往重发纸币上想而已。

“老夫曾阅遍前朝钞法,发现前朝早先宝钞与我朝的区分,仅在一点,当年大元有足够多的银与丝。宋时文彦博言,发三百万贯交子,备二百万贯钱;沈该后来则主张铜钱与交子只要一种稳定,另一种就不会大贬,到纸钱稍贬便以钱购纸,则其贬自止。”

“人们说那是代百物之法,所贵者在信。”

“而不论宋时以钱为备的交子、钱引、会子,还是元时以银、丝为备的宝钞,最终都在遭遇战争时滥开印口,挪用备金,钱法混乱以至民不聊生最终亡国——到我朝太祖皇帝发钞。”

王国光突然说不下去了,他微微垂头,抿了抿干涩的嘴唇,轻轻叹了口气,抬起头干脆把这段跳过去,正色肃容,道:“我朝宝钞六十年贬价千倍,又回到用铜钱的老路,如今民间白银泛滥,此时再发纸钱?”

陈沐看出王国光的尴尬,他也知道王国光因何而感到尴尬,因为太祖皇帝没有给大明宝钞备下任何准备金,黄金、白银、铜钱、粮食,国库里什么都没准备,大明宝钞在一开始,就是纯粹以权威发行的货币。

美元和黄金脱钩还是二十世纪的事儿呢,朱元璋在六百年前拿个人威望把这事给办妥了,还流通了上百年。

“阁老、部堂大人,国朝初立发行宝钞缺金缺银,咱现在可不缺了。”陈沐说到这儿时非常骄傲,道:“非但不缺,晚辈还怕将来白银巨量流入国中,造成白银贬值,日本的石见银山,这两年别管战火能不能波及到那,断断续续是在挖的;东洋军府远征亚墨利加的目的之一,就在银矿。”

“如今大明生产力飞快提升,南洋拥有爪哇、安南、缅甸三处三百万丁口的市场,算上诸国已逾千万,这些市场已属于我们……”

“且慢。”

一直沉默的张居正打断陈沐,翻起手心示向王国光,道:“给王公讲讲,生产力、市场。”

“哦,好!”陈沐心里怀疑张居正自己不明白,不过他可不敢问,从善如流地对王国光道:“生产力,生产货物的能力,过去有人力、畜力、水力,一名机工,搓条、纺线、染色、织布,织好一匹要四五个月,后来出现分工,有人专搓棉线、有人专染色,这个机工织一匹布便只要一个多月,这是行业分工让生产力进步。”

“国中集市是市场,还是这个机工,过去一年三匹布,集市上有人收;现在他们临近村落百姓都能一年织十匹布,当地布价低了,没人买,他卖不出去就不织了。那就需要更大的市场,就需要游商上门,隔半年把他的布收走,沿途交税,卖到更远的地方。”

“机工赚到钱,盖房吃饭;游商赚到钱,交税花销,都带动地方流通,官府也能收到更多税,朝廷就能赈灾、养兵、练兵、兴修水利。”

“现在有蒸汽机,在香山一个百户所纺织厂,二十台蒸汽机带动三百二十架织机,只要八十名机工,一年产出四千余匹棉布,整个香山整个广州府都这样,生产力被提升了四倍,当地卖不出那么多棉布,就需要更大的市场——海外市场。”

“爪哇国,其地同吕宋,因岛上火山土壤肥沃,有民三百万,他们其实连国家都没有,大小上百个部常年混战;安南风俗近我,只是穷些,其地肥沃,有民三百万;缅甸近似安南,也是穷,土地也是肥沃,百姓也有二三百万,还有南洋诸国零零散散百万人——全是倾销市场。”

“我们的商贾过去别管卖什么,他们都缺,都会买。”

王国光皱起眉来,问道:“既然其地穷苦,又能拿什么来买货?”

“他们穷,但有的地方有矿,像吕宋多金铜、苏禄多珍珠、安南缅甸多良铁,哪怕什么都没有,人就是财富,我们以木材做货币,他们就会去伐木;我们以矿石做货币,他们就会去挖矿;哪怕不要这些,他们也能给朝廷种米,种棉花。”

“等这些市场饱和,西边有地方叫印度,那的人也就比大明少些,那是西洋大臣的事务;在东边,朝鲜、日本,又是一千多万人的市场,不过日本和的文化别扭,不把他打服气,不跟咱好好说话——还有奥斯曼、欧罗巴诸国,也都是穷鬼。”

“这天下全是大明的市场,大明能赚多少,取决于大明能造多少;大明能造多少,取决于大明的生产力能提升多少;大明的生产力提升越多,百姓越富有、国家越稳定。”

“至于银行,朝廷可以用许多年去试行,先以官府流通,重立信用,再准民间进入。比方说在各省首府设银行,百姓赋税能交本色交本色,不能交本色由银行兑换银两,银两由官府收上再存入本地银行,以兑票送入京师,京师银行调控输送银两,将兑票下发至各地用银衙门……”

后面的已经不用陈沐去说了,张居正抬起手掌示意他停下,向后靠着闭上双眼,半晌才睁开眼,向王国光望去。

王国光双目无神,不知畅想到哪个市场去了,见张居正望过来才回过神,“后生可畏——但老夫以为纸币还要从长计议,此法不在金银铜钱,难在朝廷自守成法,维持信用。”

“而能不能做到,未遇上事时是不知道的,以当下吏治或许可行,二三十年后还未可知。”

“不过靖海伯所云生产力、市场?大有可为!”

这就是个妖怪。

府邸里两个进士出身的帝国重臣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垂在绘着天下舆图的屏风上——几十年的圣贤书,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听他一席话,白读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 船长第十七章 瞭船第二百七十章 力量第五十四章 库存第七十章 跃阵第十九章 值防第二百三十七章 执念第七十五章 信任第四百零八章 偏角第四百四十九章 余光第三百七十五章 义乌第二百四十一章 开阜第五十四章 看赏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二百五十五章 兵粮第三百八十三章 沙盘第四百六十五章 端午第四十五章 戚军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知第一百七十四章 黑锅第十三章 广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担心第四百一十六章 开垦第四百四十章 朝贡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止第四百七十六章 凤凰第三十九章 三寸第七章 断粮第一百四十二章 求援第一百零九章 防务第三十章 问询第十七章 玳瑁第四十九章 乂安第八十二章 仰光第三十章 国名第四十二章 信心第九十四章 配角第十章 走广第四十一章 喜报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第八章 养子第三百五十五章 交涉第六十章 广海第五章 朝议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不解第十六章 眼镜第一百零六章 星辰第二百六十三章 围楼第一百二十五章 文献第一百零四章 异状第四十四章 挺美第一百九十九章 调兵第五十八章 援军第一百九十一章 最高第三百一十二章 麻烦第三百二十七章 骡马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天第三百三十四章 和谈第十五章 大海第一百七十章 痒痒第四百二十六章 税卡第八十章 剿匪第四百四十二章 保护第一百九十九章 显圣第三十三章 火力第十一章 宝船第二十三章 独大第四十七章 掩杀第二百六十八章 议会第二百四十二章 规格第四十章 炮击第二百八十九章 延续第一百零七章 暗室第十八章 紫杉第七十七章 幕府第一百零五章 逐北第九十五章 巡抚第三百六十四章 军民第四百九十一章 坏主意第八十三章 探险者第三百零八章 义军第三百三十六章 长岛第十七章 玳瑁第一百六十四章 传承第五十六章 万全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害第四十四章 黑死病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四十五章 腰牌第五十八章 下限第四十二章 信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食铁第六十九章 都司第四十四章 首饰第四章 亵渎第二十四章 行军【盟主‘厚朴1‘加一更】第一百八十九章 银箱第十章 得罪